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西峡县重阳文化介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6
谁有有关重阳节介绍,重阳节文化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摘自书香世界文化网: www.cct5000.com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西峡县重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记载,隋唐时期,因这里重阳节俗盛,菊花山名声远播,因而专设“菊潭县”长达250年之久。李白、孟浩然、杜甫、苏轼、元好问等文人墨客都曾到西峡登高赏菊,在西峡留下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歌赋多篇。在西峡县,以“重阳”命名和与“重阳”相关的地理标识多达20余个。重阳镇重阳寺现存的“天子万年碑”和“李氏瓦”,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此生活,并传入古代宫廷重阳文化的有力佐证。农历九月初九,人们在这里登高、喊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戴茱萸囊等风俗习惯,已流传上千年。
重阳文化与西峡
农历九月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汉代时重阳节已成为约定成俗的节日,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在我国民间,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影响很大,是深受华人推崇和喜爱的传统民间节俗活动。1989年,国务院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农历九月九“久久”长寿之意。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历史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会处,秦风楚韵交会,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重阳文化在西峡历史悠久。西峡县境内的重阳店地名,数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为重阳镇所在地,以重阳命名为地名的镇,全国仅此一地。西峡境内的菊潭和菊花山,在唐朝久负盛名,是唐朝文人骚客九月登高赋诗的首选之地。
西峡自古被誉为菊文化之乡,丹水的菊花山是著名的千古胜景。在汉班固的《汉书 地理志》载:“析有菊水,出析谷”(析县,即今天的西峡县)。以及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葛洪的《抱朴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风俗学家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风俗通》等对菊花山的胜景和菊潭水的神奇都有详细记载。
西峡既是重阳节文化主旨菊的千古故地,又是全国唯一一个用“重阳”为地名的重阳节文化中枢地。著名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记载:公元前2240年左右,尧的儿子丹朱曾在这里建立军事要塞“重阳店”。又据《西峡县志》(区划)一节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西峡县境内有11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等。从区划沿革看,重阳店早在明成化十二年就独立设保,上溯不可考,但下溯至今未变。重阳店佛爷山下的重阳寺,是全国唯一个以重阳命名的寺庙。现在重修的重阳寺内,保留着从老重阳寺遗址中发掘的“天子万年碑”和“恭李氏瓦”。重阳镇民间文化的信物,都和重阳文化有关。
诗文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以菊花、茱萸等为主旨的重阳节文化,无论岁月怎样更迭,作为一种地域主脉文化一直在西峡沿袭相承。
公元前312年,屈原曾首次被流放于汉江北具体位置就在西峡。现在西峡回车镇有一个村子叫屈原岗,还有一座屈原庙。屈原在《离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就是食重阳糕。在《东皇太一》中的“奠桂酒兮椒浆”,就是酿茱萸酒祭奠东皇太一神。在《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就是把西峡民间的重阳节文化习俗传入楚王宫庭。
李白、孟浩然、杜甫、贾岛、苏轼、元好问、郑板桥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重阳节期间到西峡登临菊花山、游览菊潭水,写下《感旧》、《寻菊潭主人不遇》、《赏菊》、《石门陂留辞从叔誉》等一大批有关西峡重阳文化的诗篇。
特别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在任内乡(县治在西峡)县令时(1230年),为母丁忧,特在菊花山下的白鹿原置新斋一所,居住3年,菊潭赏菊和菊花山登高成为他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西峡的重阳节文化和菊文化,曾写下了《宿菊潭》、《婆罗门引 菊潭秋》、《水调歌头 长寿新斋》、《自菊潭丹水还,寄嵩前故人》、《七绝 长寿山元夕》等数十首诗词。
民俗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在西峡县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众多有关重阳文化的传说,其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是“重阳公主”的传说。东汉安帝年间,爱妃李娘娘受闫氏所害,经秦楚古道逃至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这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几年后的一个秋天,李娘娘死于一场大瘟疫,后重阳女长大成人,带领当地百姓在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斩除瘟魔为母报仇有功,被安帝封为重阳公主。重阳女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孝敬父皇,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从此重阳节习俗由民间传入宫中,又从宫中传遍中华大地。重阳公主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寺,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从重阳女到重阳公主再到重阳寺,都是在传颂和敬拜一位女性,所以人们又把重阳节叫“女儿节”。
西峡的菊花山和重阳寺是远古时重阳节文化和民俗的集散地,重阳节习俗在西峡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茱萸酒,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和尊老敬老。
除以上民间习俗外,西峡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重阳节日祭奠。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都是重阳寺的重大祭典日。本地民众,邻近的湖北、陕西民众也都呼朋引伴齐聚到重阳寺,献五谷,颂扬李娘娘和重阳女,祭案上摆重阳糕、菊花酒、茱萸枝,然后扶老携幼登菊花山、佛爷山、云彩山等登高望远,人人佩戴茱萸囊,家家烹制重阳糕,户户都要酿菊花酒。同时,重阳寺里唱大戏,重头戏是根据重阳寺李娘娘的传说编排的曲剧。祭典结束后,家家都要在当日大吃重阳糕、痛饮菊花酒。
