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8
水源区主要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也严重影响着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3.11%,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30.41%,年均土壤侵蚀量1.82亿t,平均侵蚀模数为3517t/(km2·a),土地荒漠化以近100km2/a的速度发展(胡甲均等,2003)。林地砍伐退化是水源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地质、气候条件的不利组合加大了侵蚀力度。汉江流域山高坡陡,岩层松散,加上降雨集中、多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多发生在低山、丘陵区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残幼林地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裸露地面上。水源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局部地区有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及泥石流。水力侵蚀以面蚀为主,沟蚀多发生在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深厚的残坡积层,以及岩性松软的页岩和风化易蚀的片麻岩、花岗岩出露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及周边地区、汉江干流两岸和汉中盆地周边地区(胡甲均等,2003)。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损失;泥沙淤积库底,降低有效库容与水源调节能力;同时作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载体,在流失水土的同时,输送大量的非点源污染物进入水体。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财力有限,生态建设基础太差,与现实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秦巴山地是我国的主要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张中旺等,2004)。长期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燃料、用材等需求量递增,超越了当地的生产发展水平,导致人口与环境比例失调。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大面积的坡耕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库区的移民安置遗留问题也是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迁安工作,始于“大跃进”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移民安置国家投资少、安置标准低、环境容量差,移民搬迁后,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要,以致造成大量移民遗留问题(杨晓军,2008)。现如今在多方面努力下,库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遗留问题太多,国家投资有限,再加上长期以来受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影响,库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库区移民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局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国计民生,能有效地缓解北方缺水,改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影响深远。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及其汇水支流丹江和老灌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保护状况将直接影响调水水质和京、津、冀、豫用水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保护丹江口水库及其汇水河流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防治各污染源的生产,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乃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水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 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已成为影响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水源区矿山企业的无序开采,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导致了水土环境的污染; 水源区的森林覆盖率(50.8% )尽管高于全市 (30.9% )的平均水平,但库区周边地区植被多为中幼、中龄林和低效林,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水源区内人口稠密(166 人/km2),耕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尖锐,当地农民为了生存被迫开荒种地,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减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质量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加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是确保优质水进京、津、冀、豫等地区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积极稳妥推进水源区农业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行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地膜污染,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农村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加强矿业开发秩序的治理整顿,改善水源区矿山环境,积极培育和保护水源区森林资源,提高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加强水源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使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趋势,保障水源地水质满足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要求。
6.1.1 控制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
6.1.1.1 水土流失的控制与治理
水土流失是水源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水源区各县 (市)以山区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加剧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形成了中幼林占绝对优势,使得森林的蓄水保土功能大大减弱。在发展林果药基地的过程中,仍有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陡坡开荒、顺坡耕作的现象,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水源区作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地区,其水土保持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
(1)按不同类型区施予不同水保措施: 对水源区内轻度、中度和强度水土流失区3369 km2的土地面积实施重点治理,对微度和无明显流失区采取监督和预防保护措施,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开发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林基地,发展龙须草等优良水土保持草种,扩大种植面积并积极推行保土耕作技术,形成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使水源区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计划地实施重点项目: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以电代柴电站工程、以气代柴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工程。
6.1.1.2 控制面源污染
根据水源区面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其控制和治理的指导思想应是以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为中心,以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重点,以配套服务设施为手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水源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流失和污染: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均衡施肥,坚持施化肥少量多次,深施限量。减少可能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肥料的施用量、增加使用新型、高效、缓释固土的化肥,减少化肥流失率。改变种植结构、以种植少量使用氮磷肥的作物取代大量使用氨肥磷肥作物的品种。
(2)提高土壤自我净化能力,控制地膜污染: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和改良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污染物易于降解或向减少毒性方向转化,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加强废弃地膜的回收,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推广草覆盖技术等,从而减少农膜使用量。
(3)对农村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汽化工程建设,对农村废弃物、污染物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畜粪便、污水、氮、磷及 COD 等物质的含量,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6.1.2 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应继续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采取有力措施,维持森林多种生态功能持久的发挥作用; 继续加强林木资源的培养和用材林基地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用材林蓄积量; 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制止对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防治病虫害,切实保护林业资源;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体制改革,保护植被,改变农村能源结构; 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促进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等。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和保护林业资源,切实推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1.3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以保护矿产资源和矿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和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调查与评价; 要明确产权关系,建立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制度,有效抑制对矿产的乱挖滥采,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要建立矿产资源核算制度及有偿占用开采制度,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制定并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复垦保证金政策,减少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

