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难免一死,如何才能把生死看透?不惧怕死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死亡是人生大考,生命体的终结,谈“死亡”犹如谈虎色变,人人忌讳。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只要一想起死亡,一切都变得无意义,令人沮丧。

但人都难免一死,与其敬而远之,不如直面事实,或许能够觅得蹊径。若能从心理层面克服因死亡而产生的畏惧,人生便过得豁然旷达,这一点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下面从几点谈谈如何战胜这个心魔。

相传老子在周朝任藏室史时,闻在乡下的母亲病危,当他赶到老家时,母亲已经去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老子悲痛欲绝。但片刻之后又如释重负,饱餐一顿后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都对老子的这番表现感到不解,等老子醒来后,便问他缘故。老子回答道:

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我”的存在,多一个“我”不多,少一个“我”不少,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非要有“我”的存在不可。但我出现了,百年归老之后又恢复原本没有我的状态,因此我白白赚了在世的这几十年,让我见识了这个缤纷的世界,死亡只是被按下了“恢复键”而已。

新闻里每天都有人因意外而死亡的消息,每天看多了这些负面消息,真希望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

中国人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是意料之外,每个人都没有特权豁免被“意外”击中。但我现在过得好好的,平安地坐在沙发上看球赛,假如能活到自然老死,这样比意外死亡的人多活好几十年光阴,“死亡先生”待自己也算不薄了。

来做一道选择题,问一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惧怕死亡?如果可以避免面对死亡,让他不要出生愿不愿意?

答案没有调查过,但从一个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生孩子。既然死亡是那么可怕,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心肝宝贝孩子遭受死亡的痛苦?

说到底我们惧怕的不是“死”,而是惧怕失去“生”。而“死”就短暂的一瞬间或一段时间,“生”却可以挥洒好几十年,“生”当然比“死”划算了。

这样想,我们又何必惧怕死亡呢?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遵循有生有死的规律,就像每天的太阳有升有落那么平常。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动物被吃掉时,同样经历挣扎和嚎叫,相信濒死的痛苦跟人类无异。

佛教说“众生平等”,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死亡,就如被我们每天吃掉的猪肉和鱼肉一样,它们猪和鱼每天都有死亡事件发生,我们人虽然都难免一死,但我们幸运多了,这些动物成为我们的盘中餐而死,我们却可以自然老死,还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离去而惋惜和记念。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冒着生命危险而觅食,我们人居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轻松惬意地品尝美味佳肴,我们该为生而为高等动物而庆幸。

很多人都有对现实的不满,先天资质、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工作待遇、机会运气、人生遭遇等等……

这个世界本来就毫无公平可言,假如你有愤世嫉俗的倾向,那么“死亡”的存在会还你一个公道,死亡是一个绝对的公平机制,无论王公贵族、黎民百姓,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是赤条条地出来,也赤条条地回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死亡”是不是具有“正义”的一面?

有麻醉药经历的人就有这个体验,如果没有神经感官作用,人体是不会有疼痛感的,看着麻醉作用下的手术刀,割开肚皮就像撕开一张纸一样神奇。

因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

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更厉害,他玩了一句文字 游戏 ,便把令无数人瑟瑟发抖地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轻描淡写地消除掉,他说:

哲学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但能悟透的,它就是免费的良药。

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世界本身不可知!”

对于宇宙万物,科学只是面向规律一科一科地学――叫“科学”,在学术界,科学是最低等的,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最低等的,有很多很多的课题是超物质的,科学却鞭长莫及。

科学之于宇宙的差距就像一条射线,科学站在原点的位置,而未知领域就是无穷无尽地射出那一端。生死问题是超越科学的领域,需要用超越的方法去辩证,但人的认知无法理解超越性的道理,也无法举证和实验,所以只能靠相信,就叫“信仰”。

在信仰体系里,人分为两部分,肉体和灵魂,人的死亡是肉体的死亡,留存的灵魂等待后期的处理,也即人在另一种状态下继续存在,通俗地讲人还不会真正死。

所以中国人发生意外死亡时,亲人是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而西方人有信仰,亲人死亡只是伤心落泪,认为亲人只是暂时离开而已,以后还会在一起。

