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

  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就是学佛最终目的,六道轮回不是我们久居之处,毕竟,六道充满苦痛、无常、空幻、无我、六道非永恒的。声闻(梵语 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二乘行者,仅是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迫求离生死,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生死,自度自利,并非学佛者的愿望。

  菩萨行者正行六度波罗蜜中,未究竟证成菩提,亦然非学佛者的理念,佛道是修学佛法的终程,一切行门已告圆满,智慧(梵语jnana)、慈悲(梵语maitrya)、信愿、神通皆已具足,圆满无碍,万德庄严,是故,成佛就是学佛最终目的。

当然不是,学佛的人应该胸怀更大,顾忌更少才对。越学越不自在,那不是离真正的生死自在越来越远?学佛是要拿得起,更放得下。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同于世人为饮食生活而奔波劳碌工作。

(二)七宝食器,自然现前

‘极乐世界的众生要吃饭时,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现七宝的钵器,自然充满百味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吃饭时,各种宝钵,随意现前。’——《大阿弥陀经》

——不必忙于做菜,不用准备碗盘、碟子、筷子、汤匙等餐具。

‘这些钵中都充满百味饮食,随意而至,无所从来,也没有供应和制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卷

(三)茶几花毡,庄严餐座

‘佛和诸位菩萨、罗汉要饮食时,则自然呈现七宝的茶几(餐桌),劫贝树的花絮所织成的毡子和毛毡来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现七宝的钵器,钵中充满著各种美味的饮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四)百味饮食,胜过诸天

‘这些饮食,不同于世间饮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饮食所能比美,这些饮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无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世人花钱办筵席,多造杀业,吃时嘴巴痛快,肠胃难受,甚至还可能传染到B型肝炎。

——极乐净土的饮食连天厨妙供都不能比了,满汉全席又算得了什么?

(五)种种美味,各如所愿

‘钵中充满百味饮食,酸咸甘淡,各如所愿。’——《大阿弥陀经》

‘想吃什么的口味,钵器中便呈现什么饮食,甜度或酸度都随心所欲。有的菩萨和罗汉心想得到银钵,有的想要得到金钵、水晶钵、琉璃钵、珊瑚钵、琥珀钵、白玉钵、砗磲钵、玛瑙钵、明月珠钵、摩尼珠钵、紫磨金钵等,都可随心所欲得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过量

‘不会有所缺乏,也不会因为美味的饮食,而吃得过量。’——《大阿弥陀经》

——不会吃得不够,以致意犹未尽。

——极乐世界没有肠胃消化不好的人。

‘诸位菩萨和罗汉每次都吃得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他们从来不挑剔或批评食物的好坏,也不会因为饮食美味而生贪爱。’——《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遗滓

‘吃完以后,不会遗留食物残渣。’——《大阿弥陀经》

——因此不必洗碗筷。

‘饮食完毕以后,食物自然消化而不会在体内留下遗滓。’——《大阿弥陀经》

——身无粪尿,不必厕所,也没有臭味。

‘吃完以后,七宝钵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时,才又出现。’——《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吃完以后,各种饭具、钵器、茶几、宝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时,又会再变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八)以意为食,闻香心净

‘虽然有这么好的食物,其实并没有真的吃,只是看到食物的色、闻到食物的香,以意念来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看到食物的美色,闻到食物的香气,自然饱足舒适,不贪著美味,身心轻爽便利。’——《大阿弥陀经》

(九)饭食已讫,身心舒泰

‘吃了以后,容光焕发,力气增长,没有大小便,身心舒泰柔软,不贪著美味。’——《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诸位菩萨和罗汉的心念都非常清净,而不会慕恋饮食。饮食只用来促进身心的功力,食毕自然完全消化。’——《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明 楚石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明 楚石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
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
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

明 楚石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明 楚石

金银宫阙彩云端,念佛人居眼界宽。
宝树交加非一色,灵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长凝翡翠盘。
不似雪山多药味,众生无福变成酸。

明 楚石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
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
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必上街购买。

