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和昆曲的共性?具体一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京剧和昆曲的区别在哪里?

本质区别:
昆曲唱昆山腔,是曲连体;京剧主要唱皮黄腔,是板腔体。

其他区别:
昆曲笛子伴奏;京剧主要是胡琴伴奏。
昆曲没有过门,音乐起唱腔跟着起;京剧一般在唱段中有过门。
昆曲演唱时载歌载舞,唱腔唱到哪身段就得做到哪;京剧的唱做一般是分离的,经常是站着干唱。
昆曲基本只唱昆山腔;京剧除了皮黄腔有时还会唱各种地方戏唱腔,也包括昆山腔。
行当划分不一样,这个太细了一两句说不清楚。
昆曲的核心是编剧,观众最看中的是剧情和唱词的文学价值;京剧是角的艺术,观众最关注的是演员的玩意儿。

京剧对昆曲最原汁原味的继承就是服装,几乎一点没变的照搬了昆曲的行头。

昆曲跟京剧的差别在哪里?昆曲比京剧更柔美,但京剧更大气磅礴

南宋时,小朝廷南迁至杭州,而江南历来就物阜民丰,一时间江浙一带人文昌盛。宋朝本身就比较重视文化教育,每科进士多达四五百名,建立南宋小朝廷的赵构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家。较为成熟的戏剧应运而生完全正常。于是乎温州一带,在前人说唱艺术及“参军戏”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戏曲,名为“南戏”,又因为温州古称永嘉,是以此戏又名“永嘉杂剧”。声腔板式较为繁杂,角色行当较为齐全,比较接近今天的戏剧,有生、旦、净、未、丑、外、贴七种行当,据我考证这种东西乃是昆曲与京剧等等很多剧种的开山祖师。主要代表性剧目有:《张协状元》、《琵琶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记》。好象还有荆、刘、拜、杀,这么一说,“荆”指《荆钗记》,“刘”具体所指我也不太能记得。
当元朝时,这种戏曲依然是主流,并且广为流传,蔚为大观。入明后,南戏已遍及全国,如同兄弟多了分家产一样,被各地民风及方言影响,渐渐形成了四种流派: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其中弋阳腔与昆山腔最为昌盛。其余两家暂且放在一边,单说昆山腔与弋阳腔。
昆山腔,即昆腔,昆曲,起源于苏州、太仓一带,主要特征为唱功较好,唱腔流丽悠远,婉转动听,象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这种戏,不过,小时候我老是认为它是元杂剧,象《窦娥冤》一样后来才知道,杂剧一般只有四折,而《牡丹亭》有许多折。不过昆曲的行当最为复杂,简直有点哆嗦,多达十二种,没办法,我记不住那么多,略过不提。入清以后,昆曲如同其祖先南戏一样,也结合各地方言与风俗派生出了:象什么永昆、湘昆什么的。
弋阳腔当然是发源于弋阳,影响江西、湖北、安徽等一些省分,后来也派生出了什么:青阳、徽州、乐平等等新的腔系,不是只要是弋阳腔大多有一个共性就是:表演风格炽烈粗犷,更注重于道白与动作,更富于戏剧性,这个是昆腔冒充不来的。
与时俱进,到了康乾盛世时,古老的戏曲因为没有战乱,社会财富可以养活很多戏子的原因,大为昌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段时间出现了:梆子腔、柳子腔,滩簧腔、二簧腔、楚腔、秦腔、乱弹腔、弦索腔、等等乱七八糟的腔系,都快要认不出谁是谁了。大致可以划为:梆子腔系、皮簧腔系、弦索腔系、乱弹腔系。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就进了京城,成了正式的首批北漂艺人,与京秦各腔混成,有了京剧的雏型。再后来,道光年间汉调也开始调进北京进行文艺会演,结果徽汉两调一拍即合,得,京剧就出现了。最初的京剧有十个行当:生旦净未丑、副外武杂流,不管哪个行当,他的唱腔更多表现出受昆腔影响较重的徽调的特点,而道白更接近于受弋阳腔影响的汉调。故而北京土生土长的京剧道白偏偏不是十足的京片子,而是用湖广韵。就算名角早期也大多是湖北安徽两省人,象程长庚(安徽人),余三胜(湖北人)、谭鑫培(湖北人),直到前后四大须生时期才有北京土生土长的奚啸伯等成为名角。京剧在文革时期,在样板戏中首次使用交响乐,而行当则简化成了生旦净未丑五个,至于生又分什么须生、小生,须生又分什么:文、武、红生,武生又分什么长靠、短打,等等.. 与昆剧等古老的剧种相比,京剧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京剧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离现在约有150年的历史。不过,人们常把京剧的历史说成有200年。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国的传统习惯.对一些不确定的数字往往说一个约数。像“诗三百”,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等都是举其大概,不是确切的数目。在60多年前,有一个日本学者写过一本有关京剧历史的书,当时书名就被翻译成《京剧二百年历史》,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京剧200年历史”这样的话,这都是习惯性的粗略的说法。
