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何可以吸引众多能臣,仅仅是因为明君手下多能臣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9

秦国为何可以吸引众多能臣,主要原因是一道诏令。开了君主与布衣士子分土的先河,让布衣士子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

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

秦孝公继位之初,山东诸侯国已成气候,诸侯国之间有个集会活动什么的,也不会让秦国掺合,因为山东诸侯一致认为秦国乃西部蛮夷,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国才有稳定的国内环境来进行变法。


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而成诸侯,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国的新邻居,魏国经过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的对外扩张和称霸,秦国已被遏制在函谷关以西,不能东出,秦国最为富饶的西河之地也尽数归入魏国的囊中。

秦孝公对于此等内忧外患的局势,深感痛心,但他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缺少人才,由于秦国长期“闭关锁国”,远离华夏文明中心,将军倒是有不少,但治国的文臣,却不太多,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正是这个道理。


于是乎,秦孝公对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在秦国开启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模式,在以血缘为统治基础的秦国,这条诏令无异于平地之中的一声炸雷,瞬间就引起了轰动,因为求贤令上明明白白写着,只要能强秦,不仅能当大官,还能封土列君。

秦孝公做到了“与之分土”的承诺。

秦孝公的求贤令,不止在秦国内掀起了波澜,也在山东诸侯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于是山东士子争相投秦,有抱负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没理想的也想混个官当当,就这样曾经被山东士子鄙夷的西部蛮夷之地,竟成为了士人心目中的香饽饽。


而投秦的士子中,却有一位不世之才,此人叫卫鞅,不过后人更习惯叫他商鞅,当然他不是空手去的,而是带着变法强魏的李悝所著的《法经》。

商鞅入秦之后,被景监引荐给了秦孝公,经过了几次面试,商鞅认定了秦孝公为明主,而秦孝公也认定了商鞅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两人相见恨晚,畅聊国家政事而不知疲倦。

商鞅果真没有让秦孝公失望,也没有让天下人失望,他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乃至后来一统华夏的基础,当然秦孝公也没有辜负商鞅,不仅封了他商淤十五邑,而且在秦孝公死的时候还想把秦公之位传给他。


“求贤令”抛砖引玉的效应。

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秦孝公的儿子车裂了,这是秦国卸磨杀驴的做法吗,其实也不尽然,商鞅的悲惨结局,除了得罪了秦国旧贵族的权益之外,更多地还是自己自作自受。

他主张废除分封制,而自己却有大片封地,他制定了严酷法律,而自己却凌驾于这些条文之上,他为了夺回西河,却诈骗公子卯,后来走投无路时不被魏人接纳,也亦在情理之中,太史公就曾评价商鞅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不管商鞅的结局如何,秦孝公从国外引进人才,而加以重用,却成为了孝公之后历代君主所尊崇的,


一定程度上而言,秦孝公的“求贤令”就是秦国抛出的一块砖,它为秦国却源源不断地引进玉来。

秦惠文王重用的公孙衍、张仪,秦武王重用的甘茂,

秦昭襄王重用的范雎,秦庄襄王重用的吕不韦,

秦王政重用的李斯,

皆是秦国强大和统一路上的不可或缺的大才,秦国无人才之忧也得益于秦孝公为子孙后代树立的好榜样。


因为秦孝公颁布的一道诏令,开了与士子分土的先河,学而优则仕,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自然会被这一政策深深吸引,因为秦国给了他们能靠自己能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秦国本土人才不足,会立即把目光投向东方,因为六国诸侯总会在秦国需要人才时,及时送去最为合适的治国之才,秦国为了留住这些有才之士,也效仿秦孝公求贤令中与之分土的做法,竭力做到人尽其才。

虽然去秦国效力的结局并不一定会好,但至少还有封侯拜相的希望,一边是有机会位极人臣而结局未知,一边是注定默默无闻而被打压迫害,有能力的士子自然会选择前者。

可以说是秦国的布衣政治造就了秦国的崛起之路并不缺治世之英才。



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国君非常的英明,而且由于秦国急需要改革,所以对很多的人才都非常的包容,因此才会吸引很多人来这里投靠他们。

