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临时夫妻”的生活实录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临时夫妻”虽然在旅美华人中比例不高,但是造成的影响可不小,正在*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总是得面对现实,但是“现实”到为了解决一些在美国生活的实际问题,就视婚约为一纸空文,而不顾及这样对于婚姻里国内不知情的另一方,以及无辜的孩子,会造成何种伤害,让人再三嗟叹。许多人抱的幻想是:只要自己与人同居的事瞒住了配偶,就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且不说随着中国的开放,中美经贸文化交流频繁,信息流通越来越方便,瞒天过海越来越不可能,就算真的瞒住了,“临时夫妻”双方的心灵也不可能不受扭曲。

  徐先生的故事--君子协定

  “临时夫妻”的君子协定来自天津的徐先生五年前以探亲的名义独自来美,太太和五岁的儿子都留在国内。出国前,徐先生是一家着名法国化妆品商的中国代理,每年能有近二十万人民币的收入。据他的朋友介绍,徐先生之所以选择出国这条路,很可能是害怕因经济问题而挨整。为了保留合法身份,在纽约呆了半年后,徐先生自费到长岛大学学习语言,遇到了正在攻读MBA的吴小姐,从而开始了公开的同居生活。

  据徐先生透露,他认识吴小姐的第二天,双方就在同居上达成了一致,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他已寂寞了半年多,虽然也到法拉盛找过“中国小姐”解决一下生理需要,但只有激情没有感情;二是他想学习英语,需要有个老师,而吴小姐正具备这两个条件。吴小姐当时也有自己的难处,其一是马上就要毕业了,她想在曼哈顿找份工作,正准备离开长岛,而徐先生一个人住在皇后区的亲属家,能提供住处;其二是当时她老公的留学签证又被拒了,她感到,自己“不得不从梦想中回到现实”,便选择了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居。

  徐先生的朋友透露说,在和吴小姐同居前,他们俩曾有过一个“君子协定”:如果有一方家属来到美国,同居关系就立即结束。从此,两个人便以“夫妻”名义参加各种活动,刚开始亲朋好友都讶异他们两人居然都不避讳、不否认自己在中国都有家室,时间长了,也都见怪不怪了。

  已经同女友同居了三年多的徐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表示,目前两个人的国内家属一直都没有过来,他和吴小姐也一直都保持同居关系,而且他们的同居生活也挺和睦的,除了国内的家属不知实情外,在纽约的熟人都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他认为:这种事没必要遮遮掩掩的,人都得面对现实么。虽然这种做法对中国人来说好象应该在道德上受到谴责,但我们也真的没有办法来解决长期分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只能在物质和精神上多多安慰一下国内的家人。

  徐先生介绍说,他和吴小姐现实仍然每周都同国内的家人通次电话,或发封电子信件,每隔一段时间也都给个自的家人寄些钱回去。目前正在一家电话公司工作的吴小姐表示,一开始同居时心理压力很大,也不想让更多人知道,但时间一长,一切都顺其自然了,生活和工作都比较稳定了,两个人的感情也加深到一定程度。不敢面对的是,若是真有一天她的老公或徐先生的太太从国内过来了,不知道这种同居关系应该怎样结束?“因为现在我最了解的人是他(徐先生),而不是国内的老公,况且要是他真的过来了,能一下子适应这里的生活么?如果他真的知道了我在这同别的男人同居过,他能接受这种现实么?”

  从街头艺人做起的马先生

  婚姻的一步好难跨 同徐先生有相同经历、但结果却大不一样的马先生,六年前随同一个电视摄制组到美国拍片,然后拒绝再返回北京,虽然在国内的妻子和女儿都对此表示反对,但他还是决定留在美国闯一闯,并对妻女许愿说,几年内也把她们办过来。

  马先生初来乍到时,也象其它人一样只能做体力活,在餐馆里送过外卖,在曼哈顿下城的鱼市当搬运工,还在一家台湾人开的公司里当了几天杂工,后来又到一家位于曼哈顿中城的衣厂送货。他在最后一份工作没干几天之后,发现许多中国画家在街头摆摊为游人画像,曾经学过几年美术的他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就辞去了工作,开始为单干做准备。据马先生自己介绍,当他在街头明察暗访时,偶然在众多街头画家中看到了曾在国内有过一面之交的李小姐,于是在李小姐的关照下,马先生正式走上纽约大街,成为众多街头画家一分子。

  据马先生透露,他第一次上街就挣了90美元,后来靠着一定的绘画功底和速描技巧的提高,不到两周时间,他就在街头站稳了脚跟,每天的收入都在 150美元以上。为了感谢李小姐当初的关照和指导,马先生也开始设法照应李小姐,逐步走到一起,在纽约皇后区的艾姆赫斯特靠近北方大道附近租了房子,正式过上了同居生活。虽然一切生活费都由马先生一人承担,但他仍觉得过不去,原因是李小姐一直是个单身女人。

