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提出6个问答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0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题和答案都要。谢谢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作者从事学习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6、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5、作者从事学习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1、
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不贪图物质享受,更在意精神追求,专心致学,这种高洁志趣,实在是难能可贵,让人敬佩,很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2、
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刻苦,诚心求教,不怕苦不怕难,尊敬老师。
3、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但是,学生要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不盲从于权威,在学习中应该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坚持自己的见解,绝不能人云亦云。在质疑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心理上要尊重老师,温良谦恭,在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之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
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
读书的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10、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1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嗜学与家贫。

12、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请举一例。

及笄,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3、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而不知”

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略无慕艳意”

14、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艰难,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5、作者成年后,求知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6、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作者是如何克服的?

幼年抄书之难:克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成年求师之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求学奔走之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读书生活之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借助这一细节,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突出自己当时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18、作者大篇幅写老师的严厉,其作用是什么?

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作者虔诚恭敬的态度,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

19、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地求教。

2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21、“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衣食无忧,无奔走之劳。

22、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因为作者心中有读书这件快乐的事。

23、文中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从中求教道路之苦。对比写法。

24、文中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地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25、作者写学习时条件极为艰苦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26、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也可能学习得好,像宋濂;学习条件好,也可能学习不好,像同舍生。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守“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自身的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7、请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说说运用对比的好处。

老师的态度和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对比,同舍生的条件和自己的条件对比。

28、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2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对宋濂之苦是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应更好地珍惜优越的条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就会认为乐且乐此不疲。

30、读罢此文,你有什么感受写出来?

读了此文,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乐,相比之下,惭愧不已。而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具有恒心和毅力,就会学有所成。

31、写出古人刻苦求学的事例。

苏秦锥刺骨,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

  • 《送东阳马生序》提出6个问答题!
    答: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之难。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读书的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
  •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题和答案都要.
    答: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
  •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可提出什么问题
    答: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
  • 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答: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借书)。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好学)。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刻苦精神)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有几个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问题
    答:1、缊袍敝衣(粗袍敝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填空:酒肆 ①幼年...
  •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答:1、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不贪图物质享受,更在意精神追求,专心致学,这种高洁志趣,实在是难能可贵,让人敬佩,很值得我们学习效仿。2、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刻苦,诚心求教,不怕苦不怕难,尊敬老师。3、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但是,学生...
  • 关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问题
    答:1.作者作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2.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求书难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从师难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求学难 (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到学生,吃住还极差)3.举例说明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一定要...
  • 《送东阳马生序》的几个相关问题
    答:1:因为作者心中有学习这足以快乐的事。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3:叩问之艰,跋涉之艰,食宿之苦。4:说明了作者求教之艰难和求知的渴望与诚心。5:师 书 衣 食 住 行 6: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苦 无求师之难 无抄书之苦 7:对比...
  • 有关送东阳马生序的问答题15个
    答: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2,其中有通假字,找出来。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3,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作者成人后求师...
  •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几个理解性问题
    答: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余幼时即嗜学”或因为作者以学习为乐。3、困难:1.无书之苦。2.无师之难。3.生活之困。如何克服:1.借书、抄书以学。2.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3.以学习为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这个可以自己根据文本内容结合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