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地质工作发展趋势及几点思考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1
关于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罗永国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5)
2002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地质工作正面临4个方面的重大转变,通过这一系列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就当前我国地质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
地质科学严格地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比当前任何一门据认为是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多得多,理论概括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得多。为了研究和解决一个重大地质问题,往往需要采用多学科、多兵种的技术手段。当前,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中用来解决重大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总体上严重滞后。人类目前的智力成就,以及任何一门成熟科学的先进理论和高新技术,暂时都无法解决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和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演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尚需时日。只有不断提高人类的智力成就和探测地球内部的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对其他星球的了解程度,这些问题才有望得到真正解决。
另一方面,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在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富所产生的影响上,地质科学比当今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博大、深刻和长远。而且,与其他科学相比,地质科学应当是一门“大众化”的科学,在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上远胜于其他科学。
可是长期以来,这一点却从未得到人类社会的认可。这是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人们对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对他们生存具有的重大影响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当然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但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地质界自身做出努力,使其科学成果和工作业绩更加贴近人类社会,贴近实际生活。只有在人类真实感受到这些成果和业绩使其获益匪浅的时候,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才会在人类社会中生根、开花和结果。
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各国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还必须研究并解决可相容发展的问题。所谓可相容发展是指在经常性变化和突发性事件的影响下容许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可能性,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在用自己的智力及才能创造巨大财富供自己享用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并严重危害着整个生物界的存在。
当前,危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自然作用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两大部分。这里不去讨论自然作用因素对生物界带来的危害,而只是概略地研究一下人为活动因素对人类自身带来的惩罚。
在人为活动因素中,急剧改变环境的两大重要因素是对矿产资源的极度和无序开采,以及发动使用高科技高强度杀伤性武器的战争。两者不仅直接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更为致命的是使空气、土壤和水被严重污染。这种污染绝不是短暂的,不是轻易能够根除的,而会长期隐存着,成为长期危及人类和动植物后代的隐形杀手。这样一来,使得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危险的状态之中。环境污染正在直接和间接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中引发各种新型疾病,而人类适应这种突发事件的速度和能力却不是无限的。
地质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迄今,地质界对这类问题不是没有作出反应就是反应迟缓,未能冲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旧框架。对人类面临的新威胁,地质界应当有所作为,力求走出过于专业化的狭窄圈子,面向社会现实,主动涉及更广泛的领域,这是使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得到整个社会认可和受到更大重视因而使其富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出路。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将会继续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最紧迫最复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制定并切实执行正确的矿产资源政策,才能解决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的局面。运用现有的地质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力求在找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后仍然是解决矿产需求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然而,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以及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长的今天,如果仍旧只是把找矿上的重大突破作为我们制定今后矿产资源长远发展战略的惟一立足点,那就显得很不相宜了。在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原则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这已得到公认。一种矿产作为有用物质,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并且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确定并加以利用的。当这种物质含量低于某数值时就不是矿产,就不是一种有特定用途的物质了。比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是在具备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才成为可以利用的矿种。这些矿种不像动植物是可以再生的。因此,矿产资源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取尽用光的时候。但是,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表现在管理上和政策上采用了与可再生资源相同的做法,在开发利用上采用了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开采方式。
2.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周期长和风险大的原则
矿产资源的积累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矿床的发现,也必须经过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经过普查评价工作和最后的勘探工作才能得出有无矿床存在以及矿床大小的结论,但往往需要多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
地质找矿工作的风险大。经过上述长周期的地质工作之后,如果能够作出有矿床存在的结论,则所做的工作、投入的人力、花费的时间和财力就是有效的。如果得出否定的结论则是无效的,而出现否定结论比得到肯定的结果在概率上更大。这种周期长和风险大的情形,在其他产业部门是较少见到的。
3.区域地质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基础的原则
各国的长期实践清楚地证明,开展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开展中比例尺和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工作,是进行矿产普查及评价的前提条件,是指导找矿工作的基础。缺乏这种工作,矿产勘查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4.发展高尖精技术,使矿产资源使用量降至最低限度的原则
从主要矿产资源拥有量和保证程度的角度出发,大体上可将世界各国分为矿产资源“富国”和“贫国”二类。长期以来,资源“贫国”通过发展“高、尖、精”技术来减少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以减缓由于矿产资源短缺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压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设备型工业转变为以电子技术为核心,节省能源和资源的高新技术工业。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因矿产资源短缺,以钢铁为首的原材料工业减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出现了从“重、厚、长、大”的工业时代向“轻、薄、短、小”的工业时代的转化,以便力求减少矿产资源使用量。在进行这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视从宏观上调节地质工作布局,使之与高新技术工业协调发展,合理超前,为保障日本“稀有金属”(包括所有的铁合金金属、部分有色及贵金属、部分稀散元素和全部稀土金属)的稳定供给提供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采用高尖精技术大大减少了矿产资源使用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于找到了若干个新的矿床。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方法及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即使资源“富国”也会变为“贫国”。因此,从长远考虑,任何国家都不能滥采和滥用资源,应当走尽可能减少矿产资源使用量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部门肩负着重要任务。对于向高新技术转变来说,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类型及数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满足新的资源需求,是地质部门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
