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随记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以下主要是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的读书笔记

一、人际关系的构成

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

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的差别: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

在亲密关系中包含了人的归属感需求,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亲密关系受到的影响

亲密关系受文化的影响,还受亲密关系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是依恋类型。一般有四种依赖类型(巴塞络缪)

安全型:在情感上容易接近他人。不管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能感到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想关系发展到自己期待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还担心伴侣不会想我看重他那样看重我。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现在普遍认为可以在两个纬度的基础上区分这四种依恋类型。首先,人们在回避亲密的程度上有所区别,这会影响人们接纳互相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

其次,人们还在忧虑被弃的程度上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依恋类型受个体与生俱来的特征影响,但我们的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起了很大的作用。

怀孕时快乐的准妈妈生的孩子更有可能具有安全型依念;愉悦亲密,夫妻和睦的妈妈能够成为周到体贴、充满爱心的照料者,培养出安全依赖的孩子;父母给予关爱和支持的孩子,在长大后对待恋人和朋友更加热情。

依念类型时习得的,所以成人后依旧会发生改变,比如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可以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

# 个体差异的影响

个体差异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最主要的4种差异: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自尊差异。

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具体的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力量。

性认同差异:性认同差异是社会性别差异,最好的例子时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要求男女“应该”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应该男子气,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也叫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是与任务有关的特质;女人应该热情、敏感、多情、友善,也叫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是与情感和社交有关的特质。

只有一半的人性别角色和生理性别基本符合,相当多的(约35%)的人,同时拥有女性和男性的特质,也被称为双性化。

人格差异:人格特质可以很好区分人在诸多方面(行为、思维、情感)的差异,目前最主流的人格特质类型为大五人格特质,其包含开放性、外倾性、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外向,随和,尽责的人拥有更丰富和愉快的人际关系,而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

 

自尊差异:高自尊的人更加健康、幸福,低自尊容易损害亲密关系。

# 人类本性的影响

演化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1、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的这样的物种。

性选择意味着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演化的关键是繁殖后代。归属需求具有适应性,赋予拥有这些动机的个体某种生存优势。

2、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

男女养育投入的不同引起其在选择配偶是的不同策略,女性繁殖能力有限,认真选择配偶的女性祖先能跟好的繁殖后代;而追求和利用每一次交配机会的男性祖先则更容易繁殖后代。

另一个差异是,女性可以确定某个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但男性则不一定,所以男性会遇到父系不确定的困扰,因此男性对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

演化学观点也可以来解释两性在短期和长期性行为上的不同。男人更渴望短期性关系,短期时更容易被性感且“容易”得手的女性吸引,长期时,则偏好贞洁的女性。而女人在选择短期伙伴时,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具有阳刚之气的男人。而在选终生伴侣时,则偏向于有稳定和较高收入以及资源的男人。

3、文化影响决定演化形成的行为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变化比演化快得多。所以,人类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在远古时代具有适应意义,但这些遗传下来的倾向不一定适应现在。

三、吸引力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基本假设: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奖赏有两种: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

直接奖赏:他人提供的显而易见的愉悦,如关注、接纳,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物质利益等。

间接利益:共同点、提供生存优势(更好繁衍后代)等。

吸引力与他人的个人特征有关,也取决与我们的需求、偏好、愿望以及所处的情境。

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有奖赏意义的经历,其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临近:临近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奖赏,增加对他人的情感。

长相吸引力:

女性,娃娃脸(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丰满双唇)、健康成熟(突出的颧骨、消瘦脸颊和满脸笑容),沙漏身材;男生,坚强有主宰力(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女性化和娃娃脸,肩臀比例大,肌肉强壮。那些成功找到可受孕,强壮健康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容易繁衍后代。

长相吸引力是影响男女之间最初喜欢彼此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获得与异性的交往机会中,男人的长相吸引力比女人更重要。长相吸引力具有匹配的现象,通常是相貌相当的人配成对。

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吸引力匹配的现象表明,要有成功的亲密关系,应该最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 * 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我们希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与自己的适配价值有关,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吸引力有关。

相似性:

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似率,共同点越多,越彼此喜欢。

1)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

2)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

3)处事分格和人格特质的相像。

相异并不相吸,可能只是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比如新奇。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表明,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我们关注的信息会从外部特质的吸引,到态度、信念的相像,最后到关注养育方式、事业,生活态度的匹配与相融。

最具吸引力的伴侣是那些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相似,但有有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质的人。

