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松潘古城的历史沿革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进入松潘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西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权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一千余米,历时60年,才使松潘城制初具规模。松潘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帧十六年(1643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使得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楼,欣赏远山近水,非常写意。松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松潘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于今,红军长征纪念主碑已高高耸立在川主寺镇元宝山顶,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顶端的红军战士铜像14.8米,铜像一手握鲜花,一手拿枪,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长征的伟大胜利。碑体用450块铜合金贴面,呈三角形,象征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无坚不摧的雄奇胜利。碑座由汉白玉环线贴面,碑座周围铺垫绿色草坪,寓意为“雪山草地树丰碑”。园内建立起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艺术群雕,通过刻画艺术形象,展示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群雕长72米,宽8米,最高点12.5米,用1160立方米、1440块红色花岗岩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寓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现代艺术的魅力于一体,规模雄伟,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松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境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12.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8608.37平方公里。

县城进安镇,海拔2849.5米,距省会成都335公里,距州府马尔康431公里,“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九寨黄龙机场距县城仅17公里。

(二)人 口

1990年,全县总人口646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28人,占15.7%,农业人口 54413人,占84.1%,人口出生率19.33‰,自然增长率11.5‰。

(三)民 族

县主要由藏、羌、回、汉 4种民族构成。藏族 24038人,占总人口的37.19%;羌族4543人,占总人口的 7.03%;回族8398人,占总人口的12.99%;汉族27633人,占总人口的42. 75%;蒙古、满、壮、彝等民族29人,占总人口的0.04%。

(四)历史沿革

松潘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地处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有“高原古城”之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自滋始。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

(五)气候条件

松潘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较大,最低处白羊乡梭子口海拔为1082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相对高差4506米。

山川、河流 松潘山势陡峭雄伟,主要有雪宝顶、弓杠岭、哲波卡、桦子岭、金蓬山、垮石岩、红星岩、辣子山等山体。境内有岷江河、涪江河、热务曲、毛尔盖河、白草河及大小支流200余条,大小河流最终汇成了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0.2亿立方米的岷江和涪江两大水系。

气候、降水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的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点,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地区则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但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7°C,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C,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立县级建置湔氐县。
元朝时置松州和潘州。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
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并“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
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
1996年,松潘县面积8292平方千米,人口约6.5万人,藏族汉族人口较多,另有回、羌等民族。县政府驻进安镇。辖2个镇、23个乡:进安镇、川主寺镇、进安回族乡、十里回族乡、大寨乡、青云乡、牟尼乡、安宏乡、山巴乡、水晶乡、黄龙乡、施家堡乡、小河乡、镇江关乡、镇坪乡、岷江乡、白羊乡、大姓乡、小姓乡、红土乡、红扎乡、燕云乡、草原乡、上八寨乡、下八寨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松潘县常住总人口69079人,其中:进安镇8150川主寺镇6743人,进安回族乡5957人,十里回族乡2847人,青云乡3425人,安宏乡3973人,大寨乡1963人,牟尼乡1444人,镇江关乡3102人,镇坪乡3342人,岷江乡2970人,大姓乡1165人,白羊乡2318人,红土乡2354人,红扎乡1075人,小姓乡3109人,燕云乡1020人,山巴乡2350人,水晶乡1947人,小河乡2374人,施家堡乡2153人,黄龙乡810人,上八寨乡2166人,下八寨乡933人,草原乡1389人。
2004年,松潘县辖2个镇(进安、川主寺)、21个乡(大寨、青云、牟尼、安宏、镇坪、白羊、大姓、岷江、小河、黄龙、红土、红扎、小姓、燕云、草原、山巴、水晶、镇江关、施家堡、上八寨、下八寨)、2个民族乡(进安回族、十里回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松潘县常住总人口72309人,其中:进安镇9027人,川主寺镇6884人,进安回族乡7027人,十里回族乡3140人,青云乡3660人,安宏乡4033人,大寨乡1832人,牟尼乡1576人,镇江关乡3315人,镇坪乡3393人,岷江乡3021人,大姓乡1169人,白羊乡2018人,红土乡2306人,红扎乡1051人,小姓乡1581人,燕云乡1095人,山巴乡2081人,水晶乡1832人,小河乡3209人,施家堡乡2073人,黄龙乡1424人,上八寨乡2220人,下八寨乡1177人,草原乡1623人,松潘县国营牧场245人,松潘林业局297人。



  • 松藩县历史沿革
    答:松藩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当时设置了松州,得名于当地的甘松岭,此地因盛产甘松而闻名。宋代时,松州更名为潘州,取自吐蕃将领潘罗支的名字。明朝时期,这个地区并入松潘卫,融合了松州和潘州的名称。清朝时,该地改为厅,到了1914年,正式设立为松潘县。在2000年,松潘县的行政区域划分为2个城镇...
  • 松潘县的历史沿革
    答: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立县级建置湔氐县。元朝时置松州和潘州。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并“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
  • 松潘海拔有多高?
    答:松潘地处青臧高原东南缘,属农牧过渡地带。境内山恋起伏,群峰连绵,雪山环绕,地势高亢。东有雪宝顶,南有桦子岭,西有哲波卡,北有弓杠岭。境内山恋属岷山山脉。4000米以上高峰连绵起伏,不可胜数。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雪宝顶为第一山峰,山势陡峻,尖峰突起,终年冰雪覆盖,有现代冰川发育。地貌...
  • 松潘的具 *** 置在哪里
    答: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自滋始。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答: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西汉置汶山郡。晋、隋袭旧制有所拓展。唐代建置时有兴废,演变频繁。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维川郡。元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懋功厅。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
  • 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答:(四)历史沿革松潘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地处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有“高原古城”之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
  • 若尔盖是哪个省哪个县
    答:历史沿革:西汉时期,若尔盖地区属白马范围。北周时,于今县域东部求吉、下包座地区建通轨县,属草州荣乡郡。隋代,通轨县属汶山郡,唐朝归松州所辖。吐蕃强盛时期一直隶吐蕃辖。元朝于今求吉乡境内建置潘州。明朝并松州,取二州首字定名松潘卫。清代于今县治置作革土司部。民国时期属松潘县辖。1...
  • 松潘海拔有多高?
    答:松潘的地质:松潘县境内以荷叶断裂、岷江断裂及雪山断裂为界,分为西秦岭分区摩天岭小区和马尔康分区金川小区。北缘是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西南是康滇歹字型巨型构成的龙门山北东向多字型构造带。根据这个构造部位,境内划分岷江南北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及弧形构造带。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松潘 ...
  • 甘堡藏寨的历史沿革
    答: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派大兵压境,在松洲(即今松潘县)一带发生激战,占领了该地区,当时甘堡一带是两兵激战争夺的地方。而后,西藏内部发生四分五裂,大部分藏人没有回西藏而留了下来,与羌人融合比邻而居世代繁衍,成为嘉绒藏族。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属杂谷脑土司领地。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
  • 茂县,松潘县和汶川县,这三个县哪个好点,有发展潜力点?
    答:建置沿革 古为冉验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汶山郡,并置汶江道,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汶山县。东汉初置汶江道,永初三年(109年)改为广汉属国都慰,延光三年(124年)复为汶江县。晋代更名为广阳县。梁置为绳州北部那属县,隋改为会州,仁寿元年(6门年)又改为汶山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