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姚崇、宋瑾列传的翻译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8
姚宋相继为相的翻译

Song was Yao's successor to the Chancellor.或者Song succeeded Yao as the Chancellor,如果不用Chancellor也可以用Prime Minister,但是Chancellor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或者Yao and Song were Chancellors in succession.推荐选用最后一个。

这个题真难,列传150呢,不过还是给你弄来了。。。。

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后妃上
序言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贤妃徐氏
高宗废后王氏良娣萧氏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庶人
上官昭容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玄宗杨贵妃
卷五十二列传第二
后妃下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张皇后
肃宗韦妃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代宗崔妃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德宗韦贤妃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女学士尚宫宋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敬宗郭贵妃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武宗王贤妃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卷五十三列传第三
李密
单雄信
卷五十四列传第四
王世充
窦建德
卷五十五列传第五
薛举
子仁杲
李轨
刘武周
范君璋
高开道
刘黑闼
徐圆朗
卷五十六列传第六
萧铣
杜伏威
辅公祏
阚稜
王雄诞
沈法兴
李子通
朱粲
林士弘
张善安
罗艺
梁师都
刘季真
李子和
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裴寂子律师 律师子承先
刘文静弟文起 文静子树义 树艺
封李孟尝等功臣
刘世龙
赵文恪
张平高
李思行
李高迁
许世绪
刘师立
钱九陇
樊兴
公孙武达
庞卿恽
张长逊
李安远
卷五十八列传第八
唐俭
长孙顺德
刘弘基
殷峤
刘政会
柴绍
平阳公主
马三宝
武士
兄士稜 次兄士逸
卷五十九列传第九
屈突通
子寿 诠 诠子仲翔
任�
丘和
子行恭
行恭子神绩
许绍嫡孙力士
力士子钦寂 钦明
绍次子智仁 少子圉师
李袭志
弟袭誉 兄子怀俨
姜
子行本 行本子简简子晞 简弟柔远
柔远子皎 皎子庆初
卷六十列传第十
宗室太祖诸子 代祖诸子
永安王孝基
淮安王神通
襄邑王神符
长平王叔良
襄武王琛
河间王孝恭
庐江王瑗
淮阳王道玄
江夏王道宗
陇西王博乂
卷六十一列传第十一
温大雅子无隐
弟彦博彦博子振挺
大有
陈叔达
窦威子恽
兄子轨 轨子奉节
轨弟琮
从子抗 抗子衍
抗子静 静子逵
抗季子诞
诞子孝慈 孝慈子希玠 诞少子孝谌
抗季弟璡
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李纲子少植 少植子安仁
郑善果
从兄元�
杨恭仁
子思训
思训孙睿交
恭仁弟续
续孙执柔
执柔子滔
执柔弟执一
恭仁少弟师道 师道兄子思玄
皇甫无逸
李大亮
族孙迥秀
卷六十三列传第十三
封伦子言道 兄子行高
萧瑀子锐
兄子钧 钧子瓘 钧兄子嗣业
裴矩子宣机
宇文士及
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序言
隐太子建成
卫王玄霸
巢王元吉
楚王智云
荆王元景
汉王元昌
酆王元亨
周王元方
徐王元礼子茂 曾孙延年
韩王元嘉
彭王元则
郑王元懿
霍王元轨
虢王凤
道王元庆
邓王元裕
舒王元名
鲁王灵夔
江王元祥
密王元晓
滕王元婴
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高士廉
子履行
真行
长孙无忌
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
房玄龄
子遗直 遗爱
杜如晦
弟楚客
叔淹
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李靖
弟客师
客师孙令问 令问孙彦芳
李绩
孙敬业
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
尉迟敬德
秦叔宝
程知节
段志玄
张公谨
子大素 大安
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侯君集
张亮
薛万彻兄万均
盛彦师
卢祖尚
刘世让
刘兰
李君羡
卷七十列传第二十
王珪
曾孙旭
戴胄
兄子至德
岑文本
兄子长倩
长倩子羲
格辅元
杜正伦
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魏徵
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药
子安期
褚亮
刘孝孙
李玄道
李守素
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薛收
兄子元敬
子元超
元超从子稷
桃思廉
颜师古
弟相时
令狐德棻
邓世隆
顾胤
李延寿
李仁实
孔颖达
司马才章
王恭
马嘉运
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刘洎
马周
崔仁师
孙湜
湜弟液
液子论
液弟涤
卷七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苏世长
子良嗣
韦云起
孙方质
孙伏伽
张玄素
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诸子
恒山王承乾
楚王宽
吴王恪子成王千里
濮王泰
庶人佑
蜀王愔
蒋王恽
越王贞子琅邪王冲
纪王慎
江王嚣
代王简
赵王福
曹王明
卷七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韦挺
子待价
弟万石
杨纂
族子弘礼 弘武
弘武子元亨 元禧
刘德威
子审礼
审礼子易从
审礼从父弟延嗣
阎立德
弟立本
柳亨
族子范
兄子奭
孙涣

