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金融知识第3期:蚂蚁的金融创新,值得我们支持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外滩的一席话石破天惊,转眼已经过去半个月。

舆论的态度很有意思,从最初的称赞、喝彩;到约谈后的幸灾乐祸;再到新规后的墙倒众人推。把咱们川剧变脸的国粹演绎得淋漓尽致。

“舆论”的组成部分当然少不了广大的吃瓜群众,在各种评论区和社群里抒发着自己的情绪,由于接触的信息有限,态度轻易转变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意见领袖的各种自媒体,这些本该有着专业知识,有属于自己立场的专业人士们,也有节奏地摇摆起来,使原本不知情的吃瓜群众“享受”完整个事件后,依旧不知情。

不过话说回来,专业人士也是要恰饭的,观众喜欢看什么、平台乐意推什么,他们就写什么呗。像价值君这种倔强的人是不讨喜的。这种生存逻辑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上一次金融创新,还在50年前

外滩发言内容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没有之一)是 金融创新 。在金融学的教材里,有那么一小节讲 金融创新 。之所以专门有一小节去讲,有两个原因:

1、它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不是随便一个新的金融工具,或者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就能称作“金融创新”。

2、之所以只有那么一小节,是因为,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金融创新,已经远在50年前,而且 历史 上就只有那么一次。

如果让你猜一下,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大多数的答案可能是服务实体,或者增加投资者的福利。

事实上,金融创新有3个主要动机,而且跟上面两个答案毫不沾边!这3个主要动机分别是:转移风险、规避监管、 科技 进步的推动。

第1个动机:转移风险

资本是万恶的,是自利的。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讲,但是未必能接受这是事实。

50多年前,西方银行第一次发现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使他们的投资收益很不稳定,但银行又需要为客户稳定地支付利息,于是才发明了可变利率的债券、贷款,以及债务工具的期货、期权,把风险转移给投资者。

银行体系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风险,就需要把风险转移出去。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2017~2018年,实体有实体去杠杆,金融有金融去杠杆,银行也把上一阶段积累的风险转移出去,集中引爆。而被创新出来充当牺牲品的就是P2P。

第2个动机:规避监管

这一点可能刷了很多人的三观,这种作奸犯科投机取巧的动机,居然是孕育创新的重要场景?

创新和监管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实体经济如此,金融行业也是如此。 创新 就像一腔热血、敢拼敢闯的年轻人, 监管 就好比睿智稳健、保守不前的老年人。任意一方都不适合当绝对的主导,只有双方达成一种平衡,才可能不断前进。

银行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实体行业从上游买进原材料,加工成品卖给消费者,即使出再大的风险,影响也只存在于一个行业内。银行的上游是老百姓,原材料是老百姓的存款,银行用这些存款去冒点险,换取更多的钱。一旦出了风险,影响不只是银行业,甚至不只是整个金融行业,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



简单来说,这个特殊的行业,赚钱的时候往自己腰包塞,亏钱时候掏的是全 社会 的腰包。试想想,如果一个赌局摆在你面前,赢的话全归你,输的话不用你赔,你会下注多少?——当然恨不得多下几个亿!

于是就诞生了金融监管,出发点是保护大众利益,维护经济体系的稳定。

最简单的监管是什么?就是一刀切,把金融风险降到0。但就如马云所说,风险降到0,创新也就降到0。年轻人所有的创新,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冒险;老年人不冒险不犯错,所以也没有任何创新。很多创新都是年轻人在老年人的监护下,偷偷去冒险得来的。如果冒险前要跑去先征求老年人的同意,那么一大半的创新就被扼杀在摇篮中。

金融创新也是一样,50年前美国金融业的伟大发明之一(自动转账制度),就是为了规避过度的监管而被创新出来。

第3个动机: 科技 进步推动

在初中的课本里,我们就学过“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不但是实体领域的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金融领域的第一生产力。

1970年前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先出现,ATM、电话银行、银行卡那些东西就是那时候诞生的。凭着这些,美国引领了英国主导世界金融体系之后的第一轮金融创新,然后,顺理成章制定了全球金融标准,通过金融系统轻松侵蚀全球的财富。