3.2.1 水源区水环境状况

丹江口水库在河南省境内主要汇水支流为老灌河和丹江。老灌河在南阳境内河流长146.4km,流域面积2523km2,属山区型河道,具有洪水猛、变幅大、纵坡陡、沙石多的特点。丹江发源于山西省商县秦岭兰关,自北向南经陕西省商南县进入河南省淅川县,至湖北省均县丹江口汇入汉江,干流全长390km,至豫鄂交界处集水面积14714km2,在河南省境内干流长117.4km,在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5592km2

根据南阳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丹江淅川县段划为Ⅱ类水质;老灌河西峡县城以上划为Ⅲ类水质,西峡县城以下至挡子岭划为Ⅳ类水质(挡子岭断面为西峡老灌河出境水控制断面,接纳了西峡县工业废水和县城生活污水);淅川县城以下至张营划为Ⅲ类水质(张营断面为淅川县老灌河入丹江口水库控制端面,主要接纳了淅川县工业废水和县城生活污水);丹江口水库库区河南省区域内地表水功能区划为Ⅱ类水质(表3.8)。

表3.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汇水区域控制断面水质情况

根据南阳环境部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域的丹江布设的监测断面和老灌河布设的监测断面进行的水质监测结果,不同断面水质状况如下:

(1)丹江界牌断面,丰水期超过Ⅱ类水质;枯水期和年均值水质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符合功能区划水质类别,影响因素主要是丰水期有机物和氨氮。

(2)丹江史家湾断面,丰水期超过Ⅱ类水质;枯水期水质为Ⅱ类;年均值超过Ⅱ类水质;总氮超标。

(3)老灌河挡子岭断面,丰水期水质满足Ⅳ类水质标准;枯水期超过Ⅳ类水质标准;年均值符合Ⅳ类水质标准。

(4)老灌河张营断面,丰水期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其中COD(化学需氧量)稍超标,氨氮超标1.73倍,总氮超标1.79倍;枯水期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2.97倍,CODMn(高锰酸钾法测COD)超标2.02倍;年均值超过Ⅲ类水质标准,COD超标2.25倍,CODMn超标1.08倍。西峡县挡子岭断面以点源有机型污染为主,淅川张营断面,丰水期以面源氨氮污染为主,枯水期以点源有机型污染为主。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取水口处陶岔,丰水期、枯水期和年均值超过Ⅱ类水质标准,超标因子为总氮和总磷,主要由面源污染引起。

3.2.2 水源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水源区环境污染,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是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是面源污染的主导因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库库区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的要求,规定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质总磷不能超过0.02mg/L,总氮不能超过0.04mg/L,氨态氮不能超过0.5mg/L。丹江口水库库区水样检测结果,库区水质大多数指标满足Ⅱ类水质要求,其中总磷浓度为0.02~0.05mg/L,总氮浓度为1.46~1.60mg/L,总磷、总氮明显超标。对超标成分的分析,主要是由于污水、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污染形成的面源污染引起。

3.2.2.1 工业污染

水源区工业污染的状况不容忽视。一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污染的造纸、化工、制药、酿造行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大,工业废水是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二是水源区所有城镇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框架的拉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将会日趋严重。三是地处源头地区的山区县地方财政困难,对城镇建设投入不足,县城和主要城镇没有统一的排水体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与雨水没有实行清污分流,混合排入地表水体,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老灌河乃至丹江口水库水体的污染。根据南阳市环保局监测结果,水源区西峡、淅川、内乡3县2003年的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表3.9。

表3.9 水源区水污染物排放情况(2003年)

