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意义深远的湖北汉川善书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善书是湖北著名的传统文化,它的流行已有将近三百年,它曾经流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善书的表演形式为讲唱结合,传播的思想大多为善恶有报。善书也是我国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的湖北文化为你带来汉川的善书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

流传于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有“汉川善书”之称。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

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流传于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有“汉川善书”之称。汉川善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山口大学教授何部泰记曾于2002年和2004年两度到汉川市文化馆考察汉川善书的讲唱活动,并在日本出版了研究专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川善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山口大学教授何部泰记曾于2002年和2004年两度到汉川市文化馆考察汉川善书的讲唱活动,并在日本出版了研究专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火渺渺,伤人心弦:汉川善书,这一国家级“非遗”,怎样才能不成为绝响?

“大明帝圣谕,昭曰为善阴骘,始行八旗直隶,终却北满。”汉川马口镇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王远爱撰的这幅上联,道出了善书的渊源。善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起初为传诵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步演变成宣讲“十全大善”.从皇室专享到民间传唱,从北方源头向南方扩散,在鼎盛、发展、衰落的线路中,善书走过近300个春秋。

历史上,汉川艺人将积善阴德的理念,融入当地楚剧当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欢乐腔、怒斥腔等13种表现形式。在宣讲过程中,通过宣、讲、答、对等,活灵活现表现故事情节,受到群众欢迎。在周边善书逐步消亡的时候,汉川善书一脉独存,并一骑绝尘,与黄陂花鼓,阳逻高跷一起被誉为“湖北三盛”.

80年代中后期,汉川马口、南河一带说书最盛,那里水陆便利,商业繁荣,人气集聚。马口搬运站职工刘德谦创作的《比首案》、《飞歌案》、《双团圆》等名篇,写的都是些破案经历,折射那个时代的印记。那时,马口名气很大的说书人王海元,在白天宣讲过后,晚上点起火把讲夜场,“底下黑压压一片,汉口、汉阳、仙桃等各地近万人来听书。”王远爱见证过善书的辉煌。

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和普及,善书渐渐衰落。艺人宣讲善书,一个故事要讲3到4场,每场3-4个小时;唱腔以哭腔为主,渲染悲凉氛围;宣讲的400多个脚本,主要是清朝或民国时期的故事;新创作的脚本,多半移植于民间传说,或者添加神话色彩。这些,已落后于时代节拍,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了。

  • 时代意义深远的湖北汉川善书文化
    答:汉川善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至今已有260年的历史。它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如今,只有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善书通常以讲唱结合的形式表演,传播的思想多与善恶有报有关。它是我国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川善书在国内外都有...
  • 汉川善书传承意义
    答:汉川善书,一项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现存的优秀名篇达到了300多篇,其中经常进行宣讲的更是多达100篇。这项艺术的传承者队伍庞大,有超过300位专业人士致力于宣讲和创作。然而,进入21世纪,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多元化趋势的兴起,加上一些具有深厚造诣的老艺人相继离世,新一代...
  • 汉川善书历史沿革
    答:汉川善书,源于其叙述性的特点和简便的形式,易于传承,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汉川曲艺。善书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一人讲述,随后发展为多人合作,分为“主案”和“宣词”角色。主案主要负责讲述,而宣词则在讲述中加入唱词,扮演各种角色,语言通俗易懂,问答交替,既有说教成分,...
  • 汉川善书艺术特色
    答:汉川善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在这一地域的扎根和发展。历史上,汉川因其地理位置,是众多河流汇集的地方,自清代至民国,襄河九支支流汇入汉水,使得水乡逐渐变为平原,人民的生活由渔猎转向农耕,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对文化和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道光年间,官方的圣谕宣讲逐渐被民间宣讲如孝敬父母、和睦家庭等...
  • 汉川善书的传承意义
    答: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只有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唱腔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特色,目前尚存的曲牌有13首。“汉川善书”目前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 汉川善书的历史沿革
    答: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十全大善所...
  • 马口文艺
    答:在解放前,汉川善书、黄孝大鼓和天沔渔鼓并称为“三花进汉”,它们的歌声不仅响彻武汉的街头巷尾,也深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马口古镇的文化底蕴被一位秀才的诗句生动描绘:“清风水美脉不走,青龙白虎戏马口。低潭肥鱼高湖藕,荷月团圆白梁酒。”这句诗概括了马口的特色,也提到了其美食。当年,...
  • 汉川善书的传承现状
    答:汉川善书现存优秀名篇300多篇,经常宣讲的有100多篇,专门从事宣讲创作汉川善书的人员有300多人。进入新世纪,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影响,加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世人能独树一帜的少,一些优秀的曲目濒临失传。汉川善书在当前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青年艺人断档,传统流失严重...
  • 最近我想去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旅游,请高手介绍当地的人文背景
    答:解放前,汉川善书和黄孝大鼓、天沔渔鼓一起进入武汉,被称为“三花进汉”,唱到了武汉的街巷,也唱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清风水美脉不走,青龙白虎戏马口。低潭肥鱼高湖藕,荷月团圆白梁酒。”这是马口一位秀才写下的诗句,这首小诗概括了马口古镇的文化,也说出了马口的特色美食。当年来马口的全国各地商人,首先...
  • 善书的基本介绍
    答:善书的说唱艺术要求演员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脸生采,目生光”。有人以“正派、雅致、细腻、动听、感人”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善书的唱腔以“宣腔”为主,与汉川早期流行的“独鼓书”唱腔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深沉委婉、灵活多变等特点,在主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唱腔有“丫腔”、“梭罗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