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哪个散文传神地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清高脱俗的隐士形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所描绘的隐士形象是怎样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从“思想性格、生活状况”两个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人文融合的境界:自然恬淡

质朴的性格,做人顺其自然。性情爽快,胸怀磊落的陶渊明,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诗文上的卓越成就,同时这也是诗人理想中的人物的自我体现。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在这之前,在隐和出仕之间徘徊不定,心情很是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公元427年贫病而终,走完了诗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谥号靖节先生,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这两大信念不仅在他的处世上体现出来,同时还表现在他的散文中。我们都没真的见过陶渊明本人,但从他的诗文中折射出来的陶渊明:他一定是悠然的,面对着雄伟矗立的南山,幽幽的发着哲思。透露着无限的风度。

陶渊明活了六十三岁。这六十三年,横亘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他只是书写内心的感受却无意间构建了一个自然的学派,并达到了极致。

魏晋时期名家众多,各领风骚。曹氏父子(曹魏散文名家,首选即曹氏父子。曹操文章清峻通脱,质朴简约。曹丕以书札见长, 《答曹洪书》等,清丽卓约,富于情韵意趣,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老庄哲学、孔孟儒学,以及魏晋盛极一时的玄学,都对陶渊明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身上有颖悟、旷达、率真等多种秉性,有他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哲学思考。文章中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和人生的智慧。他对黑暗的朝廷不满,四十一岁辞官归隐,淡泊名利,对易逝的生命却多有感伤,对多舛的命途心有不甘。他的草庐往来多是白丁,诗人的心灵是异常孤独的,唤起在他脑子深处的智慧精灵。然而,思考得越深,则对世间纷纭看得越淡。陶渊明仕途不得志,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儿”,无奈中选择归隐田园。陶渊明是魏晋时期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文章自然淡泊内涵丰富,在内容上消除魏晋间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开辟了另一种风格——自然恬淡。

而作家的生活时代和他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特点。陶渊明一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生观和美学思想,决定了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这个“自然”是本身存在的,自然就有的东西。陶渊明在他的散文中无不渗透了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天真性情的思想,从而使其散文在抒发追求自然本真表达、崇尚自然方面比前人更有自己的魅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简洁流畅的塑造了一个超脱俗世、清高怡然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他自身形象的显现。

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语言优美而朴素,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有儒家幻想的淳朴的思想,,其中也有着田园诗的意境。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从而达到了语言、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统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描写的都是一些农耕景象,而不是神仙和长生.这也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它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从在意个人的厉害得失到关心社会人民的出路。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的诗文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已经超然了,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开篇点明准确时间地点,让人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而不是虚无缥缈之说。然后描写一番桃花林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好铺垫。笔锋一转,渔人误入山中村庄,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写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是来避世的。到最后,谁再去也没找到。留给后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和无穷韵味。整篇小说文字简洁浑然天成,印证了苏东坡给予陶渊明诗文的美学评价:“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桃花源记》是经典之作,因此得已流传千年而仍魅力无穷。沈从文说它增加了无数人的幻想。说得一点也不错。

陶渊明和他的散文

观其散文如见其人,他散文的风格和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休戚相关,在魏晋这个混乱,政局不稳的时代,很多有才华的文人选择了归隐山林,陶渊明便是其中一人,《宋书》本传说陶渊明归去的原因是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这是个多么清高傲气的人哪!在儒家衰退,道家中兴的魏晋时代,隐本身就有其独特的价值,除了避难全身或表示政治抗议之外更可以成为个人追求合乎自然逍遥游放人生的媒介,甚至还可以成为个人怀有高志的表现。而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个怀有高志的隐士,出生于士家大族的陶渊明不堪忍受这个时代的混乱和其所受的压抑,他拒绝政治的参与,企图从儒教世界中自我解放出来,追求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生之地,在当时确实有很多隐士但绝少坚决与世俗决裂的真隐,独有渊明自最后一次归隐后坚持不出,而且躬耕田园,自食其力,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陶渊明的思想与散文确实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他的成就正是他通过自己的思索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在吸取和批判当时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取得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

《桃花源记》写成于作者归隐田园很长一段时期之后。陶渊明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因此当县吏要求他"束带"去见会郡遣督邮时,他便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就辞官解绶,写下《归去来兮辞》,回家过小日子去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没有官位的人生活是很艰辛的,况且陶渊明的田地也不多。但陶渊明却以他超凡脱俗的旷达和洒脱超越了这些艰辛。尽管他常常要借米下锅,依然怡然自得地生活--至少他自认为是这样。刚开始时,陶渊明还只是自己享受着悠闲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到后来,经过多年的躬耕与贫困之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这个篇幅短小的小说,因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念起来如同诗歌一样。而作为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篇点 明准确时间地点,让读者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而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虚无缥缈之说。然后描写一番桃花林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即将出场的世外桃源作好铺垫。笔锋一转,渔人误入山中村庄,描写村民时细节很到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写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是来避世的。到最后,太守派人去找没有找到,而南阳的高士刘子骥去找也没找到。这就巧妙地解释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这个地方,而留给后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和无穷韵味。

