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姜维是悲情英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为什么说历史上的姜维是大英雄大丈夫?

之所以姜维会被称为是一个大英雄大丈夫,就是在于他明知道蜀国最终是会灭亡的,但他仍然要去为蜀国的苟活去做一些什么。他坚持自己一定要去使蜀国存在的更久一些。
姜维他作为蜀国的上将军,可以说是在诸葛亮、费祎、董允死后之后便是蜀国的第一个人了,但他所居住的宅院却是十分的简陋的,姜维他家中无钱,家里无妾,整日他除了看一些书,可以说从来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而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愿,在诸葛亮死后又是数次北伐,在姜维的北伐之中是有胜有败的,但是姜维他的执着却没有被人怀疑过。有人认为是姜维他出兵过多导致了蜀国穷兵黩武,最后乃至灭亡。这其实是不对的、在姜维真正得到兵权的时候,姜维他已经到了52岁的年纪了。这时候的蜀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姜维在得到了蜀国的兵权之后,又面临着蜀国内部复杂的情况。所以说每次姜维他出兵北伐都是遭到朝廷内部的拒绝的。而且姜维作为一个降将,和蜀汉内部的旧臣的关系也并非十分融洽的。正是因为姜维的才华以及他的美德,才可以让他在蜀国朝廷活了那么久。

就是在最后蜀国投降之时,姜维也是没有投降。可以说姜维他的决策,虽然是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可以得到朝廷众人的支持的。但是姜维他一个人,一支军队,可以说把魏国长久的阻挡在了成都之北。即便在蜀汉灭亡之后,姜文也仍然带领着残余部队筹划着复兴大业。