5.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减小因矿产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原则
工艺技术的进步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后制定矿产资源政策时,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认识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
矿床多具综合性成分,因此,综合开发利用具有极大潜力。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开发利用一些被认为无利用价值的矿产,如选矿及冶炼废料和中间产品、矿井中的矿化水等等;为了满足工农业和人类社会的需求,除采矿外,还应开发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其他地下资源;为了解决日趋紧张的能源问题,在开发矿产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地热能。实践证明,从综合开发的角度出发,只要采用综合性措施,就能在开采主要矿产的过程中,顺便开采伴生的其他矿产;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只要采用一些工艺方法,同样可在工业利用主要矿产的同时,从综合性矿石中开发伴生的有用组分。因此,综合开发利用矿床是无须增加多少成本即可大大增加矿产资源数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提高矿石组分提取率是扩大矿产资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绝大多数矿产在制成最终产品之前,在开采加工过程中有用组分平均损失35%~55%,有时高达60%~70%,其中2/3以上是在加工阶段损失的。由于工艺上的原因,黑色冶金工业损失金属矿物约20%,有色冶金工业约40%,稀有金属冶金工业约50%,从矿石中附带提取的分散元素通常不超过10%~15%。为了提高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积极配合冶炼过程开展工艺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因此,对矿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提高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是实现贫矿变富矿、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以及无矿变有矿的最重要途径,是扩大矿产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的提高,可以达到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如果不采取这两种措施,矿石中的许多组分就会进入水体和土壤中,使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而由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因此,对矿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提高矿石有用组分的提取率,不仅起到了扩大矿产资源量的效果,而且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6.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
由于矿产资源不均一性和经济全球化,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形势不可阻挡。实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是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1)必须坚持库存战略储备与地下战略储备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应对国际风云突变事件特别是战争的紧急情况,国家必须拥有必要矿种必要数量的库存战略储备。为了应对持续时间长的紧急事件,还必须将国内某些矿种具有一定探明储量的矿床暂不开采留作出现紧急情况时再行开发利用的地下战略储备。
(2)必须坚持国内找矿和国外买矿相结合,但以找矿为主的原则。这样做既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为了应对发生战争的紧急事件。中国是一个面积很大、具备各种有利于矿产富集条件的大国,同时,许多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和找矿力度还很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积极开展工作,找到各种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矿产应当不会有太大困难。从国家安全着想,绝不能放松而是应当大力加强国内的找矿工作。
同时应当承认,中国又是一个人口近13亿的发展中大国,如果只是依靠国内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主要依靠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积极购买急需的国外矿产资源。当然,采取以从国外买矿为主的方针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财力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这样做会使世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导致国际矿产品市场动荡不安,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出现诸如战争之类的突发事件时,在国家受到外部封锁的情况下,靠到国外买矿来维持社会稳定和保卫国家安全,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
7.能源和饮用地下水优先的原则
当今世界,除战争外,最令人忧心的是恐怖组织发动的各种突袭事件。一些国家的地质部门近几年来针对战争和各种恐怖活动可能对本部门承担的工作领域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必要的应对措施。
在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从保证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在矿产资源保证方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能源和饮用水的安全供应问题。
目前,世界能源主要靠煤、石油和天然气,但其资源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枯竭。水力发电是世界上非矿物燃料的主要能源,已得到广泛开发利用,但它在世界总能源需求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可以替代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核能虽已开发利用,却未得到广泛利用,而太阳能和风能虽是可再生能源,但规模有限且受当地气候条件限制,因而只能断续用于发电。另外一种重要的能源是氦-3,但其巨大资源量是蕴藏在月球上,人类近期无法开发利用这种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资源。它主要分布在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内。由于它分布广、规模大、埋深浅、勘探费用相对较低而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潜力。据估计,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约为1.8×10~2.1×1016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总储量的两倍。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巴西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能源储备战略角度考虑,作为政府行为,投入巨资,相继开展本国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调查研究和资源评价。一个深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开发的热潮正在全球兴起,全世界都在期待着这种新型能源早日造福人类。
地球上有待开发利用的替代能源是地热能。地热的赋存形式很多,除热水和热气外,还有分布更广和更为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和岩浆热资源。热水和热气已为一些国家开发利用,但资源量较小。据计算,美国干热岩资源底数为1000万与1300万夸特(1015英制热量单位)之间。1982年世界能源消耗量略低于250夸特,估计全世界矿物燃料(所有形式加在一起)的储量大约为36万夸特。即使只考虑地温梯度高于45℃/km那些地区的干热岩资源底数是65万夸特,这也远远大于全世界加起来的矿物燃料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干热岩是一种未开发的能源,它可保证整个人类获得数千年的能源供应。
在地热资源中,岩浆热的重要性仅次于干热岩。据估算,在美国深度不到10公里的地壳中残存的熔融岩浆或部分熔融岩浆含有的热能量为5万~50万夸特。这种潜在岩浆热资源的估算值比美国矿物燃料的资源量要大,大致是美国年度能源总消耗量的650~6500倍。
干热岩和岩浆热资源加在一起,无疑是人类可以长期使用的宝贵财富。20世纪70年代初,将干热岩用作一种实际能源的概念几乎被视为一种纯科学幻想。在随后对美国芬顿山做了15年以上广泛的试验工作之后,这种概念的可行性已被证实。开发这种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促使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积极可行的计划。岩浆热能的开发试验工作也在积极展开。今后的目标是要克服现有的障碍,以便工业部门能够实际开发利用这种能源。可以预期,这种能源的实际利用对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将会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国家对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供应问题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尤其以俄罗斯最近几年的研究最为突出。长期以来俄罗斯许多地区是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的供水源。随着工业活动不断加强,地表水受污染的情形已屡见不鲜。据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的研究,如果恐怖组织对地表水系统进行攻击,比如施放各种毒剂和致病细菌,脆弱的现有饮用水系统将不堪一击,全部报废。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应当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做出长远规划。地下水是饮用水最安全的供水源,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8.开发新型替代品的原则
