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8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大兴安岭中北段大部分地区海拔1100~1400m。地势北西部高、东南部低,最高山峰黄岗梁2029m。以伊勒呼里山和洮儿河为界分为3段:①北段中等切割,具有多年冻土层的苔原,山势低缓,平均海拔不到900m,河流呈放射状,山顶部遗留有准平原面遗迹;②中段平均宽200~300km,海拔1200~1500m,最高峰大黑沟摩天岭1725m,主要分水岭破碎而不连贯;③南段(已进入半干旱荒漠景观)宽度变窄,平均海拔1500m以上,山顶多为平坦熔岩台地。
大兴安岭中北部属于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和中温带湿润-亚湿润气候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北段是我国气候最冷的地区,日最低温度在0°C以下的寒冷期长达8个多月。极端最低温度可达-45°C以下。全年最大积雪厚度在50cm以上。年降水量北部为400~500mm,中部小于400mm。大兴安岭东侧比西侧降水多,气温高,气候垂直变化也较明显。源自大兴安岭的河流或注入黑龙江、松花江,或流失在平原湿地中,北部河流春汛显著,春、夏、秋汛相连,最大流量出现在8~9月份。区内沼泽化及冻土化发育。
大兴安岭中北段山地土壤以灰化土、暗棕壤为主,沟谷地带发育沼泽土。西坡和东坡边缘地带的局部地段有灰色森林土和黑钙土分布。区内普遍分布有季节冻土,西北部则有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冻土。
大兴安岭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北部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兴安落叶松常与兴安白桦、樟子松、山杨混生。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为:高峰为亚高山矮曲林带和山地寒温针叶疏林带,兴安落叶松在这两带内或生长低矮或为疏林;往下为山地寒温针叶疏林带,自上而下有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鹃-(樟子松)兴安落叶松林、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等亚带。中部高处与北部植被相似,但桦树、杨树比重较大,樟子松甚少。自山顶向下,东坡为森林草原,西坡由森林草原过渡到典型草原。
大兴安岭中北段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兴安落叶松常与兴安白桦、山杨、黑桦、从桦混生。自山顶向下,东斜面为森林草原,各种灌木杂生;西坡由森林草原过渡到典型草原。
落叶松、樟子松林下发育山地棕色针叶林土,柞树、桦树林下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山麓平缓地区多为草甸暗棕色森林土。大兴安岭西部阴坡杨树、桦树林下为灰色森林土,阳坡草原植被下以山地淋溶黑钙土为主。区内普遍分布有季节冻土,西北部则有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冻融作用强。山顶和山坡常分布石海、石流、石流坡。长期的低温环境决定该区以物理风化为主,物质多以碎屑形式迁移。由于植被茂密,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发育,生物和水溶也是物质迁移的重要形式。
二、经济概况及社会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交通方便,是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集中区。2003年年底该区居住人口1306万,从业人口514万,占总人口的39%。其中从事第一产业者310万人,占从业人数的60%;从事第二产业者60万人,占从业人数的12%;从事第三产业者143万人,占从业人数的28%。大兴安岭中北段所处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旗(县)属于国家特困县。农业、林业、水资源、野生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是该地区主要经济来源,此外有少量金属矿山、水泥厂、矿泉水等小型企业。矿业经济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普遍认识到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将大力发展矿业经济作为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重点。
三、矿产资源开发对本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大兴安岭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低,交通十分方便,矿产资源丰富。加大这一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查力度,尽快提交一批大型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对于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体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大,资源短缺状况日趋严重;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所需的大宗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只能立足于国内解决。因此,快速建立和发现矿产资源战略开发基地和储备基地,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形势严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是要建设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但目前东北三省对于建设这两个基地不可或缺的有色金属资源十分贫乏。寻找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直接辐射和支撑作用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急需。大兴安岭中北段东接东北三省、南邻河北,处于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之内。在计划经济时代,内蒙古东部5盟(市)曾有4个分别划归东北三省管辖。除了自然条件相近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东北三省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独特的地域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使大兴安岭的丰富矿产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起着极为重要的资源支撑作用,完全有条件成为东北最为便利的矿产资源接续基地。同时,由于历史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地处大兴安岭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与东北三省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内蒙古东部仍属于贫困地区,许多旗(县)属于国家的特贫县。目前内蒙古东部各盟(市)都认识到了区内丰富矿产资源的重要性,相继将大力发展矿业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重点。可见,勘探、开发大兴安岭的矿产资源,不仅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资源依托,而且也给内蒙古东部区域经济腾飞带来了良好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和西侧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毗邻的俄罗斯、蒙古地区已发现了多个世界级特大型-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目前,内蒙古东部盟(市)拥有多个各级各类对外开放口岸,它们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与俄罗斯、蒙古国及欧亚经济联系的重要外贸通道。加速大兴安岭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有利于东北三省资源重组和优势互补,进而拉长矿产利用的产业链条。尽快建成新型的国家矿业基地,利用地缘优势,对于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 地形地势为西高东低。有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渔业资源丰富,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东亚大陆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长江、黄河、鸭绿江、图们江等。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
  气候特点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第一级为青藏高原,第二级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地气候区。 经纬度定位:4°N~53°N 73°E~145°E   地形:西高东低   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 东亚
  富。   东亚大陆的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由于上述各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取得战略和经贸大国的地位,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领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也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   然而在广泛采取经贸合作的同时,区域内几个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歧见,以及潜在的战略竞争意识。除了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两岸的政治问题以外,日本和中、韩两国因为二战的历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绪摩擦,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稳定的一个因素。另外,即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战略大国,在本区域的国际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此一层关系更是将区域事务与全球战略局势整个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网络。