崔义玄
子神庆
卷七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于志宁
高季辅
张行成
族孙易之 昌宗
卷七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祖孝孙
傅仁均
傅奕
李淳风
吕才
卷八十列传第三十
褚遂良
韩瑗
来济
上官仪
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崔敦礼
卢承庆
刘祥道
李敬玄
李义琰
孙处约
乐彦玮
赵仁本
卷八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许敬宗
李义府
少子湛
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郭孝恪
张俭
苏定方
薛仁贵
程务挺
张士贵
赵道兴
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刘仁轨
郝处俊
裴行俭
子光庭
卷八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唐临
孙绍
张文瓘
兄文琮
从弟文收
徐有功
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
燕王忠
原王孝
泽王上金
许王素节
孝敬皇帝弘
章怀太子贤
懿德太子重润
庶人重福
节愍太子重俊
殇帝重茂
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裴炎
刘禕之
魏玄同
李昭德
卷八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韦思谦
子承庆
嗣立
陆元方
子象先
苏瑰
子頲
从父兄干
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狄仁杰
族曾孙兼谟
王方庆
姚�
弟珽
卷九十列传第四十
王及善
杜景俭
朱敬则
杨再思
李怀远
子景伯
景伯子彭年
豆卢钦望
张光辅
史务滋
崔元综
周允元
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
桓彦范
敬晖
崔玄暐
张柬之
袁恕己
卷九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韦安石
子陟
子斌
从父兄子抗
从祖兄子巨源
赵彦昭
萧至忠
宗楚客
纪处讷
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娄师德
王孝杰
唐休璟
张仁愿
薛讷
王晙
卷九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苏味道
李峤
崔融
卢藏用
徐彦伯
卷九十五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
序言
让皇帝宪
惠庄太子撝
惠文太子范
惠宣太子业
隋王隆悌
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姚崇
宋璟
卷九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刘幽求
钟绍京
郭元振
张说
子均 
陈希烈
卷九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魏知古
卢怀慎
子奂
源乾曜
从孙光裕
光裕子洧
李元紘
杜暹
韩休
子洽、洪、汯、滉
裴耀卿
孙佶
卷九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崔日用
从兄日知
张嘉贞
弟嘉佑
萧嵩
子华
张九龄
侄仲方
李适之
子季卿
严挺之
卷一百 列传第五十
尹思贞
李杰
解琬
毕构
苏�
子晋
郑惟忠
王志愔
卢从愿
李朝隐
裴漼
从祖弟宽
王丘
卷一百一列传第五十一
李乂
薛登
韦凑
从子虚心 虚舟
韩思复
曾孙佽
张廷珪
王求礼
辛替否
卷一百二列传第五十二
马怀素
褚量
刘子玄
兄知柔
子贶餗汇秩迅迥
徐坚
元行冲
吴兢
韦述
弟逌 迪
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郭虔瓘张嵩
郭知运子英杰
王君贾师顺
张守珪
牛仙客
王忠嗣
卷一百四列传第五十四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
宇文融
韦坚
杨慎矜
王
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
李林甫
杨国忠
张暐
王琚
王毛仲陈玄礼
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玄宗诸子
靖德太子琮
庶人瑛
棣王琰
庶人瑶
靖恭太子琬
庶人琚
夏悼王一
仪王璲
颍王
怀哀王敏
永王璘
寿王瑁
延王玢
盛王琦
济王环
信王�
义王玼
陈王珪
丰王珙
恒王瑱
凉王璿
汴哀王璥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十八
韦见素子谔 益 益子顗
崔圆
崔涣
子纵
杜鸿渐
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
冯盎
阿史那社尒子 道真
叔祖苏尼失 苏尼失子忠
契苾何力
黑齿常之
李多祚
李嗣业
白孝德
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
李光弼
王思礼
邓景山
辛云京
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
崔光远
房琯
子孺复
从子式
张镐
高适
畅璀
卷一百一十二列传第六十二
李暠
族弟齐物 齐物子复
暠族弟若水
李麟
李国贞
子錡
李峘弟 峄
弟岘
李巨子则之
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六十三
苗晋卿
裴冕
裴遵庆
子向
向子寅 寅子枢
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六十四
鲁炅
裴茙
来瑱
周智光
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崔器
赵国珍
崔瓘
敬括
韦元甫
魏少游
卫伯玉
李承
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肃宗代宗诸子
肃宗十三子
代宗二十子
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
严武
郭英乂
崔宁弟宽 密
从孙蠡
蠡子荛
从孙黯
严震
严砺
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元载
王昂
李少良 郇谟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
庾准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杨绾
崔佑甫
子植
植再从兄倰
常�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子晤 映
史臣曰
子曜
晞晞子钢


暧子钊

钊子仲文
子仪弟幼明幼明子昕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七十一
仆固怀恩
梁崇义
李怀光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七十二
张献诚
弟献恭
献甫
献恭子煦
路嗣恭
子恕
曲环
崔汉衡
杨朝晟
樊泽
李叔明
裴胄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七十三
刘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绍
李巽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七十四
薛嵩弟
嵩子平嵩族子雄
令狐彰
子建


田神功弟神玉
侯希逸
李正己
子纳
纳子师古
师道
宗人洧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七十五
张镒
冯河清
刘从一
萧复
柳浑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七十六
李揆
李涵
陈少游
卢
裴諝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七十七
姚令言
张光晟
源休
乔琳
张涉
蒋镇
洪经纶
彭偃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七十八
段秀实子伯伦
颜真卿子頵 硕 曾孙弘式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七十九
韩滉
子皋?
弟洄
张延赏
子弘靖
弘靖子文规 次宗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八十
王屿道士李国祯 附
李泌
子繁
顾况
崔造
关播
李元平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八十一
李勉
李皋
子象古
道古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八十二
李抱玉
李抱真
王虔休
卢从史
李芃
李澄
族弟元素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
李晟
子愿



子凭 恕 惎
甥王佖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八十四
马燧
子畅
兄炫
史臣曰
浑瑊
子镐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八十五
卢杞
子元辅
白志贞
裴延龄
韦渠牟
李齐运
李实
韦执谊
王叔文
王伾
李景俭 吕温 韩晔 韩泰 陈谏 凌准
程
皇甫鎛
弟镛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八十六
窦参
从子申
齐映
刘滋
从兄赞
卢迈
崔损
齐抗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
徐浩
赵涓
子博宣
刘太真
李纾
邵说
于邵
崔元翰
于公异
吕渭
子温
恭 俭 让
郑云逵
李益
李贺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八十八
赵憬
韦伦
贾耽
姜公辅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八十九
陆贽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九十
韦皋
刘辟
张建封
子愔
卢群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九十一
田承嗣
侄悦
子绪
绪子季安
田弘正
子布
张孝忠
子茂昭茂昭子克勤
弟茂宗
茂和
陈楚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九十二
李宝臣
子惟岳
惟诚
惟简惟简子元本
王武俊
子士真
士清
士平
士则
士真子承宗
承元
王廷凑
子元逵
元逵子绍鼎
绍鼎子景崇
景崇子鎔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九十三
李怀仙朱希彩
朱滔
刘怦
子济

济子总
程日华
子怀直
怀直子权
李全略
子同捷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九十四
尚可孤
李观
戴休颜
阳惠元
李元谅
韩游�
贾隐林
杜希全
尉迟胜
邢君牙
杨朝晟
张敬则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九十五
刘玄佐
子士宁 附李万荣
养子士干
董晋
陆长源
刘全谅
李忠臣
李希烈
吴少诚
弟少阳
少阳子元济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九十六
薛播
鲍防
李自良
李说
严绶
萧昕
杜亚
王纬
李若初
于颀
卢徵
杨凭
郑元
杜兼
裴玢
薛伾
史臣曰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九十七
杜黄裳
高郢子定
杜佑
子式方
式方子悰
子从郁
从郁子牧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九十八
裴
李吉甫
李藩
权德舆子璩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九十九
于休烈子肃
肃子敖
敖子琮
令孤峘
归崇敬
子登
登子融
奚陟
张荐
子又新 希复 希复子读
蒋乂
子系 伸
柳登
弟冕
子璟
沈传师子询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
舒王谊
通王谌
虔王谅
肃王详
文敬太子謜
资王谦 代王諲 昭王诫
钦王谔
珍王諴
郯王经等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
高崇文
子承简
伊慎
朱忠亮
刘昌裔
范希朝
王锷
子稷
阎巨源
孟元阳
赵昌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二
马璘
郝廷玉
王栖曜
子茂元
刘昌
子士泾
李景略
张万福
高固
郝玼
段佐
史敬奉野诗良辅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三
姚南仲
刘乃
子伯刍
孙宽夫 端夫 曾孙允章
袁高
段平仲
薛存诚
子廷老廷老子保逊保逊子昭纬
卢坦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
孔巢父
从子戡


