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21课历史课件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初一历史21课教案

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http://jiaoan.cnkjz.com/jr/Index.html>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


四、人口大迁徙


1.人口迁徙的原因


2.人口迁徙的方向


3.人口迁徙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在第二个问题里,应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西晋灭吴280年这两个年代以及西晋的都城洛阳都应让学生记忆。应强调西晋建立是265年,统一是280年。


四、“八王之乱”一目,内容相当重要。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③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④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本目有关八王之乱的细节描述,仅供学生自行阅读,不必过多解释。《晋书·武帝纪》关于分封诸王的记载(书影),教师可视学生水平做灵活处理。


五、“内迁各族与西晋灭亡”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讲之前可悬挂《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但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少数民族的问题,学生感到比较生疏,记忆起来也感到困难。因此,在这一目的讲解中,不要涉及过多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三个问题讲清楚:一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的简单情况。结合本目中的小字,简要说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这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应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经三国到西晋已逐渐进入内地接受西晋的统治。结合挂图指出他们分布的地区。这里应着重指出的是,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处可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的小字和看课本插图(不作要求),进一步认识内迁各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以及日常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二是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这种剥削压迫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三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灭亡。教师在这里可以简要讲述刘渊起兵的经过,但要注意强调让学生区分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晋活动,一种是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正义斗争,一种是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向西晋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刘渊起兵正属于后者。最后还应向学生交待一下,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六、“人口大迁徙”一目,是以往很少专设条目的内容,但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新课本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西晋末年以及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甚至隋唐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牵涉面广,教学上存在诸多难点,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扫除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讲授本目时,建议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①西晋末年统治者治理不当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灾荒疾疫,导致粮食歉收,人民饱受饥饿之苦,不得不开始向南方迁徙;②八王之乱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被迫离开中原,向河西走廊、辽东,特别是向南方迁徙;③八王之乱期间以及战后,北部、西部的少数民族贵族势力逐渐增强,不断地冲击中原地区,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④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高潮,涉及地域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和河西走廊,涉及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其深远影响本目不必展开分析,略作概述即可。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以本目内容为基础,先完成课后的活动建议,然后引导学生对人口大迁徙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影响进行预测,或提供一些有关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为讲述下两节课的内容做准备。也可采取其他活动方式,如结合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现象,请学生谈谈有关人口大迁徙的话题。






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教案之一一文由中国教案站http://jiaoan.cnkjz.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是这个吗?

