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的疫病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中国东南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中国东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香港、澳门。
1、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
2、广西:简称“桂”,首府南宁市,南临北部湾,是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
3、福建:简称“闽”,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面、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4、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5、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

扩展资料:
1、考虑南北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考虑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2、东北地区包括的区域有: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昆都仑区。
3、东北话包括东北百姓广泛使用的东北官话、大连、丹东等少数地区使用的胶辽官话、承德、赤峰、朝阳地区使用的北京官话。
4、东南地区和宝岛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岸文缘深,台湾的文化、风俗、习惯都和东南地区相近、相形,甚至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东南地区 百度百科_东北地区

人类历史上致命瘟疫一览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场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 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鼠疫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仅仅百余年的历史,但明确的病毒致病的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疯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经被记录下来,但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试验,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巴斯德从实践中发现,将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毒性已递减的液体注射于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结核病 据资料介绍,自1882年柯霍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而今日重提防治结核病,是因为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至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流感 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平时流行的流感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国也导致11万多人住院,3.4万人死亡。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没有特效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有效率为70%至90%。由于流感病毒极其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不一样,因此必须每年注射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天花 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纪,它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比不上鼠疫,这可能是因为其受害者以儿童为主(约1/10的儿童因天花夭折),活下来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 在1957年“亚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流行期间,各年龄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尤为显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这两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个地区。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苏联“俄罗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发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乃为描写登革热患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行走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 1998年时,登革热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在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华南各省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罗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夺去了几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 专家认为,每200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症”(AIDS)的英文简称。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报道了5例这样的病例,他们都是同性恋者,随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陆续发现了类似症状的病人,后在全世界大规模传播开来。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地区突发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经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乌干达出现。这种病由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现高烧,肌肉剧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有可能在24小时内死亡。据报道,乌干达的邻国苏丹和刚果(金)曾先后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过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夺去了生命