并不是,因为当时秦国对待人才非常好,非常优待,所以很多人才都投靠到了秦国门下。

明君能臣是很重要的一点,当时与其他国家相比,秦国改革的决心更大,所以各个学派的能人都想到秦国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 秦国为何可以吸引众多能臣,仅仅是因为明君手下多能臣吗?
    答:秦国为何可以吸引众多能臣,主要原因是一道诏令。开了君主与布衣士子分土的先河,让布衣士子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秦孝公继位之初,山东诸侯国已成气候,诸侯国之间有个集会活动什么的,也不会让秦国掺合,因为山东诸侯一致认为秦国乃西部蛮夷,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国才有...
  • 为什么秦国用了大量的魏臣
    答:因为大量的能臣都来自魏国,估计是宝地出人才,魏国的能人真的挺多的,至于为什么会都到了秦国,秦国一直广纳人才,不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估计就是看君主的用人能力吧,从这一点也可以很好的看出两国之间的强弱。
  • 商鞅、范雎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为何到秦国却很受重用?
    答:商鞅、范雎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到秦国却很受重用的原因,我认为包括:他们有大才,但是魏王不懂得识人,使得他们流亡他国;秦王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给予了他们用武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的时期,也是各类人才迸溅的时期。国君方面,有治世的齐桓公,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等;能臣方面,有辅佐齐桓...
  • 「大秦帝国」成功秘笈之一:内有六代明君,外有进口能臣
    答:纵观这波澜壮阔的135年,秦国的成功秘籍之一:内有六代明君,外有进口能臣。 六代明君: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始皇帝 一统天下终归秦,四海诸侯皆称臣。六代明君写长策,八荒并吞百家文。 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前361-前338年)。秦国强盛的始作俑者。当时秦和楚一样,远离...
  • 秦国能屌丝逆袭,是因为成功变法和外部环境吗?
    答:秦国受外部环境干扰相对较少 这第一个原因我们先从外部环境来进行分析一下;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当时秦国的运气是非常好的,它虽然受着魏国和赵国的制约,但那时,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其所吸引的目光是最多的,同样它的行为和动作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导向,简单点来讲就是整个中原地区的国家,都要围绕着魏国的...
  • 战国时秦国不起眼,后来能够统一六国,八大功臣居功至伟
    答:三是并小乡为大县,这是日后郡县制的雏形。这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让秦国日益强大,没几年就一跃成为七国的领头羊,大秦铁骑让六国闻风丧胆。第二个是张仪,因为秦国日益强大,这引起了六国的恐慌,所以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如果六国齐心,那么秦国根本没法抗衡,但是六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张仪采用了连横的...
  • 为什么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天下才士还去秦国
    答:为什么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天下才士还去秦国 因为秦惠文王能够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 这也是秦惠文王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赢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如果嬴驷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
  • 秦始皇的身边众多能臣,为何只听李斯的?有个因素很重要
    答:其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就要属道家儒家家阴阳家纵横家了,儒家那时候并不受统治者的青睐,而在其他的各流派中,法家在历史的潮流中脱颖而出,而法家鲜明的代表人物就是韩非子。除他之外,还有两个鲜明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为强秦奠定基础的商鞅,另一个是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李斯。李斯作为...
  • 商鞅选择秦国,是因为求贤令上与之分土的制度吗?
    答:可以说,商鞅为秦国开了布衣为相(为重臣)的好头,当然商鞅的死,也为他们的下场做了示范,只是可惜的是,这些能臣都不相信自己也只是秦王手中的棋子罢了。商鞅为何会离魏去秦?不单因为魏国不用他,更重要的是秦国待遇好,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
  • 秦国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是秦王嬴政拥有雄才大略
    答:可进可退,占得地利之便。(秦国的疆土远离中原,且民风淳朴,民众多以游牧打猎为趣,诸侯多以戎狄,鄙夷而视。虽然如此,但秦国的腹地 是富饶的关中平原,有八百里秦岭作为屏障,易守难攻。况且秦国还有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资畜众多。这些方面综合起来看,东方各六国都没有如此好的地理形势啊。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