由于至今未出现第二轮革命性的金融创新,所以美国享受着全球金融业的垄断福利,一享受就是50年。

2020年前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核心——5G在中国先出现,顺理成章地,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制定新一代全球金融标准的特权就落在中国手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官方一直鼓励金融创新,而且态度越来越迫切,就是因为这个机遇实在太难得,实在太重要。

马云批判的“只要欧美就是先进,要补空白,不搞创新”,不珍惜这个 历史 机遇,的确是重大错误。但这是现在的官方态度吗?显然不是,那是以前。



而另一个马云极力倡导、高度肯定的数字货币——这个意义重大的金融创新工具,正是官方经过几年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去年就已经试点。这些正面的信息,却被意见领袖们选择性忽视,而且是整齐划一的忽视,就像事先约定好一样。

支持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为什么对蚂蚁加强监管?

时间拨回到2013年,那年在外滩也举行过金融峰会,马云也有参加,也有发言。重点是,他发表的观点,跟今年非常相似。当年,他赢得官方的全面支持。

7年过去了,除了正式挂牌上市,并没有新的东西出来。这还算是创新吗?7年前的创新,已经让他坐享了7年的丰厚回报。7年后,路上的绿灯关掉了一大半,正是要告诉他: 你的创新还不够!

为什么说“绿灯”只是关掉了“一大半”呢?因为这次关绿灯是很有技巧的,表面上不让通行,实际上只是让他开慢点,还顺带把后面正要追上的车都给挡下来。只要细看一下《网络小贷新规》那3个重点,就不难发现这个逻辑。

重点1:跨省门槛

用原文的话说,就是“原则上禁止跨省展业”。只要不是太老实的人都能看出来,蚂蚁肯定是获得特殊对待的一个。而行业的后来者们,只能老老实实按“原则”来。

重点2:贷款限额

具体来说,个人贷款限额30万,法人限额100万。另外还需要收入证明,不过这个难不到蚂蚁的大数据,被难倒的是一大片同行。

蚂蚁要改变金融格局,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传统的银行体系。这次外滩讲话之后,率先对马云展开怒喷的,十有八九都是银行人。因为蚂蚁每往前走一步,动的都是银行的蛋糕。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银行新增了网上的快速贷款业务,特别是“特定用途”的消费贷业务。一般消费贷款是30万以下,而“特定用途”的消费贷一般以装修为理由,在30万以上,甚至可以100万以上。这次新规限定个人贷款限额30万,就是让蚂蚁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小额贷,银行今年的新蛋糕绝对动不得。

重点3:降杠杆

通过大幅提高资本金的规定,把蚂蚁原本100倍的杠杆下降到12倍左右,硬生生拉到商业银行的起跑线上。

有人说,蚂蚁不缺钱啊,把资本金补上不就得了?

先不说追加千亿资本金损失的机会成本,光是对财报的盈利指标的拖累,就会对蚂蚁估值造成很大影响。

首先,以外资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非常看重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按照新规的要求,蚂蚁需要追加3倍的资本金,这意味着净资产显著增加,净资产是ROE的分母,于是 ROE 会大幅下降。

其次,杠杆下降,意味着净利润下降。作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净利率 也会明显下降。

结果就是,蚂蚁要被杀估值。杀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原本的定价,蚂蚁的PE在50倍以上,这是作为一家 科技 大白马的估值水平。如果蚂蚁被新规改变成一家银行,现在的四大行,PE只有6倍左右。当然,蚂蚁肯定不至于杀到这种水平,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预期是,一个折中的水平,也即25倍左右的PE,大致相当于1.6万亿的市值。

相比原本的定价,估值要被杀掉一半。看上去很难让人接受,但别忘了,蚂蚁搞战略配售之前,市场普遍估值也只给到2.2万亿,是蚂蚁通过战配的手段,硬生生把自己市值炒高了一半。所以杀估值下来,才显得落差巨大,而已。

所以,这是对蚂蚁纯粹的杀伤吗?倒不是。

首先,蚂蚁起码是真不缺钱的一家,要求追加资本金,那就追加呗。但是对后面准备跟上吃肉的京东金融,他家也不缺钱吗?那就未必了。至于这个行业的其它中小企,就更不用想了。

其次,官方一直开绿灯,让蚂蚁火速IPO,不为别的,只是希望像纳斯达克那样竖几根标杆,有这种代表未来的巨型企业杵在股市里,为股市长期聚集人气的作用实在太重要。既然作为标杆,官方就希望蚂蚁上市之后能持续涨。