在历史上,东南地区是疫病的多发区。疫在古代又称为瘟疫,是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十分严重,是当地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这在《明史》、《清史稿》中都有记载。但《明史》、《清史稿》对此记载不详,颇多疏漏。例如,《明史》对洪武、建文、宣德、景泰、天顺、弘治、隆庆、天启;《清史稿》对顺治、咸丰、光绪、宣统各朝东南地区的疫情都缺记载,其他各朝的记载也欠详。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者查阅了东南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一市的方志,就东南地区的疫情、疫病的种类、疫病爆发的相关因素、疫病的社会影响等问题作了初步考察、分析和探讨,本文便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东南地区的疫情和大疫
根据对东南地区329种方志,296个州县疫情的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年共234年(其中明代137年,清代197年),约占明清时期543年的43%。除明代的建文、洪熙、泰昌等几个短命的朝代没有疫情记载外,其他各朝都有。这个统计要比《明史》、《清史稿》有关东南地区疫情年的记载要高得多,《明史》有关东南地区疫情年的记载为8年,《清史稿》的记载为43年,合计为51年,只有方志上记载数的21.79%,可见正史遗漏之多,同时也说明东南地区疫情之严重。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的严重还表现在遭受疫病灾难的州县数上。明代遭灾的州县共计为691个(其中包括重复,下同),最多的一次高达56个县,这分别出现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和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代遭灾的州县为848个,最多的一次达到46个县,时在道光元年(1821年)。明清二代合计遭灾的州县为1539个。关于受灾的州县数,《明史》记载为21个州县,另外还有两次记载,一次为“成化十一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一次为“万历十六年五月,山东,陕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这些记载是说全省有疫,还是其中部分州县有疫,没有交待清楚;《清史稿》记载为86个州县。此外,有一处记载“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江南大疫”,这是指江南全区有大疫,还是江南某些地方有大疫,说得也和《明史》记载一样模棱两可。如果以有明确的州县数来计算的话,正史记载明清二代东南地区遭疫灾的州县为107个,不及方志记载数的1/10。
历史上对疫病一般通称为疫,严重的称为大疫。那么什么样的疫才算严重呢?称得上大疫的疫病在东南地区发生过多少次呢?这些历来缺少界定和统计。但从方志记载来看,有的是从疫死人的多少来说的,例如福建永定“康熙五十七年,岁大疫,死者千馀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江苏沛县“万历三十一年,夏秋大疫,病死数千人”,(同治《徐州府志》卷5上)江西安义“同治元年,秋大疫,死者数千人”;(同治《安义县志》卷16)福建南平“嘉靖二十四年,岁大疫,死者万计”,(康熙《南平县志》卷4)安徽巢县“崇祯十四年,夏大疫,死者万馀人”,(道光《巢县志》卷7)浙江缙云“春大疫,死者万馀人”,(光绪《缙云县志》卷15)江西抚州“顺治四年夏秋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光绪《抚州府志》卷84)安徽凤阳“嘉靖三年,大疫,人民死亡过半”,(光绪《凤阳县志》卷15)霍邱“乾隆五十一年,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阖家尽毙,无人收殓者”,(同治《霍邱县志》卷16)萧县“崇祯十四年,五月大疫,死者十之八九,无棺无殓者不可胜数”,(嘉庆《萧县志》卷18)江苏高淳“康熙四十八年,大疫,自春及秋死亡过半”。(民国《高淳县志》卷12下)从这些记载来看,所谓大疫,当指死亡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一半,或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者。
据初步统计,东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发生大疫共818县次,约占总疫情数(受疫灾县数)的53.18%。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之严重,由此也可见一斑。
疫病种类的考察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究竟有哪几种疫病?这在正史上一般都没有记载,只是在方志上偶尔记载了一些病名和症状,但数量很少,而且很零星。现据这些零星的记载作个初步的考察以求有个粗略的了解。不过,本文所述的疫名,并不是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发生疫病的全部,而只是其中几种而已。
(一)霍乱。
《黄帝内经》对它已经有记载:“土郁之发,民病霍乱”,“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我国古代所说的霍乱一般是指夏秋二季的急性肠胃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现代医学所说的不同。现代医学所说的霍乱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虎列拉(cholera)。这种病我国东南地区称之为转筋霍乱,或称为吊脚痧(亦作钓脚痧)、瘪螺痧、子午痧、鬼偷肉等。其症状据光绪《慈溪县志》卷55记载是“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名吊脚痧。”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卷57说:“患者吐泻,肌肉立消,俗称鬼偷肉。”这些记载和现代医学所说的霍乱特征完全一致,说明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疾疫中已经有霍乱的存在。
