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割据称王的石达开,为什么死忠太平天国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本想效法刘备割据四川,为何却被一位儒生歼灭?

这是因为当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虽然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无比的优秀将领,而且他的诗歌文采也是优于常人。


由于当年和太平天国高层领导的矛盾冲突,石达开便是私自的率军离开了南京,然后转战于其他各地,直到在1865年的时候进入了四川境内。但是由于四川境内的湍急的河流阻挡了石达开的步伐,而当地部队也是把他围困在四川境内。而石达开也是因此被围困住了,然后兵败被凌迟杀死。


在我看来石达开最后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对当地地形的不熟悉。如果以石达开他的才智与能力的话,他留在苏皖这种平原地带,他率领着当时军中像李秀成,陈玉成这些后起之秀继续作战的话,那么他们最后的结果还尤为不知。

但终究可惜的是石达开他毕竟是一个农民起义者,他有着他自己的局限性,他也最终败给了自己。再说石达开的一生是十分的悲剧性。

不过好事人也是认为太平天国中的英雄人物也应当首推石达开,甚至在太平天国内部也是认为石达开最为优秀。曾国藩也是认为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这些贼臣之中的冠军者。就是左宗棠也是认为石达开虽然失败,但是他却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好对手,甚至认为他的才智也在太平天国诸位叛军之上。左宗棠也是认为石达开是可以让他敬畏的人之一。但最终可惜的是石达开还是因为自己的私自离开南京,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石达开进兵浙江之役,历来不为史学界所重视,常被视为一次徒劳无功、无足轻重的军事活动。
石达开“赴援江西,进军浙江”不是搞分裂。
浙江邻近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又与太平军控制的安徽、江西相连,而且是当时清政府赖以补给军用的主要基地之一,所以清军对浙江防范严密。
清方稳定地控制浙江,作为江南大营巩固的后方,有利于它在天京城下开展军事进攻。这一点,太平军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后来有所认识的话,那是从石达开用兵浙江开始的。石达开东进浙江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他是出于战略的需要,而并非为了达到什么“进四川搞分裂”的目的,才“赴援江西,进军浙江”的。

一、最初一段时间石达开并无进川的行动和部署
按一般人的说法,认为石达开闹分裂,“是企图到四川割据一方,与太平天国和清王朝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但事实上石达开既从没有反对太平天国,而且从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原有辖区以后的进军路线看,开始是向东而不是向西,目的地显然不在四川。我们应根据客观事实,而不应照主观设想去下断语。最初一段时间石达开并无进川的行动和部署。
二、石达开被迫离开天京没有带有20多万军队。
石达开被迫离开天京,是在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年)四月,当时他所带的人马很少,说他一下子就“带走二十多万太平军将士,以致造成天京空虚”,那是不符事实的。在他到了安庆以后,池州、太平一带的驻军出于义愤,同情石达开,而纷纷表示拥护他,这支部队的人数才逐渐增多,后来“陆续至安庆者不下数万人”。
三、说他“另立旗号”也是不可靠的。
最初提出石达开“另立旗号”的是清两江总督何桂清在咸丰七年(1857年)闰五月二十七日上清廷的奏疏中,有“其势直欲自竖一帜”的估计猜测之辞。后人据此一语,转相引述,便成为石达开“另立旗号”的罪状。
这年七月二十五日,清西安将军办理江西军务福兴的奏折说,石达开用了“太平安国丁巳元年”的年号,张贴告示以“解散金陵旧党”,煸动将士“愿从军者即赴安庆,不愿者给川资剃发回籍”。其实福兴的奏折所反映的情况,纯粹是道听途说。石达开当时张贴的布告原文是这样写的
“……重重生疑忌,一笔尽难陈。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徒,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这里明明指出要继续效忠于主,扫荡清廷,这是决不放松的政治目标。所说“惟期妖灭尽”,就是誓灭满清,矢志不移。他号召军民继续在反清斗争中建功立业,所谓“本分”,当然是指原有的战斗岗位,哪里有半点“解散”的意思。至于“年号”和“旗号”,石达开始终用的是太平天国的年号,高举太平天国的旗帜,现经发现的无数文献都足以证实这一点。所谓“太平安国”,全属子虚。对太平天国历法,他也并未重新修改过。