注:据南阳市农业局,2004,南水北调水源区面源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3.2.2.2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南阳境内库区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据测算,丹江口水库水源地4县36个乡镇111.4万亩耕地年化肥投入量为4.35×104t(折纯),用量最大的是氮磷化肥。按全国平均水平30%~40%的化肥利用率推算,年土壤固定、空气挥发和渗入地下水、汇入地表径流的流失量达(2.61~3.045)×104t;水源地年农药施用量275t,品种多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是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除40%被农作物及害虫吸收分解外,一部分挥发入空气,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地表渗透到地下水或随雨水冲刷汇入地表径流流入库区,造成污染。据调查推算,化肥、农药对库区总磷超标的贡献率超过75%。水源地库区年农膜覆盖21.32万亩,农膜使用量704t,按平均残留率5.88%计算,每年残留地膜41.39t。残留在农田中的农膜难以分解,影响耕作,少部分分解物释放出有害物质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2.2.3 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牧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调查统计,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现有规模养殖场超过200个,畜禽散养情况普遍,年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826×104t,粪便简单处理率仅为59.5%,粪便排放随意性强,氮、磷、COD等大量富营养物质直接或间接排入库区,造成环境和水体水质的直接污染。丹江口水库汇水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垃圾长期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3.2.3 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东西结合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目前区内森林植被稀少、质量差,蓄水、固土能力低下。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资料表明:1979~1999年的20年间,丹江口水库的淤积总量为89715.5×104m3,年平均淤积高达4485.775×104m3。按此淤积速度,将会大大缩短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降水与径流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旱灾害频发。雨季洪水频发,石沙俱下,冬春干旱缺水,沟溪断流,人畜饮水困难,不少地方山区人民往往为吃水要跑几十千米的路程,严重制约了水源区经济的发展。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0.42次增长到目前的每年0.83次。据南阳市水利部门对淅川县荆紫关、寺湾、大石桥、滔河4个乡的调查,近几年因洪水灾害,减少良田500多平方千米;西峡县自1954年以来,因洪水灾害减少耕地0.7×104km2,并以每年3.6%的速度增加。

库区大量土地被淹没,淹没良田2万多平方千米,7.4万移民外迁,10万多移民和反迁移民被后靠安置搬迁到丘陵、低山薄地上。水源区大部分山丘区人口稠密,耕地资源匮乏,其中西峡县人均耕地不足0.047km2,远低于全省和南阳市平均水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未利用土地中可开垦的土地资源很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淹没地区面积将扩大到1050km2,这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由于土壤瘠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地人民目前尚未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人均年占有粮食仅340kg,为了生存,农民被迫开荒种地,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使山区农业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

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地区以浅山丘陵地为主,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复杂,坡度陡,植被多为中幼、中龄林和低效林,植被覆盖率低,防护能力差,自然调节能力低下,枝叶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减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3.2.3.1 水源区土壤性能差

水源地土壤以黄褐土、黄粘土或红粘土为主,质地黏重,易干缩裂缝,通透性差,表土层疏松浅薄,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并易受侵蚀,浅山丘陵区的石灰岩、片岩等抗侵蚀能力差,风化严重,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表3.10 水源区林业用地情况 单位:hm2

表3.11 水源区域森林面积及蓄积量

表3.12 水源区林地分类情况

3.2.3.2 水源区气候与水资源影响

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域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年际间变化大,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58% ~ 62%。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入渗有限,容易冲刷侵蚀地表。丹江口水库南阳境内支流,均属山区型河道,坡度大,地下水资源量甚微,水资源总量以地表径流为主,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水土流失使沙尘及附着在土壤上的农药化肥残留量得以汇入地表径流,流入库区,造成库区悬浮物和氮、磷超标,对库区水质影响较大。

3.2.3.3 水源区森林资源问题突出

一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人们把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待,对森林的再生性、多功能性和更新周期长认识不足,急功近利,取之于林多,用之于林少,致使有限的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合理,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的河流源头,生长量偏小,生态系统呈现结构与功能退化状态,防护效益差。而地处浅山、丘陵平原的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垦殖指数高,森林资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不少地方地表裸露严重,是水土流失重灾区。二是生态效益低。林分质量不高,低产、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大,生产力水平低。三是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不合理,从防护林整体上看,防护林比例仍偏小; 从林龄结构上看,幼中龄偏多,其面积、蓄积分别占整个林分的 95.8% 和 89.4%; 而近成熟-过熟林面积与蓄积分别占整个林分的 4.2%和 10.6%。水源区森林资源情况见表 3.10 至表 3.12。

3.2.4 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

3.2.4.1 水源区水土流失现状

表 3.13 给出了水源区土壤侵蚀的不同类别及相关数据。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库淤积,而且使水质质量变差,富营养化程度提高。

