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如何?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起源于党项人在西北的定难军这一藩镇,在晚唐就已经存在。入宋以后,起初也像折氏一样臣事宋朝,在李元昊时期叛宋自立为天子,国号夏,史称西夏,从此互为敌国。西夏问题牵扯北宋的大部分国力,北宋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防御西夏的西军耗费了过多资源。

与辽国兄弟相称!事辽国为兄,宋为弟!
西夏对宋称臣, 但实际上就是宋每年送两国金银若干!名为 赐予实为乞和!


辽在宋之前建立,宋初想通过战争手段夺回被辽控制的幽云十六州以加强边防实现攘北戎以塞外久坐江山并无征服辽的意图.太宗时两次倾国之力御驾亲征均大败,由此攻势转为守势.真宗年间,辽大举进攻,在寇准的担保努力下,真宗被迫亲征,双方基本打了个平手.订立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及今天的平等外交),辽为兄宋为弟,宋每年向辽交岁币,宋承认幽云十六州为辽领土,进行互市.再无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心.此后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西夏是由西北少数民族羌族首领李继迁因太宗安抚政策不妥背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家.到李元昊之时,西夏国力正强咄咄逼人向宋多次大战均大胜,因夏是小国虽多次大胜却无力让宋臣服反倒因此而元气大伤,宋也不能消灭西夏.最终双方订立盟约,西夏名义上向宋称臣其实是个独立王国,却可以得到宋每年大笔的岁币.此后矛盾摩擦依旧不断.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是战争与和谈并存的关系。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宋方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合计五十万两匹。

宋夏和约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二十多年。到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夏又开始挑衅,战争不断。元丰四年(1081)的北宋五路伐夏,双方损失惨重。

扩展资料

西夏与北宋关系变化

西夏早在夏州政权时期(定难军)就奉唐朝、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宗主国,以维持自身势力。后来北宋并吞夏州政权,李继迁举兵再起。此时他采取事奉辽朝、连辽抗宋的策略,多次击退宋军,于990年被辽朝辽圣宗册封为夏国王。到李德明时,为了巩固新领地,对北宋和谈,于公元1006年签署景德和议。

夏景宗时正式称帝建国,自称邦泥定国,多次入侵宋朝边疆。宋仁宗不满西夏独立,派兵攻打之,至此宋夏战争爆发。夏景宗在三大战役战胜宋朝后,双方于1044年签订庆历和约。宋朝给予“夏国主”名号,西夏皇帝对宋朝称臣,但实际上西夏皇帝在国内仍以君王自称。宋朝给与金钱、茶叶等大量物资。

西夏虽然击败北宋,但惹来辽朝不满,双方发生三次战争(贺兰山之战),最后以西夏称臣作收。而后北宋的宋神宗为了击败西夏,趁西夏内乱之际发动五路伐夏与永乐城之战,最后都以西夏战胜作收。然而西夏国力渐衰,横山地区又被北宋占领,此后有赖辽朝周旋方能稳定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外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夏



关系也是战争的。

宋夏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宋夏战争断断续续,本词条依照宋朝在位皇帝的顺序,将仁宗朝宋朝与西夏的战争归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朝为第二次,神宗朝为第三次,哲宗朝为第四次,徽宗朝第五次。

第一次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三川口之战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好水川之战

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但由于当时宋朝有足智多谋的范仲淹在,所以西夏军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五万余人,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后,伺机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们。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中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已是十分疲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宋军溃败,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宋仁宗闻知后震怒,贬韩琦、范仲淹。

定川寨之战

范仲淹等人被贬谪以后,西夏又开始商议攻宋大计。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估计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宋将王沿闻知急忙派葛怀敏等人率军增援刘燔堡,宋军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士兵全军覆灭。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庆历和议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物价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1045年,大宋应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经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第二次战争

后来,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这一时期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

第三次战争

熙河之战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年间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与熙河拓边同时,宋神宗也开始尝试攻取夏土。他先是选取了横山方向对西夏发起进攻。治平四年 ( 1067) ,宋将知青涧城种谔率兵逼降西夏绥州嵬名山部。熙宁四年 ( 1071) ,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以期尽城横山,实 现进攻西夏的战略构想,但这一军事行动却以西夏军队先后攻破二城而告终。在这一形势 下,神宗采纳了王韶等人的建议,兵出秦州,招抚、攻占熙河地区散居的羌和吐蕃部族,以期达到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军事构想。但随后相继发生的辽宋边境争端和交趾侵宋事件,以及熙河路羌、蕃部族的反宋战争,却打乱了这一军事部署的继续实行,宋神宗被迫停止了西征的脚步。