四、再对照检查石达开在当时的实际表现,他并未因内部矛盾而放松抗清的主要斗争。
1856年,韦昌辉掀起天京内讧大屠杀不但杀死上万的无辜将士,也杀害了石达开全家人。石达开激于公愤私仇,起兵靖难,但当他进京途中得知宁国被清军围困时,他毫不犹豫地移兵解救宁国,把内部斗争放在后面。这次他被逼出京后,闻知江西告急,立即督师赴援,捍卫天国疆土。他的战斗行为与布告的精神是一致的。
石达开从天京出走以后五个多月,还曾上奏章给天王洪秀全,报告说,他已命令李秀成会合张洛行部共数十万人开往长江下游。又说已调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部数万,或五六千人不等,回天京,“以救天京之急”。又告知天王,他将自率一支军队,“赴援江西,进军浙江”。原件被德兴阿截获,报送给清廷。此后的历史事实,也证实李秀成会合张洛行开往长江下游,陈玉成等回救天京之急,都合于石达开的安排。这证明李秀成陈玉成等去“救天京之急”,或坚守原地,正是出于石达开的命令,并非所认为的“陈玉成、李秀成等广大太平军将士自觉抵制石达开的分裂活动”;更非有人所说“石达开带走太平军全部精锐,剩下的只是些老弱残兵”。
石达开的计划是安排大部分军队留守辖区并救天京,自己只率一部分人马“赴援江西,进军浙江”。他这样把计划上报天王,同时也在行动上执行这个计划,保证陈、李等大部队回援天京,这样“赴援江西,进军浙江”,很难说就是“分裂”活动。从这次战役的效果来看,也并不坏。

石达开并没有在浙江进攻受挫。
石达开按照预定的计划,于1857年9月援江西;接着又于1858年4月自江西广丰进入浙江。首先攻克江山,然后分兵两支,一支由石达开亲自统率进攻衢州,另一支由部将石镇吉率部向北挺进。
一、进攻衢州。
衢州地势险要,深沟高垒,易守难攻,向来号称“铁衙州”。清军在此驻有重兵,从福建调来加强“衢防”的总兵饶延选等所部近万人;金衢严道缪梓也坐镇衢州,他把衢州附近各县的兵力全部收缩拢来,以集中加强衢州城的防务。再加上各方面闻讯赶来的救兵,守城兵力迅速激增至两万人以上。
石达开在扫荡衢州附近的常山、开化以后,从三面围攻衢州,留下北门,想迫使清军向北门撤退。清军自恃兵力雄厚,拚死顽抗。太平军连日与清军激战,互有伤亡。当时连续大雨,枪炮火药受潮,不易燃放。石达开命军士挖地道,但因雨大水涨,未能成功。六月四日那天,太平军攻势极为猛烈,把清军杀得大败,直冲到东门濠边。正当饶廷选无法抵抗的时候,缪梓率掇兵赶到,才勉强把城门堵上。缪梓和饶廷选等惊惶万状,不断飞书向浙江巡抚和江南大营告急。他们龟缩在城内待援,不敢出城还击。
二、向北挺进。
另一路石镇吉部,绕过衙州迅速北进,自龙游越清萌岭袭取遂昌,克松阳,顺流而下,攻破处州府城。5月19日,与清军主力部队战于银场,斩清将唐宝昌、马元镇、秦坤等,乘胜追击,连克缙云、永康、武义、云和、宣平等地。军锋所指,势如破竹。