近日略有闲暇,重读《三国演义》消遣。当读到第一百一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突然生出无限感慨,以为三国故事里这一段最为悲壮。尤其到后来姜维诈降计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依稀中似乎见到几近两千年前的姜维盔甲不整、悲愤决绝的神情,更不禁长嘘短叹。悲哉,姜维!壮哉,姜维!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真的很有道理。少时难以读出这种感觉,现在半老不老了,有了一点人生阅历,才逐渐体味到个中滋味。三国人物,我最不能释怀的是姜维,也就是说最服气姜维。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姜维在“屯田避祸”这一事件里,称得上演义了英雄悲情。现代人已经不再喜欢使用英雄这个词,但依我看,英雄还是有的,不过是因为盗名欺世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不敢信任有英雄罢了。现代的人关于英雄的概念与古代人的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人更关心人性问题,现代的英雄是那种为维护人性而真正负起责任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英雄概念,在儒家思想里,大抵是孔子所谓“君子”、孟子所谓“大丈夫”,具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政治品质。但是无论如何,现代的英雄无疑也必须具备姜维这种大无畏、顾大局的责任气质。论才华和功绩,姜维或许不比孔明,孔明辅助刘备白手起家创建蜀国、三分天下、五出祁山。但孔明之于刘备有三顾茅庐之恩义,故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实有其特别情由,而姜维虽有孔明知遇之情,但其为后主阿斗守业,究竟不过只需尽臣属本职而已,但他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条件下,勉力九伐中原;在不得阿斗信任的无奈情境下,他不是“合则留,不合则去”,而是依循一种政治家责任,委曲求全,屯田避祸,直至护国至死。姜维为什么避祸?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人世间不如意十有八九,即使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也总是有可能遭遇莫名奇妙的灾祸,时时都可能发生避祸的问题,更何况姜维这样一个政治人物呢!姜维处身的后西蜀时代,后主刘禅昏庸荒淫,宦官黄皓弄权,“贤人渐退,小人日进”,遭遇这样那样的政治坎坷当是自然之事,更兼他嫉恶如仇,能不得罪小人,“祸不远兮”么?姜维得罪了黄皓,不悦于后主,是以大祸就要临头。【维至亭下,拜了后主,泣奏曰:“臣困邓艾于祁山,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后主默然不语。维又奏曰:“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早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后主笑曰:“黄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昔者董允每切齿恨皓,朕甚怪之。卿何必介意?”维叩头奏曰:“陛下今日不杀黄皓,祸不远也。”后主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令近侍于湖山之侧,唤出黄皓至亭下,命拜姜维伏罪。皓哭拜维曰:“某早晚趋侍圣上而已,并不干与国政。将军休听外人之言,欲杀某也。某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言罢,叩头流涕。维忿忿而出,即往见郤正,备将此事告之。正曰:“将军祸不远矣。将军若危,国家随灭!”】(第一百一十五回)姜维手握兵权,以武力逼杀宦官黄皓是办得到的。即使是干更大的事情,把后主给废了也不是难事。但是,姜维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在他的政治情操里或者说在他当时所秉持的政治伦理中这样做是不行的。杀黄皓,必然导致后主之不容,不仅关乎姜维与后主刘禅的政治关系的妥当处理,更重要的是关乎姜维所承继的“武侯之事”“任大职重”的践行。当年孔明先生大叹“遍求贤者,欲传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已足”。姜维不滥行兵权,便是孔明之先见之明。所以姜维只有隐忍、避之。姜维践行的这种隐忍之“贤”,是一种不能因小废大的政治品格。【维大怒曰:“我必杀此宦竖!”郤正止之曰:“大将军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岂可造次?倘若天子不容,反为不美矣。”维谢曰:“先生之言是也。”】(第一百一十五回)【维曰:“先生幸教我以保国安身之策。正曰:“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此乃保国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维大喜,谢曰:“先生金玉之言也。”次日,姜维表奏后主,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后主从之。维遂还汉中,聚诸将曰:“某累出师,因粮不足,未能成功。今吾提兵八万,往沓中种麦屯田,徐图进取。汝等久战劳苦,今且敛兵聚谷,退守汉中;魏兵千里运粮,经涉山岭,自然疲乏;疲乏必退:那时乘虚追袭。无不胜矣。”遂令胡济守汉寿城,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蒋舒、傅佥同守关隘。分拨已毕,维自引兵八万,来沓中种麦,以为久计。】(第一百一十五回)姜维听取郤正之言,选择了屯田这一方案避祸,于是演义了“托屯田姜维避祸”这一千古篇章。毫无疑问,屯田是一个好计谋,姜维避祸固然是要保全自己,所谓“将军若危,国家随灭”,但姜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大职重”之责,即承继武侯匡扶蜀国、进取中原之志。姜维值此困境,屯田避祸确实“保国安民之策”。屯田并非一味消极逃避之计,而是徐图进取之长久之策。具体说来,屯田有四大好处,其中“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乃在最次,前三项才更为重要: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当然,虽然是好计谋,那也是于小人当道、君臣不和的国难之际迫不得已的下策。在姜维选择屯田避祸这个事件里,隐含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姜维这样的一位才华卓著、手握重兵的大将,为何会单取屯田避祸,而不是拥兵自重、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其他?这个政治问题在中国古代政治家那里是如此之重大,几乎不断地提出来。三国演义可以说几乎就是围绕政治家的如何选择如何承担问题展开的。对于当代的政治家、职业军头,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就绕过去的问题,更不只有趣的问题,因为这里涉及到某种至为根本的政治责任伦理的体认和践行问题。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政治结果是出自枪杆子,还是应该存立于一种更具伦理性的选择体认之上?现代学者马克斯�6�1韦伯讨论“以政治为业”时,曾提出一种责任伦理的观念。他认为政治家应拒绝不负责任、无视行为结果的绝对伦理,倡导一种负责任的伦理,政治家的责任伦理必须“权衡个人行为可预见的后果”,遵循着价值合理性原则(韦伯:《韦伯社会学文选》,1948;《政治作品选》,1994)。有意思的是,几近两千年前的姜维就已经践行这种责任伦理。虽然姜维的思想底子里有儒家的某些“魅”,而韦伯的思想是以除魅为前提的,但是从负责任地政治这一点,从对手中权力在一种“悲壮的历史责任”意识下加以克制地使用这一点上,姜维践行得非常彻底。姜维在置身政治之时,清醒地践行了一种不计私利、大智大勇、顾全大局的伦理责任。姜维屯田,是他在处理关乎自己生死和国家前程的政治危机时所做的最后抉择,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有关处理个人和国家政治危机问题的一笔昂贵的政治遗产。取屯田而避祸,这里关乎姜维对某种高明的政治伦理的因循,契合了他一生的政治操守。姜维不是出自一己之私,而是出自对蜀国的信守,基于一种伟大政治家才有的责任伦理意识,选择了屯田避祸这条道路。屯田是姜维克制个人意气、出离权力中心,但是也是姜维对蜀国的政治责任实现,是其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在当时来说堪称高尚的政治旨趣发挥到极点。对于姜维而言,避祸并不只屯田这一种办法,他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选择其他方式:进一步,可以弃武侯之托,拥兵自重,甚至取刘禅而代之,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不都这样实践的么,神器这种劳什子不是许多政治家梦寐以求的么?退一步,他也可以弃武侯之托,蝉过别枝,三国时代这种例子并不罕见,姜维的部将夏侯霸不就是这般从魏营过来的么?或者再远一点,超脱一点,像姜维后来试探钟会“今公大勋已就,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绝迹,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游乎”那样,出世入道,撂下担子一身轻。这些都是姜维想得到的,但是他做不到。姜维只会毅然踏上远离权力中心的屯田之途。正是这种知人之明,郤正先生无需更建其他之策。姜维本人也不作其他非份之想。姜维屯田了,还对众将士掩盖避祸之苦衷,做出正面解释,鼓舞士气。他聚诸将说:“某累出师,因粮不足,未能成功。今吾提兵八万,往沓中种麦屯田,徐图进取。汝等久战劳苦,今且敛兵聚谷,退守汉中;魏兵千里运粮,经涉山岭,自然疲乏;疲乏必退:那时乘虚追袭。无不胜矣。” 真可叹他一番苦心。姜维屯田摆出的阵势甚至吓着了司马昭,司马先生差点就要依贾充之计使用派遣杀手这种极端手段了,但魏国从事中郎荀顗最终明白其中的机关,断言“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于是,魏国一击成功,蜀国灭亡,姜维终于是英雄末路,挣不脱国破身死的命运。姜维临终大声长叹,但只有英雄才有资格如此长叹。值得一提的是,在英文翻译里,《三国演义》译名为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而Romance在英文中颇有浪漫之神韵,因此这一翻译特别传神。三国故事里,像姜维这样的人真可谓浪漫透了,浑身都是英雄气质,英雄一世,最终无例外悲壮收场。《三国演义》作者如此诗叹姜维:“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小文到这里算结束了,但笔者想再补充一点杂感。前些年,张艺谋先生拍了部电影叫“英雄”,但我以为他表达的那个秦始皇算不得英雄,无论是古今中外大抵都只能算独夫。我觉得像姜维这样的人才称得上中国逝去时代的英雄。假设张导演或者其他导演有兴趣,我倒情愿他们拍一部《姜维避祸》的电影,我相信这样的电影才能将“英雄”拍到骨子里去!在历史的长视里,一个人所谓事业之成败、个人之死与生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的人生能不能足够浪漫。《三国演义》作者起始便在卷首,有调寄于《临江仙》,赋予了这部作品之人与事关于人生的旨趣,预先给三国人物唱颂了哀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然终究不免“浪花淘尽”,但是毕竟浪花只愿意淘尽英雄――淘尽黄沙始见金!