现实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近年来,西峡县把重阳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文化产业重点打造,着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后成立了重阳文化研究与开发领导小组、西峡重阳文化研究会,对重阳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制订了“重阳文化之乡”保护方案,组织编写了电影剧本《重阳寺》,结集出版《重阳节探源》一书。投入资金对重阳寺、登高台进行修缮,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功注册了“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菊文化之乡”通用网址。 今年7月17日至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教授到西峡实地考察论证,一致认为西峡重阳文化历史悠久,典籍记载翔实,遗址遗存众多,民俗文化厚重,论定西峡是重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今年重阳文化节,中国民协向西峡县颁发了“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匾牌。
为着力打造“重阳文化之乡”品牌,西峡已对开发重阳文化作了详细规划,将修复重阳寺、登高台,建设佛爷山重阳文化主题广场。开发建设云彩山重阳文化、菊花山菊花文化等旅游景点,开发重阳糕、茱萸囊、菊花枕、菊花酒等重阳节旅游产品,举办重阳文化节,把重阳文化打造成西峡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



  •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西峡县重阳文化介绍
    答:中国西峡县,这个被尊为“重阳文化之乡”的地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隋唐时期起,因其丰富的重阳节俗和著名的菊花山,西峡曾专设“菊潭县”达250年之久。众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在此留下了与重阳相关的诗篇,赋予了西峡独特的文化印记。在西峡,以“重阳”命名的地理标识超过20个,如重阳镇...
  •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西峡县重阳文化介绍
    答:西峡县重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记载,隋唐时期,因这里重阳节俗盛,菊花山名声远播,因而专设“菊潭县”长达250年之久。李白、孟浩然、杜甫、苏轼、元好问等文人墨客都曾到西峡登高赏菊,在西峡留下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歌赋多篇。在西峡县,以“重阳”命名和与“重阳”相关的地理标识多达20余个...
  • 中国重阳文化节西峡县介绍
    答: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的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区域,是一个资源丰富和地域广阔的区域,被誉为“绿色王国”和“天然药库”。西峡以其独特的地质发现而闻名,特别是大规模的恐龙蛋化石群,使它成为“二十世纪世界第九大奇迹”,并冠以“恐龙之乡”的美誉。西峡县的重阳文化历史悠...
  • 诗酒远方醉重阳——河南南阳西峡重阳文旅活动系列报道之一
    答:此次盛会吸引了全国媒体的目光,郭敬总策划的"诗酒远方醉重阳"系列报道,深入剖析了活动背后的故事和西峡独特的重阳文化宝藏。郭敬巧妙地将"诗"与"远方"相结合,通过重阳节活动,塑造了西峡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借鉴云南绥江的诗歌音乐会模式,郭敬建议在西峡引进中国诗歌秋晚,...
  •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认证过程
    答:在七月的西峡,风景如诗如画,这里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7日至19日,由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以及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带领的专家团队一行12人,专程赴西峡县,对西峡申报“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资格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考察团顶着绵绵细雨,足迹遍布重阳镇的重阳寺...
  •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到底是西峡还是上蔡
    答: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上蔡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10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证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 西峡县的介绍
    答:西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西与陕西商洛市接壤,北临三门峡市、洛阳市,东接内乡,南临淅川,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西峡是中国重阳文化的发源地。5000年前,西峡就有聚居的群落。西周初年为古若国属地,并设为白羽邑。公元前524年至506年曾是许国国都,秦时置...
  • 重阳节在国内外的习俗
    答: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国外 韩国 韩国古代将重阳称为重九,从新罗时代就有在这一天登楼吟诗的习俗。到了高丽朝,九月初九的宴会甚至成为带有国家性质的习俗。
  • 南阳“最强”旅游大县,坐拥2处5A级景点,为什么是重阳文化的发源地...
    答:西峡县交通便利,旅游景点众多,堪称是河南省的一座“宝藏”县城。西峡县是历史名人屈原的故里,屈原“扣马谏王”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因而西峡县还是我国重阳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我国的“重阳文化之乡”。西峡县境内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81%,被誉为“绿色...
  •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认证过程
    答:7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和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带领中国民协专家组一行12人赴河南省西峡县,对西峡县申报“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建立进行考察论证。专家组冒雨深入到该县重阳镇的重阳寺、重阳湖、马鞍桥、奎岭村和丹水镇菊花山、菊潭遗址以及重阳登高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