在人类发展史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先不被认为是矿产的东西后来变成了有用的矿产。比如人类在17世纪将煤用作燃料,到19世纪中期发现石油可取代煤用作燃料,到20世纪中期又发现铀是一种强大的能源。
大量事实说明,虽然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却是可以不断更替的。人类将以往认为的非矿产变成矿产的事例层出不穷,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开拓新型矿产资源应当成为今后扩大矿产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还要积极提倡和大力推行“发展代用材料”的思想及相关措施。长期以来,用一种材料取代另一种材料始终是工业部门的正常业务。代用材料的出现,不仅可以扩大资源,而且会使某些矿物原料失去实际意义。像资源短缺的白云母,可用相似性能的氧化物和蛭石等加以替代;由于研制成功一种玻璃纤维来代替天然资源奇缺的蓝石棉,使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取消了蓝石棉的战略储备;由于人造金刚石和其他超硬材料的出现,原属战略矿产资源的刚玉完全被取代了。一些国家正在利用有机合成方法生产各种合成材料以代替部分钢、铝、铜和其他短缺金属。当前,许多国家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发展代用材料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因此,在制定我国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时,应当把发展新型代用品作为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予以重视。
三、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开辟新的找矿领域
加大国内找矿工作的力度,是扩大我国矿产资源最切实可行的措施。
1.陆地找矿
我国陆地部分不同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同,以东部地区研究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与此相对应,矿产研究程度和找矿水平也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矿产分布深度有地表、浅部和深部之分。依此标准来看,我国东部地区虽然不排除找地表矿和浅部矿的可能性,但应以找深度较大的矿床为主;中部地区仍应注意找地表矿和浅部矿;西部地区找地表矿的潜力很大。
因此,从找矿潜力来看,并且考虑到我国建设战略西移的发展要求,必须确立并坚持贯彻东、中、西部相结合但以西部为主、中部次之、兼顾东部的方针。
西部地区虽然找矿前景极大,无论是能源(包括油气、煤、铀和地热)、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都不例外。但是,在全面大力开展找矿工作之前或同时,需要大力提高西部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包括消除1:20万比例尺国家地质图的空白区,以及对已老化或者质量不高的1:20万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更新,特别是对那些找矿前景好的地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测量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地质调查为普查、评价和矿床勘探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2.海区找矿
从陆地找矿转到海洋找矿,是我们今后扩大找矿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海岸线很长,沿岸可以找到各种重要的砂矿。我国四大海域的大陆架面积很大,已经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藏。可以坚信,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还会找到更多和更大的油气藏。在我国南海地区找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景乐观。
太平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金属矿产。锰结核的总储量约30000亿吨(而且每年大约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92亿吨;多金属软泥-热液硫化物矿床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调查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它含有铜、铅、锌、铁、锰、银、铀、钍等金属元素,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把加速勘探和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作为满足未来矿产资源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推测,在本世纪,海洋矿产将会成为解决人类矿物原料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我国除了抓紧大陆架的矿产勘查及开发之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太平洋底相关地段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做好开发利用这些矿产的前期准备及试采工作。
四、加强立法,促进地质工作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转换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驱动机制是计划驱动,决策方式是上级或单位领导决策,成果评审验收是达标评价,责任对象是对上级负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驱动机制是需求驱动,决策方式是民主和科学决策,成果评审验收是效益评价或价值评价,责任对象是对公众负责即对纳税人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体制下,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明显不同。当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地质工作管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法制要健全。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地质矿产工作管理缺乏法律方面的制约。因此,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必须抓紧地质工作管理方面的立法。俄罗斯地质部门一开始就做了这一重要工作,为以后地质工作管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国家的矿业法。至于说到更具体领域的立法,各国情况并不一致。总体上讲,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的制定,俄罗斯做得比较全面和系统。这种差别可能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欧各国的地质学家在欧洲地区开展地质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古生物鉴定、地层划分以及区域地质测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理念和共同遵循的准则,随着欧洲一些国家向外侵略扩张,将这些理念和准则带到了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其结果是,在都是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这些理念和准则成了许多国家地质工作中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规定。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做法,使得许多国家无须再对这些领域的工作进行立法。
我国和俄罗斯的情形与上述国家不同。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有40年左右,前苏联执行这种体制的时间达70多年之久。在这段时期里,从事地质工作的几代人(包括管理者在内)对上面提到的那些“约定俗成”规则以及对相关工作的法律问题都没有形成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约定俗成”的做法虽然在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发展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做出应有的及时反应,这种缺乏“时代感”的不变性使它在某些方面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另外一个问题是,它所具有的“灵活性”或“自由度”的可变空间过大)。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需要一定的时间。领导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了“领导拍板”的运作方式。要使领导决策转变为民主、科学决策,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领导决策和民主、科学决策的矛盾和斗争。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加强国家对地质工作管理的全面和系统立法就显得特别必要。只有这样,我国地质工作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
罗永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张慧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 北京 100037)
摘要 近年来,地质工作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加,新技术的应用、人员结构变化都已对生产环节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地质资料的出现。同时,资料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标准与实际不匹配、机制运转不畅的现象,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这样既不符合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更不利于其服务化地提升。笔者根据资料管理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现行资料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加以阐述,试图探寻现象发生的根源,希望能对资料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 勘查投入 变革 信息 地质资料汇交