  南亚指亚洲南部地区,介于东南亚与西亚之间。位于0°―北纬40°,东经60°―100°之间,陆地基本在北纬10°―30°之间。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南亚共有7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北和东西距离各约3100公里,面积约437万平方千米。人口10亿以上,使用200余种语言。
  南亚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泊尔、印度与中国三国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中部为大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南部为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为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戈达瓦里、克里希纳等河自西而东流,注入孟加拉湾。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  地质构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南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温,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为西南季风逆风坡降水极其丰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齐)。西北部则降水稀少。
  河流方面:南亚有三大河流,即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源出中国(其源头河叫森格藏布),向西南转向南流,注入阿拉伯海。它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矿物资源以铁、锰、煤最丰富。南亚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莲藕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人口特点:人口稠密,华人聚居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东南亚也是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地理特征
  东南亚
  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的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二个亚区.

2.2.1 自然环境

2.2.1.1 地理位置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市中部(图2.2),湘桂走廊的漓江河谷盆地上,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漓江上游两岸。地处东经110°12′58″~110°21′29″,北纬25°00′~25°21′43″之间,东面和北面与灵川县接壤,西面和西南面与临桂县接邻,东南面与阳朔县毗邻。市区南北方向长40km,东西宽10.0~22.5km,总面积565km2

2.2.1.2 地形地貌

桂林市区的地形大致是以柘木镇为中心的河谷盆地形态,这个盆地往南延伸至三塘到良丰之间,往西成一较大缺口,四周地势较高,分布石山和土山,多为丘陵坡地。盆地成为各河流集中地点。桃花江自西北而来,良丰江自西南而来,共同汇入漓江。盆地之内,地势比较平坦,水网密布,给农田的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市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东北面的尧山,山体宏大,坡度陡峻,最高峰海拔909.3m,它和南西面的雁山均为土石山。尧山、雁山大岭、大埠和长岭南面黄村附近的龙泉一带的丘陵,主要是由下泥盆统的莲花山组及四排组页岩组成。北面的漓江两岸和南面的乡镇多为丘陵起伏的坡地,多属第四纪红土,所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棕红。西北和东南面,大部分为峰林起伏的石灰岩,属典型的岩溶地貌。