p121页中,孔子为文学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p122页中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部分。就没了。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
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指的就是《齐民要术》。
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贾思勰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农业的百科全书,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为不朽的农业科学巨著,贾思勰也因此而名垂史册。
贾思勰在农业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显赫成就首先是在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北魏帝国的君主,是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拓跋氏,国人多以畜牧业为生,对农业生产不大重视,游牧生活使得民众常年过着无法安居乐业的生活。北魏政权建立后,拓跋珪执政伊始,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拓跋珪称帝后,治国方略中便有解散游牧部落的内容。他亲耕籍田,广兴产业,因此北魏经济日益繁荣。由于鲜卑人毕竟具有好战的特征,魏道武帝治国也就忘不了军事掠夺,在连年大战中,最困难的便是缺少军粮,军粮的富足与否显然成为了战争胜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此推而论之,如果粮食牲畜富足,人民就能过上安定生活,鲜卑人或许会改变靠掠夺别人的财富过富裕生活的习性。因此,国泰民安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业生产。
生活在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对此体会得太深了。他决心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去,亲自养羊,种庄稼,从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推广农业生产,使北魏政权强盛,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贾思勰深知,北魏国人对畜牧业生产有着较多的经验,而且也习惯于饲养牛、羊等牲畜。如果自己在这方面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北魏国人自然会接受并信服他,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农业生产,便会顺利得多了。于是,他开始养羊。一次,他养了200头羊,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事先不知道一头羊该准备多少饲料,最终因饲料供应不上,不到一年,200头羊饿死了一大半。贾思勰并不气馁,继续干下去,接着他又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20亩大豆,他想,这次羊总不会死去了吧!哪知饲料倒是不缺,可羊还是死了许多。贾思勰百思而不得其解,实在无计可施。成天茶饭不思,苦恼至极,邻里看到他这种状况,恐怕他急出病来。一位好心人打听到离他们这里 100多里外有一位养羊高手,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了他。贾思勰听后二话没说,连夜赶到那里向老羊倌求教。
贾思勰一到老羊倌家,便拜老人家为师,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养羊的情况,诚恳地请老人家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留他在家住了好几天,让他仔细观看自己的羊圈,并且从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一一细细讲述给他听。贾思勰从老羊倌的叙述中,似乎明白了自己第二次养羊失败,大概是由于羊圈管理不得法的缘故。老羊倌说:“你的悟性真高,羊是不吃自己撒过尿拉过屎的饲料的。你把饲料乱扔在羊圈里,让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尽管你吸取了第一次饲料不足的教训,准备了足够的饲料,但不懂得羊是不吃弄脏了的饲料的道理,你不打扫好羊圈的卫生,就是准备再多的饲料也是白搭啊!不过,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定会把羊养好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思勰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又养了一群羊,这群羊可养得膘肥肉壮,产奶也多,成活率相当高。从此,贾思勰的名声传了出去,越来越大,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
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一步计划付诸实现后,他便着手试验耕地种庄稼。从养羊的成功中,得出了一条十分可贵的经验,那就是向老农虚心求教。于是,他不辞劳苦,跋涉千里,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田间地头,在茅草屋里、在地头窝棚里,他与老农促膝谈心,仔细地询问他们如何施肥?如何犁地?如何选种?不同上质的地又该如何下种等等问题。老农们也为他谦虚、求实、好学的精神所震惊,称他是农业生产的有心人。因此,毫不保留地向他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他:“这种是种庄稼不可草率的大事。一般人仅仅知道选种要选长得饱满的穗子,但未必知道还要察看种子的颜色纯洁不纯洁。同时还要注意把割下的穗子高高挂起,待到来年春天再打下来做种。人们更不知道土质不同、气候有别的地,对品种要求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茎杆上。一般说,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杆坚实的。犁地在七月间,犁地之前,要看地里长没有长茅草,长着茅草的地,需先赶着牛羊在上面踩一遍,等七月犁地时,茅草才会死去。”贾思勰学到这些宝贵经验后,便回去照此办理。在实际耕作中,他自己又摸索出不少规律,同时还悉心研究了前人关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吸取前人著述的精华,舍弃了一些实践证明不妥的说法,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理论作了系统地阐述,而且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都写得相当具体、详细、全面、清楚,不仅超过了前人的同类的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达到了领先水平。难怪有人说:“真可谓‘前无古人’!”比如:“平整土地”一项,贾思勰既指出了耕地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又特别详尽地讲述了耕地分为春、夏、秋、冬,讲究深、浅,注意初、转、纵、横、顺、逆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和管理的方法,甚至连耕坏了怎么补救的办法他都写进了书中。这些内容在我国战国时代秦国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和汉代的《汜胜之书》里,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远远没有贾思勰谈得那么透彻、那么便于操作。
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能不断从土地上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是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在《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多种办法,其中尤其以轮种、套种最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且还能促使地力尽快恢复。他明确地把先种哪些作物,后种哪些作物,以及采用不同的轮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效果都一一记载下来,而这一切西欧人在当时仅识皮毛,只知道采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提高地力而已。可见,贾思勰的研究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
《齐民要术》的学术价值无疑是世界一流的,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部农学巨著还为今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了解和研究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齐民要术》分92篇,共11万多字,内容丰富,从大田作物中的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到绿肥作物、饲料作物、香料作物、水生植物,以及瓜、果、蔬菜甚至树木无所不包,并且对农林副业,诸如制酱、酿酒、饲养鸡鸭、猪牛也一应俱全。贾思勰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庞大的农业专著,一方面是他辛勤实践、向老农学习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他参阅了古代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博采众长得来的。贾思勰对前人的成果既不一概否定,也不盲目照搬。譬如:汉代的《汜胜之书》中有关于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的观点,贾思勰却提出黍子密植比稀植好的说法。他的理由是,稀植的黍子优点在于棵发得大,但带来的弊端是谷粒不饱满,因而瘪谷多,米色较黄。密植虽然棵发得小,但谷粒均匀,米色白,从而纠正了自汉代以来的误导。《齐民要术》一书中引用古书达多150余种,对战国时期诸子中的农家许相,到北魏时期有价值的史书,他都作了许多摘录,其中不少书今已失传。正因为《齐民要术》的摘引,才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有可能从他的转述中窥见这些失传而又极有价值的史书的大致面貌。从这一点上看,贾思勰不仅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我从上面复制的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
