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聋哑、智障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怎样加强聋哑人对自己建立自信心?

近年来,各地特教学校频繁发生聋哑学生出走事件,而且从小学校向大学校,从大年龄向小年龄蔓延。我省武汉、枣阳、麻城、浠水等学校也相继发生类似事件。各校为发生学生出走事件而大伤脑筋。且不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去寻找,最大的问题是直接影响在校生的稳定。在与出走而又返回的聋哑学生座谈了解到,绝大部分聋哑学生出走后,受到社会上不法聋哑人的胁迫,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出走,让我更加担忧、焦虑。出于一名特教工作者的责任心,出于对聋哑人的同情心,也出于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我感受到加强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聋哑学生出走的原因
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的根源,分析聋哑学生出走的原因,可以为家庭、社会、学校采取有效地措施预防提供依据。聋哑学生出走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自身的原因。日本学者大桥正夫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听觉障碍儿童在思想交流上有困难,社会上经验狭窄。因此,他们在社会的情绪的各个侧面的行为特征,一般地说,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主要特征表现为畏首畏尾、过分盲从等等。”正是因为他们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抗诱惑能力差,好奇心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其具体表现在: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邻里四周的同龄人相继外出打工??这些现象很快映入他们眼帘,加之聋哑学生入校比较迟,年龄偏大,盲目的仿效和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也想出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2、教育的缺失。创办聋哑学校,进行特殊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象征。然而现行的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没有系统的开设法制教育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为聋哑人编写,供聋哑人使用,适合聋哑人身心认知特点的法制教材。对聋哑学生的法律教育或者没有进行,或者还停留在思想品德课上的道德要求范围内,很难上升到知法、守法的程度。二是封闭管理有余,开放教学不足。目前在对聋哑人的早期教育中,几乎所有聋哑学校都采取封闭式教育管理,其动机是好的,怕出安全事故或防止聋哑学生出逃或被人诱骗。但结果是聋哑学生长久地生活在一个小天地里,他们自我封闭,逐渐形成某种默契与共鸣,使他们只相信聋哑人,在心理上抑制与正常人的交流,使聋哑人结伙现象成为可能。三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责任心不强。客观的讲,聋校相对普教而言,教学压力、教学任务相对较轻,部分教师在这个宽松的环境里,养成了一种惰性。教学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特教新闻,聋校德育,没有一种创新的理念,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管完成任务,不管学生接受与否。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每个人都需要爱,爱可以创造很多奇迹。聋哑学生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教师既当严师又当慈母,处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关心、体贴、爱护;时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思想动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达到育人的目的。然而,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聋哑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培养上重视不够,使许多聋哑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及其缺陷,不知道自己应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恰恰是聋哑学生面对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家庭的教育监控不力。一是父母、家人与聋哑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把教育孩子的担子推给学校,没有用孩子能直观感受的各种不良行为来教育、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行为监控不力;二是聋哑学生因听不见、说不出的生理缺陷,使一些家长怀着歉疚怜悯的心理,而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惯纵,不加约束,即使聋哑人做了坏事也不闻不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
4、对聋哑学生的就业培训薄弱,对聋哑学生的继续再教育几乎为零。目前,大部分聋哑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技术落后、经费欠缺、实践基地难找的境地,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些聋哑学校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聋哑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竞争能力弱,就业难度加大,收入偏低。社会上一些不法聋哑人经常进行教唆和小恩小惠的收买,加上法律对残疾人犯罪处理中的有关政策等原因。一些贪图享受或意志不坚定的聋哑学生受不住诱惑,离家出走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的道路。
二、聋哑学生出走现象的负面影响
聋哑学生出走主要是在校学生和流失生、原校学生与社会聋哑人相互勾结,由在校生引诱同学出走并将学生交给社会不法聋哑人从事盗窃等活动。聋哑学生出走给社会、家庭、学校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产生了负面效应。当学校出现学生出走这种事件后,对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聋哑学生的家庭为了找回出走的孩子,不惜倾家荡产。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出走后在社会上受坏人、坏风气影响,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家庭一个沉重的包袱。
三、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加大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自身素质低劣是聋哑学生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随着教育面的扩大与提高,很多文化素质比较高的聋哑学生也加入到这个行列,这给我们新时期特殊教育提出新要求,必须加强对出走现象的危害性、危险性教育,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加大对聋哑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
1、聋哑学校增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聋哑人将进入聋哑学校学习6年、9年乃至12年。聋哑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应和文化知识,职能技能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法制课的教学要推行开放式的教学要模式,要以课堂讲解,电教案例分析,与普小开展联谊,民警示范相结合,讲法律常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要经常组织特校与普校的联谊活动,让聋哑生从小与正常学生进行交流,开拓眼界,融入社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权利。要组织聋哑学生到法庭参加旁听,将鲜活的案例以庭审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聋哑学生面前,以案说法,使之能够深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使之明白法与自己息息相关,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威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要教育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守法、自觉养成与人为善的生活观,使其走上社会后多奉献,多工作,多努力回报社会。