图2.2 桂林市行政区划图

图2.3 桂林市区地貌立体图

市区发育岩溶地貌和流水地貌两大系列,地貌类型复杂、形态多样。低山、丘陵、盆地、平地均有分布,以平地为主,占市区总面积的60.9%。市区96%的面积属于岩溶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图2.3)两大类地貌为主。峰林平原其基座为碳酸盐岩,上面由红土和碎屑堆积物覆盖,构成主要的农业区。平原海拔高度为145~180m,耸立着拔地而起、相互独立、疏密不等、大小不一、高低参差的山峰,山峰相对高度多为100m以内,峰尖坡陡,坡角大于50°,形态各异,洞穴发育,地下水丰富,埋藏浅,岩溶湖、河流发育。峰丛洼地由众多高低错落的联座锥状山峰与岩溶洼地、谷地组成,其山峰丛聚尖峭,坡度大于45°,洼地星罗棋布,局部沟谷相间,呈现峰丛洼地-谷地地貌景观。此外,岩溶洞穴发育密集,数量众多。据统计,出露地表并有一定规模的洞穴389个,典型的如七星岩、芦笛岩、冠岩、穿山岩等。

2.2.1.3 气候特征

桂林市区地处低纬,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春季阴雨绵绵,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暴雨集中;秋季雨量显著减少,气候干燥,秋旱频繁;冬季由于寒潮入侵,间或出现霜冻等短暂的寒冷天气。桂林市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8.8~19.2℃,实测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4.9℃,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9℃。空气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5~1667h,日照百分率为37.1%~38.1%。由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及越城岭山脉的影响,市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46~1917mm。因受地形因素影响,降雨南北分配不均,北边降雨稍多,南边降雨稍少。因受季风影响,各季降水量的分配极不均匀,一般3~8月降雨占全年的75.73%左右,其中5月、6月降雨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35.35%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380~1560mm,蒸发量最大在7月,月平均190.3mm。多年平均无霜期304~309d。全年风向以东北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6m/s。

2.2.1.4 河流水系

桂林市区江河湖塘众多,水系发达。在市区过境的河流有漓江、桃花江、良丰河、南溪河;市区内河流有灵剑溪、小东江、朝阳河、宁远河、南湾河、瓦窑冲等,河流总长142km,河网密度0.25km/km2。这些河流均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市区内湖塘总面积达13.65km2,面积较大的湖塘有榕湖、杉湖、桂湖、西湖、木龙湖、八角塘等。

(1)漓江

漓江是桂江中上游河段的惯称,河段全长214km,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是贯穿市区的一条主要河流,由北边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东南流,过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雁山区的草坪回族乡冠岩处流出市区入阳朔境,流经市区段长49.3km。

漓江桂林水文站(位于瓦窑渡头村)断面以上集雨面积286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35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30×108m3,历史最高洪水位发生在1885年6月14日,水位为148.58m,流量为7810m3/s。实测最低水位140.18m(1989年12月20日),最小流量3.80m3/s(1951年2月7日)。多年平均流量129.03m3/s,多年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22.7m3/s。

桂林市区漓江河床由卵石、砾石和砂组成,沿河床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枯水水深1~3m,浅滩处0.6~0.9m,潭深最大达12m,白石潭至柘木镇河道的河床纵断面平均坡降为0.32‰。枯水河宽一般为150~190m,由于枯水流量小,个别河段河床裸露严重,有些仅剩20m左右。河槽面积约14km2,宽平均为280m,最窄为165m,最宽处达460m,枯水水面至河岸高宽平均为5m,最低处4m,最高处约7m。此外,市区汊河、洲岛较多,计有较大洲岛9个。漓江市区段河道安全泄洪流量为2580m3/s,水文站水位达146.5m时市区受淹较严重。

(2)桃花江

桃花江,又名阳江,发源于临桂县五通镇与灵川县青狮潭乡交界的中央岭东南侧。干流由北而南经临桂县五通镇、庙岭乡向东流,在市区五仙坝处折北过灵川县定江乡,经水南村由北向南进入市区甲山乡,至甲山乡政府附近转东穿过城区,在南门桥下游分别从象山和萝卜洲尾汇入漓江。干流长65km,是漓江的一级支流。流经市区段长19.1km。

桃花江集雨面积298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900~20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108m3,调查最大流量840m3/s(1885年),实测最小流量0.637m3/s(1972年)。多年平均流量11.6m3/s。