《桃花源记》的创作是他在当时那个社会无法看到的景象,也是他内心所向往和追求的另一个世界,在结局众他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世人找不到这个美丽的圣地,在我看来也是想表现自己的心灵圣地不可侵犯,他决心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分裂,不再留念,更不再追悔,将自己整个的心身融入山水之中,通过儒道哲学的思考,把归隐的心情上升到一种人生的理想,这是一种超世的境界,他的生活更令人赞赏和神往。

他的田园诗是他开创反映田园生活的诗的代表。他为什么要辞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即从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情,情性本来就是爱丘山的,在我看来这点也很难得,他并不职责当时惯常生活的黑暗,直接表明自己不出仕适由自己性情所决定的而不横加指责。他把做官比做“落尘网”,“ 在樊笼”,把归田说成本性由很多感触,他却不细说,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不绮,癯而不腴”,这与他的恬淡的性情是很有关的,把一切生活的遭遇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不喜欢高调的诉苦,只是默默承受着,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淳朴厚道的可爱文人形象,诗中也常有"自嘲"的感觉,寄情山水,复得返自然后悠闲自得,没事自我调侃。

从陶渊明的散文诗作中看到的是悠闲自得的诗人,体会到的确是一个因着不惯淳朴风气,官场的虚伪为保持情操而归隐的隐士,既是种无奈,却因着他天生的乐观从容,也平添了几许欢快与喜悦。就这样,悄悄寻着他走过的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的足迹,学习一种从容与洒脱。

陶渊明的散文与其人

读陶渊明散文犹如品酒,初读无甚味道,但再读之就会感到愈品愈香,正所谓是“历久弥新”之感。欧阳修曾评陶潜的散文曰:“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虽言之过甚,但也是足见陶渊明文章的成就之高。

陶渊明在当时是与众不同的,他被后人视为“隐士”的先驱正因其诗文中那清新自然的追求田园生活的描绘。散文只是陶渊明人格写照的冰山一角,但也正是这冰山一角,开创了魏晋之风。在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就已初是诗人那种向往田园生活,崇尚自然质朴的情操。他的《五柳先生》更是开历代抒情散文之先。他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是他独一无二的首创。尤其是最后他运用“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的独到形式让全文顿时渗出无限情趣和深意来,自古以来为自己写自传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够像他一样自誉自娱的人却寥寥无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的行文,无矫情,无造作,及其平易自然。看似随意挥发,却创造出一位潇洒旷达,不受拘束,富有奇趣的高人形象。靖节先生以“五柳”自况,其深意无不跃然纸上。

陶渊明在生活上是贫困的,正如《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描写一样,但他却又是富足的亦如《五柳先生传》中阐明的一样“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矣,以此自终。”人生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的人看重生命的长度,有的人更注视生命的深度,陶潜正是重视后者的人。他没有因“五斗米折腰”并非他孤傲不群,他也有“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遣。”(《檀弓》)他深深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虚怀若谷,他潜心向学,他之所以拒绝像其他人的文人一样追求仕途,并非是不想成为“人民的衣食父母”,只是当时的政治太过腐朽,正如老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隐退于山,正是因心怀家园,关心百姓的无奈之举啊!

《桃花源记》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从劳动、生活富裕、和乐而安宁的理想社会,也是伤者为穷苦无依的百姓构建的精神家园。尽管他深知这只是井中月,水中花,是虚幻飘渺的,但他还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安慰,又有谁可以否认人是该心怀希望的呢?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之所以三进三出,弃官还乡,是其本质所在。他既知田园之乐,又怎会委屈自己以事权贵呢!更何况“富贵非吾原,帝乡不可期”。

陶是豁达的,是淳朴真挚的,表现在他的诗文上,则显示出一种清然自然之气。“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发于情,止于理,既言明心愿,而又不过分赘述,宁静、平和、正如其人。

陶的散文在生前是不被承认的,像生前他辞官归隐一样也是人所不看重的。但无论是其诗,还是其人,那光辉是不会永远被遮着的。他不存驰誉之心,只求心之所安;他不随风而走,只追心之所思。把生活的感触和希冀转化成诗一样的语言,把日常生活诗化,即便是田耕之事也写得生趣盎然,感人至深。没有雄辩的力量,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轩昂的气象,有的只是如春雨一样慢慢渗透进人心的细波微澜,真可谓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最深刻动人的情感。但他的语言并不是不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朱光潜《诗论》中所言“他的文字是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的,但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才使他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

陶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安贫乐道,视死如归。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深感钦佩,顿生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感吧!