许孟容
吕元膺
刘栖楚
张宿
熊望
柏耆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
穆宁
子赞 质 员 赏
崔邠
弟鄯


窦群
兄常 牟 弟庠巩
李逊
弟建
薛戎
弟放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六
于
韩弘
子公武
弟充
李质
王智兴
子晏平 晏宰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七
王翃兄翊
郗士美
李鄘
孙磎
辛秘
马摠
韦弘景
王彦威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八
武元衡
从父弟儒衡
郑余庆
子澣
澣子允谟
茂谌
处诲
从谠
韦贯之兄绶 弟纁
子澳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九
卫次公子洙
郑絪子秪德
秪德子颢
韦处厚
崔群
路随 父泌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
韩愈
张籍
孟郊
唐衢
李
宇文籍
刘禹锡
柳宗元
韦辞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李光进
弟光颜
乌重胤
王沛
子逢
李珙
李佑
董重质
杨元卿子延宗
刘悟
子从谏孙稹
刘沔
石雄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潘孟阳
李翛
王遂
曹华
韦绶
郑权
卢士玫
韩全义
高霞寓
高瑀
崔戎
陆
张正甫子毅夫
毅夫子禕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孟简
胡证
崔元略
子铉铉子沆
元略弟元受 元式 元儒
杜元颖
崔弘礼
李虞仲
王质
卢简辞
兄简能
弟弘正
简求
简能子知猷
简求子嗣业 汝弼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弟炎
弟起
起子龟 龟子荛
播子式
炎子铎
李绛
杨於陵子景复 嗣复 绍复 师复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韦夏卿
王正雅
族孙凝
柳公绰
子仲郢
孙珪 璧

弟公权
伯父子华
子华子公度 公器
崔玄亮
温造
子璋
郭承嘏
殷侑
孙盈孙
徐晦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庞严
白居易
弟行简
从父弟敏中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赵宗儒
窦易直
李逢吉
段文昌
子成式
宋申锡
李程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韦温
萧佑
独孤郁
弟朗
钱徽父起
子可复
高釴
弟铢

子湜
冯宿
弟定
从弟审
封敖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李训
郑注
王涯
王璠
贾餗
舒元舆
郭行余
罗立言
李孝本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
裴度
子识 撰 让 谂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李渤
张仲方
裴潾张皋
李中敏
李甘
高元裕兄少逸
李汉
李景俭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弟定
子绪