在姜维的十次出兵行动中,不克而还者五次,胜负各占一半,这对于蜀汉小国而言,已是骄人的战绩了,更展示了姜维忠于汉室的用心。姜维立志于功名而建树不够卓著,实在有诸多无法超越的制约。首先,从根本上审视,蜀汉狭小,财力不支,难以承受连年浩大的军费开支,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是难以制胜的。其次,其时主政的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姜维有多大的作为,可想而知。即使后来姜维主政之时,也受制于黄皓小儿反侧之患,危及专精。史载:“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连自身的安危尚且难保,试想姜维能有多大的功业建树呢? 蜀汉如不主动出击北边的魏国,是难于存活的。再说,心存汉室的姜维,既然主宰蜀汉国事,匡复汉室是其历史责任,能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责备姜维屡次兴兵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以区区蕞尔抗衡强大的中原,实有几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但是,任何已经存在的割据政权,在没有经过实力较量之前,自动放弃统治是绝不可能的!姜维?勉国事的忠荩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姜维一生中最被关注而又议论最多的是蜀汉政权覆亡前后的所谓“假投降”事件。 姜维降魏实出于后主敕诏,不得已之举。彼时拒绝了钟会的诱降,此时的弃甲实属无奈。《汉晋春秋》载:“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甚欢。”姜维虽然迫于后主敕令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他的忠悃蜀汉之志却并未泯灭。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并非放弃了心中的信念。《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去三国时代未远,他的记载当属可信。聪明的姜维以历史上谋士名臣功高振主的故事窥探钟会心曲。其实,钟会不臣之心从他构陷邓艾时即已暴露,姜维所说“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姜维窥破钟会野心,因风借火,巧妙点播。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说:“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适可旁证。《资治通鉴》在援引常璩之论后说:“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干宝之讥皆非也。” 诚如胡三省所论:“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胡三省显然不赞同陈寿对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的批评,更对孙盛、干宝之论不以为然。孙盛《晋阳秋》说:“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变亦誾哉!” 孙盛之论真乃书生迂议!在景耀六年魏兵尚未入蜀之际,姜维就敏感到蜀汉危殆,曾上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传》)后主听信宦?胡说:“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宦官黄皓擅权,连姜维的处境已很危险。再说,钟会大兵压境之际,姜维率众坚守蜀中门户剑阁,迫使粮运不济的钟会“将议还归”!怎么能让把守剑阁的姜维驱驰绵竹!剑阁洞开,守住绵竹还有什么意义!限于篇幅,不再详引。 姜维即为大将,荷国之重,蜀国的晚期内政如此糟糕,但是以攻为守的姜维,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忠心,以小国硬撼魏军,是何等的气魄,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上所述,姜维是一个历史上是非功过争议颇多的重要人物。姜维归蜀之际就受到诸葛亮垂青并赋予重任,“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好学不倦,清素节约”,表明他是一个韬略过人,操守可风的俊杰。“心存汉室”的夙志至死不渝,多次出兵击魏尽管遭致“玩众黩旅”的贬讥,却是他效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忠荩。假投降的良苦用心虽引来一些不明就里论者的鄙薄,却无损姜伯约对蜀汉的尽瘁!