桃花江自五仙坝至雉山桥河床纵断面平均坡降为0.44‰,枯水水面比降为0.43‰,洪水水面比降为0.30‰。枯水河宽一般为40~0.9m。虹桥坝以下至萝卜洲河段称宁远河,是桃花江汛期洪水的主要出口通道,枯水期宁远河基本断流,江水由象鼻山注入漓江。桃花江槽宽一般为50~60m,飞鸾桥最宽达71m。虹桥坝以下断面较宽,槽宽为60~70m。沿河河岸很低,枯水面至河岸一般为2~3m,胜利桥断面最高也仅4m,河道弯曲度很大,五仙坝至飞鸾桥河道长近10km,截直仅2.1km。沿河流水为堰坝所分割,使枯水水面成阶梯状。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很低,南门桥以上河段安全下泄流量仅260~300m3/s,未达五年一遇的洪水两岸即受淹没。

(3)良丰河

良丰河,又名奇峰河,发源于阳朔、永福、临桂三县交界的香草岩,由南向北经临桂县狮子口、南边山流入市区,流经雁山区的良丰,后转向东北,穿过奇峰镇,在柘木镇的胡子岩处注入漓江。干流长69km,是漓江的一级支流。流经市区段长31.5km。

良丰河集雨面积528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5.17×108m3,最大流量836m3/s,最小流量0.484m3/s。多年平均流量164m3/s。

良丰河自黄金水坝至河口河床平均坡降为0.49‰,枯水水面比降为0.39‰。良丰以上河宽20~30m,枯水期水深0.6~1.2m,河岸高3~4m;良丰以下至河口河宽30~50m,枯水水深1.0~1.4m,河岸高5~8m。

(4)南溪河

南溪河发源于临桂庙岭乡称勾山麓,干流由北向南,至汉塘转东进入桂林市区,沿途流经市郊甲山乡唐家、官桥村,在黑山植物园处进入城区,绕南溪山在斗鸡山北侧汇入漓江,干流长13km,市区段河长10.6km2,是漓江的一级支流。

南溪河集雨面积24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60mm,多年平均径流量0.29×108m3,多年平均流量0.92m3/s,最枯月平均流量0.2m3/s。

南溪河弯弯曲曲像羊肠小道,且宽窄变化大,最宽约50m,最窄处不足10m。河床平均坡降1.1‰。

(5)小东江

小东江是漓江的一条汊河,全河流程均处于穿山乡境内。北起叠彩山下漓江东岸的二江口,由北向南流,在新桥下游处灵剑溪从左岸汇入,与灵剑溪汇合后继续往南,在穿山公园处流回漓江,途经七星区的七星与穿山两村委会、桂山大酒店、七星与穿山两个公园,全长5.7km,河宽40~70m,岸高3~4m。沿江两岸有七星公园、龙隐岩、塔山、穿山公园等著名风景区。

二江口以上漓江流域面积2550km2,多年平均流量114m3/s,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共5个月属于漓江枯水季节,平均流量30m3/s左右。

(6)湖塘

市区现有湖塘总面积达13.65km2,主要分布在城西的甲山乡、城东的黄莺岩一带,城南的雁山镇、柘木镇及城区中心。面积较大的湖塘主要有:榕湖、杉湖、桂湖(包括西清湖、宝贤湖、丽泽湖)、西湖、木龙湖和八角塘等,主要塘湖基本情况见表2.1。

表2.1 桂林市区主要湖塘基本情况

2.2.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水资源需求预测的重要依据。它对水资源需求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总产值;农业发展与灌溉面积增长。针对这些发展指标,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目标,分别预测其可能出现的上下界范围,然后根据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对各分项指标预测值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发展情景,最后以这些发展情景作为基础,进行生活、工业、农业、生态需水量的预测。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三项指标。预测人口总数时采用的是“直接推算法”,即以基期人口数为基数,按照一定的递增率进行直接推算。其公式为

