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示七律,算是名副其实?还是张冠李戴?为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0


诗示七律,是名副其实还是张冠李戴,能作“灵感”示范律诗吗?

《七律.咏凡人》
眼泛精光轮违逆,心如铁锁护尊卑。
仙魔不解风情曲,世态何须鬼蜮催。
诺诺千金终改趣,唯唯寸缕渐无晖。
呜呼病语隆中叹,故作恩仇乱紫薇。


既蒙邀请,就说几句。


这首诗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格律,而是辞藻堆砌,主旨不明。虽然标题是《咏凡人》,但是谁咏?因何而咏?从头看到尾,除了一些伪古风专用词的搭建之外,连诗意走向的正常逻辑都无法看出来。


不要自称“诗家语”,这不是诗家语。就算是写一篇白话文,这样乱七八糟的,别人同样没办法阅读理解。抓不住中心思想的内容,老师会给不及格,而我们作为读者,自然兴趣缺乏,直接跳过。





诗是什么?诗是韵文。


押韵是格律的事情,更重要的终归是一篇“文”。文章是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是为了让读者产生共情,也就是建立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为什么唐诗最好?因为它是作减法,在保留了文艺修辞的情况下将事情、感情说得明白,并散发悠远。即使到了李商隐时期,部分诗歌进入朦胧派,但是白居易的香山体因为简单明白,毫无争议地占据了诗歌传播的上风。


可以朦胧,但是你终归是为了让别人理解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变成文字。


这首诗里面有相当多的生造词,也可能是我们不理解的新的玄幻词或者网络词?“眼泛精光轮违逆,”“眼泛精光”我知道是什么意思,“违逆”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轮”字写在这里什么意思呢?“精光轮”是什么东西?“轮违逆”是什么意思?





也许作者有自己的解释,但是读者不能理解,这就是错误的。一样东西要得到认同,总得大部分人觉得有道理才行吧。


“呜呼病语隆中叹,故作恩仇乱紫薇。”这都是病句,好像很高深地用典,但其实不知所谓。


其他句子就不分析了。都差不多,反正就不好好说话。我们平时说诗就是不好好说话,是指我们在用诗歌表达感情的时候会用到多种表达方式,而并不是把话给说结巴。


再来看它够不够格自题“七律”。





我们首先要知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所以七律必须严格遵守平仄格律,否则就是古体诗,也称古风。在格律诗标准还不很严格的初、盛唐,诗人写了不合格律的诗,自称“七绝”、“七律”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为当时规则还不完整,一切还在调整和变化。


但是到了千年之后,还写出律的格律诗,就不应该了。


注意,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写得合格律。合了就是,不合就不是格律诗,就是这么简单。


也并没有好坏之分,格律只是诗体的区别,无关好坏。


像这首诗,如果是格律诗,那就是首不好的格律诗。如果不是格律诗,那就是首不好的古体诗。





格律诗的规则,无非平仄格式、押韵、对仗三事。


从对仗来说,这首诗的颈联是对仗的。“诺诺千金终改趣,唯唯寸缕渐无晖。”我们不管它意思是什么,对仗是过关的。


从押韵来说,因为他没有标是用什么韵。我们从平水韵来看,“卑”是“四支”部,“催”是“十灰”部,而“晖”和“薇”是“五微”部,所以从平水韵来看,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么从新韵来看呢?这四个字都属于“五微”部,又是押韵的了。


因为没有标注,那么我们就当他是新韵写格律诗,也过关。


不过最终在平仄关系上还是过不了关。我们知道格律诗平仄关系第一原则就是“相替”。即每个律句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相反,交替前进。否则就不是律句,而不是律句组成的诗自然就不是律诗。


首句“眼泛精光轮违逆”,“仄仄平平平平仄”,不管是平水韵还是新韵,都已经失替了。首句就不是律句,后面就不用看了。


这就是一首乱标“七律”的不知所谓古体诗。





其实写诗爱标,不如标一下新旧韵。这种“七律、七绝”之类的简称标起来毫无意义,反而徒增笑柄。


但是感觉写这诗的人有些刻意,故意选择了平水韵和新韵的差异用字,故意在其他七句全部是律句并严格遵守平仄关系的情况下,在第一句就出律。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可能是一种嘲笑格律新手的鱼饵,故意制造话题,也可能是想嘲笑讲格律的人。要不然何至于一首诗,五十六个字,内容如此不通?无非就是显示为了凑格律嘛。


其实水平高的人,即使格律严谨,同样诗意通达、幽远。


这人连挑起事端,都不能拿出一首掩藏祸心比较好的作品出来,水平也就实在乏善可陈。


何必呢?



  • 诗示七律,算是名副其实?还是张冠李戴?为什么?
    答:诗示七律,是名副其实还是张冠李戴,能作“灵感”示范律诗吗?《七律.咏凡人》眼泛精光轮违逆,心如铁锁护尊卑。仙魔不解风情曲,世态何须鬼蜮催。诺诺千金终改趣,唯唯寸缕渐无晖。呜呼病语隆中叹,故作恩仇乱紫薇。既蒙邀请,就说几句。这首诗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格律,而是辞藻堆砌,主旨不明。...
  • 用张冠李戴造句,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答: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例子:你记性太差了,明明是杜甫的诗句,你怎么张冠李戴,说是李白的呢?
  • “张冠李戴,山清水秀,心照不宣。”中的诗人名称是谁?
    答:诗人名称:李清照。张冠李戴的李,山清水秀的清,心照不宣的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
  • 张()李()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答:张冠李戴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自】: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示例】: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
  • 张冠李戴讽刺了什么
    答:在唐代的时候,由“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表示武则天将自己丈夫李治的帽子戴到了“二张”的头上。在“张公帽儿李公戴”这个俗语被流传之后,经过演变成为了张冠李戴,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弄错了对象,或是弄错了事实。张冠李戴造句:1、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
  • 张冠李戴燕雀相贺诗人的名字是什么?
    答:“张冠李戴,燕雀相贺”是指诗人李贺,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誉为“诗鬼”。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
  • 张冠李戴怎么造句
    答:2、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3、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4、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5、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6、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
  • 张冠李戴,燕雀相贺是哪首诗的句子?
    答:不是哪首诗的句子,而是各有出处:张冠李戴: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燕雀相贺: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
  • 安平桥访古
    答:”尽管有人曾提出此诗中“不信君谟真梦醋”一句,是将北宋蔡襄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的民间传说用在五里桥,是“张冠李戴”了,但当地几位热心人士,还是按郭老此诗的墨迹,刻制成高大的诗碑,立于五里桥中亭的小碑林中。与水心亭相连的僧房,叫澄渟院。本来很平常的僧房,却因两位名人而大放异彩...
  • 张冠李载可以说是历史故事成语吗
    答:张冠李戴 基本释义 [ 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 处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例 句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