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佛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吗?

追寻佛教传入本土的源头,竟然是东汉时期,这可真是历史悠久

中国最早的时候几乎没有完整的宗教系统。只是崇祖、崇天,是一种观念加文化行为的结构形态。儒教如果是一种宗教,它在早期则只是一种观念,甚至不相信鬼神。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至于佛教,则完全是外来的,到了东汉以后才在中国“安家落户”。因此要说中国古代的宗教,也许还得推道教为本土的特产。

佛教虽然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却在中华大地存续2000年之久,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彪炳史册,成为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之一,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汉传佛教文化就是中华文化。

佛教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可谓冠绝群伦,系统及数目繁多,在此仅作举例说明

一个有文化乃至文明的最基本象征就是文字的诞生,文字学的延伸就是词汇学的发展,在此就先就佛教对中华文字词汇方面的贡献作说明。

一、佛教与中国词汇学

词汇由单字连缀而成,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往往藉由呼召词汇,来让对方在脑海里浮现事物的形相或捕捉某种思想,从而沟通情谊,促进了解。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之後,早期的译者,除固有名相对音转译外,其抽象名词多沿袭中国旧有的词汇,随著译业逐渐发达,译者们发现许多词汇并不能确切表达佛教的意义,为避免笼统失真之弊,故决定共同努力创造新词。他们反覆推敲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点点滴滴开拓出丰富的词汇宝库,不但绵延了佛教的法身慧命,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更使中国词汇学发展出宏观的面貌。

◆佛教名相所演变的日常用语
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至少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乍看这个数目字,著实让人大吃一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在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从佛教传来的用语,「因缘果报」是佛教最重要的主张,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前因後果」、「广结善缘」、「宿世因缘」、「缘份」、「有缘」、「无缘」、「随缘」、「报应」等等,都是今天民间常用的词汇。

佛教讲到时间,「劫」是用来说明世界从成立到破坏的过程,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劫,在住劫中有小三灾:饥馑、疾疫、刀兵,在坏劫中有大三灾:水、火、风,中国人撷取「劫」中的灾难意义,以「浩劫」来形容很大的灾祸,以「在劫难逃」来形容难以幸免的灾祸,一旦幸运避开,就说是「逃过一劫」,在历经灾难之後所馀留下来的人或物,则称为「劫後馀生」。就短的时间而言,「刹那」是佛教最短促的时间单位,一刹那有九百次生灭,九十个刹那是为「一念」,中国以「一刹那顷」表示极迅速的时间之内,以「一念之差」表示起心动念之间的差错,其来源正出於此。佛教讲到空间,最大的空间观念为「大千世界」,後来被用来形容人世间种种新奇有趣的事情。其他如「十方世界」、「娑婆世间」等等,也都成为大家常用的名词。

佛教讲到生命,不但包括人类、畜生,还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地狱等,合起来共有十界的众生,这使得中国文学又添增了许多表达思想的词汇,像「佛眼相看」比喻慈悲的眼光、「菩萨心肠」比喻仁爱的心肠、「修罗场」比喻残酷的景象、「饿鬼投胎」比喻人贪吃口馋或贪得无厌、「人间地狱」比喻生活痛苦而极不自由的地方。

此外,「三昧」在佛门里表示将心定於一境的安定状态,後来引申为事物的妙处或诀窍。
「正宗」本来指从佛陀以来代代相传的佛法,或禅林中自称禅宗教义为正宗,後来泛指各种技艺从创始者直接承学的宗派。头陀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持方式,他们藉苦行来断除贪著烦恼,如同抖去衣服的灰尘一般,所以又称「抖擞」,後来这个异名被借用来表示奋发、振作的意思。

「方便」是佛教十波罗蜜之一,指为巧妙的施设安排以化度众生,後来指提供机会便利他人;「功德」指行善所获得的果报,後来指赞助佛事、法会、道场及佛教事业等称为「做功德」,而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柄长三尺,形状如云,乃搔背止痒所用,後来传到中国,成为持物,有吉祥之意,所以又以此比喻合乎自己的心意或作为祝福之辞,如「称心如意」、「如意郎君」、「吉祥如意」等。