(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

‘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需钮扣。

——省去做衣和量制服装的麻烦。

(三)不退原色,不沾尘垢

‘不必染色,不必洗濯。’——《无量寿经》的上卷。

——没有漂白粉和萤光剂的污染!又不必耽心衣服会退色。

——不必耽心洗衣机会故障,洗衣粉会伤害玉手和导致贫血。

(四)种类特多,饰物庄严

‘极乐世界有无量(种类特多)高尚美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及各种庄严的珍宝(饰物),百千种颜色美妙的衣服和饰物,自然穿戴在身上。’——《大阿弥陀经》。

——多采多姿。

——不必费力穿戴和扣钮扣。

(五)相貌尊贵,好配衣裳

‘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有像佛陀那样庄严、美妙而且圆满的色身。出生到极乐佛国以后,就失去本来在三恶道的形体,而成就像佛陀那样尊贵和庄严的相貌。’——《大阿弥陀经》。

——身材好,容易配衣服。

——不同于这娑婆世界以衣裳来掩盖和遮蔽身形的缺陷和丑陋。

明 楚石

妙明觉体即如来,暂借莲花养圣胎。
瑞相且分三十二,流光何止百千垓。
庄严宝具相随到,细软天衣不假裁。
上品上生生死绝,尘尘刹刹紫金台。

清 省庵

境胜由来道易修,多生习气一朝休。
盘中甘露珠圆转,树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莲台承足稳,真金华瓣衬身柔。
三车已息驰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清 省庵

琉璃地上绝尘埃,宴坐经行亦快哉。
锦绣织成行树叶,丹青画出众楼台。
漫空华雨诸天下,遍界香云大士来。
何处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见一枝开。

住—二百一十亿个清净佛土的精华——《无量寿经》上卷

(一)土地

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

‘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

‘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

‘由于极乐世界宽阔广大,不只一个角落。经典常只提到了黄金或琉璃这一两种宝,其实它应是众宝所成,而且还无穷无尽呢!’——《弥陀疏钞》第三卷。

‘那佛土以自然化生而且体性温柔的七宝,相间为地。但有些区域却纯以一种宝为地……。’ ——《大阿弥陀经》。

‘其他真金,七宝莲花,自然涌出。’——《阿弥陀如来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看见琉璃地,内外辉映透澈,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有八棱,乃百宝所成。每一珠宝放出千道光明,每一光明具有八万四千种色彩,映在琉璃地上,宛如千亿日。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外整齐明了。’——《观无量寿佛经》。

‘琉璃为地,城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都是七宝所成,如同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国土清净庄严,没有世间的五浊(见浊、劫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没有贪爱的欲望,没有心意的垢染,以白银、琉璃为地,宫殿楼阁都是七宝,犹如西方无量寿国。’——《灌顶经》。

2、宽阔平坦,无有幽险

‘极乐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没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极乐国土没有各种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妙高山等一切诸山。’——《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极乐国土没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等幽暗之所)。但由于佛陀的神力加持,如果众生想看高山、大海和山谷等也随时可以见到。’——《无量寿经》。

‘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安乐国。……平如澄水,柔软乐触,犹如缯纩,如安乐国,无诸五浊。’——《央掘摩罗经》。

3、自然七宝,柔软光耀

‘极乐国土,以自然的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这些宝都相参杂、转相间入。光明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它是众宝的精英,宛如他化自在天的宝物。’

‘极乐国土自然化生的七宝,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是只以一宝为地,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大本阿弥陀经》。

4、无量杂宝,众香所成

‘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所有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大阿弥陀经》法藏比丘的誓愿。

——不同于这里的土地,常被农药、杀虫剂、洗衣粉、化学肥料、工厂废水、塑胶袋、垃圾等所污染。

5、国土清净,照见十方

‘ 如果我能成佛,国土清净,而且都可以照见十方所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宛如明镜,照见自己的相貌,那么清晰。否则,我不成佛。’——《无量寿经》。