另外,在今天,我们说京剧有200年的历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200年前的1790年,发生了一件对京剧形成有着关键作用的事——徽班进京。
1790年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的第7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的80岁生日。用当时的乾隆皇帝像话说,正是皇上的“八十万寿”。北京城自然准备了盛大的庆贺典礼。扬州有一个盐商江鹤亭,他原籍是安徽人。这一年的秋天,他投资组织了一个进京祝贺皇帝生日的戏班,名叫三庆班。这个戏班由当时的著名演员高朗亭率领,是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徽班。紧接着,又由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等许多徽班来到北京。这四个班社在历史并称“四大徽班”。徽班进京是徽班由南方的地方戏曲演变为京剧的第一步,所以,习惯上我们也把徽班进京算作京剧孕育形成的开端。
不过,严格的说,1790年徽班进京带来的不是京剧,应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京剧。京剧的出现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从徽班演变成京剧,这一过程大概有几十年的时间。
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很复杂的。简单一点说,在艺术上,它是徽剧与当时在北京流行的许多戏曲艺术,如京腔、秦腔、
秦腔、昆剧、汉剧等地方戏曲反复“杂交”而成的。京剧吸收了这些剧种的许多艺术精华,才逐渐壮大成熟起来。而京腔、秦腔、昆剧等剧种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戏曲。因此,从艺术渊源上来说,京剧又是一个古老的剧种。 现在有人认为昆剧是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不对,应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所谓四庭柱一正梁。四庭柱为:生旦丑末,一正梁是净。如果演《刀会》之前一定要加演《跳加官》,也就是说,演大花脸戏前要跳加官,这是规定,不能打破,据说是为了除邪避煞。过去称大花脸演员为大先生,表明俚的地位最高。末代表老生行,是与小生有区别的两个男子脚色,不能混在一起。听前辈说,男脚色中最先有末角,后来才有老生、老外、小生,传奇开宗非末莫属,末在过去有很高的地位,清末才渐渐被老生代替。五行中男子脚色有四行,女子脚色只有旦角一行,过去梨园界重男轻女。   生指小生,以大官(冠)生为主,如唐明皇、崇祯帝即是大官生。小生行还分巾生、穷生(鞋皮生)、雉尾生等, 能演各路小生的称小生全才,“大雅班”的周钊泉,“全福班”的沈月泉为小生全才,各路小生他们都能演。旦角行细分有正旦、四旦(作旦)、五旦(闺门旦)、六旦(花旦)、小旦、剌杀旦、武旦、老旦等。以正旦为主,如赵五娘。清未昆班己经突出五旦、六旦,正旦不吃香了。“大雅班”的名旦周凤林为旦角全才,各路旦角都能应工,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才。像施桂林、丁兰荪也只能兼演其中一部分旦色,全演已经没有这个本事了。   丑角,在戏班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后台丑角不开脸,其他角色就不好化妆。如后台没有丑角演员,就由老生在墙上画个小花脸的脸谱,表明小花脸开过脸了。副也属丑行,大多扮纨绔子弟及小官吏,较丑有一定地位,在京剧中叫文丑或文巾丑,多为反面人物。昆剧中的丑多演下层劳动人民角色,这类人物形象虽丑,但心地善良。   净即大花脸,自“全福班”名净尤顺庆后,几乎没有过硬的净角。传习所没有教净角戏的老师,所以缺乏一流的大花脸人才。