2、社会和家庭应多关心聋哑人的工作、生活,承担起不可推卸的教育、约束、监督责任。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一个社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因生理上的缺陷而落伍,党和政府、群众都给予包括聋哑人在内的残疾人以极大的关心、支持、帮助,力争使聋哑学生能和正常人一样受到教育,不受歧视,安居乐业。聋哑人是社会上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在作出有关聋哑人的决策时,应考虑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单位和用人单位要消除歧视,严格按照《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在政治生活、劳动就业、物质分配等方面对聋哑人尽可能地给予优待,为维护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倡议组建聋哑人协会或俱乐部,建立聋哑人与社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在交流中接受法制教育。英美等西方国家就非常重视聋哑人协会或俱乐部的作用,并有这方面的经验。如英国聋哑人协会有三大服务,即宣传服务、咨询服务,手语服务。俱乐部每周公布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根据国外的经验及我国的实际,由基层残联负责组织和管理是合适的,发挥聋哑人中先进分子的骨干作用,开展一些有吸引力的学习、培训、交往、咨询、娱乐等活动,行业动态,同时聘请一批司法工作者经常参与其中,开展法制知识讲座。另一方面,聋哑人的合群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消除了聋哑人的一些不平衡心理,减少一些出走事件的发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聋生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他们无时无刻地接受来自父母或其他年长者通过言行身教或其它教育对他们施加的影响。每个有聋哑人的家庭都应正视家中有聋哑人这一现实,消除两种极端:一种是怀着歉疚的心理,家庭情感补偿过甚而导致聋哑儿童娇纵、任性等情感变异。另一种是认为聋哑人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嫌弃不足,造成家庭情况补偿不足而导致聋哑儿童情感外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聋哑学生家长教育制度,提高家长的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培养聋生消除其自卑心理,培养其健全的思想人格,将聋哑人培养成自立、自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人,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发挥法制的抑制作用。在现实中,聋哑人犯了罪被抓,在处理上常常重罪轻判,许多聋哑人以为残疾人犯罪不要紧,应该在聋哑学生中宣传典型案例,使聋哑学生能认识到犯罪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使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做一个遵纪守法,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公民。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
学生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法律、 法规常识﹑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 谈一 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育人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如何去育人。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当前聋哑和培智学校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基础性内容,特别是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环节。 道德法制教育统一于教师施教传道与学生受教修德活动中,学生逐渐将一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实现了道德规范的个体化、个性化,也促进学生品德的社会化发展。这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显然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具备较完善的德育体制,齐抓共管、多轮共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环境 一、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 聋哑儿童和智障儿童本身就有身心发展的缺陷,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爱护,相互尊重信任,对他们是很重要的。父母对他们的长期的关心爱护,儿童易产生积极、舒畅的情感体验,这将直接影响儿童个性与品德的发展。2、 言传身教,做好子女的榜样 儿童模仿性较强,加之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可能被儿童不加取舍的加以模仿。我校的一位一年级新生到校时就表现出出口成“脏”的不文明行为。在一次与其家长接触时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原来他的家人也不重视日常生活细节。虽经老师们的多方努力,却收效甚微。可见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细心教导孩子,以身作则地做好孩子的表率,以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智障儿童由于身心上的缺陷,道德意识更需要灌输和培养,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让智障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 二、 广泛多样的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力量是依托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和在家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社会大环境中度过,聋哑和智残学生也不例外。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它包含了道德规范教育的诸多内容,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或消极地作用于智障学生。因此,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正面教育,克服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建立博物馆、公园、烈士墓、电影院等社会道德教育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开展“你丢我捡”、“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社会性的公益活动加强道德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的行为更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三、 发挥学校在法制和道德规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补偿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的身心缺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必须以此为切入口,加强学校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在协调多方教育力量中发挥主导作用。1、课堂教学是进行规范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落实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各科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了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第二册《爸爸妈妈》一课里包含了儿童要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思想内容;又如第七册第一课《关心他人》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况下不宜打扰别人的事例,目地就在于教育智障儿童要养成处处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 在具体的道德规范教育活动中,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自身应有规范的道德行为,而且还要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要长抓不懈,落到实处。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而且还应根据生活实际对其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或个别行为灵活地加以处理,使学生明理晓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规范教育。2、充分利用集体,在集体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集体教育活动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集体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智障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前,往往都有孤僻和排它的性格,容易封闭自己,也就谈不上道德规范教育了。集体中的成员关系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使儿童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的纪律也对每个学生产生作用,使他们互相督促,互相指正。