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教育有什么特色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怎么样?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职业教育代表的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他是算一个新兴的职业。因为现在的大环境就是很多人找工作找不到,这是因为他没有相关的工作素养,这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
所以职业教育顺势而生,他一方面的解决了大学没有培养相关工作能力的缺陷,一方面呢又为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部分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他到工作中,他是富有比较高的工作素养的,其他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人来相比,他们工作更得心应手一些。
所以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前景很好,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的教育确实缺乏一定和职场相关联的东西。他真正在职场中能用到的和大学学的并不是完全一样,他真正的工作能力是要在后天去职场中去摸索去慢慢的领会的。
第二点就是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很多人愿意花钱去找一些比较好的,只向前辈教自己一些职场经验,也愿意去系统的接受一些职业教育。看到了职业教育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影响,所以大家愿意去接受它,去容纳他去支持他。
职业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优势:
1、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只要扩大宣传,就会有更多的人参加进来,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社会劳动者;
2、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受几乎同样的政策条件,甚至倾斜;
3、目前,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得到长足的进展,让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去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干型人才;
4、因地制宜,职业教育的发展紧紧依靠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地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
5、破除传统观念的桎梏,营造人人学技能的社会新风尚。
6、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升学体系,除了现有的大专学历外,可以设立职业教育的本科学历及至研究生教育,在兴办职业教育方面,国家将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
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想要咨询职业教育推荐选择优路教育。职业教育和高度教育有以下不同:【点击在线咨询问题】1、培养目标的不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院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的学术定向性,即理论型、学术性以及研究型等“思维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即技术型、服务型,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2、教育类型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仍处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性质在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人才与市场岗位之间的中介性。而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范畴的重要教育体系,担负着国家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长足发展的主要责任。3、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讲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优路教育。优路教育是国内兼具口碑与实力的职业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职业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业务涵盖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教资招教、经济管理、康养技能、法律考试、公务员考试、四六级考研、继续教育等领域。

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香港高校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化与开放性的特质。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香港高校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方面有天然优势。如科大奉行“老师是全球招聘,教学语言是英语,管理方法是美国”模式,教研人员来自全球35个国家,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而中大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港大、理大、城大等八大校情况基本如此。

教育,是香港公共开支中最大项目之一,预算约占经常公共开支的1/5,占GDP的4%。全香港有582所小学、523 所日间中学及61所特殊学校。除了数量之庞大,香港教育机构软硬实力也都很强。就在去年,香港大学不仅超越日本东京大学,更双冠亚洲大学排行榜。
良好的教育资源、国际视野下的教育环境都在为香港教育加分。而对于普通的香港人来说,教育是从两三岁的幼稚园开始,持续下去,最终实现理想的终身教育。
2012年拟推德育及国民教育
港府于2010年施政报告提出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经几个月的商讨和筹备,教育局咨询组织课程发展议会辖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于5月5日公布“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咨询文件,随即展开为期4个月的公众咨询。文件中建议,2012及2013年在小学和中学全面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学校需每周提供1~2节、每学年25~50小时的相关课时。校方可因应课程内容调整课时。
委员会主席李绰芬表示,新课程涵盖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和世界五大范畴,建议学生分4个学习阶段,涉猎国家山川地貌、古迹文物,以至国家象征如国庆、国旗等。
拟设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不设公开考试,校内不会以分数评核学生,教师只会在成绩表留下评语,以鼓励与学生互动方法学习,避免要学生“硬记”知识。根据咨询文件,建议教师结合日常的学与教,如口头提问、小组讨论、专题研习等评估学生,避免以一次性的综合性评估,如年终测考。
同时,不宜公开考评,亦不宜简单划分,避免产生标签效应,不宜将学生归类为“有品德”或“没有品德”、“爱国”或“不爱国”等。
在国家范畴的课程框架部分,学生须了解宪法、自然国情、人文国情、当代国情和历史国情。委员会成员之一、邓镜波学校主任梁伟杰认为,学校是不会回避敏感议题的,课程采用“校本”及“学生为本”方法教授,教师可自行“拍板”决定。
在学习材料方面,局方建议可由教师自编教材,亦可选用出版社教科书等,局方还提供逾360个“生活事件”和40多个学习资源网站支援措施。