三、石达开进兵浙江的目的。
清军在浙东各地损兵折将、失城失地的战报,如同雪片一般,不断传入北京,使清廷为之震惊。这一役的战果不小,影响很大。但只凭曾国藩事后在私人信件中说过一句石达开曾“钝于浙”的话。就断言石达开进军浙江受到挫折。这样评价不合实际。只要真正考察浙江哉役的全部过程,实不难看出石达开并未在浙江受挫,这次战役是一次胜利的军事行动。
当时清军在浙东战场上屡战屡败,浙江巡抚一筹莫展,清廷也为此感到头痛,赶忙调兵遣将,应付这被动局面。他们先派总兵周天受督办浙江军务,结果,周天受被太平军杀败,身受重伤。后又加派督办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赴浙江主持军务,和春无法两头照顾,托辞生病不敢赴任。清廷最后只好命曾国藩督师援浙,并调萧启江、张运竺、王开化等率军驰援。曾国藩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先奔走于湖南、湖北,与湖南巡抚胡林翼等会商援救浙江的措施,然后才亲自赶到江西,部署入浙,想与石达开在浙江决战。这时石达开忽然从浙江移兵福建,清廷又急命曾国藩入援福建。曾国藩为此疲于奔命,被动应付。
由此可见,石达开进军浙江,不但攻城略地,同时给予清朝在浙江的地方政权以沉重打击,而且打乱了清军全局的部署,使天京受围攻的压力有所减轻,也使上游清军兵力有所分散,这就大大有利于李秀成、陈玉成等在天京一带部署反击,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暂时稳定了危局。这是石达开所预期的进兵浙江的目的之一。
原先清廷和他的将帅们企图乘太平天国内讧以后大伤元气的机会,一举消灭太平军并攻下天京城,他们估计“洪逆孤立,江宁空虚”,“不患今岁不平”。然而太平军终于粉碎了清军的战略意图。当然,起决定作用的在于广大将士的英勇奋战,而石达开在这阶段的作用也不宜抹杀,其“赴援江西,进军浙江”的战略,决不是没有意义的。

尽管石达开没有能够把这一战役坚持下去,但这次用兵浙江,作为东进的尝试,使太平军认识到浙江的重要战略意义。从1853年至1859年的七年时间,天京城下连续进行多次会战,天京方面从未想到用进攻浙江来解京围的战略,何以1860年那次“六解京围”之战才懂得进攻浙江清军势在必救呢?这个正确的决策,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石达开进兵浙江的实践,使太平军看到了清军暴露的致命弱点。所以距石达开撤离浙江仅一年半,李秀成洪仁玕等运用并发展了石达开的故智,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才取得辉煌战绩。同时,也为1861年从江西大规模进军浙江开创先例,并摸索出一条进军路线。此后李世贤进军浙东,基本上就是沿着石达开当年走过的路前进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石达开用兵浙江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了。
石达开撤离浙江的原因。
既然石达开进兵浙江并未受挫,是一次胜利的军事行动,对清方形成相当大的威胁,那么为什么他又突然撤走了呢?
其根本问题在于内部裂痕的不断扩大。
当时石达开视为亲密伙伴的是东王杨秀清的族弟杨辅清,他们同样在天京内讧中受到伤害,后来又同样受到内部排挤,命运相同,利害相共,容易联合。他们原约定由石达开取浙,由杨辅清取闽,浙闽根据地联成一片,便于摆脱内部的排挤,又能与天京成掎角之势,这样天国版图既可扩大,敌方兵力受到牵制,几路太平军分头控制苏、皖、赣、浙、闽,声气相通,对全局有利。
但遗憾的是偏在这一时期,杨辅清与石达开之间发生了矛盾。杨辅清打着“东殿”的旗号,不愿接受翼王的节制。这年7月,内部矛盾激化成了大规模的武装厮杀,石达开派其“九公子”率兵万余由浙闽边界的塔岭进攻杨辅清在福建浦城的驻地,被杨辅清袭杀过半。天王洪秀全利用杨辅清与石达开不和,升任杨辅清为中军主将,令他放弃开辟福建的计划,回师天京。于是使石达开成了孤军,要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不易单独完成。相反浦城的受袭,不能不派兵增援,内部斗争的扩大化拖住了他的后腿。