过去昆班唱《训子》不唱《刀会》,唱《刀会》不唱《训子》,两个戏不能同时在一起演。然而伲在农村演,农民却不顾这个规定,一定要两个戏一起演,说是大花脸嗓音响,热闹。   老生所饰的人物虽然多为耿直、忠贞性格,往往为了国家、民族牺牲个人利益,但这些人物命较硬,即硬到底苦到死,最后不是坐牢就是杀头,悲剧居多,演多了自己也受影响,老是与别人格格不入,好像自己代表真理最正确。观众也不大爱看杀头戏,所以小生,花旦的调情戏受欢迎,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过去说笑话,清朝盛行梆子戏,梆子戏大多是苦戏,看了叫人哭,这个朝代就是给哭倒台的。清末明初,梆子名旦田际云被北京人赶到上海来,不大演苦戏,演玩笑戏多,上海人喜欢看俚的戏,反倒发达起来。昆剧悲剧、喜剧都有,很难用现在的标准去套。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结合的情况并不少见。   京剧区分老生、小生很容易,除了用嗓音外就是看戴不戴胡子,戴胡子的是老生,不戴胡子的是小生。昆剧则不同,有不戴胡子的老生,如苏秦《六国封相》前不戴胡子,韩信《拜将》前也没有胡子,简人同(《渔家乐》)也是光下巴;也有戴胡子的小生,如唐明皇。角色戴不戴胡子,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前面说过,一个戏中不能有二个相同的行当,如不能有两个老生、两个小生、两个花旦(六旦)、两个净角等。《渔家乐》中刘蒜与简人同年纪尚轻,不应有胡子,因为刘蒜已归入小生行当,简人同只能由老生(末)应工,所以就产生了不戴胡子的老生。《三闯辕门》中的关公、张飞,都应是大花脸应工的人物,但由于受昆剧行当的局限,舞台上只能有一个大花脸,张飞性格刚烈、暴躁,适宜净角扮,关公文雅、英俊,并有儒相,就改用老外饰。因此昆剧有红脸老外。《刀会》中的关公由大花脸扮,周仓则由副(二花脸)饰,但这个角色的装扮,用嗓类大花脸。过去“全福班”的二花脸姜善珍演过周仓,王传淞从陆寿卿学,也扮过周仓,气质上虽较陆寿卿逊色,但也活灵活现像模像样。王传淞的行当是副,兼演丑。   二花脸与白面也不相同,白面归大花脸,如《一捧血》中的严嵩由大花脸(白面)应工,邵传镛擅演白面戏,也演过严嵩,还不错。传字辈中有三白面,另二位是周传铮、薛传钢,他们比邵传镛稍差些。同样是白面,邵传镛偏重相貂白面,周传铮偏重邋遢白面。二花脸与小花脸也勾白脸,二花脸勾半张脸,小花脸勾三角脸,惟大花脸勾全脸。从面部化妆就可看出三个行当的区别。小花脸在戏班中总要占点便宜,大家称俚为闻喽。伲戏班中的华传浩仗着小花脸行当,时时要欺负别人。   昆剧中的鞋皮生,又呼穷生,拖鞋皮上场,现在年轻的人已没有拖鞋皮的经历,上场好像在穿拖鞋走路,不像拖鞋皮,脚套进鞋帮里,不肯将脚拿出来,拖鞋皮的鞋子,鞋帮与鞋底应该脱线脚,鞋子不跟脚,脚要不时从鞋子中伸进去缩出来,表明寒酸,连像样的鞋子也没有一双。拖鞋皮也不是好学的。   昆剧除小生、老生、旦角,其他角色都可用方言念白,小花脸、二花脸、白面及末用的最多。   过去昆班有许多规定,如青龙、白虎,指戏台上下场区域,左青龙吹笛,右白虎打鼓,此两个座位只有小花脸好坐,其他角色不能坐。据说唐明皇演过小花脸,所以小花脸的地位特别高,这个说法不一定对。   伲昆班的主师爷是老郎神,老郎神是没有胡子的,所以昆班演员不能留胡子,谁留胡子谁倒霉,戏祖不会保佑他。其实留胡子化妆不便,小生、花旦演员尤不宜。   (王传蕖补充说;昆剧没有流派,因为唱腔用的是曲牌体套曲,与板腔体不同,按曲填调,依曲寻腔,唱法都是一样的。从唱腔言,没有流派。表演上有流派,各人都可形成个人风格,但最终要归结到行当中去,以行当规范表演,这样共性多于个性,好像又没有了流派。当然每个人在唱腔、表演上还是打上个人烙记,比如我唱正旦,尤彩云就不一样,俚较实、较平,我是虚虚实实、轻重缓急,要说流派,这就是流派。昆剧没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艺术派别。   计镇华的嗓子条件优越,许多老生演员没有俚这个条件。但俚唱曲运腔,不完全是昆曲传统唱法,借鉴了京剧、越剧的运腔方法,并吸收了现代歌曲发声特点,唱起来很好听,青年人容易接受,但老观众有些想法,昆剧的传统运腔方法变化太多了。俚的表演艺术,大家公论是一流的。   建国前,顾传介与朱传茗录制的唱片,现在听起来勿大适意。这是唱片公司的原因,俚笃在一张唱片中,规定录制多少内容,顾、朱为了将重要唱段尽可能多录一点采用快唱做法,使有些曲调走样。   俞粟庐是清曲方面的代表,俚的《粟庐曲谱》学唱的人不少,研究的也多,但伲传字辈唱曲有自巳的曲本,不完全照俚的曲谱。戏工与清工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在文学性方面作一比较。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它唱的不是歌,而只是唱“话”(这是从本质而言)。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再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其实都是我摘录的,给你个网址你自己看看呗http://wenku.baidu.com/view/a15a30cf05087632311212eb.html