元丰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 ( 1081)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宋神宗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王中正部出河东路,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四路合攻兴州。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五路中,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今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内),进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兰州。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李浩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兰州归入北宋版图。

种谔作战积极,率所部沿无定河西进,起初势如破竹,通过一系列间接攻城战略的运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很快就因为军粮供应不继,又逢大雪,部队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以上。

泾原路刘昌祚部作战勇猛,乘胜直抵灵州城下,但高遵裕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后勤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命令刘昌祚直接攻城、宋军屯兵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而西夏军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宋廷因此下令班师。

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2]  。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永乐城之战

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

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万多士卒役夫阵亡。

第四次战争

洪德城之战

如果纯以斩级的数量来计算,1092年的洪德城战役并不算是宋军很大的胜利,将伤亡和斩级扣除之后,所获更是有限。可是,这场不大的战术胜利,背后代表着不容低估的战略意义。环庆路经略司经过慎重的研究,挫败了西夏倾国而来、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的战略。这个以寡击众的问题在庆历年间还没有完全解决。宋军不但保存了所有州、军、城、寨,更在宋夏战争中唯一一次击破西夏的「中寨」、即中军御营。同时,这一役也是宋军争回战略主动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再经过延安之役和平夏城战役,西夏就转落于下风,宋军达成了庆历以来筑城横山、建立巩固前治的战略构想。这一役的成功和府州折氏的后起之秀折可适杰出的指挥水平分不开,而路帅章楶对弹性防御所作出鲜明精辟的演绎,更是功不可没。

