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入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入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三摩地是梵语音译。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扩展资料:
此三摩地一语,并非佛教固有的用语,在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已广被使用,瑜伽派视之为解脱的方法,置于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后来佛教也采用此语,纳入佛法体系中。三摩地、解脱、禅及三摩钵底等词,皆指心相续转于一境的状态,但其义略有小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云(大正26·82c)︰
‘禅者,四禅。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解脱者,八解脱。三昧者,除诸禅解脱,余定尽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脱门及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名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诸佛菩萨所得定皆名三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语音译。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扩展资料: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语音译。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扩展资料

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

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摩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定



三摩地又被翻译作三昧

三摩地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三摩提或者三昧。讲“三昧”者,为一音之转,是为讹音。三摩地意为: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慧多即易失于掉举,故定慧须均等。又,三摩地之成分即是奢摩他及毗婆舍那;奢摩他是止,止即是定;毗婆舍那即是观,观即慧。是故欲成就三昧,须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后再修毗婆舍那(观),止观皆成就后,止观双运,维持定慧均等,即是三摩地。

三昧是佛法修行的具体成就,也是诸贤圣断惑证真,成就法身功德的重要“工具”;若无三摩地,则一切修断、证悟皆不可能,何况欲证圆通,则更加不可能。以此故知欲证圆通,须先入三摩地;入了某种三摩地,以此三摩地之力而证的圆通,即称为某种圆通。如楞严经中月光童子入“水观三摩地”,以“水观三摩地”力所证之圆通,即是“水大圆通”。又如乌刍瑟摩明王以“火光三昧”力而证的圆通,即称为“火大圆通”。又如观世音菩萨入耳根圆通三摩地,而证“耳根圆通”。其他圆通亦皆如是,皆依其因地之三摩地而得名。又,“观”的梵文是毗婆舍那(Vipasana)故知三摩地实是佛法中一切修证的转捩点或决胜点。

入三摩地就是【得“入三摩地”之定慧等持的境地】。

三摩地是梵语音译。其实就是入定

就是智慧的状态。

佛教 三摩地

菩萨为了忍波罗蜜为增上,就是为了到达彼岸,为了能够提升境界,什么都可以忍耐。增上就是把任何不好的东西,都看成是一种增进你上进的缘分。人家骂你,你很开心,锻炼你的耐心。人家打你,你也很开心是在消孽障,把自己的思维全方位的转变成增上缘。自此以前三地,总修大乘三摩提。救 度众生就是修大乘佛法,因为前三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是修大乘的三摩提,三摩提是断禅,不信习 气。一个人能定下来就是禅定。就是在禅定的时候,把所有的妄念,杂念都要去掉,但是在坐禅的时候你的脑子能不能空?是很难做到空的, 而前三地菩萨,把禅定都要断掉。

灵魂进入了人的躯壳之后所有的感知叫初发心,即刚刚开始的心叫初发心。佛性就开始运转了,开始运转之后就是始。始觉开始有境 外觉,内觉和直觉的递定。境 外觉就是你对外面的感觉。内觉就是你灵魂的感觉。直觉就是你自己灵魂和肉 体直接能感受到的称之为觉。别人给你讲话,一个动作能让你有一个直接的感觉,这个就叫直觉。

相应到宇宙的本初,就是说当你的境 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是这个地球的本初,人的良心本性适合这个宇宙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 满无上正等觉。师父给你们讲过要先有觉,才能悟,当你不觉的时候,是永远悟不出道理的。当你感觉到这个人好,你才悟出这是一个好人。当你感觉这个人是坏人的时候,是先觉,而后再悟,所以叫觉 悟。而一般的人之相,是不觉。 一般的人所感觉的东西叫人相,而一般的人是不觉。什么相的人是不觉 悟呢?例如:我们说人都要追求和平,而世界上天天都有打仗,你们说这些人觉 悟吗?人追求的是和蔼可亲,要以善待人,有些人看见人就讨厌,如果天天这样做人,人就会变。如果天天去做那些没有 意义的事情,知道抽烟对肺不好,还要拼命抽,这叫不觉,所以真正有觉 悟的人,才称得上是觉 悟者。

今天给大家讲三地菩萨,师父先把三地菩萨的境界告诉大家,三地菩萨也叫明地。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持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证胜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随闻思修是随着你的见闻,耳闻,鼻闻等等,此地菩萨是只要看见什么东西就会思考,然后佛法自然显现,然后什么都明白了。三地菩萨是闻觉知,是闻后先会感觉,你们可能会问师父不是要空吗?还要去感觉吗?你们搞错了,这是境界不一样,这个空是指在人间学佛让你们空,而现在给你们讲的是三地菩萨。见闻思修照法显现,就是当你的正思维产生了之后,明白如何修正。就是把人间的一切所有的善法,做法,全部都可以显现和对照,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