綯子滈 涣
牛僧孺
子蔚
蔚子徽 僧孺子藂
萧俛
弟杰 俶
从弟仿
仿子廪
李石
弟福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郑覃
弟朗
陈夷行
李绅
吴汝纳
李回
李�
李固言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子烨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宪宗二十子
惠昭太子宁
澧王恽
深王悰
洋王忻
绛王悟
建王恪
鄜王憬等
穆宗五子
怀懿太子凑
安王溶
敬宗五子
悼怀太子普
梁王休复
让王执中 纪王言扬
陈王成美
文宗二子
庄恪太子永
蒋王宗俭
武宗五子
宣宗十一子
懿宗八子
僖宗二子
昭宗十子
德王裕
棣王等
嗣襄王熅
朱玫
王行瑜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李宗闵
杨嗣复
子授
损 技 拭 撝
杨虞卿
弟汉公
从兄汝士
马植
李让夷
魏
周墀
崔龟从
郑肃
卢商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崔慎由父从
弟安潜
伯父能 能子彦曾
慎由子胤
崔珙兄琯
弟 璪 璵 璵子澹 澹子远
弟球
卢钧
裴休
杨收
兄发
兄假
子钜 鏻
弟严 严子涉注
韦保衡
路岩
夏侯孜
刘瞻
刘瑑
曹确
毕諴
杜审权
子让能
彦林 弘徽
刘邺
豆卢瑑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赵隐
弟骘
子光逢 光裔 光胤
张裼子文蔚 济美 贻宪
李蔚
崔彦昭
郑畋
卢携
王徽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萧遘弟蘧
孔纬
韦昭度
崔昭纬
张浚
朱朴
郑綮
刘崇望
兄崇龟
弟崇鲁
崇谟
徐彦若
陆扆
柳璨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
朱克融
李载义
杨志诚
张仲武
子直方
张允伸
张公素
李可举
李全忠子匡威 匡筹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史宪诚
子孝章
何进滔
子弘敬
韩允忠
子简
乐彦祯子从训
罗弘信
子威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王重荣
子珂
王处存
弟处直
诸葛爽
高骈
毕师铎
秦彦
时溥
朱瑄
母弟朱瑾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序言
独孤怀恩
窦德明
长孙敞
武承嗣
韦温
王仁皎
吴溆
窦觎
柳晟
王子颜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序言
杨思勗
高力士
李辅国
程元振
鱼朝恩
窦文场 霍仙鸣
俱文珍
吐突承璀
王守澄
田令孜
杨复光
杨复恭
卷一百八十五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序言
韦仁寿
陈君宾
张允济
李桐客
李素立
薛大鼎
贾敦颐
李君球
崔知温
高智周
田仁会
韦机
权怀恩
冯元常
蒋俨
王方翼
薛季昶
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裴怀古
张知謇兄知玄 知晦 弟知泰 知默
杨元琰
倪若水
李浚
阳峤
宋庆礼
姜师度
强循
潘好礼
杨茂谦
杨瑒
崔隐甫
李尚隐
吕諲
萧定
蒋沇
薛�
李惠登
任迪简
范传正
袁滋
苹
阎济美
卷一百八十六上列传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序言
来俊臣
周兴
傅游艺
丘神绩
索元礼
侯思止
万国俊
来子珣
王弘义
郭霸
吉顼
卷一百八十六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姚绍之
周利贞
王旭
吉温王钧 严安之 卢铉
罗希奭
毛若虚
敬羽裴升 毕曜
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
序言
夏侯端
刘感
常达
罗士信
吕子臧
张道源
李公逸
张善相
李玄通
敬君弘
冯立
谢叔方
王义方
成三郎
尹元贞
高睿子仲舒 崔琳
王同皎周憬
苏安恒
俞文俊
王求礼
燕钦融郎岌
安金藏
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义下
李
张介然
崔无詖
卢奕
蒋清
颜杲卿子泉明
薛愿庞坚
张巡
许远
程千里
袁光庭
邵真
符璘
赵晔
石演芬张名振
张伾子重政
甄济
刘敦儒
高沐
贾直言
庾敬休
辛谠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序言
李知本
张志宽
刘君良
王君操
赵弘智
陈集原
元让
裴敬彝
裴守真
李日知
崔沔
陆南金弟赵璧
张琇兄�?
梁文贞李处恭 张义贞 吕元简
崔衍
丁公著
罗让
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学上
序言
徐文远
陆德明
曹宪
欧阳询
朱子奢
张士衡
贾公彦
张后胤
盖文达
谷那律
萧德言
许叔牙
敬播
刘伯庄
秦景通
罗道琮
卷一百八十九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学下
邢文伟
高子贡
郎余令
路敬淳
王元感
王绍宗
韦叔夏
祝钦明
郭山恽
柳冲
卢粲
尹知章
徐岱
苏弁
陆质
冯伉
韦表微
许康佐
卷一百九十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序言
孔绍安
袁朗
贺德仁
庾抱
蔡允恭
郑世翼
谢偃
崔信明
张蕴古
刘胤之
张昌龄
崔行功
孟利贞
董思恭
元思敬
徐齐聃
杜易简
卢照邻
杨炯
王勃
骆宾王
邓玄挺
卷一百九十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郭正一
元万顷
乔知之弟 备 刘希夷
刘允济
富嘉谟
员半千
刘宪
沈佺期弟全交
陈子昂
宋之问
阎朝隐
贾曾
许景先
贺知章
席豫
齐澣
王澣
李邕
孙逖
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李华
萧颖士
陆据
崔颢
王昌龄
孟浩然
元德秀
王维
李白
杜甫
吴通玄兄通微
王仲舒
崔咸
唐次
刘蕡
李商隐
温庭筠
薛逢
李拯
李巨川
司空图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序言
崔善为
薛颐
甄权
宋侠
许胤宗
乙弗弘礼
袁天纲
孙思邈
明崇俨
张憬藏
李嗣真
张文仲李虔纵 韦慈藏
尚献甫
孟诜
严善思
金梁凤
张果
叶法善
僧玄奘
神秀慧能 普寂 义福
一行泓
桑道茂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
序言
王绩
田游岩
史德义
王友贞
卢鸿一
王希夷
卫大经 李元恺 王守慎 徐仁纪 孙处玄
白履忠
王远知
潘师正
刘道合
司马承祯
吴筠
孔述睿
阳城
崔觐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序言
李德武妻裴氏
杨庆妻王氏
杨三安妻李氏
魏衡妻王氏
樊会仁母敬氏
绛州孝女卫氏
濮州孝女贾氏
郑义宗妻卢氏
刘寂妻夏侯氏
楚王灵龟妃上官氏
杨绍宗妻王氏
于敏直妻张氏
冀州女子王氏
樊彦琛妻魏氏
邹保英妻奚氏
宋庭瑜妻魏氏
崔绘妻卢氏
奉天县窦氏二女
卢甫妻李氏 王泛妻裴氏
邹待徵妻薄氏
李湍妻
董昌龄母杨氏
韦雍妻兰陵县君萧氏
衡方厚妻武昌县君程氏
女道士李玄真
孝女王和子
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始毕可汗
处罗可汗
颉利可汗
突利可汗
思摩
车鼻
单于 瀚海二都护府
骨咄禄
默啜
毗伽可汗
登利
卷一百九十四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序言
处罗可汗
射匮可汗
统叶护可汗
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咄陆可汗泥孰
沙罗咥利失可汗
乙毗沙罗叶护可汗
乙毗射匮可汗
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弥射
阿史那步真
突骑施乌质勒
苏禄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回纥
卷一百九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西南蛮
林邑国
婆利国
盘盘国
真腊国
陀洹国
诃陵国
堕和罗国
堕婆登国
东谢蛮
西赵蛮
蛮
南平獠
东女国
南诏蛮
骠国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泥婆罗
党项羌
高昌
吐谷浑
焉耆国
龟兹国
疏勒国
于阗国
天竺国
罽宾国
康国
波斯国
拂菻国
大食国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东夷
高丽
百济国
新罗国
倭国
日本国
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铁勒
契丹
奚国
室韦
靺鞨
渤海靺鞨

乌罗浑国
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安禄山
子庆绪
高尚
孙孝哲
史思明
子朝义
卷二百下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朱泚
黄巢
秦宗权