第五次战争

横山之战

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获得生机,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宋夏关系,乃是北宋一朝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尤其在澶渊之盟后,宋辽关系缓和,西夏不仅成为北宋最为实际的外患,亦逐渐成为北宋开拓进取的首要目标,宋夏关系,更见重要。而北宋之宦官,几乎参预了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耶元982年李继捧内附以后,宋夏关系中多数重大事件。太平兴国七年,李氏叔侄不和,“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继捧之从父也,表言继捧不当承袭,请遣使与偕至夏州谕继捧入朝。辛丑,以克文权知夏州,作坊副使尹宪同知州事。”②《西夏书事》卷三更明确记载:“克文表至,太宗遣中使持诏命克文权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宪同知州事,召继捧来京。继捧有难色,克文与诏使并促之,不得已率家属入朝,见于崇德殿。”宋太宗所遣中使姓名无考,但自此时起,宦官已参预宋夏关系则已无疑问。李继捧入朝后,李克文等亦携家属相继入朝。惟继棒族弟李继迁奔地斤泽,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继迁因“戎人拒命”,③率兵攻夏州,拉开了北宋与西夏长达144年的战争之序幕。而宦官亦频繁出现于历史记载当中,在宋夏关系中担任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西夏书事》卷三记载:“太平兴国八年春三月,继迁入贡,内侍秦翰赍敕招之,不听。”秦翰是宋太宗时有名的宦官,史载:李继迁之未宾也,翰因使常出入其帐中,无疑间,尝白太宗言:“臣一内官不足惜,愿手刺此贼,死无所恨。”太宗深嘉其忠。④宦官不仅担任使节,更有领兵作战者。九年,命(窦神宝)与尹宪屯夏州,时岌伽罗腻等十四族久叛,神宝率兵大破之,焚其庐帐,斩千余级,虏获甚众。⑤自此之后,凡宋夏和战,处处皆可见宦官之身影。端拱元年,宋廷以赵保忠(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讨李继迁,“同经略其事”者是内侍张继能。淳化二年,继捧叛,“命李继隆率师问罪,(秦)翰监护其军。次延州,翰虑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矫诏安抚以缓其阴计。王师至,翰又讽保忠以地主之礼郊迎,因并驱而出,保忠遂就擒,以功加崇仪副使。”淳化五年,李继迁献马谢罪,则是因宦官张崇贵。李继迁复叛,至道二年,围攻灵州,守城之将有宦官窦神宝。同年,宋五路出兵攻继迁,宦官李神祐率众至乌白池而还。至道三年继迁请和,宋使为宦者张崇贵。其后咸平四年,继迁陷清远军,围攻灵州。其时在庆州逗留不救者,亦有内侍张继能。其后李继迁因伤身亡,子德明嗣位,宋夏关系缓和。但秦翰、张崇贵等宦官之角色反更见举足轻重,史称:“崇贵移书谕朝廷恩信,德明请俟释服禀命。诏书慰抚,以向敏中为缘边安抚使。自是边防事宜,经制小大,皆崇贵专主之。”至宋天圣九年,德明死,元昊继位。宦官张惟吉“为赵元昊官告使,还,言元昊骄僭,势必叛,请预饬边备。”三川口之役,“刘平、石元孙被执,(卢)守勤抚膺涕泣不敢出”;而临阵脱逃,直接导致三川口之败的黄德和,亦是宦官。⑥其后宋廷深自反省,有以兵败归咎于宦官监军者,吕夷简用策迫宦官自请罢诸监军宦官,⑦于是内侍活动稍得抑制。此时西夏已成心腹大患,宋廷遣韩琦、范仲淹等名臣巡边,经略西事,似张崇贵一般“边防事宜皆专主之”的宦官终仁宗、英宗二朝,皆未再出现。⑧ 北宋之宦官在宋夏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不仅体现于在时间的维度上,他们自始自终活跃于宋夏关系的舞台,参预了多数的重大事件;亦体现于他们在宋夏关系中发挥作用之深度与广度二维之上。北宋宦官活跃于宋夏关系之各个方面。(一)出使党项。《宋史·宦者传》中事关西夏者24人,出使过西夏的宦官便有六人。⑨他们大部分是做为西夏统治者的“官告使”或者“加恩使”出使。六人中共有五人担任过这样的使节。“大中祥符初,改(阎承翰)西京左藏库使,充夏州赵德明加恩官告使。”“(韩守英)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勾当皇城司,为赵德明官告使。”“为赵德明加恩使,德明与(蓝)继宗射,继宗每发必中,德明遗以所乘名马。”前面提到张惟吉出使西夏,是为元昊官告使。而张崇贵出使,史载:“及是,保吉复修贡,诏以定难节度授之,命崇贵持诏命、衣带、器币以赐。”“(景德三年)又持旌节诰命授德明。”实际上也是李继迁、赵德明的官告使。除此之外,亦有因劝降而出使者。前面提及太平兴国八年秦翰出使,即是为劝降李继迁。也有为缓和双边关系者,“既而继迁贡橐驼、名马待罪,遣(张)崇贵往赐器币、茶药、衣物。”宦官担任外交使节,往来宋夏,如秦翰、蓝继宗等甚至深得西夏统治者的信任,秦翰出入李继迁帐中,一度有机会加以行刺。而其前往西夏,除了使命本身外,也兼负刺探敌人虚实之使命。“勾当皇城司”是宋朝之探事机构,韩守英为“勾当皇城司”而出使西夏,已不能不引人联想。而张惟吉出使归国,便上言元昊必叛,“请预饬边备”,更足以说明其事。(二)担任军事职务。24人中,有17人明确记载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担任过军事职务。而他们的职务范围,更涉及到军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节制方面者,太宗朝之李神祐五路进兵讨李继迁时为灵、环排阵都监,实为一路军之统帅;历太宗、真宗二朝之秦翰,先后为“灵、环、庆州、清远军四路都监”、“邠宁、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泾、原、仪、渭钤辖”,大中祥符年间,秦翰请求随从宋真宗东封,真宗“手诏谕以西垂委任之异”,名为监军,实有方面之寄;前文提及的张崇贵,专制边事,时驻延州,“每德明有所论述及境上交侵,皆先付裁制。夏州趣边有二路,其文移至环庆者,皆付延州议焉。”神宗时之李宪,“计议秦凤、熙河边事,诸将皆听节度。”五路伐夏,又独领熙、秦一路,终神宗之世,节制方面十余年;王中正“总兵河东,兼领四路”;⑩至徽宗时之童贯更不待言,史称“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有亲冒矢石、领兵作战者。秦翰“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窦神宝、张继能,几为一时名将;石全彬、张惟吉、卢守勤、李舜举、梁从吉、李祥、张若水辈,皆有战功名世,李舜举更是在永乐之役中战死。又有监军者。北宋宦官领兵,多以监军之名。如《宋史·童贯传》言:“合兵十万,命王厚专阃寄,而贯用李宪故事监其军。”可见非止童贯领兵是为监军,连李宪领军,亦是以监军之名。又《宋史·石全彬传》言:“元昊叛,全彬监鄜州兵救延州”,可见全彬领兵,亦为监军。而同时钤辖、都监、巡检等官,又有监军之性质。是此24人中,明言监军者不过5人(未包括李宪),但实有监军之责者,却远不止于此。此外亦有未入传之宦官监军者,除前文提到的黄德和外,《宋史·张崇贵传》还记载:“供奉官曹信时监边军”。还有护送粮草者。如窦神福曾“与田绍武部送灵州刍粮”,后又“与杨允恭议造小车三千,运粮至环州”;李神祐“护粮运抵朔方”;张继能“与白承睿护刍粟入灵武”。有参预营建军事工程者。秦翰因“西鄙无藩篱之蔽”,遂“规度要害,凿巨堑,计工三十万,役卒数年而成,不烦于民。” “郑文宝议城威州、清远军,(张)继能护其役。” “沈括城永乐,遣(李)舜举计议。”有督造、改良军器者。鼎鼎大名的“神臂弓”,便是宦官张若水在熙宁初所督造,为北宋中后期军中之利器。

