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周边的地名及来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沧州有哪些历史?

沧州古为幽、兖二州地。西汉文帝置浮阳县,为勃海郡治。南北朝时,分属北魏瀛州、冀州,浮阳县为浮阳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设立沧州,取沧海之意,治饶安县(今盐山县西南),辖浮阳、安德、乐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长芦县,治今市区西,属章武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浮阳县更名清池县,属沧州。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移沧州治至今城区。《元和郡县志》记曰:沧州“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清池、长芦两县属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长芦县入清池县,清池县为沧州治。金朝仍置沧州。元徙沧州及清池县治至长芦镇,属河间路。明洪武初省清池县入沧州,属京师河间府。清初沧州属河间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隶天津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制,改沧州为沧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为属津海道。1928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沧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军队发动青沧战役占领沧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8月,降沧州为沧镇,划沧县、青县、黄骅、建国(今沧县、河间交界)、任丘、河间、献县、肃宁、交河、泊头镇、沧镇为沧县专区。
1958年撤销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1961年复设沧州专区,并设沧州市,为专署驻地。1968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
1983年,沧州市升为省辖市,并划入沧州地区的沧县。1986年将青县划归沧州市。1993年撤销沧州地区,所属县市划归沧州市。
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扩展资料:
沧州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清,至民国及近代臻于鼎盛,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名家辈出,影响广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
沧州武乡的形成,与其沿河滨海、南北要冲、畿辅重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侠义豪放、古道热肠、率真刚毅的鲜明地域品格密切相关。
沧州武术拳种丰富,门派众多,豪侠云集,名家辈出。丁发祥、霍殿阁、张之江、王子平、佟忠义等名宿巨擘蜚声中外,吴连枝、王志海、刘连俊、苗晓兰、郭贵增等中青年武师实力雄强,王晓楠、崔文娟、李蒙蒙、阚文聪等新秀活跃现代武坛。
沧州人民崇文尚武,武术爱好者遍布城乡。沧州市199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武术2006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奥运精品旅游路线,2011年被评为“最中国武术之乡”,2019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段位制试点单位”。
沧州武术具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特征。
沧州武术渊源流长。滥觞于春秋时期的沧州武术,历经两千年陶冶嬗变,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沧州武风浩荡,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是《汉书·龚遂传》。古圣先贤因势利导,诚心可鉴,睿智而圆融地实现了官府意志与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动。
沧州武术门派众多丰富。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拳种129个,源起和盛传于沧州的拳种多达53个,占全国总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举足轻重。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沧州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有八大门派: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麒麟拳、阴手枪等拳械更为沧州所特有。
沧州武术兼收并蓄。在秉持传统技法的同时,沧州武术以气象恢弘的开放品格,陆续吸纳了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现代成分,不断扩张和丰裕着自身的拳种体系
沧州武术名家辈出,八极拳宗师丁发祥打败沙俄两名来华立“国擂”的大力士和技击高手战胜“中华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赐封为“铁壮士武侠”。
霍殿阁被末代皇帝聘为武师,王正谊(大刀王五)襄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师,王子平(千斤王)屡胜外国大力士为国争光,张之江出任中央国术馆首任馆长,都为武林美谈。
特色鲜明的沧州武术,在被称为“国术”的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
是根植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典型缩影,是古老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遗存,堪称武林圣地和中华武术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沧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沧州武术

  献县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为县,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 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为县,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 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献县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为县,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 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三晋”由来话新田

--------------------------------------------------------------------------------

2006年09月25日 09:47

山西简称“晋”,又称三晋。那么,三晋之称又从何而来?翻开春秋霸主晋国兴衰的历史,从晋景公“迁都新田”到“三家分晋”古新田(今侯马),揭开了山西辉煌的一页。将历史倒退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让我们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山西开篇史。

景公迁都奠基霸业

晋国创建于周武王时的“叔虞封唐”,封地在今翼城一带,原国名为唐,方圆百里。历经一百多年的兼并,至晋文公践土会盟,其疆域已是诸侯中屈指可数的“超级大国”。其后不久,《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人谋去故绛(今山西翼城)”,于“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今山西侯马)”。作为中原大国,迁都对整个周王朝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那么,晋国为什么要放弃经营数百年的故都绛而迁至新田呢?

