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强渗透。当前人们常常探讨教书育人,实则指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加强,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可以获得发展,成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实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化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应是传播文化,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能力、人文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
  一 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过人文学科为基准实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养。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学科的范畴里执行,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指通过学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备了以下特点:(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义时期对精英教育的意义,也不只是通过古典教育的内容作为价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应积极开发人的左脑、右脑。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久以来,受到只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将知识教学当作教学重心。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较少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被不断淡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过于重视逻辑性、系统化及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设定,将学生对社会、生活乃至就业方面的化学素质需求过于忽略,也对化学在科技研究乃至社会应用层面上的问题过于忽略。在教学过程里,局限于加强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略了人们在情感、心愿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寻规范化、统一化,忽略学生获得个性解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天虽然都处在丰富的化学世界中,但是欠缺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对周围相关现象及问题处理的能力。老师始终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当作自身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老师就会有挫败感。可当前倡导的是令所有人都发展的教育,而非经营式教育。化学教育承担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备化学素养的责任。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这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化学教学应将精力放在化学基本知识及和化学相关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对学生而言较难的专业问题方面。
  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人们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欠缺的构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并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对加快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化学美属于科学美,化学在展现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时,体现了化学范畴中具备的丰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2.透过化学科学研究实验,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初中教学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为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具备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还是令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所经受的困苦,养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勇敢探索、坚毅的科学品质以及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3.充分探寻化学哲理,培养学生坚强的奋斗精神及毅力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化学史及科学家的奋斗过程、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勇敢追求,为事业勇于奉献,从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里,应将传授知识及德育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化学中富含的哲理,一线老师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
  4.大量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化学大纲中的新要求。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经济、科技往来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频繁,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方式会对人际往来、生活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具备合作精神、和睦相处的品质,才可以在当前时代站稳脚跟。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备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将实验的任务完成。
  四 结束语
  要建立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社会主义人才,只加强学术能力是不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效地运用当前的教材,有计划地将人文因素渗透进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它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化学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化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化学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化学教学中。下面介绍本人实践的具体做法。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一个人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是一种德操横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提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示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视开发化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应该逐渐成为全体化学教师的共识。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的设计中,首先要充分展示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情感。为此,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对“生活中的化学”展开调查。结果学生汇报的成果让笔者欣喜和震惊。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课中,学生完成“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本人鼓励学生像写作文一样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为学生此时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对现象的描述还很不规范和严谨。老师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和体验化学的神奇与美妙。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笔者先让学生们展开一场辩论“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学生扮演金属王国中的国民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甲说:我选银,因为它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乙说:我选金,因为它是财富的象征!丙说:我选钨,因为它最耐热,熔点最高!丁说:我选汞,因为它最独特,常温下只有它是液态的……大家相持不下,评审团只能制定统一的竞选标准,让大家展开活动性的比较,排出顺序,并一致同意让最活泼的金属当国王。在这样一场精彩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争论后,大家探究的欲望也被带入了高潮。在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掌握化学,实现以美启真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充分挖掘化学哲理,激发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不遗余力地利用化学史和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和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坚强信念,从而受到人文教育。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化学中蕴含的哲理是相当丰富的,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在“离子”一课中,学生总结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后,笔者联想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一感悟与同学分享。由原子得失电子想到的: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但原子在得失电子中,它的原子核不变,所以原子种类没有变。无独有偶,中国古代谚语中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实,青山常在,树木常青。而本末倒置,追求木柴而舍弃青山,这只是得到眼前利益。其实,人生就像原子得失电子一样,有得有失,但不能失去中心,失去目标。目前有许多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无心学习。他们得到了一部分“电子”----电脑游戏的刺激,却失掉了他们的“原子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原子核”,也就没有了自我,“电子”再多有何用?那岂不成了没有目的、没有灵魂的“流浪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即“原子核”,如果鱼是“电子”,可以得到鱼,但捕鱼的本领没有学会,即使是金银财宝,也会坐吃山空。所以应先具有一样本领,才能利用它捕捉其他的东西。但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是不可能办到的。就拿学习来说,学习方法是“原子核”,而诸如做题目、记忆等是“电子”。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如鱼得水。如果只死记硬背,只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而未悟出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会根本提高,也就应对不了新课程下的考试了。原子使化学世界变得绚丽而多彩,也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3广泛展开探究活动,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化学新大纲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频繁,那种“独善其身”、“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乐群和睦等品质必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有时需要合理分工、协作,需要团结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创设更多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助精神,还使他们在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更加具有团体精神。当然其中还包括与老师的、与家长的协作。在学习“空气”一课前,笔者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学生交回的报告中写道:“我第一次跟爸爸在家里做实验,很有意思,突然感觉跟他亲近多了!第一次发现爸爸懂得真多,动手能力也很强,挺佩服他的!”这份感言至今让我很感动,可见这些活动会在学生的同伴教育上发挥重大作用。
4抓住各种契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尊重事实的作风,不仅是思想品质问题,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会不打自垮。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即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并由此增进人类的幸福,从该意义上讲,科学活动本身的教育即是一种人文教育。
5.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和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这样的学科教学,最终才会使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6、重视挖掘化学课程中化学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
审美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实在化学学科中也有它的美学、哲学内容。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真”与“美”相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正是元素递变规律的“真”使然;又如“酚酞遇碱显红色”这一化学反应的“真”用于制作喷泉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悦感,如果用于巫术骗人“捉鬼治病”就会使人产生“恶”的愤慨。因此,科学的“真”与“美”和“善”自有其辩证统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7、渗透环保教育,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集环保小资料、讨论并撰写小论文,阅读有关环保书籍及文章、参观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树立起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行动上,努力从自身做起,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要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周围环境(包括他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由此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行为。实验时,提倡节约药品、节约用水,不将化学物质随意丢弃,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中,让他们思考这些物质直接进入环境的危害及避免措施,从而加强感性认识。以此培养学生形成3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2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传统教学观念上认为,化学学科和人文精神是不相关的,因为,人文知识和化学知识分别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而这两类学科各自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只能在这两类学科中分别得到培养和发展。然而,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文学科范畴内。科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所发生的进步和变化,新的科学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必然会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作用,从而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变化,使人类能够重新定位自己,从而拥有更为深刻的人文观念,为人的生命寻找更有意义的人文价值。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科学家在沉湎于情绪上的高度审美体验而产生的,这样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类终极关爱的价值观,而不仅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人文科学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着化学科学的进步。因此,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化学教育的唯一依据和目的,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形成双向互补、两者平衡、协调发展,在化学教育中达到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
总之,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代脉搏,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人文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它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面介绍本人实践的具体做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一个人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是一种德操横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提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示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视开发化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应该逐渐成为全体化学教师的共识[2]。

