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葬身之地——灵魂居住的乌托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如果人死后的灵魂有两种去处,一个是墓地,但是墓地也分三六九等,就和如今的房子一样,有奢华的,也有普通的,需要不同的价钱来买。一个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里大多是一群没有墓地之人,大概就像我们所说的孤魂野鬼居住的地方。这里充满自由,没有压迫,只有花与草地的芳香,潺潺的流水和动听的夜莺的歌声。来这里的灵魂人人平等,肉体最终变成行走的骨骼。“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上述的说法来自余华的《第七天》。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历程,通过杨飞的回忆与游荡将一个个故事串起来。杨飞是织网的蜘蛛,那些故事是挂在蛛网上的露珠,每一个都是杨飞身边发生的事。

书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但是看完之后我倒觉得最后的处理与《许三观卖血记》更为相似。杨飞死后的第一天在回想自己是怎么死去的。在回想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政府强制拆迁而引起民愤,甚至向民众隐瞒一对夫妻因此死亡的事实。第二天讲述了杨飞的爱情。第三天则是回忆他的成长历程和与养父间的感情,心里的母亲的死亡和医院将弃婴当作医疗垃圾事件。第四天他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知道了原来租住在他旁边的年轻情侣的事情。女孩因为男孩子给她买了iPhone山寨机而跳楼死亡。剩下的几天杨飞都在死无葬身之地度过,在这里他遇见了原来他常吃面的饭馆的老板一家和他心里的母亲并且找到了他的父亲。

整本书看下来我确实不觉得荒诞。无论是火化等候地分贵宾和非贵宾,还是女孩因为一个山寨机而跳楼,亦或是弃婴事件冒出后又被压下去。在看的当时只觉得描写挺真实,每一件事在社会热点中都看到过。这本书写于2013年,其中一些是2012年的真实新闻,现在是2021年,或许对于这些事我们都见怪不怪了,社会热点一直都在更新,比书中更荒诞的事我们都见到过,自然不会觉得这本书还有荒诞可言。正如余华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比起荒诞,我觉得这本书更值得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的善良。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这本书都有很好地体现。如果你要问爱情是怎么样的?基于这本书,我会说爱情是废墟中相拥不分离的躯体;爱情是肉体消亡后灵魂初始的冲动;爱情是贫穷中的不离不弃;爱情亦是一个肾换来的让灵魂安息的墓地。书中的爱情美好且悲壮。杨飞的死是因为他看到了报纸上他前妻李青的死亡而没选择逃离餐馆。李青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找杨飞,是爱情让他们相遇在街头,互诉衷肠。但是他们在死后才再次贴近彼此,而且不能继续在一起。鼠妹和伍超既是爱情的受害者也是享受者。他们互相爱着彼此,但鼠妹因为伍超的欺骗而跳楼,伍超为了给鼠妹买一块墓地而卖肾,最终术后处理不好而死亡。

那么亲情又是什么形状的呢?一根红线,一头连着父亲,一头连着儿子,亲情在红线上流淌。一件毛衣,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台上愈来愈小的身影,它们是什么样子,亲情就是什么形状。 因为杨飞的缘故,他的养父一生未娶,20出头的年纪还没有女朋友就做了父亲。养父因为在杨飞小时候丢掉杨飞一次,而一直心怀愧疚,在死后到殡仪馆工作只为再见一次儿子。而杨飞因为父亲患了癌症,辞掉工作,卖掉房子,好好照顾父亲。在父亲走失后一直搜寻父亲,直到死后也一直在寻找父亲。父子俩一直都在不断寻找彼此,当骨骼相见时却是激动得无言。在看过许多老人得不到照顾的新闻后,这样的情感确实令人动容。

在死无葬身之地,会有一群人为自己戴上黑带,聚在一起为自己悼念。如果有灵魂要离开这里,前往墓地安息,每个人都会为他(她)净身,送上自己的祝福。死无葬身之地的每一个生物都会参与进这场盛大的离别中,每个生物都是善良的化身。 正如小说结尾写道:“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引号”

这部小说毁誉参半。我还是支持《第七天》的。这部小说的语言确实不像余华以往的小说那么带有锋芒。《第七天》更为平和,对于这个社会的关怀之意也更为明显。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不变的,余华的小说一直能让人一口气读下来。再说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好,后面的内容和前文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