跟司马懿、魏延、诸葛亮相比,姜维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国后期人物,而众所周知,三国后期的历史较前期逊色和单调了不少,而诸葛和司马先后故去后,三国历史的精彩更是苟延残喘,而姜维就是这段历史的主角,为已经到达黄昏的艳阳最后添上一笔灿烂的光辉,可以说他是三国后期的最大法宝。

姜维不是一个忠将,但他的叛逆和黄权一样,属于无可奈何的叛逆,可是他也是三国少数彻底与祖国决裂的叛将,应该说,他的生母是魏,养母是蜀,而养母给了他成功。对于姜维,我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对他智的敬佩,有对他勇的敬佩,但更多是认为他是一个悲情英雄,而存一种惋惜。

作为历史,没有儿女情长的时代,悲情该是不常存在的,但在三国,悲情英雄却屡见不鲜,但他们悲情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关羽的悲情因为他的咎由自取,魏延的悲情体现在他的心高气傲,诸葛的悲情因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较前面几位,姜维的悲情更为悲烈,这是因为他回天乏术,或者说,是一种宿命。

应该说,姜维没有一刻给自己创造悲情的机会,该做的,他都做了,该劝的,他都劝了,该拯救的,他都拯救了,即使已是万念皆灰之刻,他也仍在奋斗,可是,到了最后,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徒劳的,似乎是在诸葛死的那一刻,或者说是在彝陵战败的那一刻便已注定了蜀国的灭亡,也就是说,从天水城前他跪到在诸葛亮面前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悲壮的结局。

姜维的一生是悲壮的,而他一生决定命运的一刻就是他投降诸葛的一刻,如果让他重新走过一生,他还会选择这一刻吗?