东南地区的霍乱病最初出现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南汇县志》卷22载:“嘉庆二十五年,疫疠大行,转筋霍乱证自此始。”民国《象山县志》卷29记载说:“嘉庆二十五年,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光绪《乐清县志》卷13及光绪《慈溪县志》卷55也记载该年当地发生霍乱,说明上海、浙江沿海地区是东南地区霍乱最早的流行地。这和现代学术界认为霍乱是嘉庆二十五年由海路传入中国的说法完全一致。(注:陈邦贤:《几种急性传染病的史料特辑》,《中华医史杂志》1953年第4号。)
道光元年(1821年)霍乱传播到福建全省。民国十六年《连江县志》卷3说:“道光元年,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福建全省皆然。”民国《莆田县志》卷3也说:“道光元年七月八月,全省霍乱流行。”这一年流行霍乱的地方还有上海地区的南汇、嘉定;江苏的昆山、太仓、常州;浙江的嘉善、平湖、湖州、乌程、太平以及安徽的萧县,成为霍乱在东南地区的第一次大流行。到光绪朝的中后期,霍乱又一次在东南地区爆发,流行的地区有上海的嘉定、宝山;江苏的常州、山阳、高邮以及安徽的芜湖。霍乱成为晚清时期在东南地区流行最广、为害最烈的疫病之一。
(二)鼠疫。
鼠疫是一种很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它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恶核病:“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人腹,烦闷恶寒,即杀人。”这是我国古代对腺鼠疫最形象的描述。
东南地区的鼠疫有的方志记载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同安县志》载:“光绪二十一年,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其描述和《黄帝内经》的记载完全一致。但东南地区对鼠疫的最早记载并不是光绪二十一年,而是光绪二十年,地区不是福建同安,而是金门。民国《金门县志》卷12对此有明确记载:“光绪二十年,(金门)后浦头,后水头,沙尾等乡,忽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数百人,为金门前所未有。二十一年鼠疫传染各乡,后浦为最。”以后便在福建各地传播开来。同年,除同安县外,莆田也发生了鼠疫,民国《莆田县志》卷3记载道:“光绪二十一年鼠疫起。初由梨园子弟在枫亭传染,载归已死,船泊河滨,数日之内,河滨人染疫者十馀人,蔓延全城,死百馀人,以次传染乡村。”很明显,莆田的鼠疫是从外地传入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福建的鼠疫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广东雷琼地区传入的。民国《德化县志》卷10说:“此疫(鼠疫)始生于十六年广东雷琼间,传染全国通都大邑,每年死以万计。”有的学者认为:19世纪80-90年代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不断有鼠疫流行。(注:曹树基、李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收录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107-108、105页。)因此,福建的鼠疫从广东传入是完全有可能的。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福建鼠疫是通过海路从香港传入的,时间是1894年,这一说法时间上又和民国《金门县志》所说相符,未知孰是,待考。
自光绪二十年鼠疫在福建发生后,一直在福建蔓延,光绪二十一年在同安、莆田、金门;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年在厦门;二十六年又发生在德化,据说德化的鼠疫是由永春传入的;(民国《德化县志》卷10)二十九年在长泰;三十年在龙岩等地先后爆发鼠疫,其他地区除安徽颍上在宣统三年有鼠疫发生外,别的地方都不见有鼠疫的记载。
(三)天花。
天花古称虏疮,亦称痘疮,简称痘,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三国时的《肘后方》对此已有详细的记载:“比岁有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瘥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
明清时期,天花是东南地区流行十分普遍的一种传染病,普遍叫痘疫,有的地区如福建,也叫痘疹。据记载,明清时期至少有20年,在22个县中流行过天花,主要流行在浙江、江西、福建这几个省,为害的烈度也相当大。民国《象山县志》卷29载:“乾隆五十年,(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同治《丰城县志》卷28载:“乾隆二十九年,(丰城)十月痘疫,小儿伤者无算”;民国《福宁府志》卷43载:“嘉靖元年,(福宁)痘疹大作,殇者千人。二年亦然。万历二十八年,秋冬,痘疹灾。乾隆二十二年,霞浦、福安、宁德痘疹大作”;民国《万载县志》卷1之2载:“嘉庆十一年,夏五月,痘疫,多夭死。十六年,夏痘疫,死者相望。”
我国在宋代已发明了种痘法。《医宗金鉴》(乾隆四年)载:“尝考种痘之法,有谓取痘粒之浆而种之者,有谓穿痘儿之衣而种之者,有谓以痘痂屑吸入鼻孔中而种之者,谓之旱苗,有谓以痘痂湿屑吸入鼻孔而种之者,谓之水苗。以上四者相较,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不验,痘浆太残忍。故古法独用水苗,盖取其和平稳当也。”可见我国在1739年以前已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天花的经验。
(四)疟疾。
疟疾之名始见于先秦典籍,《礼记·月令》已有“寒热不节,民多疟疾”之说。明清时期江南称为疟,江西称为瘴。初次记载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光绪《吉安府志》卷53:“嘉靖四十年秋,永宁瘴作,疫死千人。”万历时期在东南地区有过大范围的流行。五年(1577年)江西的永新、永宁、福安等地出现大范围的流传,造成永宁、福宁“死者无算”,永新“死者不可胜纪”的严重后果。(光绪《吉安府志》卷53;同治《福安县志》卷1;同治《永新县志》卷26)三十一年又流行于浙江的嘉兴地区,包括嘉兴、秀水、桐乡等县。这次疟疾在嘉兴地区的流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疟疾盛行,腹肿则死”。(光绪《嘉兴府志》卷35)疟疾一般没有腹肿的症状,只有反复发作后,才会出现脾肿大。疑腹肿是脾肿。
(五)痢疾。
古代的痢疾,明代的《景岳全书》说之甚详:“痢疾即经所谓肠澼,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下利,故又称为滞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吐者,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态度多端。”从现代医学看来,这些症状一般是属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二类。可见我国古代对痢疾已有相当全面的认识。从方志记载看,痢疾也是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之一。例如江苏吴县“崇祯十四年四月至冬,比户疫痢,死者十七”。(民国《吴县志》卷55)浙江萧山“康熙二十二年,春夏疫痢大作,死者枕籍。”(康熙《萧山县志》卷9)江西万载“嘉庆十二年,秋疫痢流行,上乡死者尤众。”(民国《万载县志》卷1之2)后果亦是很严重的。