[案例1] 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的设计中,首先要充分展示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情感。为此,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对“生活中的化学”展开调查。结果学生汇报的成果让笔者欣喜和震惊,其中有一组同学是这样做的。

“要问化学与生活有什么关系?我要说: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化学。怎么,你要不信,那就陪你到王太太家走一趟吧!”。

就这样将化学与衣、食、住、用、行的密切联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而且创设成一串有趣生动的生活场景,配合美轮美奂的幻灯片,给同学们献上了一顿化学美与生活美俱全的“大餐”。同学们对化学的好奇与赞美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

[案例2] 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课中,学生完成“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本人鼓励学生像写作文一样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为学生此时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对现象的描述还很不规范和严谨。老师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和体验化学的神奇与美妙。下面是一篇学生的实验报告。

探索蜡烛燃烧的秘密

蜡烛是一种固体燃料,它能够燃烧并发出光来,所以停电的时候,我们常常点燃蜡烛来照明。那么, 蜡烛是怎样燃烧的呢?有一次我点燃蜡烛,燃一会儿后被风吹灭了,此时,我看见烛芯处冒出一缕白烟,立即擦燃火柴接近“白气”,蜡烛又被点燃了。为什么火柴没接近蜡烛芯就点燃了?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吹灭蜡烛后又点燃蜡烛,重复了几次,结果跟第一次完全一样。我猜想:蜡烛本来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为可燃气体,于是就燃烧发出光和热来。当突然熄灭蜡烛后,蜡油转化成的可燃气体仍在挥发,这时如有火源靠近,就会又燃烧起来了。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是否正确,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下面的实验来验证。用1块约10cm长,直径小于1cm的空心细铁管,用夹子夹住中间,将一端插进蜡烛火焰的中心较暗处,另一端倾斜向上;此时擦燃火柴移近铁管另一端,慢慢地,我看到铁管口出现了另1个火焰。火焰虽然微弱,但清晰可见。由此,说明蜡烛燃烧时确实是转化成了气体,可燃气体通过细铁管,在另一端遇火源而燃烧起来。

蜡烛燃烧以后成了什么东西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试着做了下面实验:我把1个玻璃漏斗放在烛焰上方,接着擦燃1根火柴移近漏斗嘴。火柴靠近就熄灭了。这是为什么?我猜想:是不是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不助燃的,能使火熄灭。

我想起以前学习过的自然知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马上找来工具又进行下一个实验,方法如下:将蜡烛点燃,放在1个烧杯里,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蜡烛燃一会儿就会熄灭。接着向杯中倒一点澄清的石灰水,用手轻轻摇一摇,看见石灰水真的变浑浊了,这说明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除了二氧化碳,还有没有其他东西产生呢? 

我将蜡烛点燃,把1个冰冷而干燥的平底玻璃杯悬空倒扣在蜡烛上,并在上面放1块冰,不一会儿,杯里便凝聚着一些小水珠,这说明蜡烛燃烧时还产生了水。

[案例3] 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笔者先让学生们展开一场辩论“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学生扮演金属王国中的国民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甲说:我选银,因为它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乙说:我选金,因为它是财富的象征!丙说:我选钨,因为它最耐热,熔点最高!丁说:我选汞,因为它最独特,常温下只有它是液态的……大家相持不下,评审团只能制定统一的竞选标准,让大家展开活动性的比较,排出顺序,并一致同意让最活泼的金属当国王。

在这样一场精彩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争论后,大家探究的欲望也被带入了高

  • 浅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答: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
  •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答: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人们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欠缺的构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并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对加快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化学美属于科学美,化学在展现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
  •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博客
    答: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面介绍本人实践的具体做法。
  • 试论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答:通过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少喝一瓶饮料,可减排0.2千克二氧化碳;少买一件衣服,可减少生产它而排放的2.5千克二氧化碳;多植一棵树,每天可以直接消解16千克二氧化碳,选择低碳生活就是对环境的贡献.化学教师应主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低碳生活的楷模,注重言传身教;同时可指导班长(或课代表)在班级发出...
  • 化学课堂中人文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答: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
  •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答: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
  • 浅谈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答:二、适度引入人文元素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适当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使自然科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兴趣广泛的人才。热力学第二定律能解决过程的方向和限度问题,既是热力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在自然界的一切热力过程中,能量既具有“量”的属性,又具有“质”的属性。一切热力过程总是高...
  •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答:水的组成教学反思1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课题3,我在教学中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
  • 2020初中化学教学心得感悟
    答:“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民主、和谐、人文、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
  • 为什么要重视教学设计
    答:同样是关于 “盐”的一节课课,这位教师采用了另一类素材。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 “盐湖探宝”,不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解决了有关的化学问题,而且随后又结合盐湖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教学情境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三、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