「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之一,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怨谤屈辱来承担重责大任。「精进」也是六度之一,在《成唯识论》中指出精进「以勇悍为性」,因此经中也作「勇猛精进」,如《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惓。」《大般若经》中有精进菩萨,名「善勇猛」, 後来世人以勇猛精进来泛指努力不懈,全力企求进步。

「神通」原指因修禅定而得的自在无碍、变化莫测的作用,後来也用来形容本领高强、手段灵活,如「大显神通」、「神通广大」等词均是。
「入流」是小乘佛教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後来指紧跟时代潮流或列入流品之意。「五体投地」是佛教的礼法之一,本来是印度所行礼法中恭敬的一种,今用来形容佩服到了极点。
「道具」本来指佛教僧尼修持所必备的资具,如三衣、坐具等等,今则以指舞台演出或电影摄影过程中,一切与剧情有关的器具用品。
其他如「妄想」、「安详」、「忏悔」、「解脱」、「烦恼」、「罪过」、「轮回」、「绝对」、「相待」、「薰习」、「习气」、「结习」、「无明」、「普遍」、「真谛」、「真心」、「妄心」、「菩提」、「法界」、「极乐」、「禅定」、「禅悦」、「慈悲」、「喜舍」、「谛听」、「戏论」、「手续」等等,其实原本也都是佛教的名相,如今不但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在文学作品中更是经常出现。

◆从佛教经典中撷取的词汇
佛经中活泼生动的言辞丰富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也扩充了许多寓意深远的辞汇,例如:《楞严经》卷四中,佛陀命二十五位菩萨、罗汉介绍自己的证悟经验,好让行者能「於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後来「一门深入」不单指修行方面,也被广泛用来形容专攻一种技艺或学问;而「六根清净」则被国人引伸为身心不受骚扰。又该经同卷云:「爱河乾枯,令汝解脱。」聪明的中国人头脑转个弯,加了两个字,变成「永浴爱河」,就成了祝福新人的贺辞。同经卷八谓:「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弰,驱入城门。」俗语本此经文而易为「牛头马面」或「牛首马面」,有时指阴间的鬼卒,有时用来譬喻凶狠丑恶之人。又同卷中,佛陀自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於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被今人转用来比喻文章或说话内容枯燥乏味到了极点。

《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中叙述诸大菩萨「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护法」一词於1917年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借用,在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时主张「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简称为「护法运动」。「狮子吼」本来指诸佛菩萨演说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宋朝时,崇信佛道,性好幽默的蘇东坡曾在诗文中藉「狮子吼」来戏谑他一位十分惧内的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扙落手心茫然。」後来俗语中以「河东狮吼」来比喻妒悍的妇女。「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今作「不请之友」,指对方未请而自来亲近或为解决问题的朋友。「应病与药」,今又作「对症下药」,表示针对具体情况解决问题。同品中,宝积菩萨作偈赞叹佛陀:「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已於诸法得自在。」「法力」在此是用来形容正法的威力,後来俗语中以「法力无边」来比喻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第一义」则被後人借用来形容某家某派最高深的义理。该经〈入不二法门品〉中,三十二位菩萨阐述不二法门的绝待真理,後来「不二法门」被国人借来形容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

《法华经方便品》:「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後人用「昙花一现」来形容不常见或才出现不久就消失的人或事物。在该品的偈颂中,佛陀提到种下小小善根将来也能成就菩提时,说道:「若於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後人以「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一词佛教本意是指宇宙,今天则用世界一词专指地球而已。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能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其他如「火宅」、「心地」、「心田」、「臭皮囊」、「一瓣心香」、「一心不乱」、「刀口舔蜜」、「自作自受」、「自欺欺人」、「无恶不作」、「花花世界」、「金口难开」、「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不即不离」、「认贼为子」、「泥船渡河」、「火中生莲」、「不知不觉」、「不可思议」、「人命在呼吸之间」、「如入宝山空手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都出自於佛经。这些词汇不但为中国文学增添了许多表达方式,而且对我们人生也有许多宝贵的启示。