1 引子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4年起,全国地质勘查投入明显扩大。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都已都投入到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许多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项目,采用的技术手段更趋综合化。除了技术层面的变化外,工作的主体——人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论是其在思维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还是人员专业、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生产环节广泛存在的变化,对应产生出来的大量地质资料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内容信息、规范要求、载体形式、软件环境等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样在地质资料服务环节亦是如此,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
这些显著的变化对地质资料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如何能使大量复杂多样的地质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加工,从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面对如此现状,作为地质资料工作者,首先需要对目前整个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一清晰的认识,深入挖掘出问题根源的所在,对于地质资料工作的突破性发展定会大有裨益。
2 资料汇交工作中的几点问题
资料汇交工作处于资料管理的最前沿,只有汇交顺畅,其他后续环节才能得以正常运转。目前,该环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也是资料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系列问题,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2.1 信息资源获取难
近年来,全国在地质勘查方面的投入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投资渠道不同,汇总统计单位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截至目前,从全国层面还未形成资料管理服务的信息资源统计平台,统计方式不全面,汇总接口不统一。总体上是各自为战,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无法及时获取。统计内容包括投入经费的完全数目,工作目标和类别,每年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各类计划项目数量、原因,按期需要提交的资料细目等,这些与资料汇交相关的信息均不能得到准确而有效地掌握。作为资料管理部门就只能被动接收,所接受的资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确保其质量,位于下游的馆藏和服务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高质量的资料减少,高品质的服务只能是空中楼阁。
2.2 汇交与制作不协调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大致理清汇交格式与馆藏要求的区别。笼统地讲,馆藏要求也就是为了使馆藏资料得到更加有章地保管,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制定的相应的格式要求规范,所有馆藏资源必须符合本馆的要求。汇交格式是内容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形式上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先有汇交格式再有馆藏要求,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应各司其职,汇交人负责提供全面的合格的资料,资料管理人负责将资料转换为符合馆藏要求的格式。馆藏要求要主动与汇交格式去接轨,主动为生产服务,而不应该为了达到馆藏要求而反向单边设置汇交格式,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在最短周期内将最新的成果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进行数据转化并提供社会服务。目前在资料汇交环节当中,一些问题尤为突出。
现行的汇交要求中,电子文件大致可分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两个大类。其中源电子文件就是在生产环节所形成的原始文件,只要通过技术专家的审查,就已经满足了任务要求。而存档文件是为了资料管理而设置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属于馆藏要求。目前在资料汇交中,将存档文件的制作过程转移至资料汇交人,这种思路本身值得商榷,无形中给汇交人增加了许多负担。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信息丢失、图元变形等,这也成为当前资料制作环节、汇交环节和验收环节工作量最大的工作环节。格式转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并造成资料在一定周期内的不同程度的积压,导致众多后续环节的推进速度迟缓、效率低下,继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全面开展,这是目前在资料汇交中最不协调之处。
2.3 地质专业问题增多
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只有经过审查验收的资料才可以进行汇交,即汇交来的资料应是符合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的。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地质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出现的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报告正文中的专业术语错误率增加、错字率增多,重要地质信息存在错误或遗漏,附图中地质体用色不符合技术规范,四角范围坐标有误等,忽视版面设置、布局等细节的技术要求,美观得体更无从谈起。此类问题本应由专家组审核出的内容却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已顺延至验收资料整理环节,从形式上说不属于资料管理的责任,不会直接影响汇交工作,但对于馆藏资料的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末端的服务环节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4 汇交意识淡薄
按时高质量地汇交地质资料是法律赋予资料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守。目前普遍存在消极汇交的现象,包括资料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都存在此种思想。资料拖欠严重,汇交资料以次充好,可参考性低,深深地影响着馆藏资料的质量和社会地位。
除去主观因素外,客观存在的体制缺陷是造成该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管理部门过分强调义务而忽视汇交人的权利,势必会引起汇交人的消极应对。资料汇交后,其所有权就归资料馆藏机构(代表国家)所有,但在提供服务时却不能充分考虑汇交人的利益,在一些重要信息的保护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未完全照顾各方利益,使汇交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影响了汇交人的积极性,变相地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另外馆藏机构自身位置尴尬,对管理、服务中众多不合理现象不能做出及时地处理,一个问题的处理需要周期比较长,这样的工作方式下,其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
汇交意识的淡薄,造成的问题主要有:拖欠汇交、汇交方有意屏蔽重要信息、以次充好等,严重影响了馆藏资料的质量,降低了馆藏机构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也是资料催交长期无疾而终的症结所在。
3 几点建议
3.1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平台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平台,或自建或共享,全面收集有关信息资源,保证与资料有关的所有信息都能得到及时准确地掌握,为资料汇交、资料管理奠定基础,变被动为主动,逐渐提高馆藏机构自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资料管理工作,必定会使整个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2 修正汇交要求
修改或制定更符合生产和资料管理的汇交要求,不能使其成为资料汇交工作的屏障。要做考虑的包括:存档文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如果需要应由哪个环节实施更为合理;多样数据格式转化为一致性是否真正需要;转换前后的数据资源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有何种区别等。
要求的制定不但要满足当前的资料工作需要,更要具有超前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起国标或行标技术体系,以成为较长一段时期内的行业规范依据,尽可能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出现。所有原则都要有基础依据,考虑问题要全面广泛,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单位做调查研究,特别要注意听取和采纳基层生产单位的意见。
3.3 呼吁完善技术审查监管制度
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审查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专家意见既要尊重客观实际,也应该保证其真实可靠,还应该全面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也应加强自身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把好头道关,确保提交成果的质量。充分完善审查监管制度,确保所有资料都能真实、高质量、完整地、美观大方地表达出来。
3.4 设置专题研究
设立专题研究课题,多做一些关于资料业务的探讨性项目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行业或国外的相关先进经验,权衡各方利益,研究建设利益分配体系,应偏重于保护资料形成单位的既得利益。目的就是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充分提高汇交人的积极性。加强资料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强化资料馆藏机构的执行力,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工作效率,提高资料管理人的积极性。
4 结论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排头兵,是地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集群化、产业化”开展的基础。面对目前出现的各类繁杂问题,需要资料管理人有清晰的思路,把握好工作的主和次,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并努力促使各种不利因素向好的一面转变,地质资料工作定会赢得更多发展的空间。

