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德育观基础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7
评述有关教师德育角色的中立主义立场的基本观点?

中立主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
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现当代,代表人物为拉斯思(价值澄清理论)和斯腾豪斯(人本主义课程论)。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任何价值都是相对的、个人的,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价值澄清过程使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技巧,教师个人的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不能影响其教学活动。

扩展资料:
斯腾豪斯认为中立角色意味着“教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观点和教材中所包含的价值不加评论,不能提供事实习惯知识”等。
中立主义的价值立场有充分尊重学生价值学习的主体性的一面,对克服道德灌输具有积极意义。但绝对中立既难做到,也并不利于进行真正的道德教育。

关于德育方法的知识点,是我们教师招聘的考试过程中的高频知识点。主要的考试题型多以单选题、多选题以及结合德育原则的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这部分知识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在实际做题中还是会有很多混淆的知识点。因此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需要结合每个德育方法的本质去解题。
今天,就我们就对德育方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分析: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受教养方式。德育方法共有六种,每种方法都具有自身独特特点,需要我们通过概念去深刻理解每种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德育的基本方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说服教育法比较好理解,通过字面意思可知,是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形成正确观点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语言说服:学生有早恋问题,老师循循善诱给学生讲道理,正确认识早恋问题。
事实说服: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抗战博物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在学校德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学习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需要注意的是,示范的榜样一定是正面积极的具体榜样,并且强调学生向榜样学习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例如,小强乐于助人,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以小强为榜样向小强学习。
(三)实际锻炼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属于实践锻炼法。
1.常规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例如:王老师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属于常规训练。
2.实践锻炼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去社区慰问老人属于实践锻炼。
(四)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例如:生活中学生利用座右铭,严于律己,不断自我提高属于道德修养法。
(五)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例如:教室和走廊墙壁悬挂名人头像和事迹、“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等都属于情感陶冶法。
(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其中惩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否定;(2)批评;(3)处罚。
例如:在学校进行“文明之星”的评比活动属于品德评价法。
我们通过例子进行区分以上的几种德育方法,接下来我们针对几个易混淆的德育方法进行辨析,
辨析:榜样示范法VS情感陶冶法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强调的是公开号召。
情感陶冶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强调的是潜移默化。
辨析:陶冶教育法VS品德修养法
陶冶教育法强调外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品德修养法更加强调自己对自己的一个道德提升。
下面,我们做两道练习题进行实战练习。
【练习题】班会上,班主任老师在表扬独立做完作业的学生之后,又严厉的批评了抄袭作业的同学。题干中老师有效地运用了( )。
A.课外辅导法 B.自我教育法
C.读书指导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班主任来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做出了肯定评价,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了否定评价,体现了品德评价法。
【练习题】老师在讲解《背景》时,播放了一首歌曲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为人父母的深爱孩子的情境中,教学中老师渗透的德育方法是( )。
A.角色扮演法 B.个人修养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老师利用歌曲营造了一种感恩父母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相应影响,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其确定教育教学任务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起指导性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情感特征和导向性。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观念在起作用。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影响着教师的生活方式,制约着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抓住教育思想观念这个先导问题,而德育的首要地位和导向作用,决定着教师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建树上,应该从树立现代德育观做起。

在德育方面,应该树立哪些现代德育思想,转变哪些旧的德育观念呢?

第一,主体性德育观。古代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较多的关注德育的社会化功能,德育是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的工具。这是将德育功能的社会性、个体性相剥离所产生的错误做法,是对德育主体性的背离。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促进人的道德现代化”,是对现代教育最简洁的表述,也是指导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它符合现代德育的目标要求,即培养新世纪的道德主体,促使德性的现代化发展;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从受教育者内心体验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注重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仍然要强调德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社会性价值取向。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相统一,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社会性功能的实现要以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为前提。主体发展性德育观集中体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第二,生活德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恰是现代德育的真实写照。人类最初的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其工具价值逐步得到强化,道德教育越来越演变成封闭的制度体系。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德育按照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而不是按照伦理的、道德的逻辑建构的,使德育按照智育发展的规律接受。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现代教育给学生开设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但通过教育,学生获得的并不是世界整体的印象,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知识的压力,没有通过知识而积极地启发世界的意义,启发人生的意义。人在教育中感受不到意义的充盈和生活的圆满,也感受不到教育的意义。”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行发展的渠道,造成了学生德行发展的真空。单靠理论说教无疑于缘木求鱼,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极易填补这一真空。由于许多学生未能发展起良好的德育基础,他们对不良影响的分辨力、抵抗力很弱,很易被其俘虏。父母当官的孩子往往成为校园惹事生非小团体的“头目”,课堂上刚学完团结友爱便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财物,攀比风气日盛,激烈的“帮派斗争”,甚至沉溺网络世界荒废学业,经不住“黄色文化”的诱惑违法犯罪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反映。现代德育之所以强调生活德育观,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体验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发掘出现代德育的生机与活力。仅凭借学习书本和考试分数,难以锻造出适应社会的“真人”的。