表 3.13 水源区土壤侵蚀的类别及相关数据

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南阳境内水土流失面积3369.01km2,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约990×104t。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浅山丘陵区的中、强度流失逐渐向中山区的轻、微度流失变化,大部分发生在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人口集中、植被差、养殖和农业种植区以及交通便利、开发建设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938t/km2·a,沟壑密度为2.61km/km2。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446.8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主要分布在西峡312国道沿线、淅川环丹江口库区等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以面蚀、沟蚀为主要形式;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369.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1.5%,主要分布在西峡县南部山区,老灌河、淇河等沿河两岸的狭窄地区和淅川、内乡、邓州的环丹江口水库浅山丘陵区,该区人口密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30%),耕地多为坡耕地,流失形式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局部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微度、轻度水土流失区总面积为4545.37km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552.44km2,微度流失区面积2992.93km2,主要分布在西峡中山区和淅川西北山区、丹南山区,海拔较高,山体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闭塞,植被覆盖率较高,大部分为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筑区,水域也包括在内,流失形式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表3.14,图3.3)。

表3.14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

注:据南阳市水利局,2003,南阳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规划。

3.2.5 水源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水源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种类型较多,矿点多,分布较集中,但大中型矿床较少,多数为小型和矿点,绝大部分为小规模的民采。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产生大量尾矿弃渣。目前开采较活跃的金属矿种为钒矿、铁矿、金矿、辉锑矿等;非金属矿种有大理岩、石灰岩、石墨、白云岩等。石灰石矿、大理岩矿和钒矿等,开采极盛,常形成矿山集中分布的群采区。因此,研究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3.2.5.1 矿山开采引起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1)引起土地资源的毁损:采矿占用和破坏土地。经调查,中型矿区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一般为2~9hm2,小型矿区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一般为1~6hm2。例如:在淅川县城—西庙岗一带为山间谷地,是大理岩石材加工聚集地,沿G312两侧分布加工厂几十家。占地宽20~50m,断续延伸近20km。弃渣改变、破坏土地现象较为严重。

图3.3 研究区水土流失分布

(2)引起地貌景观的毁损:露天采矿破坏地貌景观非常严重,毁坏了植被和生态环境。在交通干线两侧的可视范围内可以看到采矿留下的痕迹,而且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大型矿区植被破坏面积为15hm2,中型矿区植被破坏面积一般为1.5~4.5hm2,小型矿区植被破坏面积一般为0.5~2.0hm2。水源区因采矿引起的地貌景观毁坏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带:①淅川县城—毛堂—西簧一带,为钒矿采矿密集地,分布采矿点几十家,采坑沿矿脉分布,宽6~10m,深5~8m,断续延伸近50km,总面积约100hm2,开矿弃渣就地堆积于山坡,随处可见,对山体植被及土地破坏较为严重,并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条件;②淅川县蒿坪—大石桥一带,为大理岩矿采矿密集地,分布采矿点几十家,采坑沿矿脉分布,宽6~10m,深5~30m,断续延伸近40km,总面积约80hm2,开矿弃渣就地堆积于山坡,对山体植被及土地破坏较为严重,并对丹江风景区有一定影响,也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条件。

(3)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石灰岩、大理岩、钒矿等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经常发生边坡失稳、滑坡、崩塌等现象。井下开采的金矿、铁矿易发生矿坑塌陷现象。矿山排出大量矿渣及尾矿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水土资源及大气外,还经常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尤其是一些乡镇集体和个人采矿场,在河床、公路两侧开山采矿,乱采滥挖,乱堆乱放,对河道畅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源。

3.2.5.2 水源区土污染分析

为了解钒矿对土壤的影响,在钒矿采矿分布较密集的毛堂—西簧一带布设了两条土质取样剖面。根据分析结果得出:远离采矿点钒含量有明显的递减趋势。

3.2.5.3 水源区水环境质量分析

(1)地下水环境质量分析:地下水水环境分析主要通过地下水质量评价和地下水污染评价来实现。

1)地下水质量评价:此次评价选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Fe)、锰(Mn)、铜(Cu)、锌(Zn)、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NH4)、氟化物(F)、汞(Hg)、砷(As)、铍(Be)、隔(Cd)、六价铬(Cr6+)、铅(Pb)、碘(I)等24项组分作为评价指标。以水质分析资料为基础,依据单项组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所列分类指标确定该组分的质量类别,为单因子评价方法。根据各单项组分所属质量类别,依表3.15的规定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3.15 各类别单项组分评价分值

按式(3.1)和式(3.2)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F为各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平均值;Fmax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n为项数。

根据计算的F值,按表3.16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表3.16 地下水质量级别判定

