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两个不孝是指的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4
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其它两个“不孝是指什么”?

第一: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第二: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第三: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断绝香火乃封建社会最忌之事,故为最大。

每个人都有父母,为人子女者都应该有孝顺父母的意识,乌鸦尚且反哺,人也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传统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心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衡量标准。
在科举考试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有“是否孝顺”这一项,很多人才都是因为在当地因为孝顺出名了,而后被推荐做官。孝顺诚然很重要,但是愚孝也并不可取。怎样是不孝顺呢?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另外两个又是什么呢?
第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自从人类文明出现之后,亲缘关系也就随之出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血脉亲缘,不论是王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知道亲人的重要性。王侯贵族的官衔俸禄等都是世袭传承的,而老百姓也是以族群为伍。
亲缘关系不仅是一群人同一个姓氏,他们还荣辱与共,共同进退。在很多时候,假如一个族群出现危险或者危机的时候,他们顾及的是整个家族的利益,个人利益是让步于集体利益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不尊重长辈,不爱护幼小,甚至将自己的亲人陷入不义的境地,就会被认为是“不孝顺”,甚至是沦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第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古代社会,阶级流动性比较小,一般出身农民的人的儿子女儿也会是农民,出身高贵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父母亲等人而“天生”尊贵。他们没有什么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代代相传。古代能够挣到钱的工作也同样是很少的,比如农民可以种地卖东西,不过官府的苛捐杂税他们并负担不起。
但是,这种情况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而改变了。之前政府招揽人才一般是通过“举孝廉”或者是通过类似“九品中正制”一样的制度根据家世来选拔人才,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不论是世家大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并且,如果科举成功上榜,谋得一官半职便可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可以说是非常体面、光耀祖宗的。但是,如果不努力读书,不追求上进,反而自甘贫贱、拖累父母,这也是不孝顺。
除此之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并不是说没有生下儿子继承家业等意思,意思是晚辈没有尽到对长辈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历史中儒家教育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德行,孝道更是被视为重要追求。
即使不从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单单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每个人也不应该忘记。感恩父母、长辈,孝顺父母、长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于心的,我们也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我们的孝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来自于汉代学士赵崎写的《十三经注疏》。他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有三种不孝,第1种叫做阿意曲从,馅亲不义。第2种不孝叫做家贫亲老,不为禄士。第3种不孝叫做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三种不孝中属第3种是最严重的,也就是后人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第1种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古人以儒学为先,儒学中倡导子女要遵从父母的意思,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就是来源于儒学孝顺的文化。但这里却说如果父母的决定是错误的,子女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的跟从父母的决定,这也是一种不孝顺的体现。因为这样做会让自己的父母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还会扩大错误的程度。

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作为子女的要时刻提醒自己的父母,不能一味阿谀奉承父母。

第2种 家贫亲老,不为禄士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如果生在一个贫苦穷困的家庭,孩子长大成年之后就要为父母分忧。应该趁着年轻谋取个一官半职,为自己的前途盘算一下,这样也能让父母过上好生活。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孩子不知道为父母分忧还要啃老,那就是大大的不孝顺了。

不为禄士这句话说的就是考功名,考成功名可以在朝为官,得皇恩俸禄。因为在古代走仕途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不像现在社会可以做生意,可以打工,只要赚钱就可以让父母过上好生活。但在那个时代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光耀门楣。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另外两个不孝,第1个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第2个就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当然这两不孝也比不过不娶妻不生子,没有后代的罪过大。



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把不能传宗接代,当作是最大的不孝。我们在学文言文的时候就知道,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三”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而是被古人们当作一种常用的大概数量。因此说“不孝有三”,其实就是说有许多的事情被认为是不孝顺的表现。 不孝顺父母,不忠孝朋友。

那两个不孝是指不能顺从自己的父母,还反抗父母,这是不孝,明知道家境贫寒,却不为父母努力去考取功名,也是不孝。

另外两个不孝分别是盲目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就算他们是错的,第二是父母年龄大了,作为孩子要赡养父母。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
    答::“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
  •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谢谢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白话文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
  • 古人云:有三不孝,无后不孝。还有是什么?
    答:一味顺从父母不管对错这是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原文: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白话译文:从礼节上讲不孝有...
  •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那另外两个是什么?
    答: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另外两个分别是:一是子女明知道父母有错,却还一昧的顺从他们,最终陷他们于错误的境地之中;二是明知道自己的家庭贫苦,已经无法供养起自己的父母,自己却不知上进,不懂得以努力读书改变现状;三是不娶妻生子,不为自己以及祖先留下后代。在三种不孝的情况下,又以第三者为大...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的后果是什么?
    答:不孝有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无后为大。解释1: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孝是什么?
    答: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说:一味顺从,见...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两句是什么?是什么不孝?
    答: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译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另外两大不孝是什么?
    答:另外俩不孝分别是,不管家人怎样,对父母置之不理。另一个是,不学习,不长进,没有才华,不作事情。这句话从古就开始流传了,一直用于现在,这也真实的说出了人生中不孝。孟子的《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其他两个不孝是什么?
    答: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礼教不孝的有三种人。做事情阿谀奉承,先自己的亲人于不顾,这是第一个不孝;不求上进,这就是第二个不孝。不娶妻生子,是自己的家族无后继之人,这就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子嗣,也就是继承人,就是最大的不孝。亲情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另外两孝指的是什么?
    答:这也就是三孝中的无后为大,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下其他两个。0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这种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有点类似”妈宝男“,什么都听父母的,确少自己的主见。虽然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按道理来不管他们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毫不保留的去支持他们才对。但是这其实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