Pn=Po(1+K)n

式中:Pn为预测期人口数;Po为基期人口数;K为预测期内年递增率;n为预测期间隔年数。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变化,对人口的分析预测参数K采用人口年增长率。考虑桂林市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并参考《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中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70万人,将2001~2010年参数城镇人口年增长率取3.67%左右,2011~2020年取 0.70%左右。2001~2010年农村人口年增长率取0.53%左右,2011~2020年取0.35%左右。市区2000年总人口64.30万人,其中城镇48.81万人,农村15.49万人。经过计算,预测2005年总人口74.35万人,其中城镇58.45万人,农村15.90万人;2010年总人口86.33万人,其中城镇70.00万人,农村16.33万人;2020年总人口91.97万人,其中城镇75.06人,农村16.91万人。

2)按照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桂林市区全部工业总产值2000年为121.6亿元,“十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12.2%,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2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9.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335.7亿元;远景目标2020年工业年均增长5.2%,2020年工业总产值为557.3亿元。

3)桂林市区的耕地面积自1990年以来虽然变化不是很大,却稍有减少的趋势,有效灌溉面积扩大的潜力也不大,预测耕地面积年递减率0.4%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年递增率0.2%左右,2005年、2010年、2020年实际灌溉率分别为70%,75%,80%,其中水田灌溉面积占实际灌溉面积的85%左右。

2000年耕地面积7879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747hm2,实际灌溉面积4609hm2,灌溉率68%,其中水田3918hm2,水浇地691hm2;到2005年耕地面积为7723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14hm2,实际灌溉面积4770hm2,其中水田4054hm2,水浇地716hm2;2010年为7571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83hm2,实际灌溉面积5162hm2,其中水田4388hm2,水浇地774hm2;2020年为7274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022hm2,实际灌溉面积5618hm2,其中水田4775hm2,水浇地843hm2

畜牧业的发展。2000年大牲畜存栏数为1.69万头,小牲畜存栏数为12.15万头。根据畜牧业发展态势,牲畜数量在今后20年预测将以5%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05年牲畜数量为17.53万头,2010年牲畜数量为22.38万头,2020年为36.46万头。

4)200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49.40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49.5%。到了2005年以后,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市区人口增多,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更猛,比重会增加,采用市区占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0%进行分割。“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8%,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89.0亿元,市区则为113.4亿元;“十一五”期间、远景目标202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4%,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为296.2亿元,市区则为177.7亿元;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为727.3亿元,市区则为436.4亿元。



  • 回答地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答:1. 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作物种植和人类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季风气候区的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也可能造成作物受低温冷害的影响。2. 地形分布:地形的不同分布影响着农业的种植方式、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居住环境的形成。例如,高原、平原和山地的不同地形为农业多种经营...
  •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答:大兴安岭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低,交通十分方便,矿产资源丰富。加大这一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查力度,尽快提交一批大型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对于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体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确保...
  •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答:北起叠彩山下漓江东岸的二江口,由北向南流,在新桥下游处灵剑溪从左岸汇入,与灵剑溪汇合后继续往南,在穿山公园处流回漓江,途经七星区的七星与穿山两村委会、桂山大酒店、七星与穿山两个公园,全长5.7km,河宽40~70m,岸高3~4m。沿江两岸有七星公园、龙隐岩、塔山、穿山公园等著名风景区。 二江口以上漓江流域面积25...
  • 回答地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答: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自然资源则是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自然环境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多方面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
  • 环境分析包括哪些
    答:生态分析是研究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生态状况和生态脆弱程度。二、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分析主要涵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1.政治环境分析 政策法规、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稳定性等都属于政治环境的...
  • 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破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区域发展必须考虑自然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自然灾害也可以通过科学的预警系统和灾后重建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5.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
  • 造成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有哪些
    答: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我国是世界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国家。东西之间差幅大,反差强。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在不断探索和提出中国区域划分...
  •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答:首先我国的地形有3个特点即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它对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动。2、西高东低的地势,相对而言有利于海洋水汽的深入;3、多种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出现多样化,从而使得物种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环境的...
  • ...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答: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比较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之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西北黄土高原区卷本书目录
    答:总序这本书旨在探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它首先提供了对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剖析。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 1.1 自然环境- 黄土的特性是本章核心,阐述其独特的地质历史和对生态的影响。- 地形与地貌部分,揭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