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由来简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 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通常同一剧目不同流派演绎会有不同风采。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曾得到专业人士地区性推派的则有:竺水招派、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扩展资料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浙江越剧团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享誉海内外。在芬兰演出时,以一曲“蝴蝶恋人”(即《梁山伯与柷英台》)看得欧洲人如痴如醉,引得芬兰总统夫人潸然泪下。
2001年8月17日月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泰国参加“亚洲民间戏剧节”的演出,在泰国文化中心演出了两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了泰国观众及海外友人的好评,被称为“戏美、演员美、唱腔美、音乐美”。演出场内掌声不绝,不少观众看了首场后,纷纷争购第二场戏票。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秦裕森先生观看演出后欣喜地说:“绍兴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和越剧的魅力,对促进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从洛杉矶、旧金山到纽约,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艺术,在那里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际日报》的消息说:“这个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剧团在演出前的确不知进美国的观众会有什么反映,但是伴随至终场的热烈掌声,说明了美国观众和华人不只是看懂了戏,而且也为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如果要把越剧的由来写得简单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越剧在浙江是很有名的。我就挑简单的跟你说。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男子越剧起源于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起源于嵊州施家岙。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这就是越剧的主要来源,你一定很喜欢越剧吧,哈哈。

越剧的由来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

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演出,因艺技较为粗糙简陋,演出失败而归。1920年后,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方面进行改革,并采用丝弦伴奏,开始在伤害站稳脚跟。1922年8月,小歌班男艺人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后,改称“绍兴文戏”,以与在上海演出的“绍兴大班”相区别。

1923年7月9日,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1924年1月14日,第一个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由此产生了女子越剧。此后,女子科班蓬勃发展起来,开创了“女子绍兴文戏”的新时期。1925年9月17日,上海“小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在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

拓展资料: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参考资料:越剧_百度百科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师范大学为越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中文名称
越剧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浙江省嵊州市,上海市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 越剧的由来简介。
    答:越剧的由来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演出,因艺技较为粗糙简陋,演出失败...
  • 越剧是哪个省的
    答: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
  • 越剧的由来是什么?
    答: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
  • 越剧代表作
    答:越剧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
  • 越剧与沪剧有什么区别
    答:越剧名称由来介绍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
  • 浙江越剧的特点、由来、发展、唱腔与表演
    答:1946年(民国35年)化妆师陈绍周在越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化妆了祥林嫂从青年到残年成为乞婆的舞台造型。越剧界在上海电影界、话剧界化妆师们的大力支持下,不断研究与实践,于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剧种风格的化妆特点,这就是吸收传统的水粉化妆法色彩鲜明的优点和电影、话剧化妆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
  • 越剧前身小歌班的由来
    答: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1917年5月13日,小...
  • 越剧代表作有哪些?
    答: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
  • 越剧曾经外出那几个国家演出?
    答: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
  • 越剧演员熊莲芬出生日期是多少?
    答: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