从俗世中诞生的陶渊明之梦

读陶渊明的散文,我常常被其平淡而自然的文字吸引,平实的叙说中存在着浓厚的韵味。或许这就是散文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确,散文的最好篇章,无不是质朴,清澈的,以表达自己人生感受和自由心性。陶渊明较多的散文都在自然的笔调中传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俗世中的陶渊明因“家贫,耕植不足自给”而再次出仕,但终因“偿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而辞官归家。从此以后,41岁的陶渊明正式开始了他的隐逸生活。至于陶渊明如何于俗世中寻灵魂之梦的,那得从他的散文中得到论证。散文的核心为自由与真实,陶渊明散文中的文字传达着一种“人生味道”,让我钦佩。其中,有他对人生的觉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索,因此淡雅的文字中蕴藉着灵魂深处的追求。

陶渊明的散文,如《感士不遇》中感慨世俗的颓风“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因此他归田后的作品都有“厌闻世上语”,“但畏人我欺”的心声。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这些都是他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归去来兮辞》较好地交代了其归隐的原因。文章以坦诚的语言表达俗世中的无奈和寻灵魂之梦的决心。我特别喜欢陶渊明用清新、简洁自然而又流畅的语言,真挚充沛的感情所描绘的高远而又惬意的田园意境:“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画面更是和谐生活的象征。他清新自然的文字继承和发展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疏爽自然而情韵隽永的风俗。我每读这抑扬跌宕、韵味深远的文字,仿佛进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界,远离喧嚣,还能享受怡然自得的隐逸生活。美酒消愁,美景当前,真是赏心悦目。陶渊明的梦好美!

《归去来兮辞》描绘的画面是陶渊明很快就将实现的,那么他晚年的另一篇散文《桃花源记》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世界美得让人神往。

在《桃花源记》里,我看到陶渊明的寻梦路更深入了。当然这也是有社会原因的,虽然他“厌闻世上语”,但是还是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那时正是东晋和刘宋交替的时代,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相当严重,战乱不息,人民生不得保。陶渊明怎能不产生愤恨之情呢?因而灵魂之梦中开始上演了一出闻名古今的“世外桃源”景象。文章中,生动逼真的描写,加上浪漫主义色彩而组构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生活。浪漫的色彩下的与世隔绝的新环境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且人与人相处和谐。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极大的反差。文章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质朴无华,使用的形容词无非“平”、“美”、“俨然”等,但这种和平安宁、风气淳朴、衣食丰足、老幼安定的环境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是极美的境界,想必古今都是如此。我认为陶渊明此种理想境界是植根在他灵魂深处的意识,在俗世的环境催化下绽放出来的神秘景象。陶渊明的梦更美了。

我认为陶渊明的散文乃是他内心的呢喃,以其智慧的警觉来体现的具有美感的语言。我总认为散文背后必站着一个有生命的思考者,从中让我体味着“人生味道”。正如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所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可谓他的自况。“不慕虚荣,不求甚解”的陶渊明有隐逸的思想也是正常的。这篇散文也是亲切道来,不含蓄,平实地叙述了自己,没有恣肆富丽的辞藻。

当然,陶渊明于俗世中,寻灵魂之梦同他所接受的儒、道、佛的思想也有关系。但是我们不能说他的思想只体现儒家、道家或者是佛家。他既像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却有与儒家不同的态度,如《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魏晋玄学盛行时,他受玄学的影响,但是他并非是玄学的虚谈,也有根据现实。他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田园生活能自给自足,虽是隐士但坚持力耕。当然他在对灵魂之梦的追求中也体现着对人生的思考、参悟,恰与佛教相通。

真正的隐士是眼耳不闻俗世事,然而陶渊明不是。如他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也是受到现实社会影响,因此表达自己的不满。陶渊明虽隐居,但非真正的隐士,其实他还是在俗世中,寻着他的灵魂之梦。可以看出他有一颗世俗心,他也愿意入世,只是现实黑暗,同时他兼有灵魂的视力,正如他求救于人性的复归。他能够在世俗中安放自己的灵魂,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反归一个“真我”。他对实际感受到的世界有切身了解,因此成就了有一定心灵质量的散文。而灵魂对俗世的觉悟正体现着散文的美感,陶渊明这种以冲淡为美的风格,有别于建安风骨创造出来的一种悲慨风格。他崇尚自然,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在当时也是难得的。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陶渊明的哪个散文传神地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清高脱俗的隐士形象
    答: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 求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的翻译
    答: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答:《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
  •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五柳先生传》
    答: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
  • 《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这三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读...
    答:《五柳先生传》中心思想: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读后感悟:先生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平淡自然的风格就是他率真高尚...
  • 归园田居其一和其二心境有什么不同?
    答: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
  • 归园田居(全部诗)
    答:《归园田居》出自陶渊明的散文集《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他以清新淡雅的文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著名。他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自然、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创作背景:陶渊明在东晋末年时,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他辗转流亡,多次遭受困扰和痛苦。后来,他放弃了世俗的...
  •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答:1、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归园田居〉其三》2、 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是:志趣(好...
  • 《定风波》赏析
    答: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 九年级下册语文《桃源与沅州》教案
    答: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