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最多50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0
寒食节的来历和传说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1]

中文名
寒食节
英文名
Cold food festival
别称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节日时间
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精品荐读

清明节前,曾经还有个叫寒食的节日
作者:少读红楼
快速
导航
节日特色

节日习俗

主要价值

相关诗画
历史溯源
远古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春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国君没肉吃,他割自己的肉炖汤,国君却将他烧死,从此有了清明节

千古名将英雄梦
赞66
阅读6623
曾经中国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为晋文公的介子推而设的

海叔说春秋
赞182
阅读2.1万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来人啊,介子推的棺材板快按不住啦

热点说
赞191
阅读2.8万
寒食小志: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寒食节

热点说
赞707
阅读12万
魏晋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3、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中,有一位叫晋文公,又名重耳,在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随从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当他看到重耳满脸疲惫时,偷偷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了碗肉汤给重耳喝,这让重耳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登上王位,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便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从那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民间由来。



古代寒食节又名禁火节,是在冬至后105天,后来寒食节演变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岁月荏苒,又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归为一体。但寒食节的由来,有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追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一日,重耳及一众随从,行走于荒郊野外,君臣都饥肠辘辘,便四处寻食。介子推见重耳饿的体力不支,心中忧虑。就偷偷找了个山坡无人之处,用刀割了一大块大腿肉,忍痛以内衣缠裹伤口。一瘸一拐的回到做饭的地方,把肉放入锅中烧熟。

重耳闻到肉香,精神大振,问介子推何来美味?介子推谎称于山坡后捉住野兔一只,是天赐主公以解饥饿。等重耳吃完,才发现介子推腿流鲜血湿透衣服,众人方才知原委。重耳流着眼泪对介子感激不已。

公子重耳回国后,最终继国位,史称晋文公。他对当初随从都封官赏赐。独独忘了割肉以献食的恩人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提割肉献食的往事,和其母隐居绵上山(今天的山西介休山)中。

一日,晋文公被近臣提醒,介子推割肉之情,晋文公才想起来。想要对介子推封赏,以示天下不忘忠君报主之臣,免得落下自己欲不义之君骂名。遍寻其踪,得知介子推隐于绵山之中。

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于是晋文公令手下放火焚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方熄。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大树被烧死。这一烧,成全了介子推淡泊名利,忠君爱国的清誉,反衬出重耳的忘恩负义和强人所难。

晋文公为了堵天下之口,也是为了给自己找安慰,就规定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以火烧饭,断火冷食三天,以示悼念。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你奉上,敬请参考,如有疑问,敬请追问:
  晋文公为逼迫介之推出山,放火焚山,但介之推生性耿直,怀抱母亲共同烧死也未出山,为纪念他才有了寒食节。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寒食节的来历(最多50字)
    答:这让重耳十分感动。后来,重耳登上王位,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便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从那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民间由来。
  • 寒食节的来历50字左右
    答:3. 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得名“寒食节”。4. 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5.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6. 寒食节的民间由来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相关。
  • 寒食节的来历
    答: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
  • 寒食节的来历50字简介,寒食节介绍
    答:寒食节的来历50字简介 晋文公为逼迫介之推出山,放火焚山,但介之推生性耿直,怀抱母亲共同烧死也未出山,为纪念他才有了寒食节。寒食节介绍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
  • 寒食节的来历50字
    答:1. 寒食节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为它与清明节日期相近,逐渐被合并庆祝,导致寒食节的传统被许多人遗忘。2. 寒食节的来历可追溯至晋文公时期。为逼迫介之推出山,晋文公放火焚山,但介之推坚持不背叛,宁愿与母亲一同烧死。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寒食节诞生了。3.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
  • 寒食节的来历?
    答:春秋时期,大臣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左右,终助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火焚而死。于是晋文公下令在这一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
  • 寒食节的来历?
    答: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虽然我们不知道寒食节在甚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唐朝时,中原人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 ...
  • 寒食节的由来与故事
    答: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日(汤氏历法改革后至今)。那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有个感人的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逃离...
  • 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答: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 故事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风俗 各地寒食节吃什么 寒食节为什么要叫寒食 寒食节的来历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
  • 寒食节来历和意义
    答:寒食节的由来和意义如下:寒食节的由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