如果是初读余华《活着》会更适合,但是《第七天》一样好看。我想之所以会觉得“余华味”不够浓烈,大概是因为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余华写的又是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已经不会再对习以为常的事产生强烈的感觉了。或许未来的人们看到这本书时会觉得很不可思议,觉得震撼呢?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灵魂居住的乌托邦的名字是死无葬身之地。

  • 死无葬身之地——灵魂居住的乌托邦
    答:如果人死后的灵魂有两种去处,一个是墓地,但是墓地也分三六九等,就和如今的房子一样,有奢华的,也有普通的,需要不同的价钱来买。一个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里大多是一群没有墓地之人,大概就像我们所说的孤魂野鬼居住的地方。这里充满自由,没有压迫,只有花与草地的芳香,潺潺的流水和动听的夜莺的...
  • 余华小说《第七天》中理想社会的向往指的是什么呢?
    答:在《第七天》中,余华创造除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死无葬身之地”一词在小说的语境中巧妙地使用一语双关。它一方面是指词语的本义: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另一方面是指那些死了没有地方埋葬的亡灵聚集的地方。在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中,到处游荡的是没有钱购买墓地的亡灵。按照规矩,没有墓地,这些亡灵就...
  • 余华的《第七天》中是怎么去书写理性世界的呢?
    答:但尽管现实世界“污水横流”,作家还是用篝火、棋盘、树林为亡灵构造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乌托邦。可以看到,余华于“死亡荒诞的真实”中构建了感性的彼岸可能。杨飞最终找到了生父,伍超知道了爱人的去处。在现实世界的理性荒诞之外,余华构建的是彼岸的想象中的命运救赎,客观而绝望的存在之域被投射...
  • 读余华《第七天》
    答:读者仿佛可以从纸上跃然看到一个亡灵所居住的乌托邦,那里所有人(死人)平等、友爱、互助,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谐、宁静、美好。 第七天,“我”护送鼠妹去殡仪馆火化,也同时如愿找到了自己失散的、因病出走的养父杨金彪。这一章,他们之间那份即便是死亡也无法割裂的,比血亲更浓烈的亲情,令人动容。而杨金彪在殡仪馆自愿作为...
  • 余华《第七天》一书中是从哪里可以看出对乌托邦的展望呢?
    答:受难周第七日是复活节。耶稣从墓葬中复活而消去了一切的攻讦和谩骂,而“死无葬身之地”即“财主约瑟的坟墓”,使奔忙的灵魂“息了自己的劳苦”。对于理性世界的悲悯与绝望在第七天消解,尽管还有遗憾。不过“感性精神的建构活动也在于来超越给定的理性现实,修正无目的的世界,确立自身在历史中的生存意义...
  • 余华小说《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是什么意思呢?
    答:但正是这种无忧无虑、和谐、宁静的生活更衬托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人民的无力反抗、盲目追随和绝望,反映出这个世界诸多精神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的美好在这里一一实现,既是作者理想中的乌托邦,也是直面现实、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空间描述。作者笔下这个完美圣地却叫“死无葬身之地”,这本身也...
  • 余华第七天想表达什么
    答:余华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像是一个乌托邦。在那里,人们可以不用遭受现实世界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迫和伤害,也不用忍受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灾难,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活着,这也成为作家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寄托和向往。《第七天》小说介绍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3年6月。《...
  • 至今为止,哪本书给了你最深的触动?
    答:没有一个解释的机会。原本,死无葬身之地是《第七天》的乌托邦。但这样的一个乌托邦,却把一对有情人分两端,让她们永生永世都不得相见。还有比这更悲剧的事吗?也许会有的吧,我不知道。但这种描写已经让我足够痛了,我在正月的深夜里,读到这一段,眼泪止不住地流,湿了半条枕巾。
  •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第七天与民间的“头七”相应,人死后会在第七天的时候回家,确实,“我”没有墓地,因为没钱买坟墓,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成为了一只孤魂野鬼,最后来到了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在那,没有被火化的躯体在春日里,会一块...
  • 余华写的《第七天》的全文概括是?
    答:《第七天》的全文概括: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其取材背景、主题选择、叙述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