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的启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讳疾忌医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不能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读《讳疾忌医》有感

  同学们,至今为止,你们大家一定都读了许多书吧,我也不例外。在这一堆堆书中,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那一本书?一会儿工夫,你也许还选不出来。让我来告诉你们对我启发最大的书是什么吧。那就是—寓言故事中的《讳疾忌医》。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有一次,他去给蔡恒公看病,观察一番后,说:“君主的病刚影响到皮肤,只需几服药,便可痊愈。”蔡恒公说:“我很好,哪有病。”十天后,扁鹊又来,说:“君主的病已发展到肌肉,若不治疗,必定加深。”可蔡恒公还不理睬他。又过十天,扁鹊再来,说:“君主的病已发展到肠胃,若不治疗,必死无疑。”蔡恒公仍不理睬他。又过十天,扁鹊一见蔡恒公,回头就跑,蔡恒公忙派人追问。扁鹊说:“病在表皮,可用药热敷;病在肌肉,可用针灸;病在肠胃,可以服药;病在骨髓,那就该掌管生死的神管了”五天后,蔡恒公大病发作,主动派人去找扁鹊,可他早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恒公便不治而亡。
  同学们,蔡恒公是不是太蠢了啊,连神医的话都不信。常言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呀!”在学校里,也有类似的事发生:大扫除时,小花发现小明嫌麻烦,直接将拖把丢在工具房。小花告诉小明不能这样做,小明不但不改正,还和小花吵起来了。现在,讳疾忌医常用来比喻故意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不愿改正的人,就像上面的小明一样。
  《讳疾忌医》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个人的缺点和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如果任其发展,由小变大,由轻变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
应正视自己的缺点,善于接受别人的规劝

《相信》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 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 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题记 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相信别人,让别人决定 自己。有人说:“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于是闭目塞听,在错误 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看似是不可统一的矛盾 双方,但二者却有统一的一面,它们正如我们的左臂与右臂,缺一不 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 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一个连 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 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当 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 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 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 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陈忠和取得了骄人战绩。 然而,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我们在相信自己时,也要 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与自我局限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我 们的目光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鼠目寸光”而又“自以为是” 。这时别人多角度的观察、评价更具客观真实性,我们要相信别人。 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朱升“ 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也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 王平忠言于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 别人的意见有时是好的,有时则不是,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 全盘肯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明智之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不能夸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亘 古不变的真理;但同时,也没有人一无是处,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 也相信别人。 在“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在“迷茫怅然”时相信别人,让二 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你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第二篇: 《缺点》 世界上的人多种多样,有可爱的、可恨的、可恶的、可怜的、可叹的、可悲的……很多很多。十全十美的人并不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 既然我们都有缺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呢?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有的人只会逃避自己的缺点,别人向他提出,他还不屑至辩,这样的人啊!到底是怎样的人?是虚荣还是……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种人老是以“讳疾忌医”的心态对待给自己提出缺点的人,别人说说他,甚至他还会潇洒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自己不改正缺点就算了,却还扭曲了此名言的涵义。久而久之,别人也懒得再说他。这样的人永远也改不了缺点,这也便是他最大的缺点! 当然,谦虚的人则会接受缺点并改正缺点。因为他们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别人给他们提出时,他们会虚心地接受并自我反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这则是其次。谦虚的人会给自己一片心灵的世外桃源,他们不会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他们会接受忠言,接受“医辽”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改变了自己的缺点,这个人便进步了一些。他做什么事,只要别人的观点、做法对,他便会把自己的观点、做法与别人的对照,从而找到自己的弊端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做法。他会因此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是前一种人呢?他不但会因为听不进忠言而事倍功半,如果严重一点的话可能还会误入歧途,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缺点,并不是一个人如何如何的坏、无药可救,所以你不必惧怕它,更不必逃避它。十全十美的人并不存在,当一个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人的那一刻,他便有了一个很大的缺点——自大。人,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在社会中你才能站得住脚。不要因为自己某个小小的缺点而断送了自己! 学会改正缺点的人,便是一个成功的“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想立意求新的话,可以这么入手:
扁鹊仅凭聊聊数眼,就可判断病情,堪比X光或CT。这说明了什么,所谓名医,只是一个传说。扁鹊的实质与当下的张悟本之流并无二致,无非一江湖骗子耳……



  • 古代的蔡恒公,错失最佳治疗时间,与其说死于病症,不如说是讳疾忌医...
    答:D项正确,讳疾忌医告诉我们要尊重事实,不应主观因素忽视。故正确答案为D。
  •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及启示
    答:启示 讳疾忌医是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客观决定主观,故掩盖内部矛盾不可取。当遇到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不存在,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设法解决矛盾。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则悔之晚矣。讳疾忌医的意思 讳疾忌医:...
  • 讳疾忌医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讳疾忌医》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个人的缺点和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如果任其发展,由小变大,由轻变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 “信者医之,不信者不医”带来的启示
    答:在中国文化中,有“讳疾忌医”这样的成语,当然,讳疾忌医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得了疾病,甚至也知道疾病的严重程度,但就是讳莫如深,不肯就医,这个倒不仅仅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被医治的意愿。而现代职场中,讳疾忌医的企业很少,因为这样的企业经受不起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化,最...
  • 扁鹊治病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扁鹊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扁鹊治病也叫做《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
  • 扁鹊治病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扁鹊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
  •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了什么?
    答: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 扁鹊见蔡桓公的启示
    答:扁鹊见蔡桓公的启示 1、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正视错误,及时改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3、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4、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 直面个人...
  • 读了病入膏肓这篇故事你获得什么启示
    答:【启示】1、讳疾忌医要不得,这是拿自己生命开玩笑; 2、劝导人要看对象和注意方法,如扁鹊说桓公有病太直接了,桓公贵为国君,无缘无故被人说有病当然不高兴;扁鹊又不肯解释病因等,人家不相信也很正常。这都是不会说话的表现。 3、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昧只喜欢听好话,喜欢报喜不报忧的人...
  • ...而最终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根本原因是“讳疾忌医”忌讳自己有病就不愿意勇敢面对客观事实,而任由病情发展,最后病入膏肓,连神医扁鹊都无法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