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草龙的民俗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龙的民俗

龙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动物一直众说纷纭,要揭开这个谜团须从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去溯古寻源。

当原始人类从采集野果和渔猎转向以种植为生的时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获数量就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还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无常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控制,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寄希望出现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帮助抵御灾害的神灵,企图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偶象以求得护佑。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的模拟音。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古籍中说:“水以龙。”可见龙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据。有文字记载以来,远古华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汉字姓氏作标志的,没有用动物图形作标志的记载。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还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思考问题,只能用类比、表象的方法认识事物,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难以做到的,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尔雅·翼》中谈到龙有“九似”(角似鹿、颈似蛇、爪似鹰……)是指龙的局部形态与一些动物相似而已,并没有具体指龙是综合九种动物特点创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国民族的崇拜标志也都是实有动物(鹰、虎等)或人兽结合(狮身人面)的形象。

至于龙与其它实有动物一起出现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龙就是现实中的扬子鳄,而鳄是全球范围人们普遍关注崇拜的动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腊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鳄。
回答者:华夏霸王 - 举人 四级 3-11 12:51

有关龙的习俗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关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连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吴氏所说的是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词句,说的是由人舞动的龙灯。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问《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纸,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亦载:“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窭外藩,放烟火,转龙灯。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顷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宇。舞龙灯并非灯节才有,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均有此项活动。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人们用灯模拟龙的形象无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台义。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石墓中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其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的人,气氛热烈。此龙的造型极像马的形体。
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旗,也均有“祭龙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按地支推算,“五”为“午”,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臼。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窖,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图》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波浪俗称 “海水江涯”,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龙的故事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洪荒年代,龙在大地下面沉沉睡去,象蛰虫躺在湿泥底下,做着噩梦。威武的龙连翻身的力都失去了。当东海泛起黑雾,弓着背的阴险使者,悄悄走上龙的脊,似踩十八盘天梯上泰山之顶,然后,掀它的鳞,一片一片掷想大海,击狂涛怒号。龙没有醒。

西王母只栽了很少很少蟠桃,诸神在禁果般挑衅下,馋涎滴滴,风雨一吹,洒落在龙的身上。带毒的馋涎腐蚀龙的躯体,指爪剥落了,角与触须残萎了,皮肉坎坷如一床破烂被絮,应该有彻骨的痛楚,龙微微挪动了身躯,但依旧不醒。北方雪地长期困住的讥狼,早嗅到血与肉的味,蹑足来到龙旁,三千载的讥渴使它怦然,红了双目检点可以吃的肉,然后扯去一大片,使龙背宛如崩坏的长城,龙稍稍喷出浓浊鼻息,表达了深埋梦里的苦涩,还未醒来。

潜龙勿用,勿用。是龙的安眠剂。于是,龙不醒,变成一宗值得赞扬的德性。

风啊!呼啸中时空流转,刮得天地震动。刮得天地象长江怒号、黄河奔腾,似五湖波撼、万岭抖动。

龙醒了!

龙睁开眼睛,于是天地间有了光芒。龙一呼一吸,天地间有了四季寒暑。龙回首舐着受伤的血肉,霹雳爆出新生鳞片,叠如锦云,如青纱帐。轰然,龙翻动了身,伸展指爪,向东、向西、向北、向南,成了三千里山河!

见龙在田,在田。是龙的精灵发动。祥云瑞雨来了,龟裂的大地漆上新绿,漫漫黄沙长出了翠从,江湖奏起具有节奏的涛音。

险毒使者,西方诸神,北方饥狼,全给吓退。从此,人们便在这片大地上幸福的生活。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中秋节晚上舞草龙,是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紧事”。
白天,全村老小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80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当族长一声令下,全村人一拥而上,去点燃草龙身上的香火,据说谁点燃的香火越多,他家来年就会获得更好的收成。然后,村里青年男女高举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其景十分壮观。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中秋舞草龙这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汉族传统习俗。去开化看苏庄舞草龙是这个中秋假期的上上之选。舞草龙的习俗在阳朔县兴坪镇流传已久,相传甚远。每年只有在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才舞草龙,并在晚上才舞,草龙全身用稻草扎成,龙身在15节左右,每节都插有点燃的香,龙身在舞动时,点燃的香随风飘动流星般闪烁,非常漂亮。每当草龙舞到某一户人家时,这家的人便会主动的为草龙插香、燃放鞭炮,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 舞草龙的民俗文化
    答: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中秋节晚上舞草龙,是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紧事”。白天,全村老小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80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当族长一声令下,全村人一拥而上,去点燃草龙身上的...
  • 舞草龙是怎样的习俗?
    答:浙江开化的舞草龙又称草龙、稻草龙或香龙。草龙捆扎是以稻草搓成粗大的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相传,唐代便有迎草龙送龙神的活动,一直延传至今。每年中秋之夜,苏庄镇各村农民高擎香火草龙,或穿梭于村中大道,或起舞于晒场田野。
  • 舞草龙的来历和寓意
    答:1. 舞龙的起源与习俗 舞龙起源于古人对龙的崇拜,春节、二月“龙抬头”、端午节等喜庆节日都有舞龙的传统。人们通过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这是我国汉族地区普遍流传的民俗文化。2. 舞龙的风俗 舞龙运动,又称舞龙艺术,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着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
  • 舞草龙的介绍
    答:舞草龙是一种江苏省衢州市的汉族民俗文化。草龙捆扎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相传唐代便有迎草龙送龙神活动,一直延传至今。
  • 舞草龙是中秋节的民间活动吗
    答:民俗文化 舞草龙的习俗在阳朔县兴坪镇流传已久,相传甚远。每年只有在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才舞草龙,并在晚上才舞,草龙全身用稻草扎成,龙身在15节左右,每节都插有点燃的香,龙身在舞动时,点燃的香随风飘动流星般闪烁,非常漂亮。每当草龙舞到某一户人家时,这家的人便会主动的为草龙插香...
  • 与龙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答:“七八月,舞草龙”。七月里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土家族以舞草把龙的仪式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土家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到田野,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舞到,舞的动作与舞龙灯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
  • 汾口龙草的传承的文化意义
    答:汾口龙草的传承的文化意义是草龙被送入小溪,送龙归海!祈求来年保佑村民们平安健康,万事如意!2021年5月18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村民们正举着用稻草和毛竹等土材料扎成的"汾口草龙"奔跑舞动,对外展示这一独特民俗。"汾口草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村民舞草龙的历史已有...
  • 深圳的习俗
    答:深圳民俗文化概述 舞草龙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
  • 民风民俗作文:舞草龙
    答:民风民俗作文:舞草龙 作者/全雪韵 【要求】写写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提示】写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自己家乡的,可以是旅游时了解到的,也可以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搜集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笔前做足准备工作。调查越充分,掌握的资料越详细,我们就越会觉得有东西可...
  • 我的深圳民俗记忆怎么写
    答:在广东白话里桔就是“吉”、花就是“发”,桔子预示着吉祥如意、鲜花预示着财运亨通,所以家家户户在春节里都会在客厅里摆放年桔和鲜花。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