6、十万亿土,弹指即至

‘从此往西方,经过了十万亿怫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阿弥陀经》。

‘舍此生已,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所出生的地方,常知宿命,直至成佛。’——《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和《观世音如来秘密藏神咒经》。

清 普能

净邦国土妙无穷,七宝妆成极乐宫。
处处迦陵前鼓舞,双双孔雀后林中。
莲开上品难为比,花吐幽香更不同。
一等庄严诸佛刹,无如净土巧玲珑。

明 楚石

琉璃地列紫金幢,翡翠楼开白玉窗。
文字可夸才不称,肉身未到意先降。
能言孔雀知多少,善语频伽定几双。
清梦正贪归路直,夜阑无奈鼓逢逢。

清 省庵

人传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
莫向泥涂分净秽,休从火宅辨炎凉。
三千世界非吾土,万亿乾坤是故乡。
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

明 楚石

称性庄严非外得,天然果报自无穷。
一尘遍入诸尘里,万法全收一法中。
华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国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无碍,但得情忘境自融。

(二)栏杆

1、好美栏杆,七宝所成

‘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横的栏杆)楯(直的栏杆)。’——《阿弥陀经》。

2、精致典雅,质地柔软

极乐世界有许多庄严美丽的栏杆,横的栏杆叫做‘栏’,竖的栏杆叫做‘楯’。 这些栏杆都是质地柔软、精致的金银、琉璃、玻璃及各种珍宝做成的,甚至有些(楼观)栏杆上面还饰以璎珞,这些璎珞都会发出美妙悦耳的音乐。(参见《大本阿弥陀经》)

反过来观看我们这个世界,住家附近大多围著水泥砖瓦砌成的高墙,既不通风,又不美观,夏天时十分闷热。有的人以木头、竹子和铁做栏杆,也是会生锈和蛀虫。何况这些栏杆都需要花费许多人力和财力来建造,哪里可以跟极乐世界各种珍宝所自然形成的栏杆同日而语!

明 楚石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
散众妙华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
却倚雕栏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三)罗网

1、金缕珍珠,兼挂宝玲

‘无量的宝网,都是用纯金缕著珍珠,以及百千种各式各样的宝物,来装饰庄严的气氛。周围又垂挂宝铃,颜色华美、光泽灿烂,覆盖在树林上。’——《瑞相经》。

‘在极乐世界,到处可以看见金、银、真珠等美妙的宝物所做成的罗网,上面悬挂著宝铃 ’——《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2、自然罗网,质轻柔软

‘极乐世界的罗网,质地宛如兜罗绵那么柔软.而不像我们这世间的宝物,必须经过精雕细琢和矫揉造作以后,才能用来装饰。’——《大阿弥陀经》。

3、真珠网间,现诸宫殿

‘极乐世界的树上,有许多美妙的真珠网弥覆在它上面。每一棵树都有七重罗网。每一个罗网间,有五百亿座奇妙而且华丽的宫殿,宛如大梵天的天宫,有诸天童子,自然化生在其中。’——《观无量寿佛经》。

清 省庵

一入西方境自融,双眸顿觉翳销熔。
无边刹土光中现,遍界真身像外逢。
华衬玉栏红隐隐,树含金殿碧重重。
色空泯合浑无寄,镜像分明绝点踪。

世间物我皆成幻 莫贪虚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临终日 心心准备往生时

(四)树木

1、七宝奇树,遍布净土

‘极乐世界到处有很多珍奇的宝树,有的树木纯是黄金、白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翠玉,或由一种宝形成,而不参杂其他宝。有的树木是由两种宝,甚至由七宝所形成。’——《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2、叶茎花果,无非妙宝

‘有的金树,以黄金为根茎,白银为叶子、花朵和果实。银树,以白银为根茎,黄金为叶子、花朵和果实。玛瑙树,以玛瑙为根茎,美玉为叶子、花朵和果实。美玉树,以玉为根茎,七宝为叶子、花朵和果实。’——《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有的金树,以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玻璃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花,美玉为果。银树,以白银为根,黄金为茎,枝条和花果跟金树相同。琉璃树以琉璃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玻璃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花,美玉为果。玻璃、真珠、玛瑙等树,也都以各种珍宝来辗转修饰,宛如琉璃树一般。还有玉树,以玉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玻璃为叶,赤珠为花,玛瑙为果。又有无量摩尼珠等庄严的宝树,周遍极乐国土。’——《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3、对称光奕,上覆宝网

