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景观生态学?其基本特点怎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

高速城市化时代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规划


园林规划 加入时间:2006-4-17 10:24:47 陈 波 汪科继 点击:684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支离破碎,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而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证。为此,本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则与方法,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途径,重点介绍了在城市及周围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保护;规划;可持续发展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IN THE TIME OF RAPID URBANIZATION
CHEN Bo1, WANG Keji2
(1.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2. Bureau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water,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31502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polluted severely, and natural habitats in cities have been fragmented, which threatens serious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Biodiversity in cities is a bas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 guarantee of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s of biodiversity for urban ecosystem, furthermore, based 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discusses landscape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the method for planning nature reserve.
KEYWORDS:biodiversity;landscape ecology;conservation;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前言
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对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存生物多样性可为城市将来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城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可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积极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从而通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紧迫任务。

2 快速城市化和大城市群的形成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根基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据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建制市达660个,行政区域土地面积565 104km2,城镇人口52 376万,城市化水平达40.53%,比2002年年末提高1.43个百分点,达到了1998年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8%)[1]。城市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拥挤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城市发展要求我们不断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发达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形成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区域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地表结构,从而严重威胁这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而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及强度我们尚无法预测。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高速公路网而言,已使江浙沪区域景观严重破碎化,生物的自由传播和流动受到严重限制;为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而对乡村和郊野土地的大规模平整(即土地整理)及河道水系整治已经使土地资源异质性大大降低,均匀度大大提高,小生境受到严重破坏,从根本上动摇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即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就永远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宝贵的遗传信息。人类尚未认识的物种约占全球物种的70%,因此很多目前濒临灭绝的物种很可能正是人类未来食品、药物或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多种多样且无与伦比的。
3.1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一起,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如工业原料、建筑材料、食物、药物、新型能源等。目前人们仅仅利用了生物价值的一部分,还有源源不断的野生生物的新价值正等待着人们的不断发现。
3.2 生物多样性可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大量事实证明,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中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越强,因而也越易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之后,总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2],人类的严重干扰是城市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只有具有丰富的生物(特别是高等植物)多样性,形成高度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才能保证城市生态系统良好、稳定地运转。
3.3 生物多样性可提高城市的景观异质性
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促使城市生物不可避免地具有人为活动的烙印。人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破坏或摒弃了许多原有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引进了许多外来的生物并形成了许多新的生物群落。这最终改变了城市生物的组成、结构、类群、动态、生态等自然特性,并深刻影响了生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由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相对局促,城市生物群落的构建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建筑物等)的限制,使得城市生物结构分化明显,趋于单一化,组成景观的异质性低。而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以植物为例,城市绿化运用多种多样的植物不但能塑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美化城市,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设计与组合体现城市的特色与地方风貌。
3.4 生物多样性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性
生物多样性对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性具有重要的价值。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维持了大气成分的相对稳定。土壤中的分解者——真菌、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分解了废物和污染物,清除了有机垃圾,是生物圈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森林和草地具有截留降水,保持水土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护河流、降低洪水和干旱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威胁。植物群落在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城市中的植被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为城市动物提供栖息地等生态价值。

