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 #二年级# 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等。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
-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 教学过程:通过趣味引入、充分感受、自主探究、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克和千克,建立质量观念。
2.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
-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 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物体质量的估量。
-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 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和“千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小组合作,称量物品,认识电子秤,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克和千克,建立质量观念。
3.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 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 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以及读小明给姥姥的一封信找错误等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
- 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
-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 时间较短,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5.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 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 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以及读小明给姥姥的一封信找错误等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答: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个500克,方法有以下几种: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500=2000克……这些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挺困难的。再者,通过统计表找出对应的价格,需要的是细心审题和做题。能够把这道题目完全做对,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困难。这道题目的解决...
  •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答: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
  • 国培计划[克和千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答: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 3、在...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个案,案例,反思
    答:“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 杨瑞儿 [设计理念]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掂、比、估、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
  • 如何理解“克与千克”?
    答:《克与千克》的感受,详细介绍如下:一、课程介绍:1、《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答: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答:3. 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了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质量单位的概念。4. 教学反思 回...
  •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
    答: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
  • 克和千克有什么认识
    答:由“千克”转化为“克”时,在数的后面添上3个0,由“克”转化成“千克”时,把数末尾的3个0去掉。 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时,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有多重。教材介绍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例1和例2。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答:表内除(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