姚宋列传译文:
姚崇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亲姚懿,字善懿,贞观年间任嶲州都督,死后追赠幽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姚崇少年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以后便喜好学习。出仕任孝敬皇帝挽郎,考丅中下笔成章科,授任濮州司仓参军。五次升任为夏官郎中,契丹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后认为他贤能,立即授任他为侍郎。武后曾对左右说:“过去周兴、来俊臣等人多次处理诏狱,朝臣们相继被牵连逮捕,他们都承认谋反。朕猜想有冤枉,又派近臣去审问,得到的都是说不冤枉的亲笔文书,朕於是不再怀疑,就批准了那些奏章。可是自从来俊臣等被杀后,便没有谋反的了,这样看来从前处死罪的能没有受冤枉的吗?”姚崇说:“自从垂拱以后,被告者大都是被迫认罪。在当时,以告密为有功,因此天下称作‘罗织’,比汉代的钩党还要厉害。尽管陛下派近臣复审,他们本身还不能自保,又怎敢一摇手去触犯酷吏的旨意呢?而且被审问不承认,就要倍受酷刑,如张虔勗、李安静等都是如此。现在全靠上天有灵,感悟陛下,凶竖歼灭,朝廷安定,臣愿以一门百口来担保内外官员不再有谋反的口陛下把控告的状牒搁起来不用推问,以后如有谋反确有来由,臣情愿获知情不告的罪。”武后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一味顺从,使我成了滥用刑罚之主,听了你的话,才符合朕的心意。”赏赐姚崇白银千两。圣历三年,姚崇进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升任凤阁侍郎。不久兼任相王府长史,他因母亲年老交卸政事归家侍养,便下诏让他带着相王府长史的职务侍奉母亲。一个多月后,姚崇又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建议说:“臣侍奉相王,而夏官掌握兵马,臣不是怕死,惟恐不利於相王。”於是下诏改任春官。张易之因私事有求於姚崇,姚崇不答应,张易之在武后面前谐毁姚崇,姚崇被降为司仆卿,仍同凤合鸾台三品。出任灵武道大总管。
张柬之等谋划诛杀二张,姚崇正好从驻守的地方回来,就参与计议。因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武后迁居上阳宫,中宗率领百官问候太后起居,王公们都争相庆贺,惟独姚崇流泪哭泣。张柬之等说:“今天怎能是哭泣的时候?恐怕你的灾祸要由此开始。”姚崇说:“刚才参与讨逆,不足以论功。但我侍奉天后日子很久,离开旧主而悲泣,是人臣的终节,由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不久出任亳州刺史。后来五王被害,惟独姚崇得免。他历任宋、常、越、许四州刺史。睿宗即位,授任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升中书令。
玄宗在东宫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宋王李成器等分别掌管闲厩、禁兵。姚崇与宋璟建议请太平公主居住东都,派诸王出任刺史,以稳定人心。皇上把这意思告诉太平公主,公主大怒。太子害怕,上疏说姚崇等人离间王室,因此请求予以治罪,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调任徐、潞二州,升任扬州长史。姚崇政务简明严肃,人们为他立碑记德。改任同州刺史。
先天二年,玄宗在新丰演习武事,按照旧例,天子出行,在三百里以内的郡守,要前去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谒见。当时皇帝也私下召见姚崇,姚崇来到,皇帝正在渭滨游猎,立即召见,皇帝说:“公熟悉打猎吗?”回答说:“年轻时擅长。臣二十岁时,住在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说臣应当位居宰相,不要自弃,臣因此克制自己读书,於是力不胜任地做了将相。然而年轻时是猎手,老了仍然能行。”皇帝很高兴,与他一起驱马追逐,或缓或急他都按照旨令,皇帝十分欢喜。狩猎结束之后,皇帝就向姚崇询问天下事。很长时间不知疲倦。皇帝说:“卿应当进位而辅佐朕。”姚崇知道皇帝豁达大度,锐意治理,便先设法以坚定皇帝意志,於是没有谢恩的表示,皇帝感到奇怪。姚崇便跪拜上奏说:“臣愿意报告十件事,陛下如果觉得不可实行,臣就冒昧辞官。”皇帝说:“试为朕说来。”姚崇说:“垂拱以来,以严酷之法约束臣下,臣希望先施行仁恕的政治,可以吗?朝廷出兵青海而大败,没有幡然改悔之意,臣希望不要侥幸求取开边立功,可以吗?近来奸佞冒犯法纪,都能因受宠而使自己解脱,臣希望行使法令从亲近者开始,可以吗?皇后临朝,朝命的颁示出於宦官之口,臣希望宦官不要干涉朝政,可以吗?外戚之家贡献财物用来取媚於皇上,公卿方镇也渐渐效仿;臣希望租赋以外的进贡一概拒绝,可以吗?外戚公主相继专权,朝官芜杂,臣请求不许外戚亲属在台省任官,可以吗?先朝亲近宠幸大臣,损毁君臣之间的尊严,臣希望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燕钦融、韦月将因为忠诚获罪,从此正直之臣沮丧,臣希望群臣都能不顾忌天子的尊严,直言不讳,可以吗?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耗费百万,臣请求杜绝为道佛营造,可以吗?汉因吕禄、王莽、阎显、梁冀而祸乱天下,我朝更为严重,臣希望将此鉴戒作为万代之法,可以吗?”皇帝说:“朕能实行。”姚崇於是叩头谢恩。第二天,姚崇拜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升任紫微令。他坚决不接受实封,於是停止旧封,赐给新封一百户。