  • 京剧和昆曲的共性?具体一点
    答: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
  • 昆曲和京戏有何不同和相同之处
    答:昆曲和京戏在唱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昆曲采用曲牌体,以曲牌来规定唱腔,而京戏则采用板腔体,即板式来规定唱腔。昆曲的唱腔自由度比京戏高,但较为复杂。在语言基础方面,昆曲和京戏都以中州韵为基础,但京戏带有京韵,而昆曲则带有一定的苏南方言特色。在表演形式上,昆曲讲究“无动不歌,无歌不舞”,...
  • 京剧黄梅戏昆曲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它们都是戏曲的一种。京剧是徽班进京后逐渐形成的,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 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
  • 请问昆曲和京剧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答: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昆曲是百戏之母,很多京剧的曲目都是从昆曲中移植的。昆曲以主要是“昆腔”,京剧的音乐组成则是“西皮”、“二黄”为基本腔调。历史上在昆曲没落的时候曾经有大部分剧目“昆腔改皮黄”,即由昆曲改为京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 昆曲,京剧,越剧,各自的特点?
    答: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
  • 京剧和昆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这既是对昆曲的继承,也是京剧独特的创新。总的来说,京剧和昆曲在声腔、历史背景和表演风格上各有侧重,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交融,但它们的核心差异主要在于唱腔体系。昆曲作为戏曲艺术的先行者,影响了京剧,而京剧则以独特的韵味和艺术形式,延续并发展了中华戏曲的辉煌传统。
  • 京剧、川剧、昆剧的特点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答: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
  • 昆曲和京剧的关系
    答:昆曲和京剧的关系是:昆曲是京剧的基石,学京剧之前学昆曲是基础。在戏曲界,常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这是由于四大徽班进京初时,还是以昆腔为主,杂糅了其他地方的唱腔之后才渐渐形成京剧皮黄体系,且会唱昆曲的伶人一般都会唱京戏。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艺术的“...
  • 昆曲和京剧的关系
    答:昆曲是京剧发展的基石,学习京剧之前必须先学习昆曲作为基础。在戏腔尺曲界,常常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这是因为四大徽班进京初期,主要还是以昆腔为主,后来逐渐融入了其他地方的唱腔,形成了京剧皮黄体系。而且,会唱昆曲的伶人一般也会唱京戏。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昆曲则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
  • 请问昆曲和京剧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答: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5、句子构成不同。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