如今为大家所耳熟能详者有:「一厢情愿」,源於《百喻经》中愚人暗恋公主的故事,今人形容人只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另一方面是否愿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允许。
「空中楼阁」,同样出自《百喻经》,是佛陀引用富翁建屋,要求工匠舍弃地下二层,只要最上面第三层的譬喻,来告诫弟子们修行并非一蹴可及,应先打好厚实的基础,今人则以此来形容虚幻的事情或构想。「井中捞月」,又作「水中捞月」,出自於《僧祇律》中,今人以此比喻根本做不到,纯属幻想,白费力气的事情。「盲人摸象」,语出《涅槃经》的故事:「众盲摸象,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腹者言象如甕。」今用来比喻见识狭隘,不能明瞭全体。
「女大十八变」,源於《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八岁龙女转眼之间现种种相好,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的故事,今人用来形容少女在发育期间,容貌、性情变化很大。「步步生莲」,源於《杂宝藏经》後人用「步步生莲」一词来形容女子的步态轻盈多姿。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体的开创、技巧的表现、文藻语法的讲究、境界的创新、内容的蕴涵、价值观的突显等,对人们思维领域的扩大,产生既深且广的影响。

1..扩大中国文学词汇

随著佛经的翻译与流传,佛经中优美的典故和新词语,渐渐为中国文人所引用。佛教的新词语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使中国的文学观大大的宽阔起来,突破过去人类用字遣词的局限,并统合了事相上的差别观念,例如:「众生」一词,把一切有意识情感的生命归纳在一起;「三世因果」把人的生命无限的延长,破除过去「人死如灯灭」的愚昧思想。

生死乃人生之大事,大圣如孔子,对这样的问题,也仅能以「未知生,焉知死」作为回答。而佛教的「诸行无常」、「轮回转生」之说,解决了人类自古对生死来去的疑惑;又佛教文学富有上天下地毫无拘束的宇宙观,如:一心法界、一念三千、三界唯心、三千大千世界、万法唯识;佛经文首安置「如是我闻」等六成就的体例,除了令人起信之外,更兼备朗诵之利,这是佛经历久不衰的负责表现,也是中国文学所未开展的领域。

佛教用语因为佛法的普遍弘扬,而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用语,在中国文学里也增加了三万五千个以上的新兴名词。如真如、般若、三昧、禅那、不生不灭、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森罗万象、抛砖引玉、水中捞月、火中生莲、空中楼阁、盲人摸象、心猿意马、手忙脚乱、作贼心虚、自作自受、因果报应、开方便门、辩才无碍、五体投地、功德无量、唯我独尊、天女散花、回头是岸、立地成佛、皆大欢喜、一心一意、一念万年、一尘不染、一弹指、善有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平常心、不增不减、平等、回向、不二法门、公案、不可思议、僧多粥少、菩萨心肠、放下屠刀、借花献佛等。佛陀曾说:「人命在呼吸间。」因此,「息息相关」一词,也是出自佛教的成语。佛教不仅丰富汉语的词句表达,对文学的开拓,实有推波助澜之功。

2.推动音韵学的发展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八说:「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此四十二字是生诸字之母,因此称为字母。字母,又作悉昙字数(梵语mtka),译作母、韵。
现今华语的三十七个注音与四声即是由四十二字母演变而来的。太虚大师说:「中国之反切语音韵是六朝时由华严字母等翻译,使有萌芽,至唐朝时,我国的切音学才得以完成。」

