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吧,怎么没发展起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3
缅甸的具体地理位置是?

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北部,地处北纬9°58′至28°31′之间和东经92°20′至101°11′之间。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毗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相连,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接壤,海岸线长2832公里。国土面积67.66万平方公里。缅甸位于东6.5区,GMT+06:30,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半小时,无夏令时。

扩展资料:
缅甸,曾经长期与世隔绝,近年来正打开国门,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如同处女地一般的缅甸吸引了许多大国的目光,加之缅甸地理位置重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印度的“东望”战略都把缅甸视为重要节点国家,日本也努力增加在缅甸的存在感。如何同一个“日新月异”而又“左右逢源”的缅甸打交道,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缅甸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扩展资料
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
  政治上更是惨淡。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地理上制约说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限制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限制。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限制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空调等降温机器的发明,脑力劳动者的困境得以缓解。
不过人类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终究是有限的。新加坡这样的百万人口级小国,或许可以将国民都塞进有冷气的写字楼里;但对印尼这样拥有2.48亿人口的大国,无论它是否想实现现代化,体力劳动都是绝大部分国民的唯一选择。
室外的体力劳动,高温无法避免。而室内体力劳动,即便一些大工厂可以提供冷气设备,但长时间的使用,也会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而各种散落分布的中小型工厂,更是不可能承担这种超高费用——何况,印尼也没有充足的电力资源以确保供应。
而雨季的的存在也同样影响工业发展——每年多达三个月之久的雨季,会影响货物运输效率,影响室外劳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工人白领的上下班通勤。这一切影响,最终都会转化为生产成本,体现在工业品的价格方面,对印尼的工业制造形成打压。
糟糕的地缘结构,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极大的限制了印尼的地缘经济实力,使其空有准大国的资本,但这个是一个制约因素,但这个觉不是一个关键的原因,重要的原因,这只能说明印尼的基础建设落后,必定还多发达地区也是在热带,越难,香港,新加坡等,都在热带地区,只能说印尼要发展,打造自己的基础建设很关键,交通顺畅,起码的船运,可印尼自身有没有像样的造船厂,架桥,修路,建设像样的办公楼,飞机场,这一切需要的是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好的投资环境,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就没有企业愿意来,没有企业就没有经济发展,没有收入,那就没有钱来投资基础建设,这个成了一个死循环,那我们看看可能印尼的基础建设现在的情况如何。

  • 印尼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吧,怎么没发展起来
    答:1. 印度尼西亚由17508个岛屿组成,被誉为“千岛之国”,其陆地面积约为190.4万平方千米,海洋领土面积达到316.6万平方千米,这些地理特征为印尼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2. 印尼拥有马六甲海峡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着连接亚洲与欧洲、非洲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这对于国际贸易具有极大的...
  • 印尼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吧,怎么没发展起来
    答: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
  • 印尼国土面积很大,为什么首都雅加达和泗水这些大城市都在小小的爪哇岛...
    答:印尼拥有1904569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5位,拥有2.64亿人口的印尼是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此外印尼还拥有316.6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大约17508个岛屿,号称万岛之国。而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小岛,那里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爪哇岛领土面积只...
  • indonesia是哪个国家
    答:4. 印尼国土面积广阔,达到1913578.68平方公里,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5. 印尼的地理位置跨越亚洲及大洋洲,同时也是著名的多火山和多地震国家。6. 国内面积较大的岛屿包括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7. 全国分为3个地方特区和31个省。8. 根据2...
  • 印尼是哪个地方
    答:它位于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热带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印尼的首都是雅加达。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所在地之一。其国土面积虽然较大,但由于岛屿众多,实际上是由许多不同的地理区域组成,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候和景观。印尼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
  • 印尼是哪个国家的地方
    答:2. 印尼地处印澳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火山和地震活动。3. 该国拥有191.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2018年人口达到2.67亿,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4. 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以及20国集团的成员。5. 作为...
  • 印尼国土面积很大,可为什么首都和泗水这些大城市都在爪哇岛上?_百度知 ...
    答:1. 印度尼西亚拥有庞大的国土和人口基数,具备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力。2. 尽管国家领土广阔,但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面积较小的爪哇岛上。3. 爪哇岛的地理条件相对适宜居住,尽管存在火山和地震活动,但其平原区域提供了较好的耕地资源。4. 苏门答腊岛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其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了人口聚居。5. ...
  • 印尼国土面积很大,可为什么首都雅加达和泗水这些大城市都在爪哇岛上...
    答:1. 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广大,位列世界第15位,人口众多,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2. 尽管拥有17508个岛屿,但爪哇岛经济和人口密度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其GDP和人口数量超过国土面积的7%。3. 爪哇岛的气候条件适宜居住,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该岛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地。相比之下,印尼其他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则...
  • 印尼国土面积很大,可为何首都雅加达和泗水这些大城市都在小小的爪哇岛...
    答:地理条件的限制,选择爪哇岛也是迫不得已印度尼西亚虽然岛屿众多,但在地理条件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却很少。爪哇岛火山频发,偶尔还会地震,这种程度的,就算其中好的了。有人可能会说,印尼中的苏门答腊岛地理位置很好,不仅濒临马六甲海峡,还挨着印度洋,47.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小,十分适合人类居住,...
  • 印度和印尼有什么区别
    答:1. 地理位置差异显著。印度位于南亚,北纬8°24′至37°36′、东经68°7′至97°25′之间,而印度尼西亚横跨赤道,主要位于南半球,其70%以上的领土位于南半球,成为亚洲南半球最大的国家,经度范围在96°E至140°E之间。2. 国土面积有别。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属于南亚国家,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