‘这些宝树,行行相植(间),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光辉赫奕,世无能比。树上覆有七宝罗网,质地像兜罗绵那么柔软。’——《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4、清风拂树,自出妙音

‘极乐世界,时常吹拂清风,只要微风吹过,就自然发出相互和谐的各种音律!’——《无量寿经》。

‘净土树林等内外景物,常有和风吹拂时,发出微妙声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真理……。’——《大般若经》。

5、树中影现,十方佛事

‘极乐世界的宝树,会显现十方佛土清净殊胜和庄严的事迹,宛如明镜现象一样(逼真)!’——《大本阿弥陀经》。

——树上有净化的电影。

‘无量寿佛,有高达十六亿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六十里)的菩提树。这棵菩提树枝叶垂布八亿由旬,树根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围也是如此。这棵菩提树的枝条和花果,时常有无量百千种种妙色和各种殊胜的珍宝来庄严。例如:月光摩尼宝、释迦毗楞伽宝、心王摩尼宝、海乘流注摩尼宝,光辉遍照,超过天人。树上有许多金锞,而且垂挂七宝璎珞,到处都以妙宝严饰,例如:以卢遮迦宝、未瑳宝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宝以为璎珞。有师子云聚宝等,做为其锞,装饰宝柱。’——《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6、金珠宝铃,众宝庄严

‘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来做它的网路,庄严的宝锞,覆在它的上面,又以玻璃、万字和半月宝等相互辉映和装饰。’——《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7、风吹法乐,闻者悟真

‘微风吹动,发生种种悦耳的声音,能使众生证得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8、闻此妙音,永不退转

‘那些众生听了这种声音以后,在追求无上智慧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退转的现象。’——《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9、一遇此树,六根无病

‘如果有众生,看见了菩提树(没有眼病),闻到声音(没有耳病),嗅到香气(没有鼻病),尝到果实(没有舌病),触到树的光景(身无病痛),或观想菩提树的功德(心得清净),……五根没有疾病,心不散乱,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永不退转。’——《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10、一见此树,得诸安忍

‘由于见到那一棵菩提树,所以获得下面这三种忍:一、随声忍,二、随顺忍,三、无生法忍。’——《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11、散发异香,闻已进道

‘极乐世界中的树木花卉,都是以无量奇异的宝物和百千种香,和合而成。它的香气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了这些香气以后,都会修学佛行。’——《大阿弥陀经》法藏比丘愿。

12、宝树高大,花叶奇彩

‘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每棵树都高达八千由旬,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子,都是奇异珍宝的颜色。琉璃色中出现金光,玻璃色中出现红光……。’——《观无量寿佛经》。

13、彩叶妙花,自垂美果

‘每一棵树的叶子,长度和宽度都是二十五由旬,叶子有千种颜色。树上有许多美妙的花朵,是阎浮檀金色,这些花朵像旋光轮那样富有变化,多采多姿。树上自然涌出各种丰硕美味的果实,宛如天帝的宝瓶那样。’——《观无量寿佛经》。

14、宝盖悬空,现诸佛事

‘有许多大光明,化成幢幡和无量多的宝盖,这些宝盖中,会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陀菩萨的事迹和其他佛事。’——《观无量寿佛经》。

明 楚石

珠王宫殿玉园林,坐卧经行地是金。
舍利时时宣妙响,频伽历历奏仙音。
返闻顿悟无生理,常住周圆不动心。
触目皆为清净土,来从旷劫到如今。
一国巍巍一宝王,无朝无暮起祥光。
尼拘律树真金果,优钵罗华软玉房。
见体自明非日月,知春长在不冰霜。
又游佛刹归来也,赢得天葩满袖香。