刘 树 臣

一、对当前国内外地质工作总体形势的基本判断

地质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在保障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工程基础和防治地质灾害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全球地质工作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地质工作的发展随着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19 世纪 30 ~40 年代和 20 世纪 50 ~60 年代都曾出现过快速发展时期,自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地质工作逐渐走出低谷,近几年更是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

在 19 世纪 30 ~4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需要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并为各项建设提供地质信息,但这一时期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地质填图和矿产评价。20 世纪 50 ~ 60 年代,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现代地质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从整体认识地球,同时许多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对油气资源的旺盛需求,掀起了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大发展的浪潮。这一时期地质工作的重点是油气地质、矿产地质、海洋地质等。20 世纪 70 ~ 80 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强度有所减缓,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地质工作的重点由 “矿产型”拓展或调整为 “环境型”。国际地质调查机构随之出现结构性调整,重新确定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地质调查机构定位于科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服务,以美国地质调查局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在经历了 “生死”考验之后,重新确立了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进入 21 世纪后,全球地质工作和矿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一是能源和矿物原材料需求旺盛,资源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石油、金等为代表的矿产品价格飞速攀升,拉动地质工作和矿业快速发展; 二是矿产资源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矿产品贸易活跃,资源安全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国际矿业和地质工作合作与竞争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三是全球矿产勘查市场活跃,勘查投资迅速增加,新的储量和重要矿床不断发现,世界主要矿产保证程度提高,如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在最近 10 年 ( 1996 ~2006 年) 都增长了 20% 以上,1995 ~ 2005 年,铁矿石、铜、金储量分别增长了61% 、54% 和 48% ; 四是高新技术引领世界地质工作,信息技术、现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遥感技术广泛应用。

