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怎样引导学生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在考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知识点进行重新加工、归纳、形成“爆炸点”。通过课堂讨论等有效方式,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重新组合并做出判断,这样使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讨论内容的选择或对实施过程操作、把握不当,则容易造成讨论松散、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课堂讨论必须最大程度地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它既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优化组合,又承载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优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呢?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避免过多的破坏文章整体的支离的讲解,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发展语感,注重学习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各种信息,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点的“播种机”、“轰炸机”转为知识点的“浓缩专家”,“诊断专家”、“设计专家”、“评论专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如《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的号叫。面对含冤而死的小扬科冰冷的尸体,面对那人吃人的黑暗社会,白桦树会发出怎样的号叫呢?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拓展了思维空间,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又如《凡卡》一文,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今后的命运如何呢?学生在联系前文后,就会讨论出,在那种黑暗社会中,他的命运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即使是爷爷收到了信,也会为爷孙俩的生活而发愁,最终不会接他回去,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寻中受到教育。

同样,问题的设计还应有助于引导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突破难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老师的被动灌输而为学生的主动探求。如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可让学生先收集有关长征途中,红军抢占大渡河前面临的艰难困境,了解到当时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危险情境。在课堂中,通过对“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的讨论,学生明白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加深了对红军战士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的了解。

二、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

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问题实质,或为了急于求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等等情况,发生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样,作为总导演的老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的心态,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他们的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正确、更完整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根据座位安排,可采取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参与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多渠道、多层次主动去收集、获取信息,让不同答案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组合,形成冲击力,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为了提高讨论效果,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形式,促使各小组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正确把握角色,不断修正、补充答案,提升讨论的深度,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和合作意识、目标意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先进带动后进,使他们全面参与、相互补充,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关注后进生,鼓励树立“新星”意识。注重对小组整体水平的评价,促使小组整体发展,实现真正的“齐步走”。同时,为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教师应加强疏导,让学生树立角色感,虚心听取并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信息,正确对待不一致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刚愎自用,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和谐共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激情导入、加强氛围创设。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氛围,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禁锢,全身心地投入合作讨论中,增强讨论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譬如在对《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面对京张铁路的开工,帝国主义强烈百般阻挠,恶意侮辱和嘲笑。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读、议、谈帝国主义者侮辱中国人的语言,欲扬先抑,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然后,话题一转:面对西方列强图谋控制中国的险恶用心,面对帝国主义妄想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热血男儿。詹天佑是怎么想的、怎样去做的呢?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找、谈、议、读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詹天佑临危受命,精心设计,克服重重困难的理解。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拓展。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兴趣的因子,使课堂讨论这种载体,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及时总结、注重观点提升。

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及时总结实质上是又一次的反馈性讨论,学生在评价中总结经验,衡量正误,寻找差距。总结可以是全班性总评,也可以是自评、他评,既可以是面评,也可以是书面评价。它是对学生个人智慧,集体力量,合作能力的一次检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过程。这时,教师应充当好知识的“评价专家”,不要拘泥于答案的统一,对学生创造性的,富有创意的观点要积极评价,热情鼓励,以激励性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同时,在对学生合作意识的考查上,教师不应简单笼统地看待某一个小组的意见是否正确,而应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整体,可以采用代表发言、抽查发言或请其他同学对别人的看法进行评价、再评价,从而检查学生的思路、检验他们的认知程度,进一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实效,采用课堂讨论这种形式,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各项素质。同时,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于提高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深度,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教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以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鲜明的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4)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探索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转变角色的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的核心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受教学进度的约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留给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思考的机会就更少了。探究性学习除了交流还在于自学,自学往往是由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示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作者单位:郏县西街学校)

