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三角洲的海岸作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什么是三角洲地质作用??请详细说明

黄河三角洲这片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泥质海岸和基岩质海岸区别:性质不同、主要分布不同。还有砂质海岸。
一、性质不同
1、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2、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基岩是被海浪冲击形成的海蚀岩台等海蚀地貌,包括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柱。
二、主要分布不同

1、淤泥质海岸:中国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苏北海岸、福建海岸等附近及南美洲的苏里南,欧洲荷兰等海岸。
2、基岩海岸: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

基岩海岸重要性
海岸湿地处于海陆相交的区域,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互的强烈影响,是一个生态多样性较高的生态边缘区,它不仅对保护岸线和维持生态功能有积极意义,而且是当地资料开发的基础,本文在海岸湿地组成和成因基础上分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类湿地论述,
并从沉积学、地貌学和生态学角度考虑,将我国海岸湿地划分为7种类型,即淤泥海岸湿地,帮砾乐海岸湿地、基岩海岸湿地,水下岩坡湿地,泻湖湿地,红树林湿地和珊瑚礁湿地。

黄河水下三角洲包括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废弃水下三角洲两部分。现代水下三角洲是1976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后开始生长的,它包括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三角洲侧缘部分。

三角洲前缘:包括河口沙坝和末端沙坝两部分。河口沙坝主要是分流河道在入海处形成的浅滩,大部分为粗粉砂,粘土含量小于8%,平均粒径为4.1~5.1ϕ,水深0.2m处的沉积物略粗。末端沙坝主要沉积于三角洲前缘斜坡的边缘。主要是由河流带来的细粒沉积物,混有底栖生物。末端沙坝表层沉积物的粘土含量大于15%,平均粒径为5.7~5.9ϕ,沉积物以粉砂夹有粘土质粉砂薄层为主。可见交错层理,冲刷与充填构造,生物搅动发育。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和侧缘之外。表层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粘土含量占20%~32%,粉砂的含量小于1%,平均粒径为6.5~7.2ϕ,沉积物为褐色粘土质粉砂夹黄色粉砂纹层、薄层及透镜体,其引进部位生物潜穴发育。前三角洲一般分布于水深10~15m,地下平缓,一般坡度小于1/10000,属于典型的海洋环境。

三角洲侧缘:三角洲侧缘沉积物明显比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细,为粘土质粉砂,由河口沙坝和末端沙坝的粉砂经过波浪侧向漂流沿岸堆积而成,向分流河道变厚,向海方向变薄,广泛见到交错层理。在黄河口三角洲南缘与北缘沉积物有一定差别。在南缘,不受次要分流影响,沉积物中粘土含量为20%~35%,砂的含量由近岸(水深小于2m)的14%到水深处(5~7m)的近1%。粉砂呈透镜体、纹层及薄层。在南缘与河口沙坝之间有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粒度处于两者之间,比河口沙坝细,比侧缘沉积物粗。北缘地形平缓,无明显的坡度变化和切割沟谷。沉积物以粘土为主,粘土含量超过20%,平均粒径为6.1~7.4ϕ。



  • 水下三角洲的海岸作用
    答:黄河水下三角洲包括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废弃水下三角洲两部分。现代水下三角洲是1976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后开始生长的,它包括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三角洲侧缘部分。三角洲前缘:包括河口沙坝和末端沙坝两部分。河口沙坝主要是分流河道在入海处形成的浅滩,大部分为粗粉砂,粘土含量小于8%,平均粒径为4.1...
  • 为何江河入海处常会形成三角洲
    答:2、河流流经海岸线 。海岸线的地形起伏较小,水流速度较慢,沉积物质容易沉淀。而且海岸线的潮汐作用有利于沉积物质的形成。3、河流流量大 。流量大的河流能够带来更多的沉积物质,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4、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
  • 各海岸带(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塑造过程(动力作用...
    答:回答:简介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 海岸风光集萃 海岸风光集萃 (20张) 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
  • 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向海推进的原因
    答: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
  • 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带如何变化?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答:自然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属淤泥质海岸,该海岸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潮汐作用为辅共同影响该海岸的形成。人为方面:黄土高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重了水土流失,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每年在黄河三角洲沉积大量泥沙,黄河三角洲地区设有自然保护区保护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 为什么在大河的入海处都会有三角州?
    答:这种情况一再持续,沙滩被流水冲刷变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三角洲。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往往在流水或者风力强的地区表现为侵蚀性,比如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大多流淌在地势较为崎岖的山地丘陵,流速快,表现为侵蚀性,多形成V型谷;在河流的中下游...
  •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特点
    答: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态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以海洋侵蚀作用为主,属于蚀退型海岸;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海岸处于进淤状态,属于强淤进型海岸。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频繁而快速,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等是...
  • (三)三角洲成因类型
    答:如果波浪作用对河流带入的沉积物的改造能力远大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则会形成罗纳河型或布拉河等浪控型三角洲沉积,在海岸地带发育一系列滩脊和砂坝沉积体,并且与海岸线平行分布,称为沿岸砂坝,砂坝沉积物分选性和磨圆度良好,多发育波痕等沉积构造。当波浪作用改造能力与河流带入的沉积物...
  •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形成
    答:随着河流汊道的变化和心滩的扩展,水下三角洲的前沿不断向前推进,而其后缘由于滩地的淤积和洪水堆积物的覆盖,形成了明显的水上三角洲。这种地貌特征是由海岸轮廓和波浪作用共同塑造的,特别是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河水分支流进海洋,各支流的泥沙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形成了鸟足状的三角洲形态,...
  •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形成
    答:随着汊道的消长和心滩的进一步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覆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形成水上三角洲。由海岸的轮廓和波浪的作用造成的,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汊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汊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