如何评价日本的物哀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如何看待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来表现其悲哀之深沉与巨大迥然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杨薇说:“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世界上最能领会日本艺术美的民族,大概非汉民族莫属。茅盾说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了许多优秀作家,此与这些作家曾经留学日本有很大关系。许多中国作家热爱日本文化是发自内心的。叶渭渠说:“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和浓艳的色彩,多是结构简雅,追求中间色,注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泊性,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日本舞蹈的动作柔和缓慢,却在其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日本的和歌、俳句形式越来越短小,却可以准确捕捉到眼前的景色以及瞬间的现象,由此联想到绚丽的变化和无限的境界,更具无穷的趣味和深邃的意境。”郁达夫曾就日本文艺美的特征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文艺“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义”。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短短一句,你若细嚼反刍起来,会经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榄,越吃越有味”。戴季陶说:“日本的‘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样。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他们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戴并且指出:“日本人审美的程度在诸国民中算是高尚而普遍。”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丽;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永井荷风:“……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再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鲁迅虽然对于日本文学的涉猎不及周作人广泛,但对于日本语言与文字之美,其感情不亚于其弟。他在译《桃色的云》的序言中说:“日本语原是很能优婉的,而著者又善于捉住他的美点和特长,这就使我很失了传达的能力。”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扩展资料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あはれ、aware」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到了平安时代,这个词不再表达激烈的情感,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哀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所谓的“物”,指的是世界的万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所谓的“哀”,指的是人的情感,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哀”这种情感指的不仅仅只是悲哀,还包括很多复杂的情感,类似于喜爱、同情、开心等等。物哀文化是对物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对于吃的食物,一直怀着崇敬的态度。觉得浪费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在圆桌派里就讲到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吃饭就是每一次就吃得肚圆回去,因为中国人豪爽,也有可能是知道日本人的传统习惯而整他们。我是小人,心理阴暗了!不好意思。这个真的是日本人的一个心态。

日本人对待人的态度上,尤其是看了很多日剧的人,都认为是非常舒服的。这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他们说话的时候,那种细语,有种江南吴语的感觉,真的很好,也是心态恬静的外在体现。很少在公共场合看到高谈阔论之徒,很少看到有人大声喧哗,他们的心理就是尽量不麻烦别人,这个心态也是我一直想有而不得的。以后一定要多多努力,尽量不要麻烦别人!

日本人的物哀文化一直流传下来,我们的文化渊源是类似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学习一下他们的这种物哀文化,再将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会不会更好,我们的文化大国梦想会不会就此实现呢?



我所理解的“物哀”,是一种悲戚与怜悯相通的情绪,是一种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瞬间所生出的感官美学。在音乐上则表现为以诧寂,幽玄等范畴为中核,对单声,余韵等审美的极致追求。这种与自然共生灭的哀感体验,常使人由发乎情止乎礼,变成为发乎情止乎情。这或许就是一个多灾难的国家追求的延续的永恒感吧。

“哀而不伤”是我印象中的日本美学,而受佛教影响颇深的日本美学,强调“物衰”,万物都有衰败凋零的一天,从而进入轮回。我所喜好的日本作品,大多都具有这种“物衰”的美学。淡淡地、从容地,讲述段段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从头到有“哀”而无“伤”,因为对这种“物衰之美”的认可已经如同自然法则一般,深深地烙印在文化的皮肉和骨骼里。

我觉得一个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沉淀的,就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定律,适合的东西会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东西会慢慢的被淘汰。
但从它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又不仅仅是个美的概念,而且在极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日本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究其根源,曾经作为一股文学思潮而出现在日本平安时期文学之中的“物哀,其实并不完全与后世的物哀观相等同。

日本的物哀文化,其实这种文化的提出,我觉得有很大的意义,人是一个内心感性的动物,有丰富的情感,有喜怒哀乐,看到一个事物自然的流露感情,这就是物哀说的情感的情不自禁,触景生情等等。在很多人的生活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的今天,能有五爱文化的体现感情的流露,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

  • 如何评价日本的物哀文化?
    答: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所谓的“物”,指的是世界的万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所谓的“哀”,指的是人的情感,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哀”这种情感指的不仅仅只是悲哀,还包括很多复杂的情感,类似于喜爱、同情、开心等等。物哀文化是对物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恬淡...
  • 如何看待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答: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
  • 物哀日本的物哀文化
    答:日本的物哀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其国民的精神世界。日本国旗的纯白底色象征着纯洁,同时又寓含着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内敛的感伤性格相吻合。在戏剧歌舞伎中,悲哀的表现方式与西方不同,倾向于静寂地忍受,让观众在无声中体验深层的悲伤。日本的国歌和摇篮曲都充满了哀调,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物哀意识...
  • 日本文化中「侘寂、幽玄、物哀」三者有何区别?
    答:日本文化的审美世界,犹如一幅深邃而细腻的画卷,由物哀、幽玄与侘寂三大主题构成,各自承载着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情感共鸣。物哀——恋情感动与自然的和谐物哀,源自平安时代的温柔情感,它在男女恋情与世相的变迁中寻找自然的感动。本居宣长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哀"并非全然的悲伤,而是涵盖了愉悦的情感层面。
  • 日本电影中的“物哀”美学
    答:”物哀的核心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细腻洞察,体验其背后的情感深度。二、电影中的情感共鸣 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体现,“物哀”美学贯穿于日本电影的每一帧画面。自小津安二郎、宫崎骏到新生代的岩井俊二、是枝裕和、新海诚,他们的作品都蕴含着这一美学理念。电影主题的选择,如人情冷暖与生死离别,正是...
  • 日本文化充满了神秘,其中的侘寂、幽玄、物哀,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日本的文化是充满神秘的,他们的侘寂、幽玄、物哀是日本美学四大概念之三,代表了他们观念和审美,它们也有相应的文学类体式。一:侘寂 日本的侘寂一般指的是那种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中心观念就是“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义”。它是源自小乘佛法总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里的。侘是简单...
  •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浪漫的物哀指的是什么
    答:“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 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 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 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 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 以《源氏物语》和川端康成作品为例谈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
    答:【答案】:可以说“物哀”这一理念是整个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的精髓本质,亦是理解日本人民族气质的关键所在。叶渭渠在其所著的《日本文学思潮史》中,将“物哀”解释为“对所感之对象表现一种爱怜和同情混成的心绪,这个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也可扩大为社会世相”。简而言之,物哀是一种由情景交融而引起...
  • 日本的物哀文化?
    答:“哀”可以理解为“哀怜”、“感念”,是主体对“物”所反映出的真性情,它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真性情。“物哀美”是一种感觉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的,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它所表达的是感动、哀伤、赞美、共鸣。物哀文化对日本的文学、影视、诗歌等的创作有...
  • 日本文化中「_寂、幽玄、物哀」有何区别怎么在日本购买房子
    答:日本文化中「_寂、幽玄、物哀」有何区别_寂、幽玄、物哀,被称作日本四大美学概念其中的三种。首先,形成时间不同。物哀是在日本江户时代,也可以说是平安时代提出的理念;幽玄是形成于日本中世;而_寂则是在日本近世才出现的。其次,就是三者的概念区别。_寂一般指朴素又安静的事物,_和寂二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