说起迁都,得先从迁都的晋景公说起。晋国霸业传至荒淫无道的晋灵公时,由于他多次谋除重臣赵盾,被赵盾之弟赵穿诛杀。遂使晋国大权旁落赵氏,君臣之间相互猜疑、争斗日益加剧。国外,西方强秦随着晋国失势对晋若即若离;南方楚庄王虎视中原,谋图代晋称霸。灵公后的成公在位七年,无所作为,国势日衰,盟主之位岌岌可危。晋景公便即位于这样一个晋国霸业内忧外困的低谷时期。

公元前597年,晋楚之战中,晋国败北,楚国成为南方霸主。晋国的附属诸侯纷纷想乘机摆脱控制,周围的赤狄诸部也蠢蠢欲动,想趁火打劫。面对危情,晋景公为避免与不可一世的楚国正面交锋,而致力于安定后方,一举灭掉了戎狄中最强大的赤狄部族。

“叔虞封唐”时,晋国面积仅百里大小。随着疆域拓广和霸业形成,景公即位时,晋国已是东到黾池,西至今陕西大荔、华县,北达今山西霍州,南通秦岭以北的大国。作为晋国的国都,交通、地理位置较为平常的绛都日渐不能满足作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需要。此外,赵氏专权,数十年垄断晋国政权,势力在绛都盘根错节,朝臣人人自危,公室急待摆脱控制。图谋霸业,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后方,一个上下一心的国内政权,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根据地。晋景公决意迁都。

《左传·成公六年》中是这样记载迁都的: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月追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乐,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关于迁都的选地,在景公与诸大夫的商议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晋景公较为依赖的韩献子(韩厥),在最终决策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向景公历数了郇、瑕氏(今山西临猗西南)的种种不利,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如新田(今山西侯马),新田土地肥沃,水源丰足,居住在那里不会生病,因为有汾水、浍河流过,冲涤了那里的污秽之物。而且新田的百姓能够服从教导,这些都是惠及子孙十代的利益。”接着,他又述说:“深山、水泽、森林和盐池,都是国家的宝藏。国家富饶会导致百姓骄奢淫逸。国都靠近宝藏,会因为百姓的骄奢淫逸而导致国家的贫困,这些都不是让人欢乐的条件。”景公听了韩献子的分析后,觉得很有道理,遂听从他的建议,于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夏季的四月十三日,将晋国国都迁至新田。

由于新田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晋国的政权得到巩固,经济进一步繁荣。国政渐稳,借迁都摆脱赵氏控制,重握大权的晋景公开始对赵氏有所行动。公元前587年,赵氏赵婴齐与其侄媳赵庄姬通奸。为维护赵宗尊严,赵婴齐被赵氏逐出晋国,赵庄姬怀恨在心,向其兄景公诬告赵氏谋逆叛乱。以此为借口,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发兵包围了赵氏居住的下宫,捕杀赵氏的原同、屏括,夺取赵氏食封,取得了公室与卿大夫争斗的第一次胜利。这一举措,有力地缓解了国内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为晋国后来与秦、楚长期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土地重要性的凸现是这个过程中的焦点。作为中原霸主,晋国自然是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度。仅以“新田”这个地名,可以看出景公之时,田地已作为一个地方是否能长足发展的主要基础,这也正说明在当时社会大变革过程中,晋国的发展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或许,这才是晋国能够长期称霸于诸侯的真正原因?

悼公复霸重铸辉煌

晋国自文公、襄公铸成霸业后,灵公祸国使晋国内政外交陷于废弛,霸主之位风雨飘摇。为复兴霸业,晋景公平服戎狄安定后方,迁晋新田(今山西侯马)攘灭赵氏,又联吴夹楚,一度缓解晋国危机。厉公秉承父志,公元前578年麻隧胜秦,公元前576年鄢陵败楚,奠定复霸之基。但因内治无能,厉公为大夫栾书、中行偃所杀,使晋国政局陷入了又一次大动荡。公元前573年,栾书立晋襄公庶子捷之孙孙周为晋国国君,即晋悼公。由此,十四岁的晋悼公登上历史舞台,承担起复兴霸业的重任。晋国朝野上下,国外各个诸侯,拭目以待。