三地菩萨可以看出人间的一切好和坏(这不是指人间认为的好坏,而是上升到用佛智慧的理念),会立刻显现出来和明白, 故名明地。智断心迟让智慧能够判断和理解你的心。“迟”在这里讲的是心地稍有一点不正。你的智慧会立刻断定你心中的正和不正,也就是宇宙空间任何事情和道理菩萨都知道。修忘就是修掉你所有不好的事情。修忘失无明尽,三地菩萨可以把人间的所有的东西,经过他的大智慧,全部看穿,完全明白道理。证明已经胜有的功德。“胜”在这里是指拥有的意思。证胜功德,就是你的功德全部有了,就像一个人没有欠债的时候,挣来的钱全部都是自己所拥有。

当你欠人家钱的时候,你赚来的钱要先还给人家,而你不能拥有。菩萨为了忍波罗蜜为增上,就是为了到达彼岸,为了能够提升境界,什么都可以忍耐。增上就是把任何不好的东西,都看成是一种增进你上进的缘分。人家骂你,你很开心,锻炼你的耐心。人家打你,你也很开心是在消孽障,把自己的思维全方位的转变成增上缘。自此以前三地,总修大乘三摩提。救 度众生就是修大乘佛法,因为前三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是修大乘的三摩提,三摩提是断禅,不信习 气。一个人能定下来就是禅定。就是在禅定的时候,把所有的妄念,杂念都要去掉,但是在坐禅的时候你的脑子能不能空?是很难做到空的, 而前三地菩萨,把禅定都要断掉。

比如:你心里有一件很难过的事情,自己告诫自己不要难过,想想师父教我的话,让自己的心定下来,定定定。。。实际上你在定时候,因为脑子里有这些事情,你才不能定下来。就像有些人说我要忍耐,我要忍耐,其实,心里越想忍耐的人,是越不能忍耐的。真正能忍耐的人,不用想,就能忍耐下来,不要克制,自然就能克制,这是平时修 炼所为,真正的禅定是连禅定都不要,都是空的。障方便生死果报,障就是障碍,阻碍,方便生死果报就是有生死果报,障生死果报,就是阻碍住,障碍住生死果报,就是没有生死果报了。生死果报是正常的,现在在前面加一个“障”字,就是把它堵住了,没有了。得大净果也,就是得最大的干净的果报。这个生死果报没有了,就是脱离六尘,就换来了大净果。驱除那些低 劣的果报,修正思维,行为中的误区,而获得一个最干净的果报,叫大净果。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给大家讲三地菩萨最初的境界,具体的有关三地菩萨下一次再继续给大家讲解。

恭录  白话佛  法 第二册  学习先有觉,才能知道悟



  • 佛教名词《入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答:三摩地是梵语音译。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据《大唐西域记》载,...
  • 佛教名词《入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答:三摩地也就是三昧正定。就是一般来说,我们讲奢摩他、毗婆舍那、三摩钵提三个阶段。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止观并运这叫三摩地,一般来说是指止观并运,也可以叫三昧。三昧指的是正定、正受,就是不受一切受。本来我们是执着人情来往,但当你从有入空了以后,就知道一切法空,这一切世间的...
  • 普陀山有什么景点
    答:1、海湾春晓 海湾春晓指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部山湾为梅湾,也称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映衬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为“海上罗浮”。2、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
  • 描写普陀山风景,具体
    答:小知识:“入三摩地”:佛教名词,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从短姑道头上岸后,佛顶山的山门步行到慧济寺的香云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间有“...
  • 在佛教中怎样理解λ四摩地?
    答:阿弥陀佛。念佛达到三摩地就是七地以上菩萨了,没听说过四摩地。
  • 佛教用语:不灭谛土 是什么意思?
    答:”如十二因缘,佛陀要观察如是十二因缘,由无明起各个为因、为缘引生未来无量生死苦恼。也是要佛子体会其缘起性空。唯识宗,则须体会、观察阿赖耶识不生不灭之体性。舍弃一切执着,如弥勒菩萨求证“唯心识定入三摩地”。需要舍弃对于阿赖耶识的执取和建立“阿赖耶识”是“我、非我”等邪见。
  • 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之说,真.的吗?
    答: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
  • 我很喜欢拯救世人的观音,很想了解一下,观音前世是什么?他是如何修...
    答: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
  • 什么是耳根圆通?
    答:‘入’是佛法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表示人的各器官与外界接触的现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谓‘六入’,那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及脑意识与外界思想的接触的总称。此处的‘入’则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动震著耳膜,使人发生有声音的感觉的现象。‘流’的意义是‘不住’。金刚经里常提到‘不...
  • 名词解答
    答:在《楞严经》中,弥勒菩萨曾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知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婆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