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

  心理是人类在情感世界里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心理比较脆弱的人,会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从而也会更善良,更会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下面是我整理的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

  1、爱咬指甲

  这大概是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率最高的一种。

  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出现过。初次出现是在孩子上幼儿园中班。当时是因为我在家全职照顾了她一段时间之后去上班了,就请了一位保姆来照顾她。结果没过多久,就发现她有啃指甲的习惯。最初因发现她这个“不洁”的坏习惯而训斥过她,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倒是越训斥越严重。于是我开始反思,发现这个行为跟我去上班有直接关系,于是才开始从孩子的心理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这个行为就消失了。

  原因

  其实孩子啃指甲是因为紧张和焦虑所致。就拿我孩子啃指甲为例来说,由于我突然去上班,早上和下午放学都是由陌生的保姆接送,这对她来说是一种不小的生活变化。四岁的小孩,对妈妈的依恋还是很强烈,一下子换人来带,她会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一种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就会控制她,同时情绪又需要有一个出口,于是就通过啃指甲来获得释放。

  支招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啃指甲的行为时,千万不要看成是坏习惯,而是需要从心理层面去关注和调适,要找找原因。在孩子出现啃指甲行为之初,家庭有没有发生什么变故,照顾者是否有变化,在孩子身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比如生病,住院,入托,上学等等。有必要的话,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尿床

  曾经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儿,四岁,突然爱晚上睡到半夜起来,蹲在床上尿尿。有时候白天也会突然拉掉裤子蹲在地上尿尿。

  我还见到过一个男孩,7岁了,晚上会遗尿,白天上学裤子也是湿湿的,会控制不住地遗尿。

  原因

  前面那个四岁的女孩,后来找出原因,是因为性器期的发展,她通过小便来体验性器官给她带来的快感。3—6岁,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主要兴趣放在生殖器上,喜欢抚摸、摩擦、显露性器官等,并有性幻想。儿童出现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通常不需要干预,当这个阶段的性心理发展充分后,行为会自行消退。这个小女孩后来没有进行任何人为的干预,几个星期以后尿床的行为就自然消失了。

  那个七岁的男孩,尿床的行为背后是因为紧张、焦虑、恐惧所致。因为他的母亲是个非常严厉而没有耐心的人,经常会因为儿子的胆小懦弱而训斥他,骂他窝囊没用。因为他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欺负,爱哭鼻子。后来通过与其母亲的沟通,改变了教育方式和方法,孩子的遗尿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

  支招

  首先,与孩子做一些温和的沟通,尤其是对于男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尿床,就一味地批评教育孩子。尝试让孩子解除“自己这么大还尿床”这样的心理负担。

  另外遗尿除了心理因素外,还与某些器质性疾病有关。如神经系统调节系统的发育延迟和膀胱功能的发育延迟等,都会导致遗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遗尿现象,一定要引起关注,并尽早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3、肚子痛

  “孩子总说肚子痛”

  这可能是让所有粑粑麻麻们最捉摸不透和焦虑不安的了。有时候去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所以很让粑粑麻麻们头大。如果忽略不管,又担心孩子身体真有什么问题,真是煎熬。如何拿捏呢?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和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在日常经验中得出了一些经验。

  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有一个8岁的男孩,他经常说肚子痛,可每次去医院检查,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每次从医院检查完后,他的肚子痛会奇迹般地好一段时间。但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痛。通过对他成长过程的了解,发现他在5岁的时候腹部动过一次手术,之后,大概一年左右,他开始经常说肚子痛。我终于找到了他肚子痛的原因了。因那次手术,给他带来了心理阴影,总觉得身体会出现什么毛病,内心有恐惧和不安,由于情绪压力转换成了躯体症状。只要每次检查没什么事,他就会放下心来,肚子痛的毛病自然就消失了。但时间一久,又会担心,于是肚痛又来了。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每次只要他说肚子痛,帮助他缓解情绪,并向他保证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打消他的担心就好了。

  原因

  从身心角度来讲,据调查近80%以上的疾病都跟情绪有关,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因此,可以说消化系统疾病是情绪的晴雨表。抱着这样一种准则,当孩子说肚子痛时,我平常会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情绪。在给儿童做咨询的过程中,也会特别关注对方的情绪。

  支招

  对于儿童来说,大多数时候的肚子痛是情绪导致的,只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了解是否有生活事件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比如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家庭发生变故、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面临其它压力等等。如果有,就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看看肚子痛是否会缓解或消除。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当排除这些原因后,如果孩子总说肚子痛,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了,可能存在生理疾病。

  4、散漫、多动、攻击性强

  这种情况在进入小学阶段的男孩身上最常见,很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头痛。

  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上课时毫无组织纪律观念,不是惹周围同学说话,就是坐或躺地上打滚。并且易激惹,动不动就打人。为了维持必要的课堂纪律,及其他学生的'安全,学校不得不要求家长到学校陪读。

  原因

  上面例子提到的小男孩,后来经了解,这个孩子在家里经常被父亲惩罚跳楼梯。只要他有一丁点不如父亲的意,就罚他跳楼梯,每次都要跳半个小时以上。孩子对父亲十分恐惧,不得不压抑住所有的愤怒。这种情绪只有到了学校才能得到释放,于是就出现各种破坏、不守规则、打人等不良行为。