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子藉此逃避赋役。到此时,姚崇建议说:“崇信佛祖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心中的觉悟。做事的利益,要使百姓平安,这就是佛理。怎能用奸人以扰乱真教?”皇帝赞赏,诏天下裁汰伪冒冗滥的僧人,还俗而务农的有一万二干余人。姚崇曾在皇帝面前排定要进用的郎官,皇帝左右观看,不理会他的话。姚崇害怕,再三陈述,皇帝始终不回答,姚崇急忙退出。内侍高力士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与大臣裁定行或不行。如今姚崇多次进言,陛下不予回答,就不是一个能虚心接受进谏的君主了。”皇帝说:“我将政事交给姚崇,大事我应当参与决断,至於任用郎官,姚崇难道不能作主而再来烦劳我吗?”姚崇听说后才放心。从此进用贤能斥退不才天下得到治理。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民众祭拜,眼看着蝗虫吞吃青苗而不敢捕杀。姚崇上奏:“《诗》说:‘抓住那些害虫,投入烈火当中。’汉光武下诏说:‘努力理顺时政,督察劝勉农桑,驱除那些蝗蜮,以及所有的害虫。’这是灭除蝗害的道理。而且蝗虫怕人容易驱赶,另外田地都有主人,使他们救护自己的田地,他们一定不辞勤劳。请求夜间燃火,在火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便可以除尽丁。自古有讨除蝗虫不能成功的,只是人不服从命令罢了。”於是派出御史任捕蝗使,分道消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上奏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为害更深。”抗拒御史不听从命令。姚崇写信责备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代的贤良太守,蝗虫曾躲避不进入他的辖境,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吗?如今坐视蝗虫吃食青苗,能忍心不救,因此而遭受荒年,还叫什麽刺史?”倪若水害怕,便大肆捕杀,获蝗虫十四万石。当时议论者纷纷提出异议,皇帝疑惑,又以此事询问姚崇,姚崇回答说:“庸儒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事情原本就有违背经义而合乎道理的,有违反道理而适应权变的。从前曹魏时期山东发生蝗灾,稍有容忍,以致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后秦有蝗灾,草木都被吃光,牛马竟然相互撕咬鬃毛。如今蝗虫遍布各处,成倍繁殖生息。而且河南、河北的百姓家裏没有隔夜的粮食,一旦没有收获人们就会流离失所,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况且即使讨蝗不能除尽,难道不比喂养它们而留下祸患强得多吗?”皇帝认为很对。黄门监卢怀慎说:“凡是天灾怎能以人力去制止呢!况且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和气。希望公对此考虑。”姚崇说:“从前楚王吞吃蚂蟥而治愈疾病,孙叔敖斩杀双头蛇而招来福分。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粮食将被吃光,百姓该怎麽办?杀虫救人,灾祸归於姚崇,我不会因此推卸责任於公!”蝗害最终平息。
此时,皇帝刚刚即位处理政事,朝夕询问,其他宰相害怕皇帝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惟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客馆。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病致书请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源乾曜前往咨询。源乾曜的奏议完善,皇帝则说:“这一定是姚崇谋划的。”如果有不恰当之处,皇帝则说:“怎麽不去询问姚崇?”源乾曜谢罪说没有,这才作罢。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再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日派人间候饮食起居,高医、尚食接踵而来。姚崇由於馆局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告诉姚崇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此处还有什麽可回避的?”过了很久,紫微史赵诲接受夷人贿赂,应判死罪。姚崇平时亲近倚重赵诲,上奏营救想为他减罪,皇帝不高兴。当时因特殊情况而赦免京师罪犯,只有赵诲不被宽免。姚崇惶恐,辞去宰相,推荐宋璟取代自己,於是以开府仪同三司罢丅免政事。
皇帝将要出发去东都时,太庙房屋自行毁坏,皇帝询问宰相,宋璟、苏頲一同回答说:“陛下三年的服丧期还没有结束,不可以出行。崩坏的发生,是上天表示的训诚,陛下应当停止东巡,修养德行以答谢上天的谴责。”皇上以此询问姚崇,他回答说:“臣听说隋取苻坚旧殿以营造太庙,而唐沿用丁隋的太庙。再说即使高山如果土石腐壤也会崩毁,何况木材的年代久了更是会被蠹烂的。这只是太庙毁坏的时间偶然与陛下的出行日期相合罢了,不是因为行幸而塌坏。况且陛下因为关中遭遇荒年,转运粮饷又要增加劳役和运费,因此出行东都,目的是为民不是为自己。百官已经做好准备,所需物品也已齐全,请求皇帝如期出行。旧庙难以重新修复,为何不将神主供奉到太极殿?另外建造新庙,以表达虔诚敬奉,这是大孝之德啊。”皇帝说:“卿的话正符合朕的心意。”赐绢二百匹,下诏主管部门遵照姚崇所说的做,天子於是东行。因此诏令姚崇五天参见皇帝一次,并入合供奉。
八年,授任姚崇太子少保,他因病没有接受。第二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
姚崇分配家产,使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一份。他撰写遗令说:
时常看到达官贵人的后代大多贫困,以至於为了一铢一尺相互争夺,不论是非曲直,都被人们耻笑。田宅水碾本来为众人共有,然而相互推诿依赖以致荒废。陆贾、石苞,是古代的通达之士,他们也是预先分配家产以防止子孙相争。从前杨震、赵咨、卢植、张奂都实行薄葬,知道魂魄离开身体,贵在快点腐朽。大凡厚葬人家都是流於世俗,以奢侈浪费作为孝顺,以致使死者遭受戮尸暴骸,能不痛心吗!死者没有知觉,自然如同粪土,何必烦劳厚葬;即使死者有知觉,而灵魂不在棺柩,又何须破费财产以显示奢侈呢?我死后,以日常服装入殓,四季衣裳各备一套。我生性不喜欢在官时的礼服,不要带入棺墓。紫衣玉带,对我已经足够。现在的佛经,是鸠摩罗什所译的,姚兴与他对译,而姚兴寿命并不长久,国家也随之灭亡。梁武帝身为寺奴,北齐胡太后将六宫开为道场,他们都亡国破家。近年孝和皇帝派使者赎生,太平公主、武三思等超度僧人营造寺院,他们都身遭杀戮,被天下耻笑。五帝时期,父辈不丧亡儿子,兄长不哭吊弟弟,以致安宁长寿,没有凶祸短命。下至三王时期,国运长久,他的大臣如彭祖、老聃都得以长寿,那时没有佛教,难道是抄经铸像的效力吗?因为死亡而建造经像,作为追福。死亡是生命的常事,自古不能避免,那些经像又为谁施舍呢?你们儿辈千万不能这样做!