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指的就是《齐民要术》。
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贾思勰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农业的百科全书,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为不朽的农业科学巨著,贾思勰也因此而名垂史册。
贾思勰在农业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显赫成就首先是在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北魏帝国的君主,是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拓跋氏,国人多以畜牧业为生,对农业生产不大重视,游牧生活使得民众常年过着无法安居乐业的生活。北魏政权建立后,拓跋珪执政伊始,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拓跋珪称帝后,治国方略中便有解散游牧部落的内容。他亲耕籍田,广兴产业,因此北魏经济日益繁荣。由于鲜卑人毕竟具有好战的特征,魏道武帝治国也就忘不了军事掠夺,在连年大战中,最困难的便是缺少军粮,军粮的富足与否显然成为了战争胜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此推而论之,如果粮食牲畜富足,人民就能过上安定生活,鲜卑人或许会改变靠掠夺别人的财富过富裕生活的习性。因此,国泰民安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业生产。
生活在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对此体会得太深了。他决心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去,亲自养羊,种庄稼,从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推广农业生产,使北魏政权强盛,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贾思勰深知,北魏国人对畜牧业生产有着较多的经验,而且也习惯于饲养牛、羊等牲畜。如果自己在这方面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北魏国人自然会接受并信服他,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农业生产,便会顺利得多了。于是,他开始养羊。一次,他养了200头羊,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事先不知道一头羊该准备多少饲料,最终因饲料供应不上,不到一年,200头羊饿死了一大半。贾思勰并不气馁,继续干下去,接着他又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20亩大豆,他想,这次羊总不会死去了吧!哪知饲料倒是不缺,可羊还是死了许多。贾思勰百思而不得其解,实在无计可施。成天茶饭不思,苦恼至极,邻里看到他这种状况,恐怕他急出病来。一位好心人打听到离他们这里 100多里外有一位养羊高手,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了他。贾思勰听后二话没说,连夜赶到那里向老羊倌求教。
贾思勰一到老羊倌家,便拜老人家为师,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养羊的情况,诚恳地请老人家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留他在家住了好几天,让他仔细观看自己的羊圈,并且从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一一细细讲述给他听。贾思勰从老羊倌的叙述中,似乎明白了自己第二次养羊失败,大概是由于羊圈管理不得法的缘故。老羊倌说:“你的悟性真高,羊是不吃自己撒过尿拉过屎的饲料的。你把饲料乱扔在羊圈里,让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尽管你吸取了第一次饲料不足的教训,准备了足够的饲料,但不懂得羊是不吃弄脏了的饲料的道理,你不打扫好羊圈的卫生,就是准备再多的饲料也是白搭啊!不过,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定会把羊养好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思勰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又养了一群羊,这群羊可养得膘肥肉壮,产奶也多,成活率相当高。从此,贾思勰的名声传了出去,越来越大,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
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一步计划付诸实现后,他便着手试验耕地种庄稼。从养羊的成功中,得出了一条十分可贵的经验,那就是向老农虚心求教。于是,他不辞劳苦,跋涉千里,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田间地头,在茅草屋里、在地头窝棚里,他与老农促膝谈心,仔细地询问他们如何施肥?如何犁地?如何选种?不同上质的地又该如何下种等等问题。老农们也为他谦虚、求实、好学的精神所震惊,称他是农业生产的有心人。因此,毫不保留地向他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他:“这种是种庄稼不可草率的大事。一般人仅仅知道选种要选长得饱满的穗子,但未必知道还要察看种子的颜色纯洁不纯洁。同时还要注意把割下的穗子高高挂起,待到来年春天再打下来做种。人们更不知道土质不同、气候有别的地,对品种要求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茎杆上。一般说,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杆坚实的。犁地在七月间,犁地之前,要看地里长没有长茅草,长着茅草的地,需先赶着牛羊在上面踩一遍,等七月犁地时,茅草才会死去。”贾思勰学到这些宝贵经验后,便回去照此办理。在实际耕作中,他自己又摸索出不少规律,同时还悉心研究了前人关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吸取前人著述的精华,舍弃了一些实践证明不妥的说法,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理论作了系统地阐述,而且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都写得相当具体、详细、全面、清楚,不仅超过了前人的同类的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达到了领先水平。难怪有人说:“真可谓‘前无古人’!”比如:“平整土地”一项,贾思勰既指出了耕地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又特别详尽地讲述了耕地分为春、夏、秋、冬,讲究深、浅,注意初、转、纵、横、顺、逆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和管理的方法,甚至连耕坏了怎么补救的办法他都写进了书中。这些内容在我国战国时代秦国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和汉代的《汜胜之书》里,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远远没有贾思勰谈得那么透彻、那么便于操作。
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能不断从土地上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是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在《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多种办法,其中尤其以轮种、套种最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且还能促使地力尽快恢复。他明确地把先种哪些作物,后种哪些作物,以及采用不同的轮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效果都一一记载下来,而这一切西欧人在当时仅识皮毛,只知道采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提高地力而已。可见,贾思勰的研究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
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指的就是《齐民要术》。他在《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多种办法,其中尤其以轮种、套种最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且还能促使地力尽快恢复。他明确地把先种哪些作物,后种哪些作物,以及采用不同的轮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效果都一一记载下来,而这一切西欧人在当时仅识皮毛,只知道采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提高地力而已。可见,贾思勰的研究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