2. 我国地质工作总体上与全球地质工作发展同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地质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国务院 《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危机矿山找矿计划和地质勘查基金等的实施,使我国地质工作总体上与全球地质工作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可以概括为: 地质工作正在走出低谷,地勘经济快速发展,矿业行业利润增长迅速; 地质找矿深受重视,勘查投入主体多元化,勘查经费快速增长; 矿产勘查新发现不断,储量有新的增长,国内矿产生产和供应能力增强; 地质工作融入地方,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矿业总体走向繁荣,地质工作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正是由于地质勘查投资的大幅增长,中国重要矿产的储量最近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 ~2006 年,中国 45 种查明资源储量的主要矿产中,36 种矿产储量增长,45 种主要矿产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的占80%。其中,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 13. 7%,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增长 12. 6%,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增长63. 6% 。基本扭转了本世纪初期出现的储量入不敷出的局面。

矿产品生产增长加速,国内供应能力增强。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由2001 年的 12. 09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 2006 年的 22. 1 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12. 8%; 同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 13. 09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 24. 6 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3. 4% 。石油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天然气产量连续 3 年增长幅度在 20% 左右,带动了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2006 年,全国主要矿产品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其中,氧化铝、铁矿石、天然气、生铁、钢材、粗钢、10 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等增幅均高于全国工业生产增幅。一些主要消耗钢材、铜、铝等行业,如汽车、工程机械等增长幅度均在 20%以上,继续拉动主要矿产品需求扩大。铁矿石价格连续大幅上涨,刺激了国内铁矿行业的投资和开发,铁矿石产量大幅度上升,远高于同期粗钢产量。2006 年,我国铁矿石和粗钢累计产量分别为 5. 88 亿吨和4. 23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38. 0% 和 19. 7% ,其中铁矿石产量增幅比 2005 年上升12. 7 个百分点,大量低品位和超贫铁矿的开采利用,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铁矿石供应紧张的状况。

但是,地质工作发展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实质性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地质工作体制仍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地质工作作为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的多功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从下文所述世界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中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二、世界地质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产品需求旺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对地质工作影响巨大,致使世界地质工作的驱动机制、运行体制、主要任务、技术手段、服务意识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需求驱动、领域拓宽、技术先导、服务优先、政企合力、大小分工。

1. 需求驱动———公益性地质工作驱动机制由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国地质调查工作的驱动机制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 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为目的,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为基点,以国家需求为主导、社会需要为动力。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全面的地质信息和产品。

以往的地质调查工作基本上是 “供给驱动型”,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根据自己拥有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等能力,提供相应产品, “用户”的需求从属于地质调查人员的条件和能力等。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成果的表达形式,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像英国、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或传统地质工作发源的国家,在地调机构成立百年后,传统地质工作的社会作用正在削弱,传统地质领域的投资不断萎缩,这正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世纪末世界地质工作不景气的根本原因。为此,各国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及时转变驱动机制,从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供给机制,转变为社会要求什么、用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驱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体现地质工作的价值,以求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承认。

现在,用户的需求决定了地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世界多数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定位于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主要任务是: 基础地质 ( 调查和研究) ,矿产资源 ( 包括油气等) 调查评价,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资源管理和地球管护。这实际上是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面对压力和挑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

2. 领域拓宽———地质工作涉及领域不断拓展,从以找矿为主的矿产资源型,转变为兼顾资源与环境保护、灾害减轻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社会型

地质工作重点发生变化,特别是发达国家正由矿产资源型拓宽或转向社会 -环境型,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地质学向 “大地学、大资源、大环境”方向发展,不断扩展研究方向及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工作重点向环境和灾害领域拓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种需求,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的工作重点正在发生变化,灾害地质、城市地质、水文地质等迅速发展。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思想是: 从以往重点研究调查非再生资源转移到水文和灾害等方面,把重点放在经过精心挑选的 7 项工作上,即水量和水质、灾害、地理和制图信息、环境污染、土地和水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传统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资源技术评价为主,转变为环境评价、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为了保证美国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美国国会责成地质调查局制定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计划,其目标不仅要解决 21 世纪矿产资源供需问题,而且要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与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该计划明确是一项可供国家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与矿产供应决策使用的矿产资源与环境研究计划。战略重点由以往重点调查研究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数量,转移到矿产资源的质量和可供性。具体来说,要满足用户在如下方面对矿产资源信息的需求: ① 土地利用的明智管理; ② 公共卫生和安全; ③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④ 矿产供应与国家安全;⑤ 保持繁荣和提高生活质量。

地质工作的重点在发达国家已经转移,但在发展中国家,解决矿产资源问题仍然是相当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3. 技术先导———地质工作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新技术正在引领和推动发现更多的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为此,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深部矿、隐伏矿和难识别矿的新技术新方法。现代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引起矿产勘查手段的巨大变革,大大提高了矿产勘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在大陆深部、深水等寻找矿床的能力,技术先导的作用日益显现。现代矿产勘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地球化学技术,而这些技术综合的成功核心是信息技术。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CSIRO) 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称为 “玻璃地球计划”,目的是研制在线技术方法,特别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地质模拟技术,“使澳大利亚大陆地表 1000 米及其发生的地质过程变得透明,以便可以发现澳大利亚下一代巨型矿床”。澳大利亚采矿工业和研究团体形成了一个合作联盟,即矿产预测发现合作研究中心,以解决澳大利亚矿产勘查预测相关问题,研发预测矿床位置的新方法。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自1989 年开始实施的勘探技术计划 ( EXTECH) ,旨在通过开发综合的区域和矿床尺度的地质模型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和设备,改进应用于勘探的概念和技术,从而促进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加拿大安大略省实施矿产勘探技术计划 ( OMET) ,目的是研制可以帮助在复杂地质区发现下一代矿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 服务优先———公益性地质工作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并从以采集基础地质信息向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方向转移