我想他还是会的,不选择这个,其实他也选择了另外两个结局,一个是庸碌,一个是遁世,庸碌,自然不是一个明智有才之士,而遁世,则更不适合一个有凌云壮志之人,姜维没有走错任何一步棋,但是他的一生却注定悲剧,错的是那个不适合他的时代。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袆;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袆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袆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袆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己国里,反因此而有些疲弊。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又云:“从魏齐王芳之立,至高贵乡公的被弑,其间计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国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国多事之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则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的时间,都在蒋琬、费袆秉政之日,到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国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琬、费袆,应当负较大的责任

他的才能没能完全发挥出来

  • 为什么说姜维是悲情英雄
    答:姜维立志于功名而建树不够卓著,实在有诸多无法超越的制约。首先,从根本上审视,蜀汉狭小,财力不支,难以承受连年浩大的军费开支,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是难以制胜的。其次,其时主政的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姜维有多大的作为,可想而知。即使后来姜维主政之时,也受制于黄皓小儿反侧之患,危及...
  •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姜维呢?
    答:说道姜维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其实在蜀国的后期还是真的挺厉害的,可以说集合了一人之力算是又延续了当时蜀汉的生命,但是姜维却一直被说成是悲情英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为何说姜维是悲情英雄呢?而且还有人一直觉得姜维十分的可怜,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下面我们可以仔细的分析看看这个姜维到底可怜在什...
  • 姜维为何屯田避祸
    答:姜维屯田避祸得原因: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姜维在“屯田避祸”这一事件里,称得上演义了英雄悲情。现代人已经不再喜欢使用英雄这个词,但依我看,英雄还是有的,不过是因为盗名欺世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不敢信任有英雄罢了。现代的人关于英雄的概念与古代...
  • 《三国演义》第一悲情英雄诸葛亮与赵子龙有着同样的父子之誉
    答:姜维是任伟,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投降,所以他最初不被蜀人信任是可以理解的。在姜维孤独无助的时候,
  • 蜀汉的灭亡真的因为姜维穷兵黩武导致的吗?
    答:姜维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存有很大争议的。在小说家罗贯中眼里,姜维继承孔明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可到犀利的历史评论员孙盛口中,姜维则成了一名趋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国)、不孝(抛弃老母)、不义(频繁用兵)、不节(战败偷生)的...
  •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姜维?
    答:所以说,成功,并不是要你与别人相比较,而是要你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一个坚执自我的信念和理想,并为之而终身努力奋斗的人,永远都不会失败。姜维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名武将,姜维其实是个非常完美的楷模:他“为臣至忠”,为蜀汉江山奋斗一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甚至生命;“事母至孝”,为了母亲...
  • 三国姜维的一生的是非功过如何评价?
    答: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谡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
  • 三国演义姜维屯田避祸感想
    答: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便是姜维,首先因为他长的帅,更重要的,他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姜维在屯田避祸这一事件,称得上演义了英雄千古悲情。【维大怒曰:“我必杀此宦竖!”郤正止之曰:“大将军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岂可造次?倘若天子不容,反为不美矣。”维谢曰:“先生之...
  • 姜维爷爷是个高人吗,他的一生中都有哪些事迹呢?
    答:每次看到姜维,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姜维是一个三观非常正的人,品格非常高尚。他孝敬父母,忠于汉室,完美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他是三国后期最悲情的英雄,没有之一。即使在刘禅投降后,他仍不忘复国,最后“一计害三贤”。失去了姜维、邓艾和钟会的三国,也基本上失去了味道。很多人质疑...
  • 姜维为何屯田避祸?
    答:三国人物,我最不能释怀的是姜维,也就是说最服气姜维。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姜维在“屯田避祸”这一事件里,称得上演义了英雄悲情。现代人已经不再喜欢使用英雄这个词,但依我看,英雄还是有的,不过是因为盗名欺世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不敢信任有英雄罢了。现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