姚崇特别擅长为政之道,处理政务决断毫不迟疑。三次担任宰相,长期兼任兵部长官,因此对於屯守之地边境哨所,兵马武器储备,无不熟悉。玄宗刚即位时,对大臣故老以礼相待,特别敬重姚崇,每次在便殿见他,一定要起身相迎,离去时往往扶栏相送,其他宰相不能相比。当时正是权贵干预朝政之后,法纪废弛,先天末年,宰相达十七人,台省要官不计其数。姚崇常常让主管部门将罢丅免冗官放在首位,修整制度,选择百官各称其职,请求不要增加佛道之徒,不要频繁调动官吏。由此天子可以督责完成於下,权力归结於上。
然而姚崇天资机巧诡诈。如在他任同州刺史时,张说因为平时与他有怨恨,指使赵彦昭弹劾姚崇。姚崇任宰相以后,张说害怕,暗中到岐王那裏与他交好。有一天姚崇在朝会时,众官急步退出,姚崇拖着脚后跟作出脚有病的样子,皇帝召问他,他回答说:“臣的脚受伤了。”皇帝说:“不太痛吗?”他回答说:“臣心中有忧,痛不在脚上。”皇帝问他缘故,他说:“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宰相,却秘密乘车出入岐王家,臣恐怕被他们所妨害,因此担忧。”皇帝於是贬张说为相州刺史。魏知古,为姚崇所推荐,等到同在朝班时,姚崇渐渐轻视他,贬他为代理吏部尚书,主持东都选官事务,魏知古不满。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在洛阳,通过宾客送礼贿赂,依靠往日的交情相请托。魏知古返回朝廷,将这些都报告给皇上。另一天,皇帝召见姚崇说:“卿的儿子才能如何,都在哪裏?”姚崇揣测到皇帝的意思,说:“臣的两个儿子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多而不够谨慎,因此一定是曾经因事有求於魏知古。”皇帝起初以为姚崇偏爱自己的儿子,或许要为他们隐瞒,便稍微地用言语来打动他。等到听了姚崇的话,便大为欢喜,问:“你从哪裏得知?”回答说:“魏知古,是臣所推荐的,臣的儿子必然认为他感恩戴德因而对他有所请托。”皇帝於是喜爱姚崇没有私心而鄙薄魏知古,想要斥逐他。姚崇说:“臣的儿子品行不端,扰乱陛下法度,却斥逐魏知古,外面必然说陛下偏向臣。”於是停止,但最终魏知古被免去宰相任工部尚书。
姚崇起初名叫元崇,因与突厥叱剌同名,武后时他以字为名;到开元朝,避皇帝的年号,改用今名。
姚崇有三个儿子:姚彝、姚异、姚弈,官职者6做到卿、刺史。
姚弈 姚合
姚弈年轻时持重谨慎。当初,姚崇想使他不越级升官而熟悉为政之道,因此姚弈从右千牛进升到太子舍人,都是依次迁升。开元年间,天子到五陵祭祀,有关官员带着鹰犬随从,姚弈说:“这样不合乎礼仪。”上奏取消。他请求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任睢阳太守,召入授任太仆卿。后来任尚书右丞。
姚弈的儿子姚闳,在右相牛仙客的幕府裹任职。牛仙客病重,姚闳强迫他推荐姚弈及卢奂做宰相,牛仙客的妻子上告皇帝,姚闳获罪被处死,姚弈贬为永阳太守,去世。
姚崇的曾孙姚合、姚勗。姚合,元和年间考丅中进士科,调任武功尉,擅长作诗,世称姚武功。升任监察御史,几次改任给事中。奉先、冯翊二县民众控告牛羊使掠夺他们的田地,朝廷下诏令美原主簿朱俦核查审理,多将田地判归使臣,姚合揭发他的偏私,将地还给百姓。历任陕虢观察使,官位终於秘书监。
姚勗
姚勗,字斯勤。长庆初年考丅中进士科,几次被方镇上表徵用,进任监察御史,辅佐盐铁使事务。几次升任谏议大夫,调任湖、常二州刺史。受到宰相李德裕的善待。李德裕被令狐绚等诬陷驱逐之后,追查党羽,无人敢交往慰问;李德裕住在滨海的边鄙之地,家襄没有钱财,生病没有汤药,姚勗多次接济问候,不趋附时势而改变亲疏爱憎。姚勗去世时官任夔王傅。自己在万安山南原姚崇的墓旁作生圹,题写墓地叫“寂居穴”,坟叫“复真堂”,中间削土为床叫“化台”,并刻石告诉后世。
宋璟
宋璟,邢州南和人。七世祖宋弁任元魏吏部尚书。
宋璟耿直有大节,喜爱学习,擅长写文章,考丅中进士科。调任上党尉,任监察御史,升任凤阁舍人。宋璟做官刚正,武后看重他的才能。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忠的言论,让张说作证,将要当廷对质时,张说恐惧紧张,宋璟对张说说:“名义最为重要,不可诬陷正直的人以求暂时免祸。为此而受到谪降,正可以流芳后世。你如有不测,我将在朝廷相救,将与你同死。”张说被他的一番话感动,如实回答,魏元忠免於死罪。
宋璟后来升任左台御史中丞,正值有匿名信告发张昌宗引相工观b吉凶,宋璟请求彻底追查,武后说:“张易之等人已经自己告诉了朕。”宋璟说:“谋反不能因为自首而宽免,请求交付法官审讯以严明国法。张易之等人地位显贵深受宠爱,臣说出来将招致祸患,然而臣被义愤所激励,即使死了也不后悔。”武后不高兴,姚璹立即宣诏让宋璟退下,宋璟说:“现在亲耳聆奉德音,不必烦劳宰相擅自宦说王命。”武后心情缓解,允许将张易之等收捕关入牢狱。不久下诏宽免二张,赦令二张前去向宋璟致谢,宋璟不见,说:“公事则公开说明,如果私下相见,那麼法律无情。”他看着左右感叹说:“我后悔没有先打碎这两个家夥的脑袋而使他们败坏国法。”宋璟曾参加朝堂宴会,二张位居九卿官阶三品,宋璟官阶六品,坐在下座。张易之讨好宋璟,起身揖让说:“公是第一人,为何在下座?”宋璟说:“才能低劣官品卑微,卿说的第一是什麽呢?”当时朝廷百官因张易之等二人是内宠,不称呼他们的官职,叫张易之“五郎”,张昌宗“六郎”。郑善果对宋璟说:‘公为何称五郎为卿?”宋璟说:“以官职而言他正应当为卿。君不是他的家奴,叫什麽郎呢?”适逢宋璟家有丧事,告假期满入朝,公卿相继谒见,致礼表示敬意。张易之等人后到,快步上前,宋璟举着笏板不予揖让随口应付。因此积下怨恨,二张经常想要中伤宋璟,武后了解宋璟,得以免受陷害。然而因为宋璟几次违背旨意,下诏到扬州审理刑狱,宋璟上奏:“审理州县只是监察御史的职责罢了。”又下诏让他审查幽州都督屈突仲翔,他拒绝说:“不是大事御史中丞不出使。屈突仲翔的罪行只是贪脏,今日令臣前往,这必定有危害臣的人。”接着下诏宋璟作为李峤的副使前往陇、蜀,宋璟又说:“陇右没有变故,臣以中丞的身份任李峤的副使,朝廷没有先例。”始终没有接受。张易之起初希望趁宋璟出任外官的时机上奏弹劾处死他,计谋不能实行,於是等候宋璟家办婚礼时,将派刺客刺杀他。有人告知了宋璟,宋璟乘坐矮车住在别处,刺客无从下手。不久二张死去,於是宋璟免遭祸害。
