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反映了北宋和辽西夏之间怎样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你是怎么认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

有战有和,其中和是主流。战争带个人民痛苦和灾难,和平有利于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辽也就是契丹,发源于辽西地区,原是鲜卑大贺氏部的一支,自南北朝以来逐渐强盛,进入蒙古高原,到唐朝时已经发展成蒙古高原上的主要力量之一。当时的契丹人以游牧为生,已经形成了较松散的民族共同体和政权组织。但是相对而言,当时契丹实力还远不如周围的唐、突厥等大帝国,社会进步程度也不如已经建立起封建国家的渤海、高丽。在整个唐代,契丹曾先后依附唐、突厥、回鹘作为附庸国。所以契丹虽然与作为唐帝国本土的中原地区不同,但从广义上说,也可以算作唐帝国的一部分

唐末,由于突厥、回鹘两大帝国先后解体,唐帝国也陷入内乱,契丹趁机壮大实力。当时的契丹首领耶率阿保机积极学习中原制度,任用汉族知识分子,首次建立了统一和独立的契丹民族国家,不再向周围的强国称臣。而契丹试图染指中原则主要是从契丹国的第二代统治者耶律德光开始的。德光不但继承了阿保机的雄才大略,而且更富于野心,他并不满足于作独立的契丹国的国王,而是希望逐鹿中原,成为新一代的中华帝国的皇帝。在德光统治期间,中原地区陷入五代乱世,这给了德光插足中原的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被德光得到,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篡位称帝,主动与契丹接触,要求契丹的军事支持。而德光借此不但得到了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的长城以南领土,成功地在中原插进了第一支脚,而且还获得了石敬瑭称臣的许诺,成为作为中华帝国正统继承者的后晋王朝的名义上的宗主国。但是德光的野心仍然得不到满足,在石敬瑭死后,他干脆从燕云十六州出兵,攻陷后晋首都开封,灭亡后晋王朝。

在开封,德光宣布去契丹国号,改称辽帝国,并定都开封。这实际上是示意自己要继承中原王统,成为继唐、后梁、后唐、后晋之后的又一个中华帝国的皇帝。但是他的美梦还没做几天,契丹军就遭到了以刘知远为首的中原地方军阀的反扑,德光不得不退回契丹本土。从此,只做了几天中华帝国的辽帝国,和刘知元建立的新一代正统的中华帝国后汉就成为了一北一南并立于东亚地区的两个敌对帝国。之后后汉的王统又由后周和北宋继承,与辽的敌对关系也如是继承下来


西夏的情况则不同,西夏地区本来就是唐帝国的一部分。唐朝有将归附的游牧部族内迁的政策,西夏党项人的始祖就是那个时候迁到这一地区的,唐封赐其首领为李姓,封定难军节度使,下辖五州为羁縻州,也就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在唐末,像大部分藩镇一样,当时定难军的军政大权逐渐专于节度使之手,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说,定难军当时只是当时中国众多军阀中的一家,其少数民族特征并不明显。而且从唐到五代直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一直形式上忠实于中原的正统政权,接受中央政府的政令,出兵参与中央政府的军事行动,而且没有像南方十国政权一样宣布独立。

但是到宋初,在中原大部统一后,宋太祖和宋太宗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力图削除各地节度使权利,将全国至于中央的统一控制之下,这就造成了中央和定难军的矛盾。由于宋太宗和宋真宗两朝对这一矛盾处理失当,最终导致了定难军和北宋政府的决裂。后经过谈判,定难军虽然同意继续名义上称臣,但同时又公开与辽国接触,接受辽国赐予的王号。这样定难军就从此事实上从北宋独立出去,而名义上,它则是没送唯一一个没有至于中央控制之下的藩镇。

最终到了宋仁宗时期,定难军的新一任领导人李元昊正式宣布独立建立夏国,并公开称帝,向北宋和辽国要求平等的承认。由于西夏与这两国都有臣属关系,两国都对此不予容忍,先后出兵,结果全被元昊击败。但两场战争也给西夏带来很大损失,元昊为息事宁人,同意对外去帝号,在给辽宋的国书中以“男”——也就是儿子自称,换句话说就是承认辽宋的宗主权,但拒绝称臣。这种体制最终一直维持到北宋灭亡

有战有和,其中和是主流.战争带个人民痛苦和灾难,和平有利于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 你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如何在碰撞中融合的吗?
    答: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西夏与宋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首先是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宋夏双方损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议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
  • 北宋、辽、西夏的政权关系
    答:对峙并列。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其中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北宋与辽和西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北宋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对辽和西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北宋统治阶级用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暴露了北...
  •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如何?
    答:西夏和北宋的关系是战争与和谈并存的关系。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宋方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
  • 简述辽,宋,西夏的关系
    答: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
  • 跪求北宋同与之并立的辽、西夏之间的关系
    答:北宋和辽是兄弟之邦,澶渊之盟之后,双方结为兄弟之邦。西夏名义上是归附宋的一个王国,一般称为西夏王,而不称皇帝,实际上是独立的,对宋和辽都名义上称臣,利用二者矛盾来谋求独立,但在国内就是自称为皇帝的。不过在宋辽面前一般不敢如此自称。
  • 北宋 和辽、西夏,南宋和金朝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关系有什么利弊?请客观...
    答:北宋和辽通过澶州之战,达成和议,签订澶渊之盟,辽撤兵,送给辽岁币。北宋和西夏先战后和,宋夏议和,西夏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北宋灭亡后,由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南宋与金先战后和,宋金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利:...
  • 辽,西夏,北宋之间关系有何特征
    答:北宋在战争中败给了西夏,签订合约,每年进贡大量白银与布帛;北宋在与辽的战争中处于上风却依旧选择议和,仍旧是签订合约进贡。
  • 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对“战”与“和”有什么看法
    答:奇怪的是,虽然打败了辽军,但还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宋对辽称臣,每年还要送给辽大量财物.两国基本维持了和平关系 西夏1038在北宋西北建国,这个好斗的民族也和北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争。最后结果和辽也差不多,宋对西夏称臣,每年还要送给西夏大量财物.两国基本维持了和平关系.落后就要挨打!宋在初期...
  •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力出现民族交融的政治因素?
    答:2. 经济交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和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3. 政治联盟:在对抗南唐和金朝的战争中,辽、西夏和北宋建立了政治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各民族共同对外作战,互相支援,以求取胜利。这些战争反映了不...
  • 西夏与辽与金与南宋与北宋各政权的关系特点是什么?
    答: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北宋和辽进行多年的边界战争,互有胜负.北宋中后期,西夏在北宋西北建国,和北宋进行了将近100年的战争.后来,女真人从辽国北部崛起,女真人灭掉了辽国政权,建立了金政权.金后来又灭掉了北宋政权,北宋南迁,在杭州建都,历史上叫南宋.后来,金,西夏,南宋都被蒙古人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