第三,终身德育观。学习化社会的每个人都在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同时都在互相教育。终身教育观作为现代教育观已经被广为接受。但作为终身教育观重要内容的终身德育观则很少有人提及。德育的对象不应仅限于在校学生,而应扩大到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成人无论是出自自己道德发展的需要,还是出自教育下一代的需要,都有必要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本来就赖于世世代代的传承,父母更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取向、自控、对规则的遵守、自尊、同情、良心、利他、德性推理等道德品质的发展都与父母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方式有关。作为社会成员,作为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和青少年发生联系,也需要主动提高道德修养,接受道德教育。

第四,综合德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受教育者是“完整的人”。品德形式结构是品德赖以存在的形式。一般将品德形式的诸要素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品德的内容结构指在个体意识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个体对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品德的内容结构,就其纵向来看是由道德信念、道德原则和日常道德规范构成,就其横向来看是由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社会公德等构成。品德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德育,片面强调德育的内容结构,忽视了品德的形式结构,而以认知为特征的现代德育只重视品德的认知方面,显然忽视了品德的内容结构。人的行为可源于理性思维,也可源于非理性化的习惯。现代德育如果专注于认知发展,忽视了情感、意志、信仰直觉等非理性方面,沉迷于个体理性判断,忽视其内心情感状态和体验,那么,现代德育就是“有脑无心”的德育。

其次,教育影响的完整性、一致性。由于考试、学历的指挥棒作用,现代教育其筛选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不断加强。受教育是为了获取比别人更多的教育经历,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学校教育的评价不是以个人的进步而是以学生间的相互比较为标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超然于道德之外,将自己的伦理原则和受教育者的伦理原则割裂开来。由于历史原因,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发展不均衡,学校管理者消极应对上级政策,大搞形式主义;教学上的题海战术,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超量补课;借补课、辅导之名中饱私囊等,这些都是有悖道德原则的。现实中往往是行为者理直气壮,受害者俯首贴耳。这种与德育原则相冲突的行为必然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抵消德育效果,甚至造成恶劣影响,给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助长双重人格的形成。

第五、“全球化”德育观。德育的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资讯的全球化。德育的全球化主要表现是德育主题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同的趋势,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性道德、个体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这些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其具有全球范围的整体性、普遍性和严重性,成为各国学校德育的共同主题。德育的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以全球化德育观指导学校德育,爱国主义必定与国际主义相融合,民族主义必定升华为“爱人类”的崇高情感,维护世界和平与学会在竞争中沟通、对话、合作,也一定成为一代新人必有的道德素养。

上世纪末,美国许多公立学校开设了由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研究和编制的道德教育课程。按照他们的思想,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依据这一目的,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了经过反复测试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的发挥等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道德发展需要进行课程设置,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在现代德育观念指导下,我们的德育目的、德育形式、德育方法、评价标准等,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心理出发,更加贴近客观实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先进的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思想认识和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师的美德在于引导青少年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他人的经历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从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懂得如何去善待别人,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的温暖,尊重他人的存在,甚至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生命,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教育观念。

  • 教师的德育观基础是什么?
    答:在现代德育观念指导下,我们的德育目的、德育形式、德育方法、评价标准等,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心理出发,更加贴近客观实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先进的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思想认识和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中,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同时,教师也应当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人人所喜爱并乐于交往的对象,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赢得更为友好和谐的氛围。2、忠诚于人民...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两个原则不一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3、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中,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同时,教师也应当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人人所喜爱并乐于交往的对象,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赢得更为友好和谐的氛围。4、...
  • 做老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素质?
    答:故而,作为一位人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育人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 “育人为本”是党和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办学宗旨。 教书是教师的职责,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3、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中,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同时,教师也应当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人人所喜爱并乐于交往的对象,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赢得更为友好和谐的氛围。4、教书育人原则...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基础知识有哪些
    答:意义:实践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
  • 德育原理基本观点
    答:2、关怀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怀理论学和多元智力理论 3、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应当培养道德情感的培育 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①对自我的关怀 ②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③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 ④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 ⑤对人造世界的关怀 ⑥对思想的关怀 5、强调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平等...
  • 学校德育包括哪些方面的教育
    答:学校德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
  • 什么是主体性德育观
    答: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其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中找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德育课及其他课程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