西夏的国策一支是联瞭抗宋,因为他们处在西北的边陲,国力不足以应付独立抗宋,而北宋由于前期和西夏几次大战输多赢少和他们和谈了,每年给他们几十万的岁币,也就是花钱买和平保持目前的态势不打了。双方都把对方保持敌视政策在处理。但宋也没有主动要灭西夏的举动。

西夏和北宋在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政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敌对的。西夏是由党项族人建立的政权,于1038年在今天的宁夏地区成立,其统治地区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和青海等地。而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其统治时间长达319年。在西夏和北宋的交往中,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冲突,最终西夏于1227年被蒙古帝国征服,成为蒙古帝国的属国。

  • 李元昊称帝后 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答: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 请教下徽宗时北宋和吐蕃西夏的关系??
    答:北宋与西夏时常打仗,但北宋几乎每战每败。吐蕃的国力更弱,徽宗曾占据过吐蕃的地盘,但而后几乎被金掠夺。所以北宋与吐蕃和西夏的关系都不好。
  • 材料反映了北宋和辽西夏之间怎样的关系
    答:有战有和,其中和是主流.战争带个人民痛苦和灾难,和平有利于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 跪求北宋同与之并立的辽、西夏之间的关系
    答:北宋和辽是兄弟之邦,澶渊之盟之后,双方结为兄弟之邦。西夏名义上是归附宋的一个王国,一般称为西夏王,而不称皇帝,实际上是独立的,对宋和辽都名义上称臣,利用二者矛盾来谋求独立,但在国内就是自称为皇帝的。不过在宋辽面前一般不敢如此自称。
  • 北宋 和辽、西夏,南宋和金朝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关系有什么利弊?请客观...
    答:北宋和辽通过澶州之战,达成和议,签订澶渊之盟,辽撤兵,送给辽岁币。北宋和西夏先战后和,宋夏议和,西夏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北宋灭亡后,由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南宋与金先战后和,宋金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利:...
  • 西夏向北宋称臣,为何北宋反而要给西夏岁币?
    答:这就是谈判的智慧。北宋要的是面子,西夏原本是北宋名义上的附属国。现在和北宋并称。所以西夏向北宋称臣,表示还是北宋的附属。这就给了北宋面子。而北宋是有钱的。西夏给你面子,你就得给西夏银子。这样才能双方满意。当然,北宋也可以选择和西夏继续打。事实上,北宋的总体力量强与西夏。也能继续打...
  • 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元的关系
    答:最初,北宋和辽是两个并立的政权,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在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就建立了.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北宋和辽进行多年的边界战争,互有胜负.北宋中后期,西夏在北宋西北建国,和北宋进行了将近100年的战争.后来,女真人从辽国北部崛起,女真人灭掉了辽国政权,建立了金政权.金后来又灭掉了北宋政权,北宋...
  • 辽北宋西夏金南宋与宋朝之间的关系?
    答:先说宋和南宋北宋的关系,历史问题上的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北宋都开封,南宋都临安。在这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是与宋朝对立的三个政治势力。建国时间最早的是辽朝,要是从阿保机称汗算作辽朝起点的话,那么辽朝建国是907年,要是从阿保机正式称帝算起,辽朝建立于916年,938年因为获得了幽云十六...
  • 辽西夏与北宋如何在碰撞中融合
    答:将辽和西夏的物品带入宋朝,同时也对宋朝人的生活有影响。这极大的拉近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缩小了差别。再加上双方之间的人民会有一些边境上的人民进行跨民族的婚姻,对血统上也起到了融合的作用。于是辽西夏与北宋就在这样时打时和的情况下,不断的进行着民族的交融。
  • 宋朝与辽、金、西夏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北宋南宋辽金是并列更替关系,宋朝一脉相承,后人为区分在前面冠以北和南,辽金是先后与宋朝并立的北方政权,金取代辽灭亡北宋并与南宋对峙。五代十国时,后唐皇帝李从珂迫反石敬瑭,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借来契丹兵攻灭后唐,继任者晋出帝石重贵激怒耶律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