地质工作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地质工作必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地学信息和资源保障,促进地学有关产业的发展。这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 ① 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的地学信息,公益性地质工作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突破口是开展关键地段大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及特殊需要的多目标地质填图; ② 促进地质工程市场发展的地学信息,城市建设和城市化、重大工程、水利、水电、道路、桥梁、隧道等建设所需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稳定性评价等基础地学信息; ③ 能源和矿产品供应、加工合成的冶金化工工业、建材工业及建筑和房地产业、矿泉水及特殊地质材料的医疗保健业、支撑特色农业的土壤地球化学工程等所需的地学信息。

为了实现服务优先的宗旨,各国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巨大努力: 一是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将海量的地质调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存储、管理,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时出图; 二是加强网络建设,更加有效地传播和宣传地质科学和地质调查成果信息; 三是改革成果内容的表达方式,为公众和决策提供通俗易懂的信息。

英国地质调查局战略思想的显著变化表现在: 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于新战略之中; 强调应用知识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 强调通过 Internet 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建立元数据索引。努力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通过 Internet 的电子信息进行传递。美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用户服务政策,努力提高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产品的水平,每年召开用户听证会,了解用户的需求,使服务更具针对性。研发 “按需出图”的地质信息系统,转变成果发布方式,有效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电视等通讯技术,广泛宣传地质调查成果。

5. 政企合力———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地质工作不断发展

从国际地质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对于矿业大国而言,一般呈现出中央政府、省 ( 州) 政府和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等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地质工作的不断发展、促进矿业繁荣的局面。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各级政府,特别是省 ( 州) 政府非常重视促进矿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满足国家对矿产资源信息的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需求。一是开展并不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为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信息和资料; 二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地质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商业性地质工作行为,保护商业性地质工作者———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开展开拓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提高保持地质工作的动力和技术支持能力。除了开展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外,政府往往还开展一些重要的开拓性项目,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展了 “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计划” ( MRSP) ,最近又开展了 “矿产资源工程”( MRP) ,其长期目标是确保未发现的矿床潜力得到最新的定量评价; 确保有限考虑的联邦土地得到最新的地质环境评价; 确保得到可靠的地质、化探、物探和矿产地数据; 确保获得国家安全需要的矿产生产和消费长期数据。澳大利亚联邦工业、旅游与资源部 2002 年推出 “通往发现之路———矿产勘查行动议程 ( MEAA) ”,组织对矿产资源勘查状况进行调研,重点解决4 个问题:① 勘查区的土地准入; ② 勘查筹资; ③“竞争前”地质科学数据资料的质量和可得性; ④ 人才资源。围绕解决深部找矿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澳大利亚成立了矿产勘查技术中心 ( AMET) ,政府机构与企业和大学合作开展矿产勘查新技术研发。

企业投入大量的地质勘查经费,不断发现新的矿床。国际商业性地质勘查费用不断提高,一些矿业公司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价格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加大了对矿产勘查的投入,如2006 年戴比尔斯和英美集团矿产勘查的投资分别达到2. 9 亿美元和2. 7 亿美元,著名的三大铁矿石生产企业———淡水河谷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勘查投入也都在1. 5 亿美元以上。在2002 年矿产勘查跌入谷底后,最近 4 年连续大幅度增长,2006 年比 2002 年增长了近 3 倍,约 295%。

6. 大小分工———大型与小型公司在矿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大型公司垄断地位加强,小型 ( 初级) 矿业公司在推动矿产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矿产勘查的主体———矿业公司来看,一方面公司兼并日趋活跃,大型矿业公司的垄断地位不断加强。1996 ~2005 年,全球贱金属和金并购额超过 1100 亿美元; 2005 年大型矿业公司并购达到顶峰,涉案金额 428 亿美元。矿业公司的大规模联合和兼并,使得全球矿业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对全球资源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如世界铁矿石前三大公司所占份额由 1975 年的 19. 2% 增长到 2002年的 41. 7%,前五大公司所占份额由 1975 年的 27. 0% 增长到 2002 年的 51. 3%( 表 1) 。

表 1 铁矿石生产公司所占份额 ( 西方国家)

另一方面,公司功能的分化日趋明显,大型矿业公司更加重视矿业开发和生产,小型 ( 初级) 矿业公司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小型矿业公司 ( 勘查公司) 依靠自身的灵活机制而加强矿产勘查的投入,并在有了重大发现后,将矿权转让给大型矿业公司。全球矿产勘查投入创历史新高,初级勘探公司领衔勘查热潮,小型矿业公司在勘查投入中所占比例比大型矿业公司高 18 个百分点。大型矿业公司勘查投资所占比例由 2001 年的 59. 5%降低到 2006 年的 33. 4%,小型矿业公司勘查投资所占比例由 2001 年的 26. 2%上升到 2006 年的 51. 4% ( 图 1) 。

