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结党营私,任用奸臣,反被诬,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也就是说作者想表达的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切从人民的幸福出发的思想

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呈现出的胸襟抱负,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这一忧乐思想也是范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炼的总结。

原文如下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几度沉浮,但忧国忧民之心从未因一时的挫折而消减。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心系国运,情牵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时,发现每年秋季海水上涨的时候,黄海水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泰州、楚州、通州等州县民舍淹没,人畜死亡,土地盐化,百姓无以为生。

范仲淹在江淮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筑堰捍海,解决了海潮之患,使百姓安居乐业,时人颂曰:“我思范公,水远堤长。” 他在苏州就任后又遇上大雨成灾,大水3个月不退,“民田不得耕”。

范仲淹提出了疏浚河道引太湖水入海的治水方案,并亲临一线指挥,仅用了两个多月的工夫,工程便全部顺利完成,保障了江南四州农业生产的发展。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策略,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当时不畏权势、正直磊落在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一种风尚,范仲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多次上书陈事,犯颜直谏,直指吏制与贪官。

范仲淹一生勤于修身,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按宋朝的规定,大臣临终前要留《遗表》,内容多是向皇帝提出对自己对子女和家人的请求。而范仲淹在《遗表》中,先是谈了自己生平志愿,接着谈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忧国忧民的忠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

-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人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什么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民乐吾乐的大无畏的崇高精神!体现出了爱国爱民,民强吾悦的大将派的广阔胸怀!
  • 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的两句诗是
    答: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的两句诗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原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有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心关国家大事。 但是,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在观赏四面湖光之际也能体会万家忧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于此,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不谋而合。这是岳阳楼上的对联,意为歌颂范仲淹。释义:站在岳阳楼上,四周洞庭湖...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呈现出的胸襟抱负,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这一忧乐思想也是范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炼的总结。原文如下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什么精神?
    答: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出处: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原文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这句诗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