  • 急!历史七年级下册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答:、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2、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②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③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④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
  • 初一下历史21和22课的笔记
    答:2013-01-20 7年级上册历史第21.22课笔记 4 2016-05-14 初一下册历史笔记全 5 2015-05-12 初一下册历史笔记全部。每一课。网上复制给我。详细 2 2013-02-17 初一年级下学期历史前五课笔记整理 83 2011-08-27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21_24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全球首张奥密克戎毒...
  • 下载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答: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王室日益衰弱,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别国的支配。 4.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练习题、拓展资料,共2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
  • 初一上册历史课本初一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
    答:关于初一上册历史课本,初一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家庭的含义:P52、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3、家庭关系的确立:结婚、生育、收养、再婚。3、...
  • 初一历史第二、三单元为哪些
    答:国家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有21课,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共3课;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共5课;第三单元秦汉时期,共7课;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共5课;这是20课,再加上第21课是活动课。下册书共计22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有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有8课;第三...
  •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笔记和复习资料
    答:初一上学期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3、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
  • 七年级上册语文21课化石吟课件
    答:七年级上册语文21课化石吟课件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为何突然跌破100美元大关?正香教育 2022-08-07 · TA获得超过5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目录 人教版
    答: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期中测试题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
  • 初二上学期历史21课教案
    答: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掌 握 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范例教学 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
  • 初一上历史复习资料。
    答:初一上的历史资料。要包括以下几类:⒈世界之最⒉分界线⒊等高线地形图(这方面貌似学的卜是很好,多说...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