2)地下水污染评价:选取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24项组分作为评价指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4848-93)中Ⅱ类水标准限值作为背景值,采用组分综合法和污染指数法分别对无机污染进行评价。

单项指标的污染指数(I)按式(3.3)进行计算。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I为某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为某项污染物的实测含量;C0为某项污染物的背景值或对照值,此次取Ⅱ类水标准的上、下限值。

Ci值在区间内,令I=1,如果I值大于区间值的最大值或小于区间值的最小值,分别用Ci值除以区间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多项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PI)按式(3.4)和(3.5)进行计算。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PI为单个样品多项组分的综合污染指数; 为各单项组分污染指数I的平均值;Imax为各单项组分污染指数I的最大值;n为项数。

根据计算的PI值,按表3.17划分污染级别。

表3.17 地下水污染级别分类

最后计算出F值最大为7.19,最小为2.15。质量级别为“良好”和“较差”两个级别,综合评价结果与单项组分评价结果一致,即Ⅲ类水属“良好”级别,Ⅳ、Ⅴ类属“较差”级别 。

(2)水源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根据国家标准中基本项目标准限值中的24项指标,选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cr)、生物需氧量(BOD5)、总磷(以P计)、总氮(以N计)、铜(Cu)、锌(Zn)、氟化物(以F计)、砷(As)、汞(Hg)、镉(Cd)、六价铬(Cr6+)、铅(Pb)、氰化物、挥发酚类等17项组分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分析结果,对水源区水环境质量的评价表明:地下水组分中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硫酸盐(S02-4)、硝酸盐(NO3-、以氮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六价铬(Cr6+)等6项含量差异较大,在矿山及人口密集区附近含量较高,其分布面积较小;地下水质量较好的区域居多。地表水部分河段质量较差,入丹江口水库的丹江入口处为Ⅱ类水,淇河入口处为Ⅴ类水,老灌河入口处为Ⅳ类水;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口(淅川陶岔)地表水样为Ⅱ类水,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的变化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影响程度尽管不太明显,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已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



  • 水源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水源区因采矿引起的地貌景观毁坏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带:①淅川县城—毛堂—西簧一带,为钒矿采矿密集地,分布采矿点几十家,采坑沿矿脉分布,宽6~10m,深5~8m,断续延伸近50km,总面积约100hm2,开矿弃渣就地堆积于山坡,随处可见,对山体植被及土地破坏较为严重,并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条件;②淅川县蒿坪—大石桥一带,为...
  • 水生态问题都有什么
    答:水资源的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水的种类缺乏平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数量减少、水的健康风险等问题是当前重要的水生态问题。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立法的统一性,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行动,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共创水清、环保的美好未来。
  • 加强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
    答:水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 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已成为影响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水源区矿山企业的无序开采,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导致了水土环境的污染; 水源区的森林覆盖率(50.8% )尽管高于全市 (30.9% )的平均水平,但库区周边地区植被多为中幼、中龄林和...
  • 饮用水水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答:七、水污染控制尚待加强。约一半的地下水地区受到污染,城市地下水水质下降,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重要河流和湖泊污染严重。为应对上述问题,国家将从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实行生态系统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公开水环境质量信息等方面加强水环境保护,保障水安全。
  • 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一、大气污染问题: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燃烧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二、水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学品等污染水源,威胁饮水安全和水生生态系统。三、垃圾处理问题:垃圾的无序堆放、填埋和焚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要有效的分类回收和处理机制。四、土地...
  • ...影响了整个自然环境请你分析当地水域污染的主要污染有哪些?_百度...
    答:水污染对渔业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河段已经鱼虾绝迹。3.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水污染严重的地区,一方面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长期污灌,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填、农牧渔产品等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体健康已构成了威胁。据一些地区居民健康普查结果,污染区居民的...
  • 地表水资源环境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和建议
    答:一、地表水资源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山东半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和供水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山东半岛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尚未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2)水管理...
  • 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答: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资源退化、地表水质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矿山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3.1 自然因素 3.3.1.1 气候因素 受全球气候影响,研究区气候变化反常,部分地区...
  • 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荒漠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通常是唯一的水源,但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严重影响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 土壤盐碱化。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的利用通常需要...
  • 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措施
    答:在水源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后,生活污水的负荷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西峡、淅川两县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主要支流老灌河和丹江上游,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生产生活的污染问题。6.2.4 加强水源区水质和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为了准确地掌握库区及其主要支流水质变化动态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应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