  类似这种案例中,孩子一般是因为在家庭中缺少必要的关爱,被忽略或经受过家庭暴力。孩子从小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不安中。因缺少安全感,内心没法建立一个稳定的中心,在学校会像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惹是生非。最容易被老师贴上品行不好,或多动症的标签。我接触过的被贴上多动或行为问题的孩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导致的。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离异、家庭暴力等。

  支招

  当发现孩子出现自由散漫、好动、攻击他人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以便及时调整。如有必要,需寻找专业的心理辅导。

  5、身体不自主地抽动或做鬼脸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抽动肚子、肩部、摇头、眨眼,或者皱眉、挤眼、撅嘴、呲牙、咬嘴唇等做鬼脸。有些还会伴随着发声,比如频繁地清嗓子、咳嗽、发出轻微的哼哼声。或者莫名其妙地大声喊,发出动物样吼叫,或者重复地发出污言秽语。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要引起注意了,说明孩子可能存在抽动障碍,或抽动发声障碍。

  原因

  有些抽动障碍可能跟情绪和心理压力有关,只要调适心理,舒缓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或消除。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女孩,肚子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抽动。做身体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后来了解下来,这个孩子因为刚刚转到一所新学校,特别焦虑紧张。

  支招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小女孩,在找到原因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沙盘游戏治疗,抽动症状就消失了。但是有些抽动障碍可能是生理性的,要配合药物及行为训练,一定要及时去寻求专业的帮助。

  儿童心理问题分类

  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行为。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儿童心理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下面是心理咨询中心专家总结的几类儿童心理问题。

  1、发展性问题

  这类问题多由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障碍所引起,如排泄功能障碍(遗尿、不自主排便、拒绝排便),睡眠障碍(梦靥、夜惊、经常性头痛,头晕),神经易紧张或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

  2、情绪方面问题

  如情绪抑郁、冷漠、缄默、易幻想或情绪波动剧烈、易激惹;过分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疑、多虑、害怕、烦躁不安;这类儿童一般很依赖父母或老师,总是不能与其他的孩子处理好关系,甚至对其他的学生有敌对情绪。对学校、考试、师生关系等会产生恐怖情绪等。

  3、性格方面问题

  如显着偏执、怪僻、爱发脾气、急燥、粗暴、性格反复无常、反抗性强、攻击性强、粗鲁好斗;过分的胆怯、退缩、孤独等。

  4、学习与智力方面问题

  由于智力低下或智力发展滞后,虽然学习也很刻苦,但就是学习成绩上不去,整天还反应迟钝。由于学习压力大,教育要求高等,这些孩子很容易就引起逃学的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的痛苦;抄袭作业、破坏纪律等。

  5、活动过度问题

  如异常好动、上课不能安静地听讲、不断地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极易冲动、忍耐力差、自控能力差、废话多、爱争吵打架等。

  6、神经性方面的问题

  如总是出现一些毫无意义、反复重复的强迫性行为、或歇斯底里行为;神经性失声,心理性不适;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使得行为过于轻率、活跃,动作言语过多以及精神紧张、无故生气、动作奇特、性格突变等。

  7、社会及品德方面的问题

  如打人、骂人、破坏、说谎、偷窃;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恶劣,过度反抗与任性,离家出走等等。

  8、习惯性方面的问题

  如习惯性允吸手指、咬指甲、晃头、眨眼、玩弄生殖器以及饮食、睡眠,排泄上的不良习惯,像厌食、睡眠失调等。

;

  • [城郊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答: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意志品质因素 以上...
  •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及分析
    答:(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3、同学对他的歧视:孩子经常挨打、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在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下成长,孩子的初期社会化过程受到严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孩子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像。
  • 儿童心理介绍与分析
    答:1、不要太严厉: 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2、不要太关心: 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3、不要恐吓: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
  • 为什么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
    答: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三、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细心观察 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较隐蔽,它不像孩子的外在行为和情绪变化那样容易...
  • 我国幼儿目前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包括学习障碍、记忆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见的症状有语言障碍、认知能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等。人际关系问题 包括孤独、社交恐惧、亲密关系问题等,常见的症状有孤独感、退缩、不信任他人、困难的交往等.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或者老师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寻求专业的帮助,以避免问题的...
  • 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
    答:具体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心理比较脆弱的人,会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从而也会更善良,更会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下面是我整理的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 1、爱咬指甲 这大概是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率最高的一种。 在我自己...
  •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答:而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
  • 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表现形式
    答: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有以下几种:1、焦虑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比如中考、高考或家庭发生重大事件时,都会出现焦虑症;2、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发病率较高,能达到7%左右;3、学习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4、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常见于13-14岁的儿童,有比较严重的抑郁...
  • 儿童时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答:我们现在对 儿童的年龄定义是六到十四岁称为儿童 。那么在这八年里,其实是需要分阶段去看到他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的。 结合我的临床实践以及平时接触的青少年儿童,我倾向于把六到十四岁这样划分; 六到十岁为一个阶段,十岁到十四岁为一个阶段。 六到十岁的孩子,在小学里面是处于低年级。
  •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答: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