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的儒家典故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急求关于儒家的主旨·,典故和历史

主旨:一、见利思义 二、舍生取义 三、惠民利民 四、义以生利 五、义然后取
儒家历史发展评述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要求赏赐,赏赐也没有给他。

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

灭绝晋,必定要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

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

(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相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便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是指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中国历史上以人命铭纪念传统节日,介之推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称介之绥。《列仙传》曰其姓王,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说为山西夏县裴介村;一说为铜鞮人(山西沁县南,文见《重建洁惠侯庙碑记》);明代沈周《疏介夫传》曰:“其先赵魏之郊,从树艺为生,子孙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其后,介之推又徙晋,晋以其先人之闻纳之”。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

  • 介之推不言禄的儒家典故
    答: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
  • 晋侯赏从亡者全文翻译是什么?
    答:介之推选择隐,直接起因是“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但是如果仅凭这个原因,那么介之推未免也太过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气而不能做到真隐。实际上,其深层的原因则是他认为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天实置之”,而晋国从亡大臣却“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晋文公又赏罚...
  • 介之推不言禄作者简介
    答:左丘明,一名丘明,出生于公元前556年,逝于公元前451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史学家,据说为炎帝后裔,因其双目失明,又称作瞽阇。他在鲁国担任左史官,以严谨的史识和卓越的才华著称,备受当时人们的敬仰。孔子曾高度评价他的道德品质,认为他鄙视那些虚伪和隐藏怨恨的行为。左丘明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
  • 莫贪天功为己功下一句
    答:又:“况贪天之功”下一句是: “以为己力乎”, 这是出自于 先秦 左丘明 所著的《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 鉴古知今的诗句
    答:五、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车轴和车辅之间相互依靠,脸颊和牙床互相依存,如果嘴唇消失了,牙齿便会感觉到寒冷。国家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也是如此。六、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左传·介之推不言禄》言语是身体的纹饰,身体将要隐藏起来,...
  • 介之推还是介子推 介子推凭什么能被列入春秋三杰
    答:故事1、介子推功不言禄 介子推随重耳出之一十九年,有割股奉君之功。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解张问:“公子返国为君,汝乃首功也,何不言禄”。子推曰:“献公宠郦姬,晋乱,百姓罹难。吾割股以啖公子,唯冀国君清明,非为禄也”。解张叹曰:“真廉士也。” 故事2:辛彦博居官清廉垂青史 辛...
  • 寒食节除了纪念介子推还有别的意义吗
    答:一向左右随从,从不放弃。重耳努力奋斗,成为金朝著名的国王。但介子推并没有要求盈利。他和母亲一起回了绵山。为了逼他出山相见,晋文公下令烧山。介子推决心不出山,最后死了。为了表达哀思,晋文公对忠臣表示感谢,将忠臣葬在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死的那天禁止用火和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 什么是介子申报
    答:但正如大多数民间传说一样,它是在流传中不断发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有关介子推最早的记载当是《左传·僖公廿四年》(公元前636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
  • 古文观止赏析目录
    答:让我们一起探索古文的魅力,从《古文观止》的篇章中领略历史的智慧。周文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如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宫之奇谏假道则体现了智者对于国家安危的洞察。子鱼论战与介之推不言禄,展示了军事策略与个人操守的交融。秦文部分,颜斶说齐王展现了士人的独立...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参拜梅花鹿为什么参拜?
    答:“鹿”是取其与“禄”谐音的象征寓意,所以“鹿:包容了“禄”的含义。禄者,俸给,俸禄,高官厚禄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而“禄”的本义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