  马先生强调说,在同居前他曾告诉过李小姐,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国内,迟早都要过来,他同妻子的感情很好,选择同居只是解决一下眼前问题。但在随后的同居日子里,随着两人关系逐步加深,李小姐多次提出让他同国内妻子离婚的要求,一直得不到马的同意,李小姐便以“上学”的名义搬走,结束了这段近一年的同居生活。

  事过几年,马先生在同记者谈起首次同居时,话语中还透露出许多留恋和遗憾。他说第一次同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对同居的理解和要求,他说,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不同大陆来的女性接触,这样可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感情方面的烦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马先生有了一定储蓄,就也象其它纽约街头的画家那样,开始走出纽约,到外州的购物中心去租柜台。用马先生的话说,就是从“游击战”转入了“阵地战”,收入相对来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马先生首先选择了宾州,并在那里画了一年多,期间认识了来自台湾的江小姐,并一起同居了半年多。

马先生介绍说,江小姐在当地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美容院,生意不错,人也不错,挺通情达理。在她得知马目前还没有绿卡,很是同情,便提出结婚的建议,但条件是要马先生关掉自己的生意,过来帮她照顾生意。马先生称,他知道江小姐提出这样的条件也是为了他好,但他无法接受的原因是,他不想为了绿卡而让别人耻笑,也不想一辈子任人摆布。第二次同居生活最后也以友好分手而告终。马先生随后离开了宾州,搬到了加州。

  两年前的圣诞节,马先生带着一位俄罗斯女孩回到纽约,并同记者一起吃了一顿晚饭。席间得知,在他同这个俄国女孩同居半年后,双方已举行了婚礼。

  马先生在记者惊讶之际,解释说,这次不仅仅停留在同居,原因很简单:他的妻子提出了离婚,女儿判给了他,已交他的父母照看。马先生说,来美四年,总共给前妻和女儿寄回六万美元,也算“尽了一个丈夫和父亲应尽的义务”。他也听说,前妻在国内早已跟别人同居了很长时间,不过,将心比心,他表示他能理解这些,“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生理需要”么。

  此外,据马先生讲,他已在一年前花了近三万美元办下了绿卡,也正在为现任俄籍太太申请。马先生说,以前都是别人用办绿卡来要挟中国人,现在是他主动提出来帮这个俄国人申请绿卡的,原因是她对他忠心不二,人长得也漂亮,英文比较好,还有共同语言(也是搞美术的),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生意。在经过几次同居生活之后,马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人活着太累,同居生活更累,你得同时照顾两边(国内国外)的生活,而最后真能落个结局美满的却少得可怜。好在我醒悟的比较早,现在应该为自己生活了。他说。

  吴小姐的同居--鸡飞蛋打

  鸡飞蛋打三场空现在南卡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吴小姐,看上去十分贤淑娴静,不像个在男女关系上离经叛道的人。对记者谈起她在新泽西念研究生时与程先生同居一年多的往事,话语中更多的是苦涩。来自广州的程先生是公派的访问学者,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与系里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十分热络,很受系里女生的青睐,身边不乏红粉知己。吴小姐知道他的漂亮妻子与八岁的儿子都在广州,他在办她们来探亲时在材料上出了点纰漏,来美的事就这么拖下来了。

  吴小姐说,自己也在办丈夫和儿子来美探亲的手续,常常去请教经验丰富的程先生,一来二去,越来越近乎。她当时功课十分紧张,没有多少精力去打工,不能开源就只好节流,不想花每月三百五十美元的房租。赶上麻烦事都凑到一起来了:又是买车受了骗,又是遇到一个特别苛刻的刁教授……她说,过去与丈夫相当恩爱,但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丈夫“远水解不了近渴”,自己对这些烦心事实在应接不暇。思前想后,就住到程先生的公寓里同居了。双方当时也都摊开挑明:这都是出门在外,互相帮助之意,如果各人的“另一半”来了,就还是各回各位。

  他们俩算是秘密同居,对外还是以“分租室友”的名义出现。但是纸包不住火,再高明的演员也无法时时处处演戏,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他们的亲密关系。据吴小姐说,居然有好管闲事的人,分别向她的丈夫和程先生的妻子写了“告密信”,而这两位为了来美国不至于节外生枝,一直隐忍不发。程先生的妻子是先来美的,他的家庭首先解体。程先生找她商量,问她是否可以离婚,两人再组合成新家庭,此刻的她,又觉得对不起也正在收拾行装准备来美的丈夫,就没有答应。没想到丈夫一来,向她摊牌,用自己含辛茹苦又上班又带孩子的事迹,谴责她的负心。她的心一横,说,那就离婚吧!但她再去找程先生,程先生却看上国内一个不错的机会,回国发展去了。