清 普能

到得故乡心自彰,微风吹动妙莲香。
群生尽是金刚体,众德无非智慧光。
行树枝枝分赤白,奇花朵朵现青黄。
诸君能赴莲池会,不使主人终日忙。

‘佛地,又称为佛国、佛土、净刹、净首、净国或净土。’——《大乘义章》第十九卷

(五)花卉

1、昼夜六时,雨适意花

‘不论白天或夜晚,天上时常飘下很香、很好看的曼陀罗花(适意花)。’——《阿弥陀经》。

‘世人行善或修定,诸天欢喜,有时还会雨华(花)赞叹,更何况是极乐世界,乃是佛、菩萨、圣贤和诸上善人集会的处所,理应如此!’——《阿弥陀经疏钞》第三卷。

2、落英缤纷,整洁美好

‘和风将树上的花朵吹落地上,整个极乐世界的地面到处布满厚厚的一层花絮,十分整洁美观(一点也不杂乱)、柔软光洁。’——《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3、风伴妙乐,香花四寸

‘四方自然起风,发出五百种声音,吹到树上的花朵,花朵散发奇异的香气,而且随风散落在菩萨和声闻大众的身上。花朵飘落地面,积了四寸,十分美丽,而且芳香无比。只要花朵有点凋谢,便自然被风吹走。’——《大阿弥陀经》。

4、柔软多彩,形状极美

‘譬如有人将花铺在地面,然后再用手把它弄平,随著五彩缤纷的花朵,间隔和交错地分布排列成极美的形状。极乐世界的花卉也是如此。极乐世界的花朵很微妙,又大又柔软,宛如兜罗绵。’——《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5、踩地花陷,举足复平

‘如果有众生踩在落花上,陷进花朵大约四个手指高,但只要脚跟提起,那些花便又恢复原状。’——《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6、凋花没地,花卉常新

‘过了早晨,那些花自然没入地中。旧的花朵既然消失,大地变得清净,此时又飘落新花朵,整个极乐世界的地面到处都覆盖了一层花朵。其他像中午、下午、夜晚,又再飘花堆满地面,也是这种情形。所有广大珍奇的宝物,没有不出现在极乐世界的。’——《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弥陀疏钞》说:‘极乐世界的花有无量种!’

——真正的花都在此,巴黎哪比得上呢?

7、七宝莲华,百亿彩叶

‘极乐世界有七宝莲花,每一株莲花,有无量百千亿片叶子,每一片叶子有无量百千种珍奇的色彩,而且莲叶上有百千种摩尼妙宝来庄严,上面又覆盖了相互辉映的宝网。’——《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8、莲华放光,现佛金身

‘莲花的大小,有的半由旬,或一、二、三、四……甚至百千由旬。每一朵花都放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又现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尊佛。这些佛身如金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和八十种美好的身体特征,无比殊胜和庄严。这些佛不但放百千道光芒,普照世界,而且又到十方世界去为众生说法。’——《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明 妙意

拂拂山香满路飞,百花俯仰斗芳奇。
春风无限深深意,未审黄莺说向谁?

明 楚石

池中莲萼大如车,据实犹为小小华。
圣众略言千万亿,佛身知是几恒沙。
我闻妙德同慈氏,谁道弥陀异释迦。
南北东西清净土,尽归方寸玉无瑕。

明 楚石

每为娑婆苦所萦,谁闻净土不求生?
天人皆是大乘器,草木亦称三宝名。
处处园林如绣出,重重楼阁似生成。
诸贤莫怪归来晚,见说芙蕖始发荣。

清 省庵

琼枝瑶草色长新,别有乾坤世外春。
红藕华藏金砌鸭,绿珠帘映玉楼人。
尘沙莫计声闻辈,海水难量大士伦。
博地亦能容入会,何时得与圣贤亲。

(六)建筑

1、七宝楼阁,上覆珠络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庄严的七宝自然化成。又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为交络,覆盖在这些建筑上面。’——《无量寿经》。