这时曾国藩却已率领大批清军攻入江西,使石达开丧失了后方,粮饷发生困难。石达开得不到江西方面太平军的支援,反而受到了牵制。所以形势的逆转不在浙江,而始于闽、赣两侧。两侧受到牵制,必将对浙江战局发生影响,石达开预见到这种危机。
在这以前,石达开虽因受挟制而决心摆脱内部的控制,但仍与天王之间保持着若接若离的联系,奏章和部署援救天京,便证明他们之间并未完全中断关系。但洪秀全对石达开始终“内怀猜忌”,李秀成曾奏请天王重新起用石达开,洪仁发和洪仁达以及天王坚决拒绝,为此而一度处罚了李秀成,这实质上是给予石达开的一次打击。加上天王利用杨辅清与石达开的矛盾,晋升杨辅清并调走杨的部队,打乱了石达开规取浙闽的计划,这是又一次对石达开的打击。中军主将原先一直由杨秀清担任,如今由与石达开对立的杨辅清继承这一要职,石达开岂能甘居人下。他处此进退两难之间,衢州城下不能久停,便只好撤离浙江,开始远征了。

很多人把分裂的责任单方面归罪于石达开,恐怕不够公允,天王洪秀全、王长兄洪仁发、王次兄洪仁达和杨辅清等难道没有责任?
结束语:
按浙、闽之役,本来有可能使太平天国重整旗鼓。那时西方正与清政府发生尖锐的矛盾,故联合绞杀太平天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与后来李秀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进攻浙江和苏南的形势,完全不同。另一方面,那时清廷对曾国藩等尚抱疑忌态度,限制其兵力和粮饷,湘军还不够强大,淮军更没有组成。假如石、杨两支部队齐心规取浙闽,陈、李两支部队并力顶住江南北大营和上游的压力,加强内部团结,形势必能大为好转。只要浙闽根据地能够开辟,取得稳固,那么石达开未必会远走高飞的。可惜内部的不团结,丧失了这大好时机!

1863年6月27日,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个极度灰暗的日子,太平天国的柱国英雄石达开在成都慷慨就义,四川总督骆秉章以三千刀的凌迟酷刑将石达开千刀万剐,面对超越人类极限痛苦的残忍手段,石达开愣是凭借着坚强意志“至死亦均默然无声”。

在太平天国后期经历天京事变后,天国的内耗严重实力大为受挫,石达开以伟大的个人魅力和出色的军事能力,独当一面撑起了行将欲坠的天国大厦。然而,功高震主的石达开于天京事变后威望暴涨,深受天王洪秀全的猜忌,甚至险遭杀身之祸。为避免堕入杨秀清的后尘,同时对洪秀全深感失望的他,遂于1857年5月统率十万大军离京避祸,但其未及逃走的家眷和部属全部被韦昌辉灭门。


此后的石达开心灰意冷,对太平天国也不再抱有起事时的美好憧憬,但却以“通军主将”的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而彼时的天京城深陷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围困,危如累卵的洪秀全敕令石达开火速勤王。石达开派出能征惯战的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班师还朝解除了清军对大本营的围困。

从以上情况来看,天京事变后韦昌辉血洗东王杨秀清,石达开责备其杀戮过重而招致灭门惨案,虽然事后逃出生天的石达开祭出了清君侧的旗帜讨伐韦昌辉,洪秀全也及时将韦昌辉五马分尸,然而,再度返京的翼王石达开成为了天京人民心目中的“义王”,不少将领纷纷归附到石达开麾下,洪秀全因此极度猜忌石达开,并册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架空石达开的权力。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面对昏庸如此的洪秀全石达开完全“彼可取而代之”替代天王的位置,而这种想法放在当时也绝非虚妄。


