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土司们的烦恼:明清易代之际,该选择明朝,还是选择清朝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历史,烦恼,国学。 刚刚看了几个与刘伯温有关的电视剧,之前也了解了刘伯温的一些历史。 真的不想

很多人只看百度百科,就以为明代废除了御史中丞一职,刘伯温不可能做过御史中丞。其实刘伯温做过,这也是刘伯温一辈子做过的最大的官。


至正二十七年的十月,朱元璋置御史台,改太史监为太史院,任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院史。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四月,朱元璋重新发了个《授御史中丞诰》,诏诰刘基为御史中丞,因为,前述为吴王的御史中丞,今为明朝的御史中丞,所以需重新诏诰。这时,刘基已不再担任太史令一职。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朱元璋在建国前和刚刚建国后,还是有御史中丞一职的。

这个官多大呢? 很大,属于高官,当时是正二品。

这个官是干什么的呢? 是负责监察的,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是指因旧式的听诊器听不到微弱的声音使医生无法及时作出诊断。
成为历史是成为过去的意思。

土司制度始于元朝,由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演变而来,特点是“世官、世土、世民”,拥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

土司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他们臣服于中央王朝,定期朝贡,接受朝廷的任命,遇有战事,土司有出兵的义务。

另一方面,土司们保持高度自主,一切地方事务均由他们自己管理,职位世袭,有自己的军队,相当于自己领地里的土皇帝。

在王朝强盛时,土司平衡着朝廷和当地民族的利益,土司兵为国出力,是官军的重要力量,广西的狼兵,四川的白杆兵,都是明朝著名的土司兵。

在王朝衰弱时,土司制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中央对他们掌控能力不足,土司们的独立性和割据性立刻表现出来。


在西南地区,湘西、鄂西和川东曾是清朝与南明长期拉锯交战的地方,两军曾在这一线相持十年以上之久,局势未明朗之际,这些地方土司们如何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

湘西土司

湘西诸土司最早归附清朝,在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湘西实力最强的永顺、保靖、桑植三大宣慰司就先后投效。

归附后,湘西土司忠于清朝,立即与南明督师何腾蛟麾下的明军王进才、马进忠部交战。永顺土司彭宏澎派子侄带千余名弩手从后方突袭明军大营,放火焚烧,逼退明军。

在清军与明军此后在湖南长达十几年的拉锯与相持中,湘西土司始终站在了清朝一方。与明军联合的忠贞营首领——李自成的妻弟高一功就是在顺治十一年途径保靖时,遭到保靖土司彭朝柱袭击,中毒箭而死。

鄂西土司

鄂西比湘西要远离前线,在顺治三年清军就已全面占领湖北,与湘西土司相比,鄂西土司却没那么支持清朝。

最早归附清朝的是容美土司,时间是顺治十二年。其他土司多半到顺治末期-康熙初期才宣布投效,接受清朝官印。

即使最早投清的容美土司,也无法有效号令自己统辖的小土司,反而不断有小土司寻找机会反攻荣美,上演一场场以小攻大的好戏。

川东土司

川东土司的选择又与湘西、鄂西土司不同,他们大多都是据险自守,与明和清都保持距离但偏向明朝。

顺治十六年,清军三路进攻云南的时候,眼看永历军队节节败退,川东土司还是响应大学士文安之的号令,联合夔东十三家反攻重庆,试图牵制吴三桂,减轻云南的压力。

直到永历逃亡缅甸,形势已难以挽回后,川东土司才归附清朝。


各地土司的不同政治选择,取决于两个方面:家族利益和文化认同。

家族利益

南明督师何腾蛟驻节长沙,占领湖广大部,兵力主要集中在湖南,手下楚军最多时号称八十万,就算水分不少,几十万人也是有的。

不久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两路人马又进入湖广,此后被隆武帝收编为忠贞营,湖广又增加二十多万军队。

湖广已久经战乱,以一省之力哪里供养得起这么多军队,南明朝廷又一个个被接连消灭,自保尚且不暇,哪还有多余的钱粮来拨款。

在乱世中,通用的办法是劫掠,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大顺军余部又有“流贼”基因,在土司中名声不是太好,更受抵制,永顺土司彭宏澎进攻的王进才、马进忠就是原来的大顺军将领。

明军劫掠地方维持生计,众土司也不能幸免,一度明军兵力最多的湖广深受其害,清军一到,湘西土司立即归附,并掉转枪口与明军作战,多半是出于受害者心理。


鄂西土司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受到多方力量影响。

湖北被清朝控制早于湖南,没有成建制的明军存在。鄂西归附时间较晚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因为它也同样被劫掠,不是被明军,而是被清军。

顺治初期,清朝要派出多路大军在南北作战,又要接收安置投降的明军,粮饷同样困难,纵兵劫掠也是筹措粮饷的办法,这与明军并无二致。


但清朝的优势是打了胜仗,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和稳定,后方逐渐能供应上粮饷。

同时清朝朝廷认识到自己本来不受民心支持,再纵兵劫掠相当于自掘坟墓,只有稳定民心、恢复生产才是王道。

所以很快调整了做法,约束将领,以“通融支用”的办法东拼西凑,先保证军队的粮饷供应,并且在湖广恢复秩序、发展经济。

清朝还有个优势是政令统一,执行力强,这点比军阀拥兵自重,内斗频繁的南明各朝廷要强太多,这是制度的优势,就算南明想抄作业,也是做不到的。

即使如此,最早归附的容美土司也要到顺治十二年才归附,这里面还有军事上的影响——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就是忠贞营,遭到排挤后退往四川湖广交界地带联合抗清,以茅麓山为基地活跃于川鄂边区。