2、美轮美奂,远胜天宫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和楼阁,都是七宝所成,胜过他化自在天天帝所居住的宫殿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住的宫殿建筑,也是如此。’——《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只省略地说了七宝,其实净土有无量妙宝。’——《佛地论》。

3、大小随意,自然受用

‘如果诸位有情需要宫殿和楼阁等,便可以随意获得,而且宫殿和楼阁的高度、长度、宽度、形状各随人意。(不但如此,连室内装璜也自然现成受用),楼阁中有许多床座,床座铺上了极为美妙高雅的绒布,并且以种种宝物来庄严和修饰,自然出现在众生面前。……’——《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4、德行愈厚,楼阁愈美

‘有些楼阁能随意高大,浮在空中,宛如云气。也有些不能随意高大,固定在地面上。这是因为求道时,德行有厚薄的缘故。’——《大阿弥陀经》。

5、旁有华幢,乐器庄严

‘楼阁的两边,各有华幢,以无量的乐器为庄严。八种清风,鼓吹这些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声。’——《观无量寿佛经》。

6、栏上璎珞,皆出妙音

‘楼观栏楯,璎珞覆上,皆作五音。’——《大阿弥陀经》。

7、光明成台,百宝楼阁

‘黄金地上,每一种宝物,都有五百种颜色和光芒。像花那么美的光芒,构成光明台,成千上万的楼阁,都是百宝所成。’——《观无量寿佛经》。

‘天人的一小片指甲,就值一整片阎浮提的土地。’——《杂宝藏经》。

——更何况是极乐的净土呢?

明 妙意

琉璃宝地黄金界,楼阁空中天乐清。
音中共奏无生曲,观听明时定往生。

明 楚石

却望金莲宝界遥,楼台一一倚云霄。
黄莺韵美春长在,玉树枝柔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好花无数逐风飘。
野人自选归来日,何待诸贤折简招。

明 楚石

无限风光赋咏难,乐邦初不厌游观。
十虚卷入秋毫末,一粟藏来天地宽。
玛瑙殿中金钉钹,珊瑚楼上玉栏杆。
妙音历历闻人耳,何处飞鸣五色鸾。

明 楚石

参差宝楼倚层虚,纵有丹青画不如。
林影交飞金孔雀,水光倒浸玉芙蕖。
分明池上佛身现,宛转眉间毫相舒。
百亿三千大千界,尽令方寸摄无余。

(七)水池

1、池畔檀木,花叶飘香

‘极乐世界中,到处都有七宝妙池。池中充满了八功德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极乐世界有很多水池,池畔有檀香木,花叶垂布,香气四溢’——《无量寿经》。

‘讲堂左右,泉池交流,……湛然香洁……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花朵和果实时常飘散芳香,形色光明照耀。枝条修长,叶子茂密,相交垂覆在水池上面,散发各种世间无法形容的香味,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先生会集本第十六页)。

2、池上花多,光洁茂盛

‘水池上面有天优钵罗花、钵昙摩花、拘牟头花、芬陀利花,色彩富有变化,而且光洁、茂盛。’——《无量寿经》。

3、水位高低,随心所欲

‘那些菩萨及声闻众(极乐世界的居民),如果进入宝池(沐浴或游戏),水的高度可随心所欲,无论想要水位到足踝、膝盖、腰部、颈部,它都会立即依照你的意思。如果要全身浸泡者,水就马上漫著你的身体。如果沐浴或游戏完毕,想要水位还原,它就立即恢复本来的水位。’——《无量寿经》。

4、水的温度,冷暖适意

‘池水的温度(冷暖调适),自然随意。’——《无量寿经》。

5、水色清明,宝沙映彻

‘极乐世界的水质清明澄洁,清净得好像没有东西一样。’——《无量寿经》。

‘极乐世界七宝池底宝沙映彻,无深不照(水清见底)。’

6、池上波澜,自发妙音

‘水池上面有小小的波澜和回流,辗转相互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流动时美丽的波流(涟漪),自然发出美妙的声音。’——《无量寿经》。