3.文体形式的改变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为後世留下无尽的宝藏。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透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弟子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乃进行佛教经典的结集,佛陀说法,依其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十二部经:*1.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即一般所说的经;*2.重颂,以偈颂重复阐述长行所说的教法;*3.记别,又称授记,佛陀为弟子的未来所作的证言;*4.讽颂,全部以偈颂记载佛陀的教说;*5.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6.因缘,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7.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8.本事,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的行谊;*9.本生,记载佛陀前生所修的种种大悲行;*10.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11.未曾有,记载佛陀与弟子希有之事;*12.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这十二部经无非就是十二种文学形式,堪称文体学的范本。

中国自汉魏以来,散文和韵文日渐骈丽,相对的,佛经却以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出现於世,经典或以长行、重颂、譬喻宣扬佛法,或纯以讽诵传播教义,这种新文体深深地影响了以後的文学发展。其中,《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的辩才无碍,应机化导,就是一本绝妙的小说。《法华经》的经文优美,譬喻为人所乐道,而《华严经》重重无尽的世界,对思想的开拓,有无限的助益,而这三部经典是历代文人案边不可或缺的智慧宝库。

又如佛经为了表达真理,使读者更能体会佛法妙处,常以诗偈方式来表达,《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两段四句偈,把般若性空、色心二法的道理亲切而明瞭呈现出来。
佛教东传中土,继经典大量传译之後,佛教徒更致力於佛法的普及,於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并配以通俗音乐吟唱,此种讲经法会称为俗讲。盛行於唐朝、五代。俗讲所留下的话本,其体裁通常有押座文、讲经文、变文、吟、记、话等。由於讲经变文的普遍,而促成了中华文明文学的大进程。

又如,在医学、科学、物理学、美术、雕塑、歌舞、戏剧、心理学、建筑学等贡献,凡此林林总总,真是言之不尽,述之无穷,两千年来的光辉历史,使得佛教虽然并非中国本土产生,却已经完全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即便今天不信佛者,亦常在佛教文化的受用之下,乃至基督徒所谓的天主一词,也是源自佛教经典,形容二十八天的主宰者,如忉利天之天主为帝释天等,今天我们可以说佛教已经是中国的文明之一,是中华文明的一员。是当之无愧现今中国本土的文明。

不是 最早是印度传来的 目前有两支 有一支藏传佛教

是的,佛教,道教都是中国人创造并发扬光大的呢!

中国道教



不是,是印度的。

  • 佛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吗?
    答: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是现在的中国佛教加入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佛教源于古印度,但现在印度基本上已不存在佛教了。原始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和中国的大量本土文化融合,比如道家、儒家、民间信仰等内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自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含了原始佛法的全部内容,佛法的...
  • 我国的五大宗教中什么是从外部传入
    答:佛教、道教,属于本土宗教。其他的都是外部传入 有人说佛教是印度传入,这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 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佛祖的家乡与中国藏南地区相邻,因此佛祖传播佛教也包括中国的藏南地区。特别是现在印度占领的藏南地区,都是释迦牟尼传教的范围,因此中国也是佛教的故乡之一。不能因为很多佛经是从印...
  • 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吗?
    答:现在中国广大人民所信的宗教,也并不是佛教,更不是儒教和道教,而是“无神教”。儒教和道教被认为是中国的宗教,有几分道理,因为它们是中国本土产生,但准确来说,儒教并非是宗教,应称为“儒学”,即“儒家思想”;而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佛教神学理论,早已不能算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了,甚至可以算是“邪教”的一种...
  • 中国的本土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答: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故选:D.
  • 佛教是本土宗教?
    答:佛教来自印度,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炼丹服药,长生不老。对贫苦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 中国的本土宗教是(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
    答: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故选:D.
  • 中国本土三大教派
    答:中国三大宗教分别为“道教”“佛教”“儒教”。道教 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
  • 佛教不也是外来宗教吗
    答:你说的对呀,佛教对于中国来讲,就是外来宗教。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将近2000年了,现在的佛教已经与中国的道教和儒家思想有了高度的融合了。
  • 中国最主要的两个宗教指的是
    答:中国最主要的两个宗教指的是道教、佛教。1、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2、公历纪元前,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
  • 中国五大宗教
    答:1、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2、道教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