根据史料记载,天京事变后高调入京的石达开备受洪秀全的猜忌和掣肘,石达开的部下为此极度不忿,甚至有不少下属趁机劝谏石达开逼退洪秀全登上天国宝座,但石达开却打出“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的高风亮节严厉申斥了部下。

而以石达开豪爽大度、性情温厚的个人魅力和当时手下聚集了陈秀成、李秀成等一批赫赫名将为资本,加之民心归附的强大群众后盾,反客为主拿下太平天国头把交椅可谓手到擒来。

要知道,16岁出山的石达开早年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再到后来的北上突围始终作为起义的主力先锋势如破竹打得清军溃不成军。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核心领导曾人物冯云山、萧朝贵战死沙场后,石达开更是全力托起了太平军北伐的重担,率领着广西兵取湖南、克九江、下安庆、攻江宁,最终问鼎有着六朝古都的战略要地天京。

从石达开的人生履历来看,他16岁出山,19岁统率千军万马,20岁封翼王进入太平天国核心决策层,这种令人咂舌的火箭升迁之路可谓旷古烁今,而这些皆源于他出色的统率水平和过硬的军事战争谋略,就连石达开的老对手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湘军核心人物左宗棠也曾说“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甚至连最终处死石达开的骆秉章也哀叹道“石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


以石达开辉煌的军事战绩和令对手头痛不已的凶悍、狡猾,石达开也因此获得了“石敢当”这样一个让清廷崩溃的称号,以至于当时的清廷各州府凡是老远看见石达开旗号的莫不望风归降。作为石达开同僚的李秀陈也由衷发出“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的感慨,时人更是祭出了“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巅峰及评价。

可见,石达开无论是军事指挥谋略还是御下收拢人心方面,都有着超凡脱俗的本领,在古代极为重视相貌的环境下,兼具“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他更是再度引领太平天国走向复兴的唯一希望。

按理说,具备这些优良品质和气度以及超凡军事谋略的石达开完全可以另立山头割据一方,甚至取代洪秀全成为新的太平之主都非难事。那么,本可割据称王的石达开,为何却对太平天国这样死心塌地呢?


首先,性格决定命运。

石达开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史书载“仁厚爱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士兵没有吃的,他会把自己的食物都拿来给士兵吃,天寒地冻的行军路途,士兵衣物单薄,他断然不会穿着厚厚的保暖毛皮,有这样的主帅,军士焉能不效死力乎?而当天京事变爆发后,饱受洪秀全猜疑、暗害的石达开,却依然坚持“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操守,也正是因为他这种伟大人格,太平天国人心纷纷归附翼王石达开,要撺掇这样的人去造反,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其次,洪秀全虽老,但权谋深沉。

太平天国自起事之初便以拜上帝教为核心凝聚力,形成了以天王洪秀全为核心,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为班底的领导决策层。随着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在北上进军的途中战死,“六大常委”中只剩下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和石达开四个决策人了,而在这四大“话事人”中,杨秀清的地位无疑仅次于天王洪秀全,洪秀全是实际领导人同时也是天父次子,但这种政教合一的局面待定都天京后却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原因在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逐渐脱离了拜上帝教的精神教义转而倡行洪仁玕的资本主义思潮,这种意识形态的紊乱,造成了杨秀清于1856年逼迫天王洪秀全封其“万岁”,至此,太平天国的实权皆系于杨秀清之手,而洪秀全却成了拜上帝教的精神领袖,此种“二元政治”格局,很快引发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


但洪秀全凭借着善于抓住韦昌辉与杨秀清的深刻权力矛盾,再敕以天父次子的身份密诏韦昌辉和石达开灭杨,杨秀清势力被彻底连根拔起。然而,韦昌辉却想做第二个“杨秀清”,于是打算杀掉石达开,却不想石达开提早未雨绸缪溜之大吉,韦昌辉再度杀红了眼,索性杀掉了石达开全家。这种“以杀夺权”的暴虐行径很快掀起了整个太平天国的滔天巨浪,洪秀全见苗头不对又转而灭了韦昌辉。