无谓做那么多引用——因为所谓佛国根本就是不可名状的,若可名状,则只不过是凡俗的国度,非佛国也!
六祖慧能有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按照大乘佛教的理论,世间一切景象皆为“不驻”,也就是“无常”,而世人心中的佛国自然也不例外,眼所见不过心所想,心中有佛国,心向往之,则所见的佛国尽如心中所想、所思。心中没有佛国,则诸事无常,佛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镜中明月。
至于佛国中人的生活,则同样如是:佛家的涅盘寂静、轮回不死,就是说的这些看破世间诸事,悟道诸事皆空的人,能够将身边之空视作有,而将繁琐之后视为空。他们眼中,自己所在的佛国不存在所谓美与不美、好与不好;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无所谓存在与否,只是一切皆在无常中轮回,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佛国的真谛。

去看无量寿经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执着无分别。也无男女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2)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

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於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

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

。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

成就。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

。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

。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

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

。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

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

德说不能尽。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

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於一切法。而得自

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

德广大。清净佛土。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

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

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於

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

。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

。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

佛。彼於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

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

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

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

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

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

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

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

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

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於此法。

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光明遍照第十二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

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

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弥陀

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

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

。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

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

光。欢喜光。解脱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

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

。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

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

。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於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

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

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

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

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寿量。

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

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

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

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

。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

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

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

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

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

。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

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

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

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

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

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

。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

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

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

。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於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

流芬。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

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

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

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微澜徐回。转相

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

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

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

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於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於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

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

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

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

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

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

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

不相及逮。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於威德。阶位。神

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

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你学佛么?学佛的话看《阿弥陀经》解释得很清楚。

  • 学佛的来
    答:念 南无阿弥陀佛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地藏经》: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其实,分别不在法门,而在我们自己的根性适合学什么法门...
  •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别人欺负你,你该怎么办?佛教怎么解释这个?
    答:对于别人施加于己的欺负和争执,首先要分析情况,对于这个情况的实际分析理解缘由,佛法讲叫做如理作意:1、如果对方仅仅是无聊的挑衅羞辱,没有任何对他人安乐的针对性,没有伤害性,也就是说对方根本就是个无理取闹的人,那么可以有节制的拒绝他,然后回避他。对于无聊的、无理的人,我们做什么都没...
  • 学佛的好处和坏处
    答: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涂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烦恼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适成为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3、庄严人生 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
  • 学佛有什么好处?
    答:莲花的路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
  • 学佛的人来回答
    答:出家人拿钱会被人“说势利”,不拿钱会被人说“吃软饭”,既然怎么做都会有人说三道四,那么做好自己,依照佛陀的教育如实奉行就好,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情)另外做一个假设来体会另一种心情吧 如果您衣服着火了,怎么办?如果您脱掉衣服就能得救否则必死无疑,您是否会在意赤身裸体...
  • 为什么要信佛,信佛的好处是什么
    答:学佛的好处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两种:学得浅,可以帮助你过好当下这一辈子,称之为“福慧双修,龙天福报”,也叫“世间法”;学得深,可以让我们在过好这一辈子的基础上,顺便做好过下一辈子的准备,称之为“解脱生死,超越轮回”,也叫“出世间法”...
  •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研究那么多佛理,这些佛理对今生来世的我们都有哪些益处...
    答:学佛的人为什么要研究那么多佛理,这些佛理对今生来世的我们都有哪些益处呢?~~~有句话把简单的事情繁杂去表述那是艺术!!也就是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修行关键就是修心!!大道至简!!
  • 学佛的第一步是什么?
    答:学佛的第一步应该是皈依,为什么皈依是学佛的第一步:(一)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 对于三宝诚心皈依的人,才可能会踏上断除烦恼的修行道路,从而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此,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对于三宝狐疑不信的人,必然不会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这样也就不可能获得解脱烦恼的快乐。...
  • 学佛学有什么好处
    答: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
  •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呢??
    答: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