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如上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物资源重要的特性是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样它可以再生以致持续利用;若保护与利用不合理,它就可能灭绝。事实上,目前不断丧失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正是城市飞速发展与生物资源承载力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缺乏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和没有有效保护生物资源,我们正在逐步毁掉城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见,在城市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前者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后者包括建立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笔者认为,人为地进行迁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方面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一些限制,另一方面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景观生态学的出现与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管理物种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3]。目前,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已处于核心地位。
4.1 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几个重要概念
4.1.1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
简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4]。而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是指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5]。景观生态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为许多物种并非局限在单一的生境中,而是经常在不同的生境之间转移,或生活在两个生境的交界处。对这些物种来说,考虑景观尺度上生境类型的组成和相互影响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可见,为了长期保持一个物种的存在,不仅要考虑目标物种本身,还要考虑它所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有关的生态过程;不仅要重视保护区,更要重视保护区的背景基质[6]。景观生态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整个景观基质的原理与方法,从而使我们在城市及区域水平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为可能。
4.1.2 等级理论与尺度
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认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整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多重等级层次系统的有序整体,每一高级层次系统都是由具有自己特征的低级层次系统组成的。生物体由细胞组成,而生物体的聚集组成种群,种群又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与景观生态系统一起组成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所有的生物等级层次,而生物等级层次常常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因此,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必须明确所考察的尺度。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尺度(scale)是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即空间尺度),或者指所有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尺度包括从生物个体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种尺度。时间尺度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度(abundance)和多样性(diversity)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生物多样性随着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而异,离开尺度来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毫无疑义的。
4.1.3 生境破碎化与廊道
生境破碎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随处可见。生境的消失和破碎是城市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大片茂密的植被,或代之以混凝土地面和楼群,或被人工廊道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物种消失。例如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938年记录有199种鸟类,但1975~1979年调查只有l00种[7]。东京城市小片残存森林中的鸟类在1960~1980年之间减少了一半,甚至城市生境中普遍存在的鸟类数量也下降,如树雀、乌鸦、大山雀和家鸽等[8]。德国慕尼黑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已经有180多种本地植物种类灭绝[9]。生境的重新连接是解决生境破碎化的主要办法,通过生境廊道可将破碎的生境斑块(patch)连接起来。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生境廊道的作用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的生境和移动的通道。