  一场同居,使两个家庭六口人的人生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 海外“临时夫妻”的生活实录
    答:但是且不说随着中国的开放,中美经贸文化交流频繁,信息流通越来越方便,瞒天过海越来越不可能,就算真的瞒住了,“临时夫妻”双方的心灵也不可能不受扭曲。 徐先生的故事--君子协定 “临时夫妻”的君子协定来自天津的徐先生五年前以探亲的名义独自来美,太太和五岁的儿子都留在国内。出国前,徐先生是一家着名法国化妆...
  • 乱现象:在澳留学生中出现“临时夫妻”
    答:有的自"留守者"成为"望夫(妻)崖",有的"一纸婚姻"存在,两人"各自表述",有的水流千遭,终于回归大海..."临时夫妻"虽然在海外华人中比例不高,但是造成的影响可不小,他们不属于合法夫妻和事实婚姻,只是同居关系,短暂伴侣
  • 海外“临时夫妻”: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无情?
    答:越来越多的个体在海外独自生活,面临着许多挑战,"临时夫妻"现象随之出现。这一现象在旅美华人中并不普遍,但其影响深远。"临时夫妻"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虽不占多数,但其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人们常说,每个家庭都有本难念的经。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一些人为了在美国生活得更顺利,选择将婚姻视为可有可...
  • 临时夫妻,先把婚离了再各奔东西吧
    答:临时夫妻,曾经的家庭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临时家庭罢了。其实,生活中有些合法婚姻,哪怕一辈子未离婚的夫妻,又何尝不是一种“临时夫妻”呢?工友老杨两口子这个年过得就挺闹心,按理说这种事不应该发生在他们家。结婚十多年,儿女双全,老杨是石油工人,收入可观,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正准备买车。老...
  • 临时夫妻的真实案例
    答:样本1:在厦门独自生活了两年的熊燕,遇到了一位追着她要电话的业务员,两人逐渐从偶尔的开房发展成了同居,成为了所谓的“临时夫妻”。熊燕承认,两人关系中生理需求占据了很大部分,但她内心更感空虚。她描述了长期独处时深夜里的孤独,以及简单陪伴的渴望。尽管熊燕在一开始似乎找回了温情,但每当家中...
  • 临时夫妻的真实案例
    答:样本1 “我明白他对我的生理需求大于感情”来厦门的前两年,熊燕独自生活。直到在一餐馆遇到这名业务员,对方要了她的电话,并不断追她。谈不上有多喜欢她,但承认有眼缘,因此,他们从偷偷摸摸地去开房,逐步发展到了同居,成为“临时夫妻”。熊燕坦言,说没有生理上的需求,是骗人的,但其实,更...
  • 工地中「临时夫妻」,只过日子,不谈感情;平时恩爱有加,年底各回各家...
    答:临时夫妻现象的探讨 这种临时夫妻现象,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应对方式,反映出他们对情感寄托的渴望与现实条件的冲突。在城市化的洪流中,他们寻求的是生活的一丝温暖,但又不得不面对社会规范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老沈和他的朋友们开始接纳这种现象,认为只要不破坏原有的...
  • 临时夫妻的个案
    答:一、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临时夫妻的必要性(一) 农民工临时夫妻的概念及特点“临时夫妻”的最大特点是不换掉自己的配偶,而是以保全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不拆散原有家庭为道德底线,打工在外的男女或留守在家的男女与另一异性,以“性伙伴”或者“临时夫妻”生活方式组建一个临时家庭。他们或暗或明的生活在一起,...
  • “临时夫妻”:青年农民工的出轨生活
    答: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工脱离农村家庭之后,在生活上、情感上、生理上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由此,会使青年农民工处于情感空虚、亲密关系缺失、饱受性饥渴等多重压抑状态。青年农民工独处孤独寂寞时,就以临时夫妻关系组建“准家庭”消除情感孤独。简言之,青年农民工本能性的生理需求、情感归属渴望等功能缺失,是...
  • 临时夫妻的不同观点
    答: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赞同有人谴责,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社会学专家表示,临时夫妻现象虽然违背道德准绳,但对于在海外艰难谋生的新移民和在城市里谋求生活的人而言,“临时另一半”在物质、精神方面给自己的生存提供很大帮助。可是,这种关系毕竟是不正常的,长期的“临时夫妻”生活,对双方都产生巨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