可以说这种残酷的政治斗争应该到此戛然而止,但石达开入京后人气暴涨,洪秀全忧惧石达开会成为下一个“杨秀清”,于是又采取加封自家俩兄弟为王的方式死死按住石达开的权柄,并多次欲对其施以加害,石达开不想步杨秀清和韦昌辉的后尘,遂离京出走逃出权力的漩涡斗争。

洪秀全虽无杰出的军事战争谋略来力挽狂澜,但其出色的宫斗手法确实让石达开望尘莫及。石达开虽六韬三略烂熟于胸,指挥千军万马更是不在话下,然而,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宫斗老手的洪秀全他也只能心力交瘁、甘拜下风。要知道反了洪秀全能争取不少人支持,但势必也会招致很多人的反对,人心毕竟难测,加之“宫斗皇帝”洪秀全在此,何人敢明目张胆犯上作乱、另立山头?


最后,形势比人强。

抛开石达开和洪秀全等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不谈,光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形势来看,虽然鼎盛时期的太平天国势力范围一度覆盖到了十八省二十三州,但太平军与清军的鏖战始终处于拉锯战的战略态势,太平天国尚不具备彻底颠覆满清王朝的绝对优势,加之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长期处于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围困,两把尖刀一南一北时刻插在了太平天国都城周围,清军时时对天京虎视端端,甚至天京在清军两大营垒的猛攻下数度告急险些国破家亡,以这种极端恶劣的外部环境去夺取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权,甚至明火执仗公开决裂另立山头,显然不是大智大勇石达开所能做得出的糊涂事。

因此,综合种种情况来分析,石达开即便真是有心取代洪秀全的位置,但终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而看清楚了个中利害关系的他,最后选择了以“通军主将”的身份对外宣布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而当他开启新的一轮征途时,末次却以兵败大渡河慨然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因为石达开的性格占有很大的原因。石达开为人好爽,性情也十分温厚,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想到要自立为王。还有就是,比起石达开,洪秀全的能力更加适合担任首领。在面对外患的时候,公然去争夺首领之位引起内患,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

因为石达开和洪秀全关系特别好,所以他才会对洪秀全十分的忠诚。

因为石达开性格让他保持对太平天国忠诚,这一切都是太平天国给的。所以才会死忠太平天国。

  • 本可割据称王的石达开,为什么死忠太平天国呢?
    答:可以说这种残酷的政治斗争应该到此戛然而止,但石达开入京后人气暴涨,洪秀全忧惧石达开会成为下一个“杨秀清”,于是又采取加封自家俩兄弟为王的方式死死按住石达开的权柄,并多次欲对其施以加害,石达开不想步杨秀清和韦昌辉的后尘,遂离京出走逃出权力的漩涡斗争。 洪秀全虽无杰出的军事战争谋略来力挽狂澜,但其出色的宫斗...
  •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有三条路可走,为何他选了最艰难的一条?
    答:但是石达开虽然看不惯天平天国的将领为了权力而内斗,但是他为了保持对于洪秀全的愚忠,不仅把自己置身于最危险之中,更是放过了自己称王的大好局面,也把太平天国的未来给放弃了。当时天京事变的时候,要不是石达开后来掌握大局,也许太平天国早就分崩离析了。有的时候你的能力越大并不一定是好事,石达开...
  • 骑马与砍杀结婚对象是敌国怎么办
    答:有了这些准备,我们就可以考虑自立称王了。我先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自立会如此困难,首先,自立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正常状态下的自立,即主角属于自由之身,没有对任何国家效忠。 此时,。 4. 骑马与砍杀怎么降低敌国领主与国王的好感 首先要说,上面回答能加友好,不过友好度高了不一定能招到(死忠分子哪个势力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