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水头的水头制革历史

水头镇的制革业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末年,水头人就开始了制革生产。在清朝光绪年间,王怀成发明的能把一张猪皮剖成3层的剖皮刀,彻底改变了水头的历史。水头镇由此逐渐出现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转鼓(一种制革用的工具),每家都是一个小型皮革加工厂的局面。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水头经济迅速的发展的源头。上世纪80年代后,水头制革业迅速兴起并于2000年左右达到顶峰,全镇大小制革企业、作坊达1261家,占地近3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万余人。拥有转鼓4000多个,每天处理1.2亿张生猪皮,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皮革加工基地、生皮交易市场和猪皮革集散地,生皮产量占全国的1/4,年产值近38亿元,产值占全县总量的三分之一税收高达1.69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水头原名泾口,过去,大海的潮汐可以直接到达此地。元末,周成德攻下平阳城后,改“泾口”为“水头”,“泾水”为“鳌江”。 据乾隆及民国《平阳县志》载,水头古名泾口,因地处泾川(今金溪)汇入横阳江(今鳌江)之口而得名,始称于宋。水头之名,最早见诸蔡芳的《游南雁荡山记》:“……潮来发棹,抵詹家埠,乘月行二三里许,至径川(径同泾),憩智觉寺。明日鸡初号,钟声方尽,遂出寺。不数里,过水头,前见数岫远露,如抽乱笋,如架笔格,如横修眉,争献奇状”。 2011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凤卧、鹤溪、闹村、南湖、朝阳五个乡镇建制,并入水头镇。 

水头镇地处浙南闽北,古东瓯之地,属吴越文化范畴。因其地四面屏山,自成一统,远离纷扰,又揽山水之胜,拥鱼米之饶,土著居民稀少,历代有人口迁徙于此繁衍生息。有谱可考,唐代以来,闽南泉州、漳州人口络绎来此安家落户,宋室南迁,在这样一个依山面水空间闭塞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在漫长的岁月里,瓯越文化、闽南文化、在这里交相侵润,融会贯通,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古时,大海的潮汐可以直接到达水头,水头原名泾口 后来,元末将领周成德攻下平阳城后,干脆把原来叫“泾口”的这个北港第一大镇易名“水头”,原来叫“泾水”的这条江也慢慢地叫做“鳌江”
据乾隆及民国《平阳县志》载,水头古名泾口,因地处泾川(今金溪)汇入横阳江(今鳌江)之口而得名,始称于宋。南宋时,泾口有两条著名的街道,一曰“杉桥街”,其地水网交错,古有杉木桥架设,故名杉桥。后当地朱氏造石桥三条,两条为北宋治平丙午年(1066年)朱有直所建(位于原平阳二中厨房西侧的茭白河石桥、南侧的水涧桥),一条是南宋绍兴癸酉年(1153年)朱汝建所建的绍兴桥,故衫桥又名三桥。南宋年间,百年之内,三桥一地出了朱黼(1140-1215)人称永嘉先生、朱熠(1192-1269)武举状元、朱元升(?-1275)武举进士三位名人,三桥街声名远播。南宋沦亡,三桥街随之没落(旧址为现平阳二中范围内);一曰“寺前街”,东起詹家埠寿安桥,中经智觉寺,西止五板桥。其时詹家埠南浦洪波涌起,江面樯桅林立,是北港地区物资集散地。顺溪、山门、麻步、腾蛟之物流源源来聚,宁波港、温州港、鳌江埠之船舶纷至沓来,一时间,万商云集,寺前街便应运而生
水头之名,最早见诸蔡芳的《游南雁荡山记》。蔡芳,平阳榆垟人,时任福建转运副使,明正德戊寅秋(1518年),其相邀平阳县丞马性鲁游南雁,记曰:“……潮来发棹,抵詹家埠,乘月行二三里许,至径川(径同泾),憩智觉寺。明日鸡初号,钟声方尽,遂出寺。不数里,过水头,前见数岫远露,如抽乱笋,如架笔格,如横修眉,争献奇状。”大清康乾盛世,四海晏清,水头统称水头街。这里居民密集,市声鼎沸,一派繁荣。当时水头小南塔园的黄斯统(1796~1861),货殖水头,经营有道,成为富甲一方的名流。其在水头街埠头殿周边购置店面数十间,在埠头殿脚下,驳溪坎,垒青石,筑码头,让外埠船舶可以直接驶入水头街的腹地,同时还建设埠头殿至中街的石板路面,以便于北港的乡镇,还有文成、泰顺、苍南等地的货物纷抵埠头殿下集散
鼎盛时期的水头街,是北港的贸易中心。货物近通南北港,远销闽沪甬,八方商贾攘来熙往那杏黄色的酒旗迎风招展,古铜色的牌匾熠熠生辉,脚步声,吆喝声,铜钱声,风吹斗笠声,在那低矮的屋檐下交会着。一条老街,那名噪一时的商行比比皆是,上街白洪兴的白益大布店、李招湘的喜元楼打银店、翁吉文的翁源茂糖店、张承培的张源丰油坊、詹滋祥的詹公茂易经选日馆、张日涛的张顺发糕饼店、陈德发油行、德顺记油行、宋国甫的老宋肉松店,陈良山的钉称店,薛阿华的糖店,徐京修的圆木店,林开标的宽仁堂草药店,叶资川的竹篾坊;后街的池家打铁行、圆木行、竹篾行、木器社、米行、盐行;新街的林益盛南货店、陈恒泰南货店、通记鱼行、顺昌鱼行;中街陈恒元南货店、张公泰南货行、李仁和豆腐坊、白质彬的白益新布店、朱剑臣的朱济生药房、谢清乾干烟店、谢清问干烟店、陈日丰的南北货商行、温同盛南北货商行、周源丰、周阜丰、周盈丰文具颜料五金店、董宝生桐油行、徐源盛纸行、王阿邓的天成百货店、钱菽棠的济宁堂药店、黄振兴糕饼店、蔡大同糕饼店、同寿堂药房、王茂记花纱行、信大祥布店、吴合昌钉称行、陈奕树的厚泰花纱茶叶行、颜水兴茶行、陈济生药房、张继平的张源隆茶行



