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什么意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扩展资料实施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冯桂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扩展资料“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和影响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传播,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体西用”产生的外部原因;三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中体西用”思潮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是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三是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四是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五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学说。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什么意思?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底是冯桂芬提出的,还是张之洞?
    答: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谁提出的?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提出的。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相关信息:“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介绍
    答: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冯桂芬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
  • 洋务派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如何评价?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述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意思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两个评价标准。传统中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品行修养和道德素养。同时,西方学问的优点和实践经验也需要吸收和运用。只有将中学与西学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趋势。在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