结果没开盘就搞到50多倍的PE,超过3万亿的市值,开盘之后还能往哪涨?所以赶在开盘前,先杀估值,这样开盘后才有足够的空间慢慢涨。

最不愿意见到杀估值的,恐怕还不是马云,而是参与了战配基金的投资者们。

金融尝鲜的后果不外乎两种:参与人少的情况,暴利,例如第一年的科创板。参与人多的情况,上课——韭菜自我修养的必修课,例如创业板的20cm。这次去尝鲜,去买战配基金的人,据说还挺多……



  • 硬核金融知识第3期:蚂蚁的金融创新,值得我们支持吗?
    答:1、它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不是随便一个新的金融工具,或者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就能称作“金融创新”。 2、之所以只有那么一小节,是因为,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金融创新,已经远在50年前,而且 历史 上就只有那么一次。 如果让你猜一下,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大多数的答案可能是服务实体,或者增加投资者的福利。 ...
  • 上交所同意蚂蚁上市
    答:蚂蚁集团发行上市 据最新的消息了解到,上交所发布公告,同意蚂蚁集团上市申请。据媒体报道,蚂蚁估值2250亿美元,计划在A+H同步上市,可能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最硬核的IPO。从IPO受理到正式过会,蚂蚁集团科创板审核全程仅用时25天。作为一家业内领跑的科技公司,蚂蚁登陆科创板后有望引发示范效应,吸引更多...
  • BASIC College,或许就是每个技术人的“伊甸园”
    答:除了硬核技术内容,工程师们也可以在BASIC College的线上课堂中学点别的:支付宝小程序、智能营销,乃至“蚂蚁金服技术史”——蚂蚁 历史 上的重要技术方向决策。 和一所真正的大学一样,学习只是BASIC College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交流、沟通、眼界的拓展、思想的碰撞,以及最重要的创新实践。蚂蚁对于工程师的期望一...
  • 金融科技:变革从去金融化开始
    答: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 科技 ,几乎都是如此。然而,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目标对象的转移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彻彻底底的去金融化,才是金融 科技 玩家们的未来发展之道。可能有人会说,彻底的去金融化之后,所谓的金融 科技 便无法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 科技 。对此,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彻底的...
  • 蚂蚁集团两大安全科技入选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磅奖项
    答:98,远远领先行业。而“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栈则专注于走出隐私保护和数据利用并重的“独木桥”,更是从一众芯片和半导体的硬核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大会“八大镇馆之宝”之一。#AI可在0.01秒识破骗局#值得一提的是,“隐语”目前也已经应用到金融、医疗等领域,比如浦发银行就通过“隐语”...
  • 蚂蚁集团是科创板吗
    答:蚂蚁金服集团即将登陆科创板。在科创板上市,拥有硬核科技的公司更容易拿到较高的估值。而京东数科、蚂蚁集团等巨头近来纷纷“去金融化”加速科技转型,也正是在为日后上市铺路。成功上市不仅打开了大规模的融资渠道,对于科技型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持续稳健经营也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更多行业巨头的到来,...
  • 蚂蚁集团披露招股文件,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答:首先,蚂蚁上市前从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集团,这就已经说明了蚂蚁集团未来想要走的方向,正因为如此,不能直接将蚂蚁集团看成是一家金融行业的公司,虽然蚂蚁集团的业务已经覆盖了整个金融行业,但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依旧是其技术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蚂蚁集团拥有26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产品,18项世界级和...
  • 18年后,无人幸免?
    答:据 2021年 权威专利机构 IPR daily 发布的《 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关键技术专利报告 》显示,蚂蚁集团旗下的 支付宝 在该领域的 专利申请数 和 授权数 ,均位列全 球第一。 7 可信AI的应用 探索 基于可信AI的以上特点,应用场景多种多样。 AI在 医疗 、教育、 工业 、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算法安全性...
  • 后金融科技时代:保险科技站上“C位”,谁能创造“高光时刻”?
    答:在后金融 科技 时代,保险业被看作是潜力极大的“价值洼地”。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金融与 科技 融合的力量,也目睹了鱼龙混杂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投资悲剧,在“技术无罪”的前提下,金融 科技 的风口在监管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向。 在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之后,曾经盛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急转直下,P2P机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