  • 水头的历史沿革
    答:水头镇地处浙南闽北,古东瓯之地,属吴越文化范畴。因其地四面屏山,自成一统,远离纷扰,又揽山水之胜,拥鱼米之饶,土著居民稀少,历代有人口迁徙于此繁衍生息。有谱可考,唐代以来,闽南泉州、漳州人口络绎来此安家落户,宋室南迁,在这样一个依山面水空间闭塞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在漫长的岁月里,瓯...
  • 水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元、明、清改隶于卅七至四十一都。民国17年在水头设第四区(后改名为第三区),辖今水头、官桥、石井一带。民国35年置水头镇、大盈乡。解放初在水头设第十一区,辖今水头(不包括大盈)、石井。1956年大部分地区属官桥区,其余属石井区。1965年,原并入官桥、石井管辖的地区析出成立水头公社。1984...
  • 水头镇历史沿革
    答:元、明、清时期,水头隶属于卅七至四十一都。到了民国17年,水头地区设立了第四区(后更名为第三区),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水头、官桥和石井一带。民国35年,水头镇和大盈乡被设立为行政区域。解放初期,设立第十一区,水头(不包括大盈)和石井在其管辖范围内。1956年,大部分地区归属官桥区,部分归...
  • 水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元末,周成德攻下平阳城后,改“泾口”为“水头”,“泾水”为“鳌江”。 据乾隆及民国《平阳县志》载,水头古名泾口,因地处泾川(今金溪)汇入横阳江(今鳌江)之口而得名,始称于宋。水头之名,最早见诸蔡芳的《游南雁荡山记》:“……潮来发棹,抵詹家埠,乘月行二三里许,至径川(径同泾)...
  • 水头是哪个省市地区
    答:历史沿革:宋代时期,分属太平乡常乐里、常安里、崇教里。元、明、清,改隶于卅七至四十一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水头设第四区(后改名为第三区)。1956年,大部分地区属官桥区,其余属石井区。1965年,原并入官桥、石井管辖的地区析出成立水头公社。1984年,公社改建乡。1985年,改为水头镇...
  • 佛冈有哪些镇
    答:佛冈是位于广东中部的山区县。截至2017年,佛冈县共有6个镇,分别如下:石角镇、汤塘镇、迳头镇、水头镇、高岗镇、龙山镇。县辖78个村委会和12个社区居委会,另有省级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各1个。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07万人,户籍人口34.98万。
  • 南安市水头镇这几年的变化
    答:3、历史沿革、 南安置县甚早,历史上曾是福建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在境内现今的丰州建置东安县,西晋改为晋安县,南朝梁改为梁安县。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南安郡,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开皇九年(589)改郡为县。唐武德五年(622),在南安县,置丰州,州...
  • 新化乡的历史沿革
    答:1949年属柳塘乡。1953年析设龙凤、新化、水头乡和笔架民族乡。1958年撤乡建智勇公社。1959年并入安洛公社。1962年析建新化、龙凤、水头、笔架公社。1984年改置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笔架彝族苗族乡和水头、龙凤2乡。1992年由原安洛区辖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毕架苗族彝族满族乡及水头乡、龙凤乡合并。
  • 和安镇历史沿革
    答:和安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3月,它的行政建制在那时确立。目前,和安镇管辖着包括和安、后湖、云头、水头、公港、冬松、金鸡、佳平、北莉和和安社区在内的10个行政村(社区),以及一个镇农场,涵盖了56个自然村落。其中,有15个村落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背景,例如赤坎(徐闻县唯一的红色革命根据...
  • 朝阳社区的历史沿革
    答:相传朝阳山上很早就有人居住,但明代以前的朝阳山历史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根据现有的族谱资料可知,明末清初以后,陆续有人到朝阳山开荒并定居,一直发展到当今的规模。民国时期,朝阳山分属平阳北港的水头、麻步和南港的灵溪管辖。民主革命时期,朝阳山是浙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革命前辈陈阜、颜庆富、胡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