因此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体系是没法对抗死亡的。

结语: 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这个道理很朴素,但我们每个人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每每思索这个问题时,再理性的人都难免心生迷茫,我们打从心里就不愿意接受死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大的课题,就是人的“永恒观念”。

人生如何摆脱苦闷?叔本华这么说

为什么不应该追求人生的成功?而是要追求生活的幸福感



  • 人都难免一死,如何才能把生死看透?不惧怕死亡
    答:结语: 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这个道理很朴素,但我们每个人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每每思索这个问题时,再理性的人都难免心生迷茫,我们打从心里就不愿意接受死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大的课题,就是人的“永恒观念”。人生如何摆脱苦闷?叔本华这么说 为什么不应该追求人生的成功?而是要...
  • 看淡生死,才能不惧生死
    答:往往一个人死了,无论穷富,后人都要耗费巨资来收埋和安葬。有钱的图个风光,没钱的挣个面子,唯有这样做了才觉得心安理得,才被认为是尽了孝心。 一场丧事下来,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都被陋习恶俗一一分派给了制冥币、行法事、刨棺木、贩鞭炮、做寿衣、挖土坑、刻墓碑、唱冥戏、奏哀乐、办酒席等...
  • 怎样看待生死?
    答:其死重于泰山,激励了一代一代人,也有生不带,死不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无奈有生不如死,命悬一线,阴阳两隔生离死别的感慨,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勉的,也有草菅人命,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自毙,死无葬生之地,是死有余辜,轻如鸿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
  • 看透生死的哲理名言
    答:看透生死的哲理名言 1、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对于生活中的诸多不顺,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与其背着包袱弯腰受罪,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与其徒劳地抱怨命运不公,还不如淡定从容地笑对人生。学会放下,人生的路才会越...
  • 人固有一死,该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亲人的逝世?你知道吗?
    答:一、告诉孩子生命周期 有很多机会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不冒犯孩子而忽略了。专家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里玫瑰花的盛开和枯萎都是让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机会。就像季节的变化和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当你探望年长的亲戚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二、适当地向孩子...
  • 对亲人的生老病死看得很淡,算冷血吗?
    答:如果自己不管对谁,态度都相同,都是看淡生老病死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生老病死同样看得很淡,那么,这就不算冷血,这其实就是一种豁达和释然。但是,如果自己把自己的生老病死看得很重,而对别人的生老病死却看得很淡,这就绝对是冷血表现了……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事情,自己无比重视,而跟自己...
  • 看透生死的感悟说说
    答: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看透生死的感悟说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愿你以后生死看淡,烦恼孤独一边站!做好自己,问心无愧! 2、经历前的感悟是胡思乱想,经历后的感悟是体味人生。经历前感悟只会使你迷茫,经历后感悟才会使你看清前路的方向。 3、这世界广阔美丽,我们大部分人生老病死,都在...
  • 如何看待生死啊
    答:大概地说,一般所说的人生意义,不外乎二类:一、在现实人间;二、在未来天国。在现实人间的,或重视家庭——家族的繁衍,这是将人生的意义寄存于家族的延续。所以人虽死了,而有永久的意义存在。中国儒家是特重于此的。人在家族绵延中,“承先启后”;所以人要能“裕后光前”,对祖先要慎终追远。老祖母们别无所...
  • 人从一出生注定死亡,明知最后的结果,人为什么还要活着?
    答:这都是因为怕死,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不管做出怎样的努力,生命总会终结,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然后,人们就用另一种方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那就是——努力活着。活着是因为你怕死,活着是因为你有牵挂,活着是因为你有留恋,活着是因为你还有好多好多的事没有做,活着是因为你还有想爱的人没有爱,活着...
  • 你觉得看透生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答:就是一种淡然的感觉啊,因为看透了生死就不在害怕失望了,就会很坦然的面对每一天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