在集体中,学生自然会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实现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3、切实把握少先队活动教育 人的品德是在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对智障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一定要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少先队正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载体。少先队一系列特有的组织形式和生动形象的标志,就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少先队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教育与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组织学生通过春游,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怀;组织你丢我捡活动,教育他们从小要注意文明,爱护环境等。从而养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四、要善于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 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养成是整个社会环境各方面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教育力量,应尽量避免德育漏洞的出现,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促使智障学生能健康的成长。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相互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同时,学校应与校外教育部门或机构建立经常性地联系。呼吁整个社会来了解和关心特殊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在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部门在其中要起主导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调动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研究和探索教育特殊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 综上所述,当前对特殊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社会对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并充分协调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努力创设一个多方联动,多轮共转的德育环境,促使特殊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行为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 如何对聋哑、智障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
    答:智障儿童由于身心上的缺陷,道德意识更需要灌输和培养,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让智障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二、 广泛多样的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力量是依托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和在家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社会大环境中度过,聋哑和智残学生也不例外。生活中形形色色...
  •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对智障儿童教育对策
    答:1、重点抓好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智障儿童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识活动与个性的发展,只有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授之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之知道什么可以做,应该怎样做,经过反复实践训练,形成习惯,才能初步适应社会生活。2、必须从小训练他们多种多样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社...
  • 如何培养智障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答:1、教学环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威力巨大,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影响至深,生活即是教育,所以学校应该积极为智障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教职员工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学生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教师...
  • 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感恩及简单礼仪教育
    答:感恩是美德,感恩是修为,感恩让人与人之间更好的链接,感恩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智障学生在智力上、行为能力上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社会化不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培养感恩能力及简单的礼仪能力对智障学生尤为重要。对智障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运用正确...
  • 浅谈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答:比如有的智障儿童写不了字、做不了题,但是在劳动和卫生方面做的突出,老师对他这方面适时评价和鼓励,能增加他生活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打破“考卷定终生”的传统做法,在评价中既评价智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还评价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特长、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等康复与发展的亮点。二、是评价的...
  • 课改中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答:因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健康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对弱智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 注重师生交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的熏陶和感染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往往...
  • 浅谈怎样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答: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
  • 关爱残疾人主题的活动方案2022版本5篇
    答:3、市残联于7月下旬组织力量,对基地建设情况,会同市财政部门实地进行审核,审定达标后,将所需扶持资金直接划拨到扶贫基地,确保专款专用。 五、基地的经营和管理 1、基地接受残联的指导和检查,由基地自主经营,全权管理,残联不提供担保,不负经济、民事等法律责任。 2、基地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条件的可在基地内部单列...
  •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答: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vCWgG-gnepPtznySWMmFg 提取码: mrju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 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纵横码教学纵横码教学
    答:2、要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低年级学生具有十分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渴望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认识周围的一切。但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他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纵横码研究在我校刚刚起步时,我们也疑惑过:在低年级开展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