一、共情:孩子挺听话,但就是提不起学习情绪,因此学习成绩也一直不理想,对吗?
二、具体化:您可以举例说明下孩子学习兴趣的具体表现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孩子的学习总是被批评,没有成就感
解决:多肯定孩子学习当中的优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激发孩子内在的价值感;
b 孩子总是被打击,没有学习兴趣
解决: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加大学习前进的动力;
c 孩子的兴趣爱好都被打压,孩子失去了好奇与探索的天性
解决: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恰如其分的引导至学习内容当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d 孩子没有梦想,对学习,对什么都没有期待
解决: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梦想,用梦想的自然力量,引导出孩子自发自愿的奋斗目标,以及学习目标。以上内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对家长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家长可以积极参加优胜的免费家庭教育讲座,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高度,从而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里,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测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胆创造数学。笔者认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自主探究的动力。所谓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1、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教师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设置疑问、悬念,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二、注重师生互动,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营造探究的乐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初中生生性好动,求知欲强,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样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问是学生积级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信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三、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我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我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另外,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注重生活渗透,适时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思维定势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可以引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在考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知识点进行重新加工、归纳、形成“爆炸点”。通过课堂讨论等有效方式,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重新组合并做出判断,这样使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讨论内容的选择或对实施过程操作、把握不当,则容易造成讨论松散、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课堂讨论必须最大程度地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它既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优化组合,又承载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优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呢?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避免过多的破坏文章整体的支离的讲解,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发展语感,注重学习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各种信息,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点的“播种机”、“轰炸机”转为知识点的“浓缩专家”,“诊断专家”、“设计专家”、“评论专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如《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的号叫。面对含冤而死的小扬科冰冷的尸体,面对那人吃人的黑暗社会,白桦树会发出怎样的号叫呢?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拓展了思维空间,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又如《凡卡》一文,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今后的命运如何呢?学生在联系前文后,就会讨论出,在那种黑暗社会中,他的命运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即使是爷爷收到了信,也会为爷孙俩的生活而发愁,最终不会接他回去,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寻中受到教育。

同样,问题的设计还应有助于引导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突破难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老师的被动灌输而为学生的主动探求。如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可让学生先收集有关长征途中,红军抢占大渡河前面临的艰难困境,了解到当时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危险情境。在课堂中,通过对“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的讨论,学生明白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加深了对红军战士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的了解。

二、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

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问题实质,或为了急于求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等等情况,发生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样,作为总导演的老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的心态,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他们的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正确、更完整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根据座位安排,可采取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参与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多渠道、多层次主动去收集、获取信息,让不同答案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组合,形成冲击力,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为了提高讨论效果,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形式,促使各小组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正确把握角色,不断修正、补充答案,提升讨论的深度,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和合作意识、目标意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先进带动后进,使他们全面参与、相互补充,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关注后进生,鼓励树立“新星”意识。注重对小组整体水平的评价,促使小组整体发展,实现真正的“齐步走”。同时,为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教师应加强疏导,让学生树立角色感,虚心听取并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信息,正确对待不一致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刚愎自用,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和谐共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激情导入、加强氛围创设。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氛围,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禁锢,全身心地投入合作讨论中,增强讨论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譬如在对《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面对京张铁路的开工,帝国主义强烈百般阻挠,恶意侮辱和嘲笑。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读、议、谈帝国主义者侮辱中国人的语言,欲扬先抑,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然后,话题一转:面对西方列强图谋控制中国的险恶用心,面对帝国主义妄想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热血男儿。詹天佑是怎么想的、怎样去做的呢?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找、谈、议、读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詹天佑临危受命,精心设计,克服重重困难的理解。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拓展。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兴趣的因子,使课堂讨论这种载体,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及时总结、注重观点提升。

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及时总结实质上是又一次的反馈性讨论,学生在评价中总结经验,衡量正误,寻找差距。总结可以是全班性总评,也可以是自评、他评,既可以是面评,也可以是书面评价。它是对学生个人智慧,集体力量,合作能力的一次检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过程。这时,教师应充当好知识的“评价专家”,不要拘泥于答案的统一,对学生创造性的,富有创意的观点要积极评价,热情鼓励,以激励性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同时,在对学生合作意识的考查上,教师不应简单笼统地看待某一个小组的意见是否正确,而应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整体,可以采用代表发言、抽查发言或请其他同学对别人的看法进行评价、再评价,从而检查学生的思路、检验他们的认知程度,进一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实效,采用课堂讨论这种形式,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各项素质。同时,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于提高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深度,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 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答: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答:解决: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恰如其分的引导至学习内容当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d 孩子没有梦想,对学习,对什么都没有期待 解决: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梦想,用梦想的自然力量,引导出孩子自发自愿的奋斗目标,以及学习目标。以上内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对家长来说是不小的...
  •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呢?
    答: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有序性指导。进行有序指导,也就是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和过程中,必须做到准备充分、目的明确、要求恰当、设计科学、组织严密,对实验的有关术语、观察方位(整体与局部,或先后、或...
  •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通过主动观察身边的物理事物,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炉子的效率时,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炉子对煤的利用情况,观察分析大型的锅炉如何充分利用煤碳燃烧放出的热量;在学习力学后观察理解自行车各部件的力学构造;在学习电...
  • 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答:3、要不断变换“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更有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4、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5、要广泛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
  •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答:首先要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可以用教师设疑,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引发问题情景。其实引导探究验证阶段,比如让学生提问提,展示成果,第三学生交流引导,引导学生与老师实时交流。
  •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答: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材料信息,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合作...
  • 以某节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答:三、如何组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其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
  •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
    答: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
  •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法”,更有必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三、鼓励参与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