(六)猩红热。
猩红热古称喉痧,其症状古医书记载是“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明清时期东南地区也有流行,民国《嘉定县续志》卷3:“光绪二十七年冬,喉痧证流行”,民国《南汇县续志》卷22:“光绪二十八年春,二月至九月,喉痧大作”。从方志记载看,此病只在光绪时在上海地区有流行。
(七)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多见于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民国《泰宁县志》卷3记载“光绪十三年,城乡麻疫,殇幼孩数百。”上海地区的方志上记载有一种病叫红痧,据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7说“发红痧,不能透泄者辄死”,所谓红痧很可能就是麻疹。光绪二十九年红痧在上海的嘉定、宝山等地曾经流行过。
(八)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许多“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腹水肚大如鼓)和“棺材田”等悲惨景象。
1950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乡的农民在有螺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患了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人,死45户,遗下孤儿91个,呈现出“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 东南地区的疫病历史
    答:根据对东南地区329种方志,296个州县疫情的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年共234年(其中明代137年,清代197年),约占明清时期543年的43%。除明代的建文、洪熙、泰昌等几个短命的朝代没有疫情记载外,其他各朝都有。这个统计要比《明史》、《清史稿》有关东南地区疫情年的记载要高得多,《明史》有关东南地区疫情年的记载...
  • 在东汉荆州,全家遭疾病折磨,小孩子继承家产的富豪是谁?
    答: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光武中兴”,本是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生活质量明显有了提高。但灾害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光武帝统治的中期,东南地区连续发生疫病的流传,来势凶猛,为害极大。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扬、 徐部大疾疫”。扬州辖区在东汉时包括九江、丹阳、...
  • 请问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背景~
    答: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背景如下:1、闽南为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一冬无雪,易生蚊虫及老鼠,这些动物成为细菌的携带者。2、人们的防疫意识不强,对很多疫病未能采取及时防护措施。3、缺乏防疫机构,使疫情得不到控制。4、明清福建沿海为通商口岸,鱼龙混杂,很多瘟疫从海外传播,由于交通便利...
  • 中国东南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答:东南地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等。东南地区指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区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称东南丘陵。东南丘陵以南岭为界,以北是江南丘陵,以南是两广丘陵,东部以武夷山为界,是浙闽丘陵。
  • 在古代一次大型的疾病(如瘟疫)能死多少人
    答:高平、辽州大疫,“死者甚多“。这年山西南部普遍出现旱灾,而疫情主要是在山西东南地区流行。沁州沁源县城中仅数百家,但由于“岁荒,斗米钱半千,夏遭瘟疫,死者不计其数”。 崇祯七年、八年,山西西部靠近黄河的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社会不安定,自然灾害交加,兴县就出现了疫病,“天行瘟疫,朝发夕死。
  • 我想知道中国古代出现过比较著名的灾难
    答:创世界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伤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地震历史所罕见。据史料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这次地震为8级,极震区烈度为Ⅺ度,重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
  • ...东风?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染上疫病,可能是何种传染病?
    答: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诸葛亮懂得天文地理知识,又长居襄阳,自然对该地区的天气状况了如指掌。他看到大家对这次天气变化都没有意识到,于是...
  • 历史上几次疫病大流行
    答:鼠疫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
  • 丁戌奇荒的内容
    答:首先是人口的死亡,比如“丁戌奇荒”当时因饥饿、疫病而死者达一千万人以上,其中重灾区的死亡率在半数以上,有的地区高达百分之九十五。除此之外,自然灾害往往破坏房屋建筑,毁坏道路、桥梁;还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导致土地荒芜、农业生产衰退;灾后饥民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逃荒乞食,严重危及社会安定。应该说,...
  • 无花果疫病是什么?
    答:疫菌病可能以原垣孢子在病果或土壤中越冬。于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再行传染。本病于7—8月间发生,至9月雨季盛发蔓延。在东南沿海雨水多的地区发病重。疫病主要借游动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借雨水传播。平坝地、土壤粘重、积水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树势旺盛,枝繁叶茂,树冠下湿度高,阴雨连绵或台风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