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什么玩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什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灌溉工具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汉族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中文名
翻车
分 类
水车
毕岚创造的“翻车”,据考证就是我国乡村中一直至现代还使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见王桢《农书》),基本原理与结构并无多大变化。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毕岚不仅负责铸造了“铜人”、巨“钟”,会“吐水”的“天禄”(神话传说中的兽名)、“虾墓”(即蛤蟆),还负责制作了“设机车以引水”的“翻车”和“以气引水”的“渴乌”。况且,东汉早有宦官监工制作器械的先例。所以,毕岚创制翻车是完全可能的。
诚然,身为宦官的毕岚是不可能亲自去制造翻车的。然而他负责制造的翻车,且能大量引水,开我国水车历史之先河,这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的伟大发明。毕岚所创造的翻车,虽未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但“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故对于国计民生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我们知道,汉灵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位时宦官继续专权,贪污腐化成风,公开实官鬻爵,天下田亩增税十钱,大建宫室等等。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因而毕岚的发明创造就只能用于宫廷游乐,根本不可能用于发展生产力。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后,魏国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当时的科学技术也能够适应生产的需要而有所发展,这时“发明家马钧”便应运而生了。
马钧在前人创造用来吸水洒路的翻车的基础上,设法加以改进,制造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的翻车。这种翻车,连小孩都能转动,且能连续提水,可见有很大改进,所以很快流传民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后来逐渐推广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作用。

再现中国古代江南历史农业文化
前 言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以至于到当代信息社会,曾经为农业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的都已尘封为历史,被遗弃或遗忘。这些象征我们祖先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倍地珍惜和爱护。

  作为年过花甲已退休在家的老人,曾大半辈子依赖于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稳稳地居家过日子。虽然我的后人都已经走出了红土地,绝大多数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不再为我们所用。但是,作为一笔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我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它、继承它的责任,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曾经辉煌过的我国古老的农业文明。

  基于这一考虑,我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乡村进行调查走访,使年代久远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凭着有限的资料和自己的记忆,我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许许多多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一一制作出来,保持了实物的原始结构和基本构造,完全可以操作。不敢说是完美无缺,但也可说是精工细作。俗话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谨此,也算是尽了一个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1]
[编辑本段]起源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陈廷章在《水轮赋》示意图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水力筒车。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先后又出现了戽斗、汲筒、龙骨车(又名翻车)和筒车。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引水入田。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车的使用在安康始于南宋郭浩营田时。恒口千工堰龙口下筒车河是郭浩营田时制筒车引水入渠处,故地留“筒车河”之名。在河东岸崖壁上遗有石刻两方,字迹虽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认出“奉檄制龙筒车”、“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样。 后来发展的高转筒车,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下面轮子半浸水中,两轮上用竹索相连,竹索长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竹索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满水后的重量。高转筒车也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绑着竹筒的竹索是传动件,当上轮转动时,竹索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竹索上下。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兜满水,而后随竹索上行,到达上轮高处时,竹筒将水侵泻到水槽内,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从低水源地区取水。 南宋以来,筒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普及。明、清之际,安康各县都可见到筒车。地方志书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在汉滨区迎风乡黄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陈廷章在《水轮赋》示意图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陈廷章在《水轮赋》示意图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6590.html?wtp=tt

汲水灌溉工具

  • 筒车历史发展
    答:自南宋以后,筒车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流传。在安康地区,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县的筒车沟和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等地,筒车的身影依然可见,甚至成为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在汉滨区迎风乡黄洋河畔,筒车依然在灌溉农田的同时,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景观特色。总体来说,筒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
  •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答: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
  • 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答: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3、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三、水车的作用 1、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2、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 在古代,什么工具是用来灌溉的,各有什么不同了?
    答:引水渠灌溉,最关键的是方法把底处的水拉到高空。在这行,古代有过很多机敏的创造发明。大家了解的洒水车。它出现于汉朝、三国之时,最开始只用于灌溉菜地,之后被水稻田区域农户普遍选用,已近二千年来,在制造上始终起着很大的功效。筒车,今日在很多地区还可看到,大概有上千年之上厉史。它是将一个...
  • 筒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答: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但唐朝的筒车胜于隋朝,...
  • 水车提水制作方法
    答:但是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中国劳动人民善用其智慧,发明了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
  • 筒车记载
    答: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机汲记》中对筒车有详尽的描述。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至今仍在云、桂、川、甘、陕、粤等地广泛使用,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筒车有多种类型,如依靠齿轮驱动的“畜力筒车”和通过两大轮提升水位的“高转筒车”,这些设计巧妙且实用,体现了我国古代机械工程的高超技艺。陈...
  • 曲辕犁.筒车两种分别是做什么的?筒车是怎么工作的?
    答:(2013·江汉)农具的改进及广泛采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曲辕犁最早出现的朝代是唐朝。
  • 1.筒车和曲辕犁出现于我国哪个朝代
    答: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
  • 翻车和筒车的年代及其区别?
    答: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