夔东十三家虽然坚决抗清,却有个尴尬的事实:他们军纪不强。

进入夔东后,既没有永历的官员约束,也没有原来李自成这样强有力的首领约束,十三家的军纪确实是个问题,劫掠地方以供给部队也并不少见。



  • 西南土司们的烦恼:明清易代之际,该选择明朝,还是选择清朝呢?
    答:在王朝衰弱时,土司制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中央对他们掌控能力不足,土司们的独立性和割据性立刻表现出来。在西南地区,湘西、鄂西和川东曾是清朝与南明长期拉锯交战的地方,两军曾在这一线相持十年以上之久,局势未明朗之际,这些地方土司们如何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湘西土司 湘西诸土司最早归附清朝,在...
  • 鸟铳是如何传入明朝的?
    答:在《滇志》中有称,广南府的侬人(据说是侬智高的后裔)善于使用鸟铳,他们的鸟铳得之于交趾。此外,王弄山(云南土司名)和教化三部(云南土司名)也有交铳(交趾人使用的鸟铳)的流传。明清易代之际,南明督师何腾蛟湖广募兵时,广西柳州僮目副将覃裕春、子覃鸣珂,领交铳手狼兵五千所以说,东南亚地区的...
  • 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有哪些人
    答: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矛盾交织、自幼受到汉文化薰陶的顺治崇儒教,重文士,习汉俗,力倡“满汉一体”,摒弃“勤兵默武”,停圈地,整吏治,罢三饷,宽逃人法,与民休养生息,但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满族亲贵,策划于密室,争斗于朝堂,顺治的改革举步维艰,风云迭起。龙庭上威严万分的顺治,却是一个多情善感的皇帝。他不...
  • 土司制度是哪个朝代建立的
    答:纵观明清两朝对于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来看,都可以说明实行土司制度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中原王朝无力全面掌控西南等边陲之地,特别是地形相对封闭而且复杂的地区,除此之外,明清两朝对于土司制度都是防范提防甚至是打击的态度。 据《蛮司合治》当中对于土司制实行的目的的记载称:““假重爵,命威制,服属其势”由...
  • 关于一位清朝皇帝的论文约1000字左右
    答:主张对不脱豺狼本性的夷狄,要驭之以权诈。以夷狄未“向化”,不懂儒家伦理而加以蔑视和践踏,这是古代浸透着大汉族主义优越感的汉族士人士大夫对周边四夷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明清易代,在明遗民看来,是“夷狄窃夺天位”,其严重性岂止一姓王朝的更迭,而是“中原陆沉”,“日月无光”,纲常名教荡然无存,整个社会沉沦...
  • 牙韩彰四代丹心千里报国美文摘抄
    答:土司的家人到京城骗官谋官的故事,就发生在元朝和明朝更替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明史·广西土司一》记载:“洪武十二年,土官韦富挠遣家人韦钱保诣阙,上元所授印,贡方物。钱保匿富挠名,以己名上,因以钱保知东兰州。既而钱保征敛暴急,民不堪命,拥富挠作乱。广西都司讨平之,执钱保正其罪,仍以其地归韦氏。”...
  • 从犬牙交错到设州立县——贵州是如何从边疆变为内地的?
    答:一、朱元璋:保云南必先保贵州 贵州是我国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与云南、四川一起并称云、贵、川,其地势东低西高,与云南共同组成了云贵高原。自古以来从内地进入云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条,其一为秦汉五尺道故道,即从成都平原经过今镇雄、昭通、曲靖等处进入云南,这条道路唐代称之为石门道,到明代废弃不用,转而向贵州赤水...
  • 贵州杨氏土司兴旺724年,你对这个土司家族兴亡史有什么看法?
    答:播州杨氏,是我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个世袭土司政权,始于唐乾符三年(876年),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祖是唐代播州刺史杨端,历二十九代,至明代播州宣慰司杨应龙而亡,共存在724年的时间。 播州杨氏的由来 说起播州杨氏,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家族,这就是播州罗氏。 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之前,并没有“播州”这...
  • 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双方在碉楼展开攻防战
    答:由于长期以来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频繁出现的冤家械斗,除需要他们将大多数村寨建筑在半山或高山易守难攻处外,还需在住房的附近建坚固而高大的碉楼,用以防御敌患和储存粮草。这就为碉楼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上游地区在民族迁徙、历史演进过程中,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十八大土司控制该地的格局,...
  • 尘埃落定读书心得5篇
    答:在《尘埃落定》的历史叙述中,土司制度是一个情节枢纽或叙事重心,并诠释着特定历史时期藏族部族政治生活的主要。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采取的一项统御少数民族的政治怀柔政策,元明清时期广泛在西南等民族地区施行,“以土制土”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 清雍正以后,清政府实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