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内涵与审美特性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0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何贡献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审美范畴

指在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美属性的基本概念,如美、丑、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滑稽)等。

研究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现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互相联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研究各审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独特的审美范畴,如:道、气、象、意、味、妙、神、气韵、意境、中和、全美等等。其相互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更为复杂。因此,中国美学界,不仅要研究西方美学的传统的审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注重研究中国美学发展史中各个时期出现的审美范畴,以及这些审美范畴之间的区别、关联和转化。

现代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彩,无疑会导致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更趋多样化:残缺、野趣、新奇等等,已进入审美领域,新范畴将会不断出现;同时也会进一步导致审美范畴日趋多样化,显示出美的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於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http://baike.baidu.com/view/56245.htm

意境审美特征浅论 ,冯永朝
http://www.wenloo.com/WenLooPage140613-2.htm

  •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内涵与审美特性是什么?
    答: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http://baike.baidu.com/view/56245.htm ...
  •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阐述意境的美学内涵。
    答:【答案】:(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5分)(2)艺术意境一般...
  • 意境是什么?
    答:“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 为什么说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答:1、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2、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意境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为什么说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答: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原因有自然观念与自然美,内心世界的追求,隐逸与清静的审美价值,诗、书、画的综合表达,非言语沟通与普遍性,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等。1、自然观念与自然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自然观念和自然哲学。意境强调与自然界的融合与共鸣,通过描绘山水、四季变化等自然景观来...
  •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说中国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
    答: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中国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原因是:中国艺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
  • 为什么说"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
  • 艺术概论真题解答: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请你简要论述意境...
    答:“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美学理想;“境”是指艺术家营造的客观景象。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便形成意境。如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创造了一种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点评:第一段对意境给予定义。)在中国...
  • 什么叫意境美?
    答:意境美,是属于文学艺术上的审美内容。我所知道的意境是指三个 方面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虚实相生,它与意象不同,它指作品上呈现的那种雄浑、慷慨、自然、华丽等等。就是把自己的人融入了美丽的景色当作形成的和谐的意境美。也就成了艺术品,我们只能说那艺术品美,而美的不是照片里的那个人。唯...
  • 散文的意境中的哲理
    答:因为构成散文的基本实体单位不同于词、词组、句子和句段等自然的语言为单位,散文则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法、到审美,都和传统散文血脉相通。而中国的传统文学向来有着明确的审美标准——那就是意境。意境作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主客观水**融的艺术境界。物我一体、情景兼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