相像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相像的人令人心安,具有奖赏价值。发现他人与自己相像令人快慰,提醒我们这样子是没问题的。

得不到就喜欢:

人类有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倾向,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风险,我们就会希望得到更多。

# 理想伴侣

理想伴侣的三条基本准则:

1)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2)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3)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四、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我们理解社会的知觉和判断过程。

认知决定人们的感受和行动,对与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选择哪种解释就非常重要。

# 第一印象及影响

第一印象深刻持久,一直影响我们之后的判断,我们39毫秒就可以判断对方是否生气,十分之一秒就对对方长相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值得信赖有了判断。

人们常常有验证性偏差,会寻找证明自己对的信息,所以第一印象会影响对后面对所获得信息的解释。

# 知觉的力量

伴侣的理想化

人们为了与爱恋的人快乐相处,会建立对伴侣善意和大度的认知,以积极错觉来评价自己的爱人。其并不是忽视恋人的缺点,只是觉得这些缺点不重要。

积极错觉带来的危害取决与其与现实不符的程度,如果凭空虚构令人期待的品质,往往有幻灭的一刻;如果是以善意和大度的方式进行诠释,这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

归因过程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原因的解释。

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有三个普遍现象。

1)尽管伴侣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强烈影响。人们对自己行为容易作出外部归因,而解释他人时容易作出内部归因。

2)即使伴侣之间有真爱,也会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欣然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责任。

3)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幸福爱人对伴侣行为的归因都是能改善关系的。对于彼此的积极行为都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而对于消极行为则给出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

记忆

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修订和改写记忆,心理学家称其为重构性记忆。当前幸福时,我们容易忘记过去的不愉快,如果感到痛苦,则会低估曾经的幸福和情意。

关系信念

信念以心理结构的形式组织起来。心理结构又叫图式,能对人际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归档。

在关系信念中有两类信念,宿命信念和成长信念。宿命信念认为要么注定幸福美满,要么注定痛苦悲惨。成长信念则认为,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会建立。

期望

自我实现的预言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成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希望得到实现。

对他人的积极的期望,会引导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行为,进而获得积极的反馈。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即人们对自己形成的评价,自我概念包含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自我概念包含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斗鱼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我概念的两种动机:自我提升、自我证实。

自我提升:对正面、褒扬反馈的渴望。

自我证实:对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渴望。

在约会中,自我提升更重要,而在婚姻中自我证实居于主导。

# 印象管理

我们总是进行印象管理,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印象管理的原因:1)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所有事情,其调控策略都是围绕印象管理的;2)印象管理使人们对社会交往更加得体、更有奖赏意义。

四种印象管理策略:1、逢应讨好;2、自我推销;3、恐吓;4、恳求。

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

  • 《亲密关系》的随记
    答: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想关系发展到自己期待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还担心伴侣不会想我看重他那样看重我。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
  • 随笔|当我们谈论亲密关系时我们都在说什么:播客《不合时宜》随记_百度...
    答:1. 亲密关系是什么关系 大多数人都没有亲密关系,只是结合。亲密关系相较于爱情包含了更多的感,包括了亲情、友情。在社交平台之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以亲密关系来代替原”谈恋爱“的表述,这种表述似乎更高级一点,带着某种自我标榜。二者之间或许并不能替代,但这也让我疑问,什么叫亲密关系?2. ...
  • 随笔|当我们谈论亲密关系时我们都在说什么:播客《不合时宜》随记
    答:】这个解释当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从亲密关系角度而言疫情的确会将关系中不平衡性打破并将之放大。爱情宿命论VS成长论 【我不能忍受一个人无止境地生活在自己身边,亲密生活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某种合体。好的亲密关系是很稀有的事情,能具备是幸运的,不能具备那也是正常的。】【不同的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 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小事?
    答:3. 阅读和学习:阅读和学习是一种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识和更自信的小事。通过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你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解决生活中的挑战。4. 花时间跟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把时间花在关心和陪伴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可以让你感受到亲密关系带来的温暖和幸福感。5. 关注环境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不仅...
  • 关于俄狄浦斯期问题——督导随记
    答:3至6岁是关键期。按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并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并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了无比亲密的关系,并让儿子...
  • 苏东坡的散文(5篇)
    答:1、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
  • 生活简单就幸福的句子
    答:在一百多个国家进行的全球盖洛普调查发现,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是亲密关系、权利感和胜任感。通俗一点说,就是亲密牢固的情感、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思维习惯、以及全身心投入的事。” 十二、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 十三、不是一时冲动,人到中年不再享受两地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