神龙初年,宋璟任吏部侍郎。中宗赞赏他刚直,让他兼任谏议大夫、内供奉,退朝后与他谈论政事得失。升任黄门侍郎。武三思依仗与皇后私通而受恩宠,多次有求於宋璟。宋璟严厉回答说:“如今天后已经还政於皇子,你这个王应当降爵为侯,怎能又干涉朝政,难道看不见吕产、吕禄的事情吗?”后来韦月将告武三思淫丅乱宫禁,武三思指使主管部门以大逆不道论处韦月将,皇帝专门下诏将韦月将处死,宋璟请求交付刑狱审讯罪状,皇帝发怒,衣冠不整走出侧门,对宋璟说:“朕以为都已经把韦月将杀了,还请求什麽?”宋璟说:“人们都说皇后偏爱武三思,陛下不加追查就处以韦月将死刑,臣担心有人私下议论,请求审讯然后行刑。”皇帝更加恼怒。宋璟说:“请先杀了臣,不然,臣最终不会奉行诏令。”皇帝这才将韦月将流放岭南。适逢中宗返回京城,诏令宋璟暂且检校并州长史,他还没有赴任,又令检校贝州刺史。当时河北发生水灾,饥荒严重,武三思派人徵收封户租赋,宋璟拒不给与,因此遭受排挤。历任杭、相二州刺史,治理清廉严明,下属没有敢犯法的。升任洛州长史。
睿宗即位,宋璟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在东宫时,宋璟兼任右庶子。起初崔湜、郑愔主持选官,受到外戚近臣的干预,以致提前使用了两年官员的名额,仍然不够用,又设置每年冬季选官,官品守昆乱,宋璟与侍郎李乂、卢从愿澄清革除这一弊病,选任官员十分公平。太平公主要搞垮太子,曾在光范门停辇,等候宰相婉言劝说。宋璟说:“太子立有大功,是宗庙社稷的主人,怎能对他有异议呢?”於是与姚崇上奏让公主、诸王住到外地,皇帝不能采用。贬宋璟为楚州刺史,历任兖冀魏三州、河北按察使,进任幽州都督,以国子祭酒留守东都,升任雍州长史。
玄宗开元初年,以雍州为京兆府,宋璟又任京兆尹。进任御史大夫,受牵累获罪贬为睦州刺史,调任广州都督。广州人用竹子茅草建造房屋,经常发生火灾。宋璟教他们烧制陶瓦筑墙,修建店铺,越人习俗开始知道房屋便利不再担忧发生火灾。召入宋璟授任刑部尚书。四年,升任吏部尚书兼侍中。
皇帝前往东都,到达崤谷,驰道狭窄,车马拥挤停滞,皇帝命令罢丅免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等人的官职。宋璟说:“陛下正当壮年,如今开始巡守,因道路不畅而治罪於二臣,由此相告诫,将来有人要遭受困苦。”皇帝立即命令宽免他们。宋璟谢罪说:“陛下刚才因生气而责罚他们,又因为臣的话而宽免他们,这使过错归於皇上而恩惠出於臣下。姑且听从他们在朝廷待罪,然后下诏恢复他们的官职,这样就使得进退适宜了。”皇帝称赞他。宋璟连续封爵为广平郡公。广州人为宋璟树立遗爱颂碑,宋璟上奏说:“颂是用来传扬德行记载功绩的。臣的政绩不值得记载,广州人因为臣做了宰相,所以撰写溢美之辞,徒然成为谄谀。想要加以改正,请求从臣开始。”下诏允许停止。
皇帝曾经命令宋璟与苏颈拟定皇于的名字与公主的邑号,以使封号有等级次序,并下诏另外选择一个美称及佳邑封上。宋璟上奏说:“七个儿子平均抚养,这是诗人所称道的。现在如果地位同等而区别封号,或者是母宠子爱,恐怕会损伤《诗经•鳲鸠》篇所赞美的用心公平。从前袁盎撤去慎夫人的席位,汉文帝允许,夫人也不为此怨恨,认为他考虑到长久之计。臣不敢区别封号。”皇帝赞叹推重他的贤良。
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去世,将要安葬,依照昭成皇后家窦孝谌的先例,坟高五丈一尺。宋璟等请求依照明文规定,皇帝已经许可,第二天,又下诏要如同宝孝谌的先例。宋璟封还诏书说:“节俭,是值得尊重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违背礼制而厚葬,是前代的训诚,因此古代有墓而无坟。子女陷於悲哀时则想不到用礼法自我克制,因此圣人制定齐、斩、鳃、免等丧葬制度,衣、衾、棺、椁,各有标准。即使是圣贤的人,也要断绝自己的私情。众人都追求奢侈,而独自能够俭约,正是所谓的至德要道。皇后如果认为安葬窦孝谌超过制度,当初并无非议,所以一切法令本不足以遵守。那麼贞观时嫁长乐公主,魏徵说不能加长公宅,太宗欣然采纳,而文德皇后派使者深加感谢。韦庶人将他的父亲追封为王,擅自营造酆陵,而祸患随后而至。国家知道人情无穷,因此建立制度,不因为人而动摇,不因为爱憎而改变。近来人们竞相追求厚葬,如今因为皇后的父亲是贵戚,不愁缺少财物,高冢大墓,不怕没有劳力,百事都由官府供给,一天便可以完成,而臣苦苦上奏不止,是想成就朝廷的善政、成就皇后的美德啊。假如皇后之情不可强夺,请求依准规制,一品陪陵坟高四丈,应该比较适宜。”皇帝说:“朕时常想着端正自身以使天下遵守纪纲,能容许对皇后有所偏爱吗?然而人们难以说到的,你却能提出来。”当即批准丁上奏。又派使者赐给宋璟彩绢四百匹。
正值发生日食,皇帝身穿素服对待天变,复查囚犯罪状将很多人宽免遣返,救济灾患,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宋璟说:“陛下颁布德音,解救百姓穷苦,宽宥犯有轻罪的人,只是对流放、死刑不加以宽免,这是古代谨慎赦免的缘故。只是恐怕议论者要说皇上有了月食才整治刑罚,有了日食才修养德行,或者说这是天象的分野变异,希望能够猜出相应地区。臣为此而说君子之道增长,小人之道削弱。禁止女人干预朝政,放逐奸邪小人,这就是所说的修养德行。刑狱不乱,战争不滥,官员不实行苛政,军队不轻率进发,这就是所谓的修刑。陛下时常将这些放在心裏,虽然有日月亏食,也将会转而为福,又有什麼可担心的呢?而且君子耻於言行不一,愿以诚意感动上天,不要只是虚言粉饰。”皇帝称赞并采纳。后来宋璟以开府仪同三司罢丅免政事。
京兆人权梁山谋反,下诏河南尹王怡从驿道兼程赶往审理。监牢充满犯人,久久不能判决,朝廷便命令宋璟任京城留守,复查这一案件。起初,权梁山谎称置办婚礼,向许多人借贷,有关官吏想要牵连借款人获罪。宋璟说:“婚礼借索基本相同,而谋恶者轻举妄动,不是人们所能预料防备的。假使知道他要谋反而不借给,就是与他共同谋反。借贷的人并不知道底捆,又有什麼罪可言?”便平反释放数百人。
十二年,东巡泰山,宋璟又任留守。皇帝将要出发时,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将要分别一段时间,卿应......

  • 旧唐书.姚崇、宋瑾列传的翻译
    答:姚崇由於馆局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告诉姚崇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此处还有什麽可回避的?”过了很久,紫微史赵诲接受夷人贿赂,应判死罪。姚崇平时亲近倚重赵诲,上奏营救想为他减罪,皇帝不高兴。当时因特殊情况而赦免京师罪犯,只有赵诲不被宽免。姚崇惶恐,辞去宰相,推荐宋璟取代自己,於是以开府仪同三...
  • 文言文"宋瑾…"翻译
    答:宋璟说:“太子立有大功,是宗庙社稷的主人,怎能对他有异议呢?”於是与姚崇上奏让公主、诸王住到外地,皇帝不能采用。贬宋璟为楚州刺史,历任兖冀魏三州、河北按察使,进任幽州都督,以国子祭酒留守东都,升任雍州长史。玄宗开元初年,以雍州为京兆府,宋璟又任京兆尹。进任御史大夫,受牵累获罪贬为睦州刺史,调任广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