4.2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生态途径和规划
城市的发展与自然保护是有矛盾的,但也不是不能协调。如果考虑到所在地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建立和扩大城市时运用景观生态原则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发展创造适当的条件,就有可能达到彼此共存的目标。
4.2.1 采取多尺度的保护途径
局部尺度上的行动与区域尺度上的行动同等重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从各种尺度上进行,小至一株行道树的保护,大至整个区域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各种尺度上的保护必须协调进行,以产生最佳的效果。每个市民都应当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爱护野生生物,关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尽可能减少对生物的干扰和伤害。公众积极的参与将对整个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城市规划师则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他们通过对城市内居住区、水系、道路、公园、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甚至城市群或区域的规划,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2.2 城市自然化——将自然引入城市
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将自然引入城市,即在城市中引入自然群落结构机制或建立相似结构的人工群落是可行的。如英国埃文郡的海港城市布里斯托尔是一座美丽的中世纪古城,坐落在下埃及河与弗罗姆河的汇合处。该市中心的布里斯托尔公园中,一反过去那种整齐的草坪、苍古的大树、缤纷的花坛的布置形式,在大面积的草地旁开辟出一些池塘、沼泽、灌丛和杂草地,池塘中有蝌蚪,沼泽中有水生植物,灌丛和杂草地中开满野花,招来各种昆虫。枯枝也不随便清理,因为它可以维持很多物种的生存繁衍,从菌类一直到啄木鸟。这些城市少有的景观,给公园带来了旷野的风貌。事实证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确是城市生活的一种需要和补充,已经成为城市自然化的群众性活动,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如美国举行了多次城市自然化会议。在瑞士,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建有一个由这方面的专家指导的野生生物区。在芬兰也有类似的示范区,如公路边、公园中,甚至墓地都修建了适合野生动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区域[10]。
日本神奈川县在谷户山公园建立了“水鸟的池”,福井县建立了“中池见湿地”,京都梅小路公园建立了“生命的森”等自然生态观察园,开展野生生物的生息、繁衍和自然环境的观察、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11]。
4.2.3 对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
有些城市的原生生态系统早已被破坏殆尽,但是,为了使城市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该选择一些有可能恢复原来生态系统的次生生境,进行自然恢复或模拟原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进行更新组建。欧洲的许多国家实际上已这样做了[12]。荷兰的天然森林大约在200年前就被采伐完,现在看到的繁茂的山毛榉林、欧洲赤松林和云杉、冷杉林等大多是经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恢复或重建起来的。它们镶嵌在城镇、道路和河岸之间,形成绿地、农牧用地和城镇道路大约各占1/3的格局,对改善和美化人类环境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等国家还将野生生物的保护、引进与国土治理结合起来。除了城郊以外,已扩大到工业污染废弃地的恢复和种植。他们在城市的工业弃废场成功地发展起来了各种植物群落和依附于此的野生动物。这预示着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区的潜能,创建新的生境,增加城市景观的自然性,减少工业景观带来的不利影响。
4.2.4 在城区或周围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
城区保存的原生生态系统绝对不应破坏,要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各城市应该利用旧城区改造的机会,争取扩大城市的绿地空间,另外还应该建设城市公园,并在工厂空地、学校校园建立绿地和种植植物。城市中的自然生境斑块应该划为保护区,开展有效管理,维护其自然过程,发挥其保护、科研、教育与培训、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等多功能的作用。目前,国外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例如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迈阿密,加拿大的温哥华、蒙特利尔,澳大利亚的悉尼、堪培拉,俄罗斯的莫斯科,波兰的克拉科夫,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巴西的巴西利亚,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等城市都进行了类似的自然保护工作[12]。
(1)保护区的规划原则
在建立保护区的过程中,规划者最为关心的主要问题有[13]:①保护物种所需要的保护区面积至少应是多少?②建立一个大型的保护区还是多个小型的自然保护区好?③一个濒危物种的多少个个体在保护区中得到保护才可以使它免于灭绝?④保护区最好的形状是什么?⑤如果要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应该相互靠近一些,还是互相远离?它们应该相互隔离还是应该由廊道互相连通?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一般原则(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原则
较差 较好