对于此番“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计划”,亦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实施时间太仓卒,加上与现时通识、中史等科目重叠,建议搁置推行该个新课程。但也有中学校长表示赞成开办该科,认为有助学生认识国情及认清国民身份,培养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新课程离不开政府推进
据了解,自1997年香港回归,特区政府就推动国民教育。课程发展议会于2001年公布《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将“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致力贡献社会、国家和世界”列为7个学习宗旨之一,并在各学习领域及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习经历,加入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学习元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工作,课程发展议会于2008年推出《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为学校规划相关课程,提供指导框架。
由2007至2010年4个年度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曾荫权表明政府会加大力度推动国民教育,为国民教育推展创造有利环境,并于2010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邀请课程发展议会检视中、小学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进一步加强国民教育内容,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持续并有系统培育学生品德和国民素质。
香港教育制度变迁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统筹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12年免费教育(包括小、初、高中)课程、专上课程。
其中,学前教育是透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机会学习与群体相处;而专上课程则包括工业学院、大专、大学教育。
然而,早在十几年前,香港的中学里总能见到学生对着课本抄书、背诵古希腊史的情景,与内地无异,考试、升学压力同样让香港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饱受煎熬。
而自1971年推行小学6年免费教育以来,香港的学制是6年小学,3年中学,中四、中五两年高中,中六、中七两年预科,以及3年大学。中五升中六、中七升大学之间分别有两次对学生意义重大的考试:香港中学会考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前一次考试之后,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其他课程或者直接就业;而后一次被喻为“终极”考试,直接关系到能否升入大学,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内地的高考。
为了平衡考试选拔人才的单一性,教改又引入校内评核机制,运用多元化的评核模式,包括灵活的进展性评估,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估,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学习需要。同时,删除机械式的操练、测验和考试,让学生可以投入更多时间于有用的学习活动。
若干年后,情况似乎又发生了变化。强调人文关怀、批判思考的通识教育课程走进各中学,成为每个香港学生升入大学的必考科目。然而,通识教育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小部分。随着与中国内地的日益密切接触,教育局更是将“母语教学”、“三三四”学制等方面的教育革命引入香港社会。
为避免预科部分内容与大学的本科课程重叠,2007年9月,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学制,与内地学制相同,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提早一年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更令港人惊喜的是,2008年以来,港府就落实了从之前的9年免费教育改为今天的12年免费教育,即在免却全港小学生、初中生的基础上,再增免了高中生的学费。
多元格局引领校园文化
香港文化是在100多年英租界中变迁而又根深蒂固。为此,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的丘校长曾说过:“别看今天香港的孩子都是黑头发、黄皮肤,与中国内地孩子没两样,但是,他们从小就深深地浸润在香港百年生成的特有文化中,不可能单纯的用内地教育方法来教香港学生。”
这就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现状,在引用英国等西方师资培训体制中也兼有中国注重师德,以学生为本的师道传统。而在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素质化、均衡化的香港教育特点的带动下,让人们看到了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区别与实效。
香港的办学方式亦灵活自由,形式多样。香港学校的分类按办学团体划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及私立学校,所谓直资是接受政府的“直接资助计划”,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但不同于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的开支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提供,而是只补贴一部分,额外费用获准向家长收取,每年学费要数千上万港元不等。直资学校可以自由订立符合基本教育标准的课程、学费和收生准则,不像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完全由政府指导和监管。
而私立学校,顾名思义,是由私人开办,一切开支由私人负责,自负盈亏,政府没有任何资助。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办学更灵活,有更多的资源支持学生发展。

教师自律 展爱岗风尚
走近香港学校,你会发现教师们良好的工作状态,虽然,他们进校匆匆忙忙,但是守时有序,在他们的脸上从没看到一丝倦意,大家平静地忙碌着,就算匆匆走过也会微笑着相互点点头,并道声“早晨好”。在学校的教师晨会、学生晨会歌声中,能感受到老师们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与快乐付出,感觉到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据悉,香港教师收入跟公务员一样有着高昂数字,当人们为之唏嘘时,好像也找到了难怪老师这么敬业的理由。但是,再深入挖掘,我们才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且看:
香港小学教师学历必须是大学毕业(本科),香港对教师学历与专业提升要求很高。老师们要挤出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历进修,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香港教师每周课时在30节左右,每位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同时还兼有班主任、午餐值日、当值放学等职责。为此,很少见到他们在办公室,就是在办公室里,也总是非常认真地做课前准备,批改作业,不可能听到高声的闲暇谈论。
香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从早上7:45分开始直到下午3:00结束正式上班,中间只有一小时吃饭时间,另外,在课余时间里,还会参加学校教研、各类活动培训等活动及自觉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备课等,真正下班时间都会延迟至6点,甚至晚上10点。