悼公自幼接受周礼熏陶,较景公、厉公是一个温和人物。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连年争斗,君臣离心,彼此早已厌倦,悼公的政治态度和个人修养正好迎合了当时的需要,所以悼公回国预示着国内矛盾趋于缓和。即便如此,年轻的悼公仍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公室与卿大夫矛盾依然尖锐;连年战争,百姓疲惫,必须压缩开支、恢复生产;国外,自厉公麻隧胜秦后日渐骄横,中原诸国普遍不满,悼公即位之际,各附属诸侯还不能有效控制。

即位之初,晋悼公首先“逐不臣者七人”,将厉公之死归罪于厉公心腹夷羊五等人,既对厉公被轼向国民做了交待,又巩固了与正卿栾氏和大族中行氏的关系,稳定了厉公被轼后的混乱局面。为平衡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他又对世代有功的其它旧族委以重用。一反景、厉两代打击强家的方针,消除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德治国,是悼公执政国内的主要策略。他放弃公私旧债,减轻赋税劳役,减缩开支,禁止浪费。德政的施行使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对中原诸侯,晋悼公待之仁义政策,革除外交弊政,重订盟员国朝聘和贡纳;减轻职贡太重的国家负担,平均劳役;公平公允地处理同盟之内的事务。同盟稳固,悼公开始专注与楚争霸。为有效孤立楚国,加强诸侯联盟,凸现霸主地位,晋悼公不断召集诸侯会盟。他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旧礼仪,以讨伐叛逆,救弱扶倾,伐郑、救宋为核心,从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562年,八年内九合诸侯。通过频繁的会盟,将齐、鲁、宋、郑等国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

景公时,楚国屈巫为骗娶美女夏姬,叛楚逃晋。因曾得罪过楚国子反、子重,叛楚后被二人杀尽族人,屈巫为报仇,建议景公联吴击楚,并亲自往吴国教授晋国先进的乘甲射御及战阵之法。十几年中,吴国强大起来,对楚国构成威胁。藉此牵制,晋向争霸的战略目标郑国频频出击。

  • 献县周边的地名及来历
    答: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
  • 献县历史沿革
    答:献县,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夏商时期就隶属于冀州,春秋时期属于燕国,战国时期则被燕、赵、秦三国共同管辖。其地名变迁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河间国的乐城县在此兴起,成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都市——乐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立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河间郡升级为河间...
  • 沧州地名的由来?
    答:由来: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所以叫沧州。沧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陆海交通枢纽,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境内有沧州铁狮子、献县汉墓群、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地、献县单桥、黄骅古贡枣园等七处全国重点...
  • 滹沱到底有什么深层次含义,许多地方的地名和村名都有这两个字._百度知...
    答:滹沱,亦作“ 滹沲 ”。即滹沱河 。在河北省西部。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 ,穿割太行山 ,东流入河北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至天津市 ,会北运河入海。滹沱河干流以泥沙多、善冲、善淤、善徙而闻名全省乃至于北方。它既是河北平原的缔造者之一,长期哺育了沿河人民,又在中下游...
  • 和历史人物、事件有关的地名。 求告知详细典故。
    答:靖宇县(吉林)尚志县(黑龙江)中山市(广东)志丹县(陕西)子长县(陕西)荣桓镇(湖南衡东)、本斋镇(河北献县)存瑞乡(河北怀来)欧阳海乡(湖南桂阳)欧阳海水库(湖南桂阳)欧阳海村(湖阳衡东)姚明庄(山西天镇张西河乡)李小龙村(山西中阳车鸣峪乡)韩信窑(山西昔阳冶头镇)牛郎峪(山西...
  • 滹沱怎么读音是什么
    答:滹沱的读音是hū tuó。释义:亦作“滹沲”。水名。即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出 山西省 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 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在献县和 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至天津市,会北运河 入海。出自唐李颀《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诗:“寒风卷叶渡滹沱,飞雪覆地悲峨峨。”白话文翻译:...
  • 为纪念某个人而命名的地名
    答:1、中山县,古称“香山”,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2、左权县,古称辽山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于十字岭壮烈牺牲。为纪念左权将军,是年9月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辽县易名左权县。3、黄骅市...
  • 求三国的古今地名对照
    答: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
  • 三国时期地名古今对照
    答:1、豫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2、兖州: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3、徐州: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4、凉州:所辖今甘东东部;5、冀州: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
  • 求:关于三国时候的地名与当今地名的对照
    答:·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