⑾ 生态系统的部分得到保护
小的保护区
保护区破碎化
保护区较少
保护区彼此隔离
保护区彼此隔离
保护区是同质的生境
保护区的形状不规则
仅有大的保护区
每个保护区各自管理
人不准进入 生态系统得到完全保护
大的保护区
保护区未破碎化
保护区较多
保护区之间具有通道相连接
保护区之间具有“踏脚石”(stepping-stone)
多样化的生境(如山、湖泊、森林)被保护
保护区接近圆形(边缘效应较少)
大小保护区相结合
区域内的保护区统一管理
具有人能进入的缓冲区


(2)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和生物圈计划(MAB)”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生物圈保护区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该包括由内至外的3个功能区:①核心区:该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但可以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②缓冲区:该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科学活动和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还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③过渡区:该区位于最外围,区内可进行某些持续开发利用,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并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这种功能分区方法对各类城市群(区域水平上)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3)规划建设生境廊道
由于城市化造成城市自然生境的破碎化,由这些破碎的生境斑块形成的保护区远远不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了减少它们对物种的限制和隔离,增加被保护物种之间及其与野生群体之间的联系与交换十分必要。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合理的生境廊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连接城市各绿地、公园或乡村生境的植被廊道(如林荫道、树篱、防护林带)、河流与溪流廊道对维持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将城市中分散的动植物生境与区域景观中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联系起来,将不同地方的保护区构成保护区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强保护物种和野外物种的交换,从而增强整个城市生物群体的生存能力。例如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城市中的自然溪谷和林荫道已经作为公园之间生物迁移的廊道被保护起来[14]。在美国华盛顿进行的城市规划中,通过溪流廊道将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动植物园与野外的天然生物群落区直接联系起来,使野生水禽可以进入城市公园区,同时公园内的水生生物也可以进入野外的自然栖息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5]。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这种快速增长势头将持续较长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认真考虑社会需求和生态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从各方面慎重考虑。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关注,已成为国际潮流和趋势,它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及管理时必须以景观生态学原则与方法为指导,切实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规划工作,以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些学者和文献将景观、系统和生态系统等概念简单混同起来,并且泛化到无穷大或无穷小而完全丧失尺度性,往往造成理论的混乱。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尺度选择。在科学大综合时代,由于多元多层多次的交叉综合,许多传统学科的边界模糊了;因此,尺度选择对许多学科的再界定具有重要意义。等级组织是一个尺度科学概念,因此,自然等级组织理论有助于研究自然界的数量思维,对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尺度选择和景观生态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尺度是研究客体或过程的空间维和时间维,可用分辨率与范围来描述,它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在景观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景观单元的面积大小或最小信息单元的空间分辨率水平,而时间尺度是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基本上对应于中尺度范围,即从几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从几年到几百年.格局与过程的时空尺度化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尺度分析和尺度效应受到格外重视和发展。尺度分析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与之相伴的是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以及景观类型的减少。尺度效应表现为:最小斑块面积和随尺度增大而增大,其类型则有所转换,景观多样性减小。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GIS技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尺度,并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转换。由于景观尺度上进行控制性实验代价高昂,因此尺度的转换技术愈显重要。尺度外推涉及到如何穿越不同尺度约束体系的限制,至今仍是一难点。时空尺度的对应性、协调性和规律性是一重要特征,通常研究地区越大、相关的时间尺度越长,生态平衡即自然界在动荡中表现出的与尺度有关的协调性。生态系统在小尺度上常表现出非平衡特征,而大尺度上仍可体现出与平衡模型相似的结果,景观系统常常可以克服其中局部生物反馈的不稳定性。尺度性与持续性有着重要联系,细尺度生态过程可能会导致个别生态系统出现激烈波动,而粗尺度的自然调节过程可提供较大的稳定性。在较高尺度上,作为非线性耗散系统演化中一种普遍现象的混沌可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而避免碎裂种群(Metapopulation)灭绝。大尺度空间过程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生境破碎化、引入种的散布、区域性气候波动和流域水文变化等。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对比性强、粗粒格局的基本结构单元。景观和区域都在“人类尺度”上即在人类可辨识的尺度上来分析景观结构,把生态功能置于人类可感受的范围内进行表述,这尤其有利于了解景观建设和管理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人类世代即几十年的尺度是景观生态学关注的焦点。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因此,景观不仅仅包含多个生态系统, 还包括环境空间。
特点: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

  •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答: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
  •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它不同于两侧的基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基因交换。廊道的生态功能取决于其内部生境结构长度和宽度及目标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廊道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
  • 景观生态学可以做什么
    答: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1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1.2斑块 ─ 廊...
  • 关于生态学
    答: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异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全球)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又异常复杂,使生态学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可将其划分如下: 1)...
  •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说明下图涵义及解释斑块类型及特点
    答: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斑块有的持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我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景观生态学研究有着丰富内容,而农田斑块作为最基本的景观结构单元,其形态、功能和变化更应成为研究的重点。还有一类种植斑块是以刀耕火种的形式形成的,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美的潮湿热带地区,我国西南少数...
  • 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答: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景观生态学注重景观多样性与生物个体行为、种群、群落动态及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作用。强调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所在。 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底层开始的“Bottom-up”的途径,这种研究途径强调系统的组分...
  • 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全部...
    答:叶林等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内容: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的动物由于...
  • ...根据牛翠娟版的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第十二章内容分析。
    答:11。群落生态学人口调控理论 (四)。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 2,其形成的原因。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关系的稳定 4。社区动态:形成与演替< 3。 BR /> 5。社区分类 6。主要社会团体和功能 (五)生态系统的生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结构 3。能量流在生态系统中的...
  • 求文档: 湖北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
    答: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第二部分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知识框架:z 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z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重点问题提示:z 生态因子...
  • 生态学又是什么科学?
    答:[编辑本段]生态学的渊源 “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其动物学著作中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 其后,有些博物学家认为生态学与普通博物学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动态的特点,他们把生态学视为博物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