香港教师注重形象,不能兼“有偿家教”,违规会直接被解聘。另外,教师不能穿牛仔裤、无袖衫上班,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协调。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香港教师以生为本,以全人教育为目的,追求卓越服务,工作自觉主动,尽职尽责;学校没有任何加班与节日津贴,但并没有影响香港教师的敬业态度;香港虽然没有像内地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及制度,却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平和的心态、知足长乐,这样自觉自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成长之路,是非常值得内地教育界去思考。
轻松课堂 以人为本
在香港,孩子进入幼稚园的最低年龄限制是2岁零8个月。作为香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龄前教育通过私立和津贴幼稚园为幼童提供学习机会。
两三岁的幼童在幼稚园里能学到什么?分糖果,搭积木,或者做游戏?其实,他们已经开始学英语了,不仅仅从字母A到Z,词汇的难度甚至与内地小学的英语程度相当。在香港,大多数幼稚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
自香港回归后,学生的中文水平受到质疑,推行母语教学以及语文教学是否重要的讨论由此展开。按照现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国际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中文学校多数使用广东话,但在之前从幼稚园就普及英语的基础上,一些中文学校从小一便开始推行普通话。更多时候是混杂着说,课本是英文的,讲解用中文或粤语,写作业又用英文。
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亦十分清晰,且一环紧扣一环,在课堂上整节课教师使用先进的课件教学手段。教师语言平和,出语非常斯文,思路清晰。教师有机渗透新知,运用另外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思考及发展求异思维,通过演算,判断分析、反思归纳主动感悟真理、真法。在拓展训练题型课件的设计上也彰显教师的高超教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堂平实自然。
而在德育课程上,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行为习惯养成时,非常善于把知识来源生活、又还原于生活,及时把捕捉到的信息引入新知。整节课,老师语言生动、幽默、自然,让人感受到了师生和谐、轻松的课堂,感受到了学生参与与领悟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观摩中,亦可以感受到香港特殊的历史使香港教育中西交融,灵活自由。比如在幼稚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计划。课程中间穿插的活动教学将学生从教室里解放出去。
由此观之,香港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与个体差异。“以生为本”的理论深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包括教师肢体语言、教具和学具等细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倡导学生快乐、愉悦地学习。香港教师在教学时尊重学生,提倡师生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善于在课堂上组织各种交际性的活动,提供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空间。

  • 港式教育有什么特色吗?
    答: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香港高校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化与开放性的特质。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香港高校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方面有天然优势。如科大奉行“老师是全球招聘,教学语言是英语,管理方法是美国”模式,教研人员来自全球35个国家,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而中大95%的教师...
  • 香港教育和内地教育有什么不同?
    答:4、教学模式不同 香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崇尚学术自由和开放式教育。课堂采用国语、粤语、英语三种语言教学,英语学习程度高,孩子自上幼稚园开始就学习英语;在语言教育方面,实用重于交流。而内地教育以应试为主,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
  • 香港的教育方式和内地的教育方式一样吗?
    答:香港的教育和内地的教育存在很大不同。港式教育采用西方式的模式,内地是自己的传统。港式教育多和教会联合办学,内地教育多以唯物主义为主。但香港的教育又和欧美不同,我私下认为比欧美的不差。
  • 香港大学教育制度与就业问题剖析
    答:在香港,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老牌的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学,则饱受中国文化的浸泡,而后起之秀科技大学,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然而,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的卢乃桂教授认为,应该说它们现在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这样向本刊记者表达他的办学理念:重视...
  • 开学一个多月,南山中英文学校-协同港籍学生班现在怎么样了?揭秘!
    答:1. 新校区的蜕变与设施 南山中英文港籍学生班已搬迁至赤湾校区,新校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是旧址的数倍之多。校园内配备了豪华设施,如大型剧场、恒温泳池、多功能体育馆,还有足球场和风雨操场,以及丰富的图书馆和学术中心。这里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被誉为性价比极高的港式教育典范。2...
  • 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券制?
    答:奈何,社会意见壁垒分明,没有共识,最后不了了之。现在,学券制重现曙光,撇开那些学券制是讨好谁的阴谋论,单从学券制本身看,确实是中国香港教育改革的一大创新,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学券制跟佛利民的设计原意有较大不同,可谓具中国香港特色的学券制。因为港式学券制在原有...
  • 卡迪夫英语卡迪夫学校简介
    答:重庆卡迪夫学校(香港)作为香港Holy Chase Limted旗下的教育培训机构,于2008年11月应重庆北部新区教育局之邀,入驻重庆设立分校。这所学校专注于英语语言教育与培训,凭借教育学院的优秀师资团队,融合英式与港式教育特色,致力于推动内地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加速其与国际水平的接轨。学校位于重庆高新区石桥铺...
  • 香港和大陆从文化,历史,艺术,食物教育的不同点?差异???
    答:鐡箱子的前面是一片玻璃,就像在告诉你这些糖的特色。3. 砵仔糕 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头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备此糕点。 最初的砵仔糕是用砵仔载的,后来演变为用碗仔,到现在多以塑料杯盛载,感觉大不如前。  砵仔糕有两款味道,分别是用白糖及黄糖造的。 后来因应人的口味还有有红豆及没有红豆...
  • 什么是香港文化?
    答:低调认真,长期为内地的教育事业贡献太多的精力与钱财了。广东人都比较低调,其实是最有人情味的。他们非常懂得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这也是每个广东人家庭教育的惊人统一性。2. 香港文化还有饮食的文化。香港人跟广东人一样,都喜欢煲汤煮糖水。相信看过港剧的人都知道,香港人最喜欢煲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