图 1 各类矿业公司勘查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的变化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 统筹规划和部署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需要提前 2 ~ 3 个五年开展相关工作,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为此,温家宝副总理在新中国地质工作 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80 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 “要搞好全国地质工作的统一规划,正确引导地质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 “科学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分别纳入国家和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规划”。目前有关规划尚未出台,需要进一步加快进程。另外,最近国土资源部正在加快编制新一轮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指导全国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此建议,协调各种规划,统筹规划全国地质工作; 协调地质大调查、危机矿山找矿、地质勘查基金等工作部署,统筹安排中央资金; 协调不同部门 ( 部委之间) 、中央与地方之间、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之间等的关系,协调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统筹部署全国地质工作。

2. 紧紧抓住矿产资源勘查的核心,力争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世界地质工作和矿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等新兴国家旺盛的资源需求所推动。尽管发达国家的地质工作重点已经发生转移,但对于我国而言,找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是第一位的,是核心工作。一方面需要在重点成矿区带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多种技术进行攻关,谋求突破;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集成示范,特别是对于深部找矿,要以提高精度为出发点,加强矿产勘查技术综合工作。矿产勘查正进入以技术为先导的新时代,未来大型矿床的发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新技术及多技术的综合。在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技术方法基础上,应开展以提高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等技术精度为主的技术改造,有选择地针对矿集区开展技术融合和继承,为寻找新一代的巨型矿床探索最佳技术组合。

3. 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矿产勘查的主体,必须发挥和使其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在国际矿产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与合作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国土资源管理要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需要在引导企业走出去、创造环境引进来上下功夫。一方面需要引导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矿业公司,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活跃勘查市场,充分发挥小型矿业公司在勘查市场的作用。

4. 不断提高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

服务是地质工作的生命线,地质工作必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地学信息和资源保障,促进地学有关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一是不断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充分展现为环境保护、灾害减轻、城市建设、农业发展、土地利用、国土规划等方面服务的能力: 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第三是完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法规,使服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对河南有色地矿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答:(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局经济和社会、职工个人和单位事业的全面发展,按照新一届局党组确定的“突出主业、拓宽实业、发展辅业、致富家业”发展战略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
  • 再论就矿找矿的现实意义
    答:今天,在该文发表30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再论就矿找矿座谈会,重温朱训同志就矿找矿理论,思考实现找矿突破重大课题,倍感亲切,深受启迪。受绍史部长、德明副部长委托,我谨代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全国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向朱训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再论就矿...
  • 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答:2007年5月底到6月初,地质勘查司组织对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勘十院”)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总结分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地勘单位以队为单元改革发展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地勘单位发展战略和规划收集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蒙古地勘十院走上了快速发...
  • 城市地质
    答:中国国家馆主要以地质专业的角度展示近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在工程地质专业下重点介绍了中国城市地质试点工作情况,包括上海城市地质及北京城市地质等内容。挪威国家馆中城市地质专题主要简单介绍了城市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挪威国家地质调查局在奥斯陆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项目从2004年到2008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质...
  • 关于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答:三、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国有地勘单位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负有历史使命 缘于国有地勘单位工作性质与矿业经济的不可分割性。以河南省地调一队为例,地调一队创建于1957 年,系河南省地矿局驻洛阳的一支以地质找矿和科研为主的技术、知识密集型单位。根据省地矿局的地质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我队履行国有地...
  • 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几点思考
    答:同时,反映了扩张程度不断增强,地热状况由热转冷的地质演化过程。 3.深部构造机制的几点思考 根据上述论点,笔者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a.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造山以及华夏陆块西南部离散块体的碰撞拼合(230~170Ma),及其后的拆沉和软流圈物质上升等深部构造效应,应与中特提斯海消减作用的构造...
  • ...人类进化的光明未来 ,关于生命演化的几点思考?感谢了!!
    答:表面看,生物活动围绕着生存和繁衍在进行,而其中却蕴涵着宇宙中物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在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在不断进化,同时,进化包含了生物结构、个体以及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体系的进化。在生命发展进程中,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会对其它的生命存在产生影响,个体的作用...
  • 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之比较
    答: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有许多共同点,如都强调水平运动、都坚持力学性质的研究、都重视建造与改造的研究、目前都只能说明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构造问题等[1]。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别是在研究思路和理论体系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其中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1)地质力学从大陆构造开始...
  • 关于新时期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几点思考?
    答: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且一步步进入顶峰时期。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引起国际世界的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
  • 对地方矿管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
    答:2020-02-05 关于深部找矿问题的几点思考 2020-02-04 关于我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深部找矿问题的几点思考 2020-01-30 当前世界地质工作发展趋势及几点思考 2020